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园区碳数据管理体系研究
6.59 MB
40 页
0 下载
29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 语言 | 格式 | 评分 |
|---|---|---|
中文(简体) | .pdf | 3 |
| 概览 | ||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发展联盟 GREEN PARTNERSHIP OF INDUSTRIAL PARKS RESEARCH ON CARBON DATA MANAGEMENT SYSTEM IN INDUSTRIAL PARKS RESEARCH ON CARBON DATA MANAGEMENT SYSTEM IN INDUSTRIAL PARKS 2024年6月 摘 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完善能源消耗总量与强度调控,逐步转向 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 “双碳”背景下,工业园区作为工业生产活动、能源消耗与碳排放 的高度集中区域,已成为我国控碳减碳的重要靶点。碳数据管理是研究分析工业园区碳减排重点 和制定降碳具体措施的重要基础。目前,工业园区碳数据管理基础较薄弱,缺乏相应的制度体系 规范,亟待夯实相关制度流程,指导园区精准度量减碳成效,科学评估部门要素,推动低碳发展。 本报告梳理了现行碳数据管理制度体系(统计、核算、管理、评价体系)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和 特性问题,针对现行体系的不足有目的地开展园区碳数据管理制度设计,在清晰界定园区碳数据 管理边界和目标的基础上,开展二氧化碳(以下简称“CO ”)排放源活动水平数据的收集、核算、汇 总、报告、核证,综合形成碳总量和强度数据,进一步提升园区碳数据管理体系的实操性。 2 目 录 CONTENTS 01 前言 附件1:园区碳数据补充调查表 附件2:专有名词解释 研究背景与目标 园区碳数据管理体系框架 园区碳数据管理边界 02 现行碳数据管理制度体系 统计体系 核算体系 管理体系 评价体系 现行体系存在的问题 03 园区碳数据管理制度设计 园区碳数据管理机制 范围和目标确定 方法学、规范及程序 工作流程 数据收集 数据核算 质量保证及质量控制 报告和数据管理 01 05 08 09 11 13 14 18 20 21 27 28 30 36 22 23 25 16 1.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目标 01 国家“双碳”政策陆续出台,对碳排放精准管控提出了更高要求。 2020年9月,我国基于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 当,宣布了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愿景。2021年9月, “双碳”顶层设计文件出 台后,加强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对“双碳”目标的支撑,推动建立不同层面的统计核算规则 及细化方案相继发布,对碳排放精准管控提出了更高要求。 《国务院关于印发2030年前 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 “十四五”期间初步建立清洁 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基 本形成重点领域低碳发展模式 等目标,提出包括实施能源绿 色低碳转型、节能降碳增效、工 业领域碳达峰等十大行动。 2021.09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 代表大会报告》 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 中和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 调控,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 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 双控”制度。完善碳排放统计核 算制度,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 易制度。 2022.10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 于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 体系的意见》 推动建立符合国情实际的产 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完善重点 产品碳足迹核算方法规则和标 准体系,建立产品碳足迹背景 数据库,推进产品碳 标识认证 制度建设。 2024.01 《上海市推进重点区域、园区 等开展碳达峰碳中和试点示 范建设的实施方案》 三、试点内容(七)碳排放管 理提高碳排放统计核算、监测 等基础能力,参与碳排放相关 标准制定,优化项目准入管理, 完善碳排放管理体系。 2023.09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 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 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 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 色转型,深度调整产业结构,加 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 体系,加快推进低碳交通运输 体系建设,提升城乡建设绿色 低碳发展质量,加强绿色低碳 重大科技攻关和推广应用,持 续巩固提升碳汇能力,提高对 外开放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健 全法律法规标准和统计监测体 系,完善投资、金融、财税、价格 等政策体系。 2021.10 《关于进一步做好原料用能 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有 关工作的通知》 准确界定新增可再生能源电 力消费量范围,以绿证作为可再 生能源电力消费量认定的基本 凭证,完善可再生能源消费数据 统计核算体系,科学实施节能目 标责任评价考核。 2022.12 《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 贯通”行动计划(2024-2026 年)》 利用标识解析体系支撑完善 企业、行业、区域等碳排放数据 计量监测、碳足迹管理、碳交易 体系,逐步提升全流程、全产业 链能源数据与碳排放数据采集 监控、智能分析和精细管理水平, 打造推广“工业互联网+绿色低 碳”新应用、新模式、新业态。 2022.12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 公厅印发关于推动能耗双 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的意 见》 持续加强碳排放双控基础能 力建设,加快完善碳排放统计 核算体系,夯实能源活动碳排 放数据基础,筑牢碳排放双控 工作基础。 2023.11 《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增可再 生能源消费不纳入能源消费 总量控制有关工作的通知》 准确界定新增可再生能源电 力消费量范围,以绿证作为可 再生能源电力消费量认定的基 本凭证,完善可再生能源消费 数据统计核算体系,科学实施 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 2022.08 《关于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 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实施方 案》 建立全国及地方碳排放统计 核算制度,鼓励各地区参照国家 和省级地区碳排放统计核算方 法,按照数据可得、方法可行、 结果可比的原则,制定省级以 下地区碳排放统计核算方法。 完善行业企业碳排放核算机区 碳排放统计核算方法。 2022.04 03 04 园区产业转型升级 与降碳耦合度不高 区内企业降碳动力不足 园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主要面临 “双碳”管理机制不健全、产业发 展定位不明、绿色低碳科技创新 支撑不足、基础设施亟待绿色升 级等方面的挑战。 企业碳减排意识不足,绿色低碳 技术研发及产品升级资金不足, 对园区管委会的能力建设、扶持 政策出台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02 工业园区落实“双碳”战略面临的问题和不确定性逐渐凸显。 工业园区是工业生产活动、能源消耗与碳排放的高度集中区域,研究表明,其二氧化碳 排放量约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31% ,约占全国工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40%。 01 02 数据甄别尚待规范, 碳家底不明晰 评价考核缺乏 标准体系指导 工业园区在统计体系中并非独 立统计单元,碳排放源复杂,碳 排放数据的统计口径及可得性 存在差异。 缺乏园区层面的碳排放统计核 算范围界定、标准和清单编制指 导,基础能源碳排放计量能力薄 弱。 1 1 郭阳,吕一铮,严坤等.《中国工业园区低碳发展路径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2021,13 (1):49-58. “双碳”政策转变下工业园区面临的问题和不确定性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03 对于不同地域、不同发展程度的园区而言,一套行之有效且操作便捷的碳数据 采集、核算及上报体系将推动不同工业园区碳数据统计、核算和认证的统一,确保 碳数据量化的公平性和一致性。 碳数据管理体系建设是科学评估部门和要素,精准识别碳边界的有 效途径 碳数据管理体系有利于对现行体系中涵盖不全的建筑、交通、服务业部门以及可 再生能源、绿电/绿证等要素展开识别补充,为分领域、分部门、分行业分类施策提供 数据支撑,助力园区了解碳结构、精准识别边界内重点源/汇。 底数清、决策明,园区开展碳数据管理基础能力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碳数据管理体系建设是精准度量减碳成效,支撑碳排放“双控”转变 的重要抓手 碳数据管理体系建设是统一规范体系制度,开展碳排放管理的基本 工具 碳数据管理体系是有效开展园区各项碳减排工作的基础,也是科学制定政策、评 估考核工作进展的依据,有利于摸清碳家底,系统掌握碳数据总体情况,科学分析 碳排放形势,有效评估碳减排成效。 梳理分析现行碳数据 管理制度体系(统计、核 算、管理、评价)的有利基 础、问题和症结,为园区碳 数据管理制度框架奠定 基础。 方法设计结合制度构建,为工业园区碳数据管理体系落地提供有力支撑。 现行体系梳理 推导统计监测碳排放量 的合理方法,初步设计一 套园区碳数据信息补充 调查表。 方法设计 围绕落实碳数据管理体 系建立一套管理制度,为 园区实现“双碳”工作提 供有力支撑。 形成制度 04 1 2 3 1.2 园区碳数据管理体系框架 05 定义 本报告所述的碳数据,主要是指用于量化CO 排放、移除、抵消的基础数据。 目的 碳数据管理有助于: 1)增强园区CO 量化的完整性; 2)提高CO 量化、监测、报告、验证和确认的可信度、一致性和透明度; 3)通过碳减排、移除和抵消,促进碳管理战略和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4)跟踪管理、动态更新园区在碳数据方面的绩效和进展。 2 2 2 06 主体 工业园区管理机构(园区管委会)作为碳数据管理的主管机构,负责碳数据 管理体系制度的整体实施,包括对碳数据管理工作的整体部署、系统推进、跟 踪考核和体系改进。园区管委会应明确对区内企业的职责权限,以企业为单位 开展碳数据管理。 流程 本报告的碳数据管理体系详细说明了设计、开发、管理和报告园区碳数据的流 程和要求,包括确定碳数据范围和目标、数据统计、数据核算及数据管理,涵盖 数据内部审核以及园区主管机构在核验流程中的职责要求和指导。 现行碳数据 管理制度体系 统计体系: 核算体系: 管理体系: 评价体系: 归口管理 尺度多样 质量管理 试点创建 部门和要素 方法和指导 落实和上报 来源和基准度 其他 现 行 体 系 梳 理 CURRENT SYSTEM REVIEW 现行体系的 不足 数 据 管 理 03 07 数 据 统 计 园区碳数据管理体系框架 1.总量数据 1.能源活动 2.工业生产过程 2.强度数据 1.数据质量检验 2.数据核查 3.数据不确定性分析 3.农业 4.废弃物处理 5.信息项 1.现有统计报表数据 2.碳数据补充收集调查 (仅针对���数据管理) 碳信用 绿电/ 绿证 FRAMEWORK OF PARK CARBON DATA MANAGEMENT SYSTEM 确定碳数据 管理边界 确定碳数据 管理目标 数据收集 1.数据产生过程管理 2.数据记录和存档 3.计量监测设备管理 1.实测值 2.缺省值 1.碳排放源核算 2.碳移除、 抵消核算 居民生活 工业企业/ 建筑业企业/ 交通运输业企业/ 服务业企业 1. 2. 01 数 据 核 算 02 数据汇总 排放因子确定 核算方法选择 数据过程管理 数据质控和 不确定性分析 图1-1 园区碳数据管理体系框架 工业园区碳数据管理范围以工业园区实际管辖范围为准,包括四至范围内的生产活动和经 营活动。园区碳数据管理边界主要包括能源活动、工业生产过程、农业和废弃物处理。此外, 碳信用(CCER、碳汇等)和绿电/绿证,可作为信息项进行统计,两者都可实现环境权益价 值。 工业园区温室气体种类分为CO 及非CO 温室气体(CH4、N2O、HFCs、PFCs、SF6等), 本报告仅针对CO 数据管理进行制度设计。 图1-2 园区碳数据管理边界示意图 1.3 园区碳数据管理边界 08 2 2 2 SF6 2.现行碳数据管理制度体系 09 现行碳数据管理制度体系包括统计、核算、管理、评价体系,各项体系对于园区层面碳 数据管理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通过梳理分析现行 制度体系的有利基础、问题和症结,以优化补充园区碳数据管理制度框架设计。 2.1 统计体系 依据园区碳数据管理边界,分类归纳现有统计体系碳数据来源及落实情况。 统计 1 核算 碳数据管理制度体系 2 管理 3 4评价 10 领域 分部门 统计数据来源 落实情况 碳排放 能源活动 工业生产 过程 工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业 服务业 居民生活 工业 能源购进、消费与库存(205-1)表、能源加工 转换与回收利用(205-2)表、环统基101表 规上工业企业按要求填报 省级、部分市级层面按要求统计填报, 园区无能源平衡表 规上工业企业按要求填报 省级、部分市级层面按要求统计填报 地区能源平衡表 非工业重点耗能单位能源消费情况(205-5)表 地区能源平衡表 企业大多未落实填报 省级、部分市级层面按要求统计填报 205-5表、JT320表 地区能源平衡表 企业大多未落实填报 省级、部分市级层面按要求统计填报 205-5表 地区能源平衡表 电力公司按要求统计填报 燃气公司按要求统计 全社会用电量P407表 燃气公司统计 省级、部分市级层面按要求统计填报 地区能源平衡表 企业大多未统计,地方主管部门数据 可得性较差 温室气体排放清单中相关表格 废弃物处理 工业 企业按要求填报 205-1表(城市生活垃圾) 表2-1 现有统计体系碳数据来源及落实情况 信息项 碳信用 绿电/绿证 国内绿证 国际绿证 地热能开发利用企业填报情况待落实 地热能开发利用情况 地方主管部门(发改、能源)统计 风电、光伏等备案装机容量 省级电力交易中心 暂无统计渠道,企业自主上报 国内绿电交易量 国际绿证交易量 国内绿电消费凭证 省级电力交易中心 国内绿电交易量 林业碳汇 可再生能源利用 省市林业部门按上级要求落实森林资 源清查 森林资源清查数据 风电、光伏、光热、生物质发电等并网运行情况表 电网公司按要求统计填报 1 2 3 CARBON ACCOUNTING 11 2.2 核算体系 碳核算是掌握排放特征、制定减排政策、评价降碳效果的重要基础。 目前在国家、省份、城市、园区、企业等层面已有大量研究,并形成了一些核算标准或指 南。总体来说,不同尺度下碳核算标准/指南各有侧重,核算气体不一,核算边界多变,核 算内容多样,对于可再生能源利用等减排量的考虑尚有待完善。 碳核算 掌握排放特征 制定减排政策 评价降碳效果 主体 标准/指南名称 发布方 核算边界 核算方法 温室气体种类 园区适用性 核算类别 国家 《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 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 (IPCC) 地理边界 排放因子法 能源、工业生产过程和产品使用、农 业、林业和其他土地利用、废弃物 重点核算区域内的直接排放,未 考虑间接排放 CO 2、CH 4、N 2O、 HFCs、PFCs、SF6 省份 《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 国家发展改革委应对气候 变化司 地理边界 排放因子法 能源活动、工业生产过程、农业、土地 利用变化和林业、废弃物处理 间接排放只有电力,忽略了热力 CO2、CH4、N2O、 HFCs、PFCs、SF6 区域 《碳排放统计核算方法(征求意见稿)》 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 行政边界 排放因子法 质量平衡法 能源活动、工业生产过程 核算边界不全,缺乏净调入/调出 热力碳核算 CO2、CH4、N2O、 HFCs、PFCs、SF6 《产业园区二氧化碳排放核算与报 告指南》 中国生态学学会 园区实际 管辖范围 排放因子法 化石燃料燃烧、工业过程、调入调 出电力、热力 具备碳排放核算适用性,未考虑 碳移除、碳抵消等方面 CO2 《工业园区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指南》 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 管理职权 边界 排放因子法 能源活动、工业生产过程、废弃物 处理、间接排放、碳吸收 区分不同园区类型,将绿电/绿证 扣减、碳吸收考虑在内 CO2、CH4、N2O、 HFCs、PFCs、SF6 、NF3 城市 《城市温室气体核算国际标准》 行政边界 排放因子法 排放因子法 固定能源活动、交通、废弃物、工业 生产过程和产品使用、农业、林业和 土地利用 世界资源研究所、C40城市 气候领导联盟、地方政府环 境行动理事会 未考虑能源用作原材料用途的固 碳量 CO2、CH4、N2O、 HFCs、PFCs、SF6 、NF3 (范围一、范围二、范围三) (四至范围内的生产活动) 《ICLEI温室气体排放方法学议定书》 地方政府环境行动理事会 (ICLEI) 组织边界 行政边界 能源活动、工业生产过程、农业、土地 利用变化和林业、废弃物处理 CO2、CH4、N2O、 HFCs、PFCs、SF6 (团标) (团标) (团标) 《工业园区温室气体核算与减排》 (书籍) 袁增伟、张玲、武慧君著 地理边界 能源消费、工业生产过程和产品使 用、废弃物处置 详细介绍了工业生产过程排放核 算方法 CO2、CH4、N2O、 HFCs、PFCs、SF6 CO2、CH4、N2O、 HFCs、PFCs、SF6 CO2、CH4、N2O、 HFCs、PFCs、SF6 CO2、CH4、N2O、 HFCs、PFCs、SF6 企业 《温室气体核算体系:企业核算和报 告标准》 排放因子法 物料平衡法 化学计量法 固定燃烧、移动燃烧、工艺排放、无 组织排放、电力热力 世界资源研究所(WRI)、世 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 (WBCSD) 适用于园区内企业范围一、范围 二的碳排放核算 《温室气体核算体系:企业价值链 (范围三)核算与报告标准》 上游(摇篮到 大门)、下游 排放因子法 直接测量法 15个类别 适用于园区内企业范围三的碳排 园区 《工业园区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指南》 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 排放设施 排放因子法 物质平衡法 排放因子法 物质平衡法 《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 告指南》 国家发展改革委 组织边界 化石燃料燃烧、工业生产过程、废 弃物处理、净购入电力和热力等 适用于园区内不同行业企业的碳 排放核算 排放因子法 燃料燃烧过程排放、工业生产过程 排放、污染末端治理过程排放、电 力热力排放、其他特殊排放 适用于工业园区、行业、企业的温 室气体排放量核算 经济技术开发区温室气体排放清 单管理》 国际可持续发展研究院 管理职权 边界 排放因子法 直接排放(锅炉等设备、燃料燃烧、 工艺过程、车辆运输、无组织气体、 废弃 提供园区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管理 方法学指导 CO2、CH4、N2O、 HFCs、PFCs、SF6 CO2、CH4、N2O、 HFCs、PFCs、SF6 组织边界 测量法和 建模法 直接排放和移除、能源间接排放、运 输间接排放、组织使用产品的间接 排放、与使用本组织产品相关的间 接排放、其他来源的间接排放 《ISO 14064-1:第一部分 组织层 面上对温室气体排放和消除的量
| ||
下载文档到本地,方便使用
共 40 页, 还有
1 页可预览,
继续阅读
文档评分


华为质量管理体系解读
工业园区的零碳转型指南(70页 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