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文档 工业园区温室气体核算技术指南研究报告--自然资源保护协会 VIP文档

1.99 MB 42 页 0 下载 23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语言 格式 评分
中文(简体)
.pdf
3
概览
工业园区温室气体核算技术指南 研究报告 2023 年 9 月 中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方案和政策研究 ( 煤控研究项目 ) 中国是世界煤炭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 支撑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但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 坏。为了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环境和减少空气污染,国际环保 组织自然资源保护协会 (NRDC) 作为课题协调单位,与政府智 库、科研院所和行业协会等 20 多家有影响力的单位合作,于 2013 年 10 月共同启动了“中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方案和政策研 究”项目(即“煤控研究项目”),为设定全国煤炭消费总量 控制目标、实施路线图和行动计划提供政策建议和可操作措施, 助力中国实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气候变化与经济可持续发 展的多重目标。 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是一家国际公益环保组织,成立于 1970 年。NRDC 拥有 700 多名员工,以科学、法律、政策方面 的专家为主力。NRDC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起在中国开展环 保工作,中国项目现有成员 40 多名。NRDC 主要通过开展政策 研究,介绍和展示最佳实践,以及提供专业支持等方式,促进 中国的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NRDC 在北京市公安 局注册并设立北京代表处,业务主管部门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请访问网站了解更多详情 http://www.nrdc.cn/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成立于 1978 年 12 月,隶属中华人民共和 国生态环境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共有 16 个主要研究方向和 80 个细分研究方向,形成了比较全面的学科体系,基本涵盖生 态环境各研究领域(除核安全领域以外)。全院围绕国家可持 续发展战略,开展创新性、基础性重大环境保护科学研究,致 力于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决策提供战略性、前瞻性和全 局性的科技支撑,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环境问题的工程 技术与咨询需要,为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环境保护事业发挥 了重要作用。 研究报告 《工业园区温室气体核算技术指南研究报告》 《江苏省工业园区绿色低碳发展路径研究报告》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内蒙古电力低碳发展研究》 《山东省中小燃煤电厂低碳高质量发展路径分析》执行摘要 《双碳背景下发电侧储能综合价值评估及政策研究》简版 《碳中和目标下山西省煤电产业转型发展和定位研究》 《碳中和目标下山西省焦化产业转型发展和定位研究》 《汾渭平原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煤炭总量控制研究报告》 《面向碳中和的氢冶金发展战略研究》执行摘要 《碳中和目标下中国火电上市公司低碳转型绩效评价报告 2022》简版 《山东省“十四五”重点耗煤行业减煤路径研究》 《双碳目标下的五大发电集团发电业务低碳转型研究》 《“双碳”与空气质量改善双目标下的安阳市中长期控煤路径 研究》 《“双碳”背景下河南省电力行业中长期控煤路径研究报告》 《碳达峰与碳中和背景下山东电力行业低碳转型路径研》执行 摘要 《内蒙古煤炭生产和消费绿色转型研究》摘要报告 《霍林郭勒产业园绿色低碳发展研究》(简本) 《内蒙古典型城市煤炭消费与大气质量的关联分析及政策 建议》 《内蒙古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与可再生能源利用研究》 《“十四五”山西省非煤经济发展研究》 《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山西煤电行业转型发展研究》 《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山西焦化行业转型发展研究》 《中国典型省份煤电转型优化潜力研究》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约束下重点行业的煤炭消费总量控制路线 图研究》 《中国典型省份煤电转型优化潜力研究执行摘要》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约束下重点行业的煤炭消费总量控制路线 图研究执行摘要》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约束下水泥行业的煤炭消费总量控制路线 图研究》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约束下电力行业的煤炭消费总量控制路线 图研究》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约束下钢铁行业的煤炭消费总量控制路线 图研究》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约束下煤化工行业煤炭消费总量控制路线 图研究》 《山西省“十四五”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政策研究》 《“十四五”电力行业煤炭消费控制政策研究》 《新冠疫情后的中国电力战略路径抉择:煤电还是电力新基建》 《中国散煤综合治理研究报告 2020》 …… 请访问网站了解更多详情 http://www.nrdc.cn/ 封面图片:图片上传从 图虫创意 所使用的方正字体由方正电子免费公益授权 工业园区温室气体核算技术指南研究报告 工业园区温室气体核算技术指南 研究报告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 2023 年 9 月 ii 目录 摘要 iii 1. 项目背景及意义 1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3 2.1 国内外温室气体核算方法 2.2 工业园区温室气体核算方法研究 3. 工业园区温室气体核算关键问题分析 8 3.1 工业园区特征分析 3.2 工业园区碳排放核算关键问题 4. 工业园区温室气体核算技术指南研究 15 4.1 指南原则及主要框架 4.2 工业园区温室气体核算步骤 4.3 实证研究 5. 对地方及国家工业园区温室气体核算建议 33 参考文献 36 iii 工业园区温室气体核算技术指南研究报告 摘要 工业园区作为我国经济贡献的核心区,也是减污降碳的主战场,科学精准核算碳排 放是工业园区摸清家底、科学降碳、绿色低碳发展,全面落实双碳战略的重要基石和首 要任务。目前国内外工业园区温室气体核算标准尚处于起步阶段,系统开展工业园区温 室气体核算方法学需求迫切且意义重大。 工业园区是城市内相对开放的系统,介于城市与行业之间,非独立统计单元,具有 边界模糊、数据不易获取、产业链共生、价值链延伸等不同于区域和行业的特点。本研 究针对工业园区核算类型多样、边界模糊、主体复杂、数据甄选困难等重点问题,通过 国内外温室气体核算方法学比较分析,从核算主体、边界、范围、数据、方法等方面, 系统构建了工业园区温室气体核算方法学体系。 本研究遵循实用性与可操作性、一致性与可比性、准确性与完整性、普遍性与特殊 性的原则,按照核算目的识别、核算边界确定、排放源筛选、活动水平获取、各领域温 室气体核算等步骤进行工业园区温室气体核算。根据不同的核算目的,选择与核算目的 相对应的核算边界(地理边界 / 数据统计边界 / 管理边界等);依据工业园区的主要类 型(产业型 / 产城融合性 / 物流保税区),细化工业园区的温室气体排放源,按照优先级 给出不同数据的活动水平获取方法,并相应给出各个层次的温室气体核算方法。在工业 园区温室气体核算过程中,对于处理大量区外废弃物的园区、使用绿电等情况做出特殊 说明。 根据项目研究成果,提出统一工业园区温室气体核算范围及领域、适时更新区域 / 省级电网平均碳排放因子、单独报告消纳绿色电力的零碳排放、适当披露工业园区承担 城市基础设施部分的温室气体排放、规范园区温室气体排放基础数据等政策建议。 1 项目背景及意义 2 工业园区温室气体核算技术指南研究报告 工业园区作为我国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贡献了全国 50% 以上的工业产出;但同 时,工业园区在相对较小的空间内聚集了大量企业,资源能源消耗量大,污染物排放集 中,碳排放更是占全国排放的 31% 左右。精准核算工业园区温室气体排放量是工业园区 制定碳减排路径的基本前提,是工业领域践行双碳战略的重要支撑。 我国工业园区数量众多,且在国家统计体系中不是独立的统计单元,也并非行政区 域,缺乏边界清晰、标准统一、准确可靠的数据基础,由此导致园区温室气体排放核算 困难,核算方法多样,排放现状与特征尚不清晰,排放底数不清,不利于园区碳减排方 案的制定。 1)园区的边界范围复杂尚需方法明确 国家发布的省级及以上园区名录明确了工业园区的面积和四至范围,但在园区实际 发展中,常常会出现众多扩展区域,园区行政边界、地理边界、实际边界不一致,这为 园区碳排放核算和管理带来巨大挑战。 2)园区基础设施与外界共享,核算主体确定尚待厘清 不同于城市尺度,园区是城市内相对开放的系统,与外界存在着能源、供热、供水、 污染物治理基础设施共享的情况,主要有共享区外基础设施和基础设施被区外共享两种 情况。在核算过程中,准确分割排放主体、准确核算基础设施的直接和间接排放比较困 难,但这一工作对园区碳排放的准确性以及减碳措施的制定意义重大。 3)园区碳排放核算基础数据甄别尚待规范 在国家统计体系中,工业园区并非专门的统计单元,未能像城市一样有较为完备的 统计机构和完整的统计数据。园区管委会一般只掌握园区内“五上”企业的数据资料, 而园区的居民生活以及三产服务业的能耗数据获取较为困难,因此园区并不完全掌握这 两方面数据。 4)园区碳排放源复杂,核算方法未成体系 工业园区涉及多个企业的价值链、循环链,存在共生关系。工业园区内由于循环经 济产业链的搭建,各个行业或者产业之间的互联互通,余热余能等资源能源利用可以有 效降碳,但若按照企业主体来核算会忽略这部分效益,因此需要从园区层面统筹考虑。 园区介于城市与行业之间,是区域和行业的重要交叉点,具有边界模糊、数据不易 获取、产业链共生、价值链延伸等不同于区域和行业的特点,目前现有的核算方法体系 不完全适应工业园区,需要根据园区特点深入探讨,为园区温室气体清单核算提供统一 的方法体系。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4 工业园区温室气体核算技术指南研究报告 2.1 国内外温室气体核算方法 目前,国内外有多种温室气体核算的方法,包括投入产出法、生命周期评价法和清 单编制法等,针对不同尺度的温室气体排放进行核算。其中,清单编制法的发展体系相 对成熟。各国研究者相继提出了《IPCC 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ICLEI 指南》和 《企业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等清单编制方法,对世界、国家、城市和产品等进行温室气 体排放核算。 作为目前世界应用最广泛的清单核算方法,《IPCC 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提供 了可用于估算国家温室气体人为源排放和汇清除清单的方法,主要分为几个部门:能源, 工业过程和产品使用,农业、林业和其他土地利用,以及废弃物。 2009 年,国际地方环境行动理事会(ICLEI)推出《ICLEI 城市温室气体清单指 南》。与《IPCC 指南》单纯计算地理边界内排放量不同,《ICLEI 城市温室气体清单指 南》提出了城市温室气体三个核算范围,即行政边界内的直接排放(范围 1)、二次能源 调入等引起的间接排放(范围 2)和范围 2 以外的其他间接排放(范围 3),指出城市应 在核算直接排放的基础上增加对间接排放的核算。 世界资源研究所 (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WRI) 和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 会 (World Business Council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WBCSD) 于 2011 年底 发布了温室气体核算体系(GHG Protocol),将企业 / 组织的温室气体排放划分为范围 1 ~范围 3:①范围 1 包含企业价值链燃烧过程和化学生产过程产生的直接排放;②范围 2 包含企业购买的电力、蒸汽、供暖或制冷产生的间接排放;③范围 3 是范围 2 之外的 企业价值链产生的一切间接排放,包括企业所购买产品的上游排放、运输排放、使用之 后的下游排放。 2011 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应对气候司组织众多研究单位编写并发布了《省级指南 (试行)》,该指南以《IPCC 指南》为理论基础,沿用其核算领域划分原则,采用自上 而下的方法对省级地理边界内的“直接排放 + 间接排放”进行核算,并详细列出了各排 放源的具体核算公式、数据获取方法和排放因子确定方法,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操作性。 在工业园区的适用性方面,《IPCC 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服务于国家尺度温室 气体排放清单编制,提供的排放因子缺省值针对国家尺度且编制角度为单纯的生产模式, 直接应用于城市尺度核算时,不能很好地考虑和体现城市内部之间、城市与外部不断发 生的能源以及物质流动。《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是针对省级单位的核算方法学, 在计算间接碳排放(范围 2)时只考虑了电力,忽略了热力、边界外处理废弃物等间接排 放计算。 5 目前工业园区温室气体核算主要应用清单编制法,理论上该方法能够涵盖 范围 1、 2、3,但在实际应用在园区上一般只涵盖范围 1 和范围 2,即计算园区内的直接碳排放 以及外购电力和热力部分的间接碳排放,若要利用该方法计算范围 3 的碳排放量,则需 要收集大量、详细的相关数据,及配套投入规模较大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可操作性不 够强。 2.2 工业园区温室气体核算方法 研究 近些年,全国各地掀起了建设碳达峰、碳中和、零碳园区的高潮,出台了各种各样 的园区碳达峰碳中和、零碳园区、低碳园区的管理办法及相关标准体系。涉及园区温室 气体核算的主要有: · 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办公室《关于开展近零碳排放园区试点工作的通知》 · 《深圳市近零碳排放区试点建设实施方案》 · 《零碳产业园区认定和评价指南》(天津 T/TJSES 003-2022) · 中国生态学学会团体标准《产业园区二氧化碳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征求意 见稿) · 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工业园区碳达峰实施方案编制指南》 由于目的不同,不同的标准对于工业园区核算的温室气体种类、核算领域、核算方 法也各不相同。主要区别如下: 表 2-1:现有工业园区核算标准对比分析 标准名称 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办公室《关于 开展近零碳排放园区试点工作的 通知》 《深圳市近零碳排放区试点 建设实施方案》 零碳产业园区认定和评价 指南(天津 T/TJSES 003- 2022) 中国生态学学会团体标准 《产业园区二氧化碳排放核 算与报告指南》(征求意见 稿) 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工业 园区碳达峰实施方案编制 指南》 主要目的 主要目的 用于四川省开展近零碳排放园区 试点园区的碳核算 用于深圳市开展近零碳排放 园区的碳核算 服务于零碳产业园区的认 定和评价 产业园区二氧化碳排放的核 算和报告 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咨 询机构、工业园区上级管 理单位开展工业园区碳达 峰实施方案研究、编制、 评审工作。 核算边界 核算边界 物理边界:园区用地红线边界以 及各细分领域的边界 物理边界 核算边界以实际坐落于园 区范围内的企事业单位和 公共设施为边界 产业园区行政区划 地理边界 核算气体 核算气体 能源消耗主要为二氧化碳排放计 算,工业过程包含 6 种温室气体 二氧化碳 七种温室气体 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 核算气体产生来源 核算气体产生来源 各企业运营过程 各企业运营过程中能源活动产生 的碳排放,包括固定燃烧源产生 的直接排放和外购电力、热力的 间接排放;工业生产过程产生的 工业生产过程产生的 碳排放 碳排放;可管控的范围三碳排放 范围三碳排放 (如试点园区内企业自有车辆的 直接、间接碳排放,购买第三方 运输服务的直接、间接碳排放等)。 物理边界内 物理边界内能源活动产生的 碳排放,包括固定燃烧源产 生的直接排放和外购电力、 热力的间接排放;工业生产 工业生产 过程产生的碳排放 过程产生的碳排放;项目可 管控的范围三碳排放 范围三碳排放(如试 点项目范围内企业自有车辆 的直接、间接碳排放,购买 第三方运输服务的直接、间 接碳排放等) 以独立法人和视同法人的 独立核算单位 独立核算单位为排放源, 参照《温室气体核算体系》 (GHG Protocol)范围 1 和范围 2,以及范围 3 废 物处理相关活动 四至范围内化石燃料燃烧排 放量、工业过程排放量、净 调入电力、热力导致的间接 排放量。 化石燃料燃烧二氧化碳排 放、过程二氧化碳排放、 购入的电力和热力二氧化 碳排放、输出的电力和热 力二氧化碳间接排放。 废 弃 物 焚 烧 的 二 氧 化 碳 废 弃 物 焚 烧 的 二 氧 化 碳 排放 排放 核算范围 核算范围 试点园区范围内,各类建筑、工 业设施、交通运输等能源活动产 生的碳排放,工业生产过程的碳 排放。 试点园区项目范围内的各类 建筑、工业设施、交通运输 等能源活动产生的碳排放, 以及工业生产过程的碳排放 耗能设施、企业、交通、 废弃物处理 碳吸收 碳吸收 森林固碳系数 3.8096tC/hm2、草 原固碳系数 0.9482tC/hm2。 计算的为碳储量,而非年度碳储 计算的为碳储量,而非年度碳储 量变化量。 量变化量。 单 位 林 地( 含 绿 地) 面 积 平 均 二 氧 化 碳 固 定 量 1.95tCO2/ 公顷。 计算的为碳储量,而非年度 计算的为碳储量,而非年度 碳储量变化量。 碳储量变化量。 二氧化碳回收利用,购入 和自产绿电、碳汇产生的 碳减排量,以及通过二氧 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清 除的二氧化碳量等 调入非化石能源电量不计入 调入电量总量 7 中国生态学学会《产业园区二氧化碳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征求意见稿)仅核算 了园区内最容易计算的二氧化碳排放,只考虑了能源活动、工业活动、外调电力和热力 的碳排放,没有给出外调电力和热力的缺省值因子,未提供本地化因子核算方法。核算 方法简单,便于应用。 四川和深圳在零碳园区建设中给出了各自的零碳园区中碳排放核算方法参考。核算 的主要气体为二氧化碳,但是在工业过程中也考虑了其他的温室气体。核算领域为能源 活动、工业活动、外调电热,以及碳汇活动。由于是地方性的适用方法,给出的排放因 子只适用于本地,给出的碳储量的排放因子为碳储量的存量,而非碳储量年度变化量, 概念混淆,与年度碳排放量不在一个层面上。 《零碳产业园区认定和评价指南(天津)》(征求意见稿)将目前园区内所有温室 气体都纳入核算领域,除了能源活动、工业过程、电、热外,还有废弃物领域、绿电、 碳汇、CCUS 等,符合园区的发展方向。核算对象是园区内的企业主体,企业主体加和 为园区的排放量。另外,该标准主要还是关于零碳园区的认定和评价,所以提供的温室 气体核算方法缺少细节,对数据来源、报告方式和报告格式也未做详细说明,还需要进 一步细化和完善。 由此可见,目前关于工业园区碳(温室气体)的核算方法各有利弊,不能完全适用 于园区基础设施共享情况下的碳核算。关于碳储量变化量的核算,部分标准概念混淆。 另外,目前标准针对园区核算的数据获取来源未做详细说明,针对园区的核算种类、核 算领域、核算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3 工业园区温室气体核算 关键问题分析 9 3.1 工业园区特征分析 3.1.1 工业园区类型多样 工业园区是国家制造业的重要载体,是区域和工业企业的重要交叉点,具有园区、 行业、企业三个层面的属性。工业园区也是城市内一开放区域,集聚了大量的工业企业、 三产服务业和居民生活,污染物与温室气体排放源复杂多样。按照工业园区里面的活动 类型,可以把园区分为工业主导型、产城融合性、物流型、静脉型园区等类型。 工业园区类型及其排放特点 经济技术 开发区 以产业发展为主,大多以工业企业为主、或
下载文档到本地,方便使用
共 42 页, 还有 1 页可预览, 继续阅读
文档评分
请文明评论,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