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外园区可再生能源开发技术潜力评估基于风机布排组合评估风电项目开发技术潜力 27 第三章. 数量众多、分布广泛的中国海外园区 31 第四章. 中国海外园区光伏开发技术潜力评估 33 工业/商业园区光伏开发技术潜力 34 农业园区光伏开发技术潜力 37 第五章. 中国海外园区风电开发技术潜力评估 43 第六章. 结论 47 第七章. 讨论 50 附件1:本研究涉及的159个海外园区基本情况 56 还能有效量化中国海外绿色投资的潜在规模,彰显 其对所在国能源转型的重要意义。 ▪ 中国海外园区数据库收录了中国159个海外园区, 其中近一半分布在亚洲,另外一半分布在非洲 和欧洲。在全部类型的海外园区中,多元综合型 园区和农业开发型园区数量最多。 ▪ 海外园区开发可再生能源项目具备技术潜力与投 资潜力。在潜在建成情景下,光伏发电(以下简称“ 光伏”)装机容量最大可达419.66吉瓦,风力发电 (以下简称“风电”)装机容量最大可达116 约6772平方千米,总投资额达6523亿元。 ▪ 按照性质不同,这些园区分为通过商务部、财政部确认 考核的园区、通过各省份考核的园区以及其他园区。 ▪ 按照类型不同,这些园区分为加工制造型园区、 资源利用型园区、农业开发型园区(或称农业园区)、 商贸物流 型园区、技 术研发 型园区以 及 多元 综 合型园区。 为更好地区分不同可再生能源技术在不同类型园区的 应用特征与开发潜力,本研究将海外园区按照用地类型分为10 积分 | 68 页 | 11.63 MB | 5 月前3
工业园区碳数据管理体系研究数 据 统 计 园区碳数据管理体系框架 1.总量数据 1.能源活动 2.工业生产过程 2.强度数据 1.数据质量检验 2.数据核查 3.数据不确定性分析 3.农业 4.废弃物处理 5.信息项 1.现有统计报表数据 2.碳数据补充收集调查 (仅针对���数据管理) 碳信用 绿电/ 绿证 FRAMEWORK OF PARK CARBON DATA MANAGEMENT 不确定性分析 图1-1 园区碳数据管理体系框架 工业园区碳数据管理范围以工业园区实际管辖范围为准,包括四至范围内的生产活动和经 营活动。园区碳数据管理边界主要包括能源活动、工业生产过程、农业和废弃物处理。此外, 碳信用(CCER、碳汇等)和绿电/绿证,可作为信息项进行统计,两者都可实现环境权益价 值。 工业园区温室气体种类分为CO 及非CO 温室气体(CH4、N2O、HFCs、PFCs、SF6等), 重点核算区域内的直接排放,未 考虑间接排放 CO 2、CH 4、N 2O、 HFCs、PFCs、SF6 省份 《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 国家发展改革委应对气候 变化司 地理边界 排放因子法 能源活动、工业生产过程、农业、土地 利用变化和林业、废弃物处理 间接排放只有电力,忽略了热力 CO2、CH4、N2O、 HFCs、PFCs、SF6 区域 《碳排放统计核算方法(征求意见稿)》 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 行政边界 排放因子法0 积分 | 40 页 | 6.59 MB | 5 月前3
工业园区温室气体核算技术指南研究报告--自然资源保护协会体排放核算。 作为目前世界应用最广泛的清单核算方法,《IPCC 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提供 了可用于估算国家温室气体人为源排放和汇清除清单的方法,主要分为几个部门:能源, 工业过程和产品使用,农业、林业和其他土地利用,以及废弃物。 2009 年,国际地方环境行动理事会(ICLEI)推出《ICLEI 城市温室气体清单指 南》。与《IPCC 指南》单纯计算地理边界内排放量不同,《ICLEI 城市温室气体清单指 物流保税 区 行业类园 区 高新技术产业为主 多为产城融合型 国际物流业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物流业为主 化工园区—以化工企业为主 静脉型园区—产业共生较为明显 工业为主、服务业为辅 农业几乎没有 居民生活较少 产城融合 工业、建筑、服务业、 交通、居民生活、土地变化 交通(居民及工业佳通) 交通行业用能核算 包括园区内非道路移动机械 及区外交通 特点不同 化工—能源及工业过程排放 范围内所有排放 是否本次核算范围 范围 1 范围 2 范围 3 本次是否核 算(范围 1 与范围 2) 可做补充 (可补充范 围 3) 农业、林业和土 农业、林业和土 地利用 地利用 牲畜 牲畜 √ × 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 √ × 其他农业 其他农业 √ × 其他 其他 技术碳吸收 技术碳吸收 √ √ 注:√ 表示有则核算;× 表示不核算 根据园区的实际情况,按照上表选择合适的排放源,并核算排放源的温室气体排放。0 积分 | 42 页 | 1.99 MB | 5 月前3
万亿蓝海 新从旧来——2025年中国设备更新战略与实践报告27年,中国在工业、农业等重点领域 的设备投资规模将较2023年增长25%以上,形成年规模5-6万亿元的巨大市场。这一增长趋势,预示着中 国设备更新市场将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对于国内外设备制造商、技术提供商及相关服务行业而 言,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商机。同时,这也将为促进就业、推动技术创新和加速产业转型提供强大动力。 在行业层面,中国设备更新行动涵盖了工业、农业、建筑、交通、能源、教育和医疗等多个领域。 尤其在设备更新方面,配合着本轮设备更新的巨大需求和AI技术不断迭代的推动,政策适时对企业设 备更新做出引导和支持,以标准为引,鼓励传统企业产业升级改造,同时在能耗、排放方面给与指引。 本轮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涵盖工业、农业、建筑、交通、能源、教育和医疗多个领域,以提高能 耗、排放、技术等标准为牵引,提高先进产能比重,有利于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助力新一轮朱格拉周 期向上开启。《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 态构建 11 政策引导:政策助力与经济回升 2024年中国大规模设备更新行动启幕 11 中国大规模设备更新市场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数据,2023年,中 国在工业、农业等重点领域的设备投资规模已经达到了约4.9万亿元。 复合年增长率预计为5.74%,预计2024年至2027年间,中国将形成年规模5-6万亿元的巨大市场。 这一市场规模的扩大,将为国内外设备制造商10 积分 | 44 页 | 6.29 MB | 5 月前3
新质生产力研究报告(2024年)——从数字经济视角解读态化特征。数字技术打 破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传统产业边界和地理空间限制,汇聚整合 各产业海量数据,为创新主体跨界合作、平台化融通提供基础。例如, 智慧农业生态场景中,智能设备制造业、技术咨询服务业与农业深度 融通,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天空地一体化收 集分析光照、温度、土壤湿度等农业数据,实现具有信息感知、定量 决策、智能控制能力的全新农业生产方式。 新质生产力研究报告——从数字经济视角解读(20240 积分 | 43 页 | 1.27 MB | 5 月前3
工业大模型:大模型赋能,智启工业未来 头豹词条报告系列筑国际竞争新优势。 政策性质 指导性政策 政策名称 《关于加快场景创新以人工智能高 水平应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 导意见》 颁布主体 科技部、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 部、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卫 生健康委 生效日期 2022-07- 29 影响 9 政策内容 文件以人工智能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促进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主 线,推动场景 线,推动场景资源开放、提升场景创新能力,强化主体培育、加大应用示范、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场景生 态,探索人工智能发展新模式新路径,以人工智能高水平应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政策解读 《指导意见》鼓励在制造、农业、物流、金融、商务、家居等重点行业深入挖掘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场景, 这将极大地拓展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和市场空间。企业可以通过开发新场景、新应用,满足市场需求,实 现业务增长。通过系统推进场景创新,0 积分 | 24 页 | 6.60 MB | 5 月前3
未来产业新赛道研究报告2025出台相关产业政策百余项。 以电动化、智能化、无人化为主要特征的 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无人机 等航空器成为低空经济未来主要技术方向。 1 低空应用场景将持续拓展,“低空+物 流”“低空+农业”“低空+巡检”“低 空+文旅”等多种终端应用场景将持续激 活新型消费潜力。 2 18 技术路线明确 重点产品 国际能源署IEA定义清洁氢为:以可再生资源为动力通过电解生产的 氢 气0 积分 | 24 页 | 3.67 MB | 5 月前3
埃森哲 -展望 智能制造配有远程服务 的联网汽车 带有人工智能云服务 的智能手机 提供升级服务的 机器宠物 自动驾驶汽车/拖拉机 具有辅助驾驶功能的 自学型芯片汽车 互联照明 智能家居平台 共享汽车平台 和联网农业平台 打印机及轮胎即服务 智能农业设备即服务 机器人即服务(RaaS) 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 平台与语音控制辅助 生态系统平台 智能汽车座舱平台 语音控制辅助平台 自动驾驶汽车 共享平台 平 台 手环、灯泡、打印机0 积分 | 38 页 | 5.33 MB | 14 天前3
新版《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定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供应链协同等应用指南标准。 33 14. 其他 食品行业重点面向乳品饮料、酿酒、冷冻食品、罐藏食 品等领域,制定智能工厂设计、酿造灌装、工艺决策、远程 运维、标识解析等标准。农业机械、工程机械行业重点制定 大规模个性化设计、智能运维服务监测等标准。印刷行业重 点制定印刷柔性化工艺流程设计、系统间信息交互等标准。 民爆行业重点制定关键工艺装备状态监控、运维要求等标准。0 积分 | 36 页 | 2.58 MB | 5 月前3
智能时代的精细化工革命:技术要素驱动下的行业信用质量及其变化趋势浅析心技术突破。根据中国化工信息中心、全国精细化工原料及中间体行 业协作组、中国化工情报信息协会等联合发布“2024 年度中国精细化 工创新发展企业二十强”,化工材料国产替代技术涵盖食品、军工、日 化、半导体、医药、农业等多个行业。我国精细化工企业平均研发强 度在 3%左右。其中研发强度在 10%以上的企业均为专精特新小巨人 企业,占比不足 5%,较国外企业仍有一定差距,未来在高端化学品 研发投入仍有待加强。0 积分 | 19 页 | 1.20 MB | 5 月前3
共 16 条
- 1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