苏州工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环境、社会、治理)白皮书气体排放,实现气候稳定。而气候韧性则赋予我们抵御极 端气候事件的能力,保护社区和生态系统的稳固。 园区勇立潮头,引领生态文明,以创新实践应对气候变化,推动能源革新,优化资源利用,守 护生态多样性,筑牢可持续发展之基。 建设碳达峰试点园区 园 区 积 极 实 践 应 对 气 候 变 化 的 新 路 径 和 新 方 法 , 构 建 “1+1+N”双碳政策体系,即形成1个碳达峰碳中和研究 报告,出 为优化治理流程,便利企业和居民,园区聚力打造 一 个 智 慧 化 、 整 体 性 、 平 台 型 的 数 字 政 府 , 以 “1+4+X”为核心,打造平台型数字底座,构架一体 化运行体系,创新智慧化应用场景,建立全流程管 运体系,筑牢数字化安全防线,构建多元化数字生 态。 • 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全面提升政务服务的 数字化水平,让企业和群众通过“一网通办” 就能办理各种政务服务事项。园区在全国率先 开展“免证园区”建设,截至2023年年底,园10 积分 | 33 页 | 11.25 MB | 4 月前3
工业园区碳数据管理体系研究《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 公厅印发关于推动能耗双 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的意 见》 持续加强碳排放双控基础能 力建设,加快完善碳排放统计 核算体系,夯实能源活动碳排 放数据基础,筑牢碳排放双控 工作基础。 2023.11 《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增可再 生能源消费不纳入能源消费 总量控制有关工作的通知》 准确界定新增可再生能源电 力消费量范围,以绿证作为可 再生能源电力消费量认定的基0 积分 | 40 页 | 6.59 MB | 4 月前3
苏州工业园区近零碳园区建设路径研究摘要报告--苏州中咨工程咨询里,建设“常规公交—轨道交通”、“公交—自行车”等多种类型的换乘枢纽;建设了 540 个公共自行车租赁站点。城市交通智慧化发展,从 2009 年开始智能交通建设,已逐 步实现园区大半区域的智能交通覆盖,为全园区实现智慧交通打牢基础。 居民生活。开展低碳文化培育与教育宣传,大力组织开展“倡导低碳生活、共建和谐社 会”、“落实双碳行动,共建美丽家园”等主题活动,向社区居民宣传倡导节能低碳的生 活好习惯,低碳生活的意识与 温室气体 到 2060 年,CCUS 技术将捕捉 100%的 CO2,非二氧化碳削减 技术将捕捉 80%的非二氧化碳温 室气体 建筑 新增建筑能效提 升 2022 年 居 住 建 筑 全 面 落 实 75%节能标准,公共建筑落实 72%节能标准。推广超低能耗 建筑,2025 年实现超低能耗 全覆盖。推进建筑用能设备能 效提升 本体节能率不低于既有水平, 推进建筑用能设备能效提升 苏州工业园区公共建筑节能改造 工作,在满足建筑使用要求的基础上,采用合适的节能改造技术,充分挖掘建筑节能潜力, 提高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建筑能源消耗。明确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技术。鼓励公共建 筑节能改造各项工作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原则,视具体情况分阶段、分部位进行, 有需要且有条件的场所应优先利用可再生能源。公共建筑改造项目实施前,应根据指南制 定合理可行的改造方案;改造实施后,应对改造项目进行节能量核定。0 积分 | 36 页 | 3.08 MB | 4 月前3
2025年中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业发展研究报告安全潜在风险,提出层次化工业信 息安全体系建设思路,推出工业安全态势感知平台、工业防火墙、工业主机卫士、工业隔离网闸等产品和服务,构建了覆盖设备、 控制、网络等全方位安全防护体系,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筑牢坚实的安全屏障。 来源:企业访谈,艾瑞咨询研究院自主研究及绘制。 工业安全态势感知 平台 全网态势 威胁态势 通报预警 安全处置 工业日志审计 日志采集 日志存储 日志检索 关联分析 综合展示10 积分 | 55 页 | 3.47 MB | 5 月前3
产业园区可持续发展实践白皮书North)在两平方公里的空间 中研发办公、居住、教育、商业娱乐等多种功能,居住用地 占比达到了��%,教育和休闲等用地接近��%。该园区还 充分采取了“一栋楼就是一个创新社区”的理念,在高层建 筑的不同楼层布局高度复合的功能,满足高端产业人群的 生活和消费需求,并鼓励人们交流互动。伦敦国王十字街区 (King’s Cross)则是通过文化艺术的赋能打造活力产业 社区。该城市更新项目在开发之初首先导入了伦敦艺术大 企业腾挪策 略,近期有序腾退低效用地,盘活存量用地,提升亩均产 出,远期以产业集群发展为导向进行产业导入,形成“龙头 企业+专精特新”的新能源高端制造业集群。 空间规划提出了“凝聚核心、以产筑园、设施共享、水绿画 卷、低碳出行”五大策略。首先选址建设一个多元功能的产 业服务中心——远景之“新”,汇聚创新服务,塑造门户界 面,并与周边商业配套共同组成园区的服务生态系统。同 时通过高品 服务范围:净零碳园区指标体系 策略•实践 ESG导向的园区可持续发展场景实践 4 主要亮点 全过程净零碳园区:在建设过程中融入了低碳发展理念, 从规划布局到基础设施、能源系统、交通系统以及绿色建 筑的全生命周期设计,全面优化碳排放管理和生态碳汇的 运用。这种综合考量将助力园区在全过程大幅减少碳足 迹,向净零碳目标迈进。 提升资产长期价值:引入新加坡及国际先进技术理念,以 指导建设综合性、高标准、前瞻性的净零碳园区。不仅有助10 积分 | 88 页 | 15.72 MB | 4 月前3
气候中和园区:工业园区的零碳转型指南--中德能源与能效合作废弃阶段:生命周期的终点,包括所有用于拆除、废 弃或回收的过程。 加上各阶段之间的运输和翻新,全生命周期可总结为如 图2所示。 对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定义使得界定能源平衡成为可 能。一般情况下只考虑建筑或产品的使用阶段。对于建 筑产品来说,建筑材料中所“约束”的能源(即从生产 到投入使用所需要的能源)通常被称为 “灰色能源” ,这种情况下通常需要考虑产品的生产阶段,因此也被 称为 “从(产品的)摇篮到出口”。如果考虑到产品 所有的生命周期阶段,则被称为 述。工商服务业部门已经用电覆盖了近40%的终端能源 消费;工业和住宅部门的份额仍然较低。尽管有电动汽 车的趋势和相应的充电基础设施,电力仍然只占交通部 门终端能源消费的1.6%。 类型 关键指 单位 建筑热平衡 传热系数建 筑气密性n50 [W/m²K] [1/h] 建筑传热系 统 热/冷负荷传 热/传冷温度 [kW] [K] 表8:热需求和热传输系统的关键指标 图6:2019年德国各部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电力份额 各种结构部件对建筑的整体热损失负责。表9提供了一 个普通的非翻新建筑中每个部件在总热损失中的份额。 影响建筑能效的三个主要因素是物理结构,建筑设计和 使用。建筑的物理结构包括墙体结构(如重型或轻型建 筑),以及墙体、屋顶、地板和窗户的绝缘性能(用热 传导率定义)。除了结构之外,气密性是建筑的另一个 重要因素。用于确定泄漏程度的空气交换率被称为n50 ,表示在规定的压力下(dP=50Pa=0.0005bar),建筑20 积分 | 72 页 | 23.72 MB | 4 月前3
西门子中国零碳智慧园区白皮书(2022年)在以上领域做到极致后,应当满足零碳建筑的标准,在新建和改造建筑过程中贯彻低 碳设计理念,普及低碳建材的使用,加强建筑垃圾的循环回收再利用,再加上低碳冷 热水系统的设计,分布式能源的引入,之后再通过补充采购绿电等方式,实现零碳建 筑的目标。 其他数字化工具和能力: 除了先进的理念,实用趁手的工具也是实现流程优化的关键。例如在碳排放排查中,必须要有 足够的原始数据采集和计算能力将整个园区的碳排放以可视化的手段呈现出来作为优化的决策0 积分 | 24 页 | 3.32 MB | 4 月前3
四川省近零碳排放园区试点建设2023年度进展报告-四川省生态环境厅色建筑、 气候适应性建筑,积极打造高星级绿色建筑示范群。独角兽岛园 区(成都科创生态岛)80%的基于气候适应性绿色建筑主体结 构封顶(按照 100%的建筑达到国家二星级绿色建筑、40%的建 筑面积达到国家三星级绿色建筑标准、20%的办公建筑面积达到 LEED 金级标准设计施工),完成建筑光伏一体化的绿色能源系 09 四川省近零碳排放园区试点建设 2023 年度进展报告 统20 积分 | 42 页 | 21.22 MB | 4 月前3
GIS-BIM-FM智慧建筑运维管理平台解决方案技术,集成组织机构管理与楼层空间布置信 息,实现在地图中动态查询各建筑地理位置,进而查询建筑楼层各 区域划分,便于使用者快速定位查找相关单位,同时,集成建筑、 周边设施相关的图片和相关说明信息,便于使用者直观真实了解建 筑概况。 GIS 与 BIM 无缝连接实现二三维切换,将 BIM 模型中房间空间 面积以及家具设备等信息传递到房屋资产运维管理平台,可以查看 从 BIM 发布出来的各个楼层的空间布置图。可以查看建筑平面上各30 积分 | 130 页 | 29.36 MB | 5 月前3
万亿蓝海 新从旧来——2025年中国设备更新战略与实践报告质量完成的智能化改造,这也为未来更多的车站改造提供了模板。 3.5 商业建筑: 大规模设备更新叠加绿色低碳发展 2024年3月13日,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旨在支持建 筑行业设备更新,重点围绕建设新型城镇化,结合推进城市更新及老旧城区改造,推进存量建筑节能改 造,推动城市工程配套物联智能感知设备建设。 3月27日,住建部牵头印发了《推进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设备更新工作实施方案》,提出建筑节能10 积分 | 44 页 | 6.29 MB | 5 月前3
共 15 条
- 1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