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皮书】国家能源局: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发展规划蓝皮书等新能源已成为新增装机主体,发电量占比逐年提高,电力系统 的物理形态和运行特征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同时,一次能源价格 波动、用电负荷增长、气候变化等多重影响,对我国电力体制改 革顶层设计、电力市场体系建设、电价机制完善以及科学监管等 提出了更高要求。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全国统一电力市 场建设改革任务,在国家能源局的统筹组织下,中国电力企业联 合会牵头,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中 (二)构建功能完备、品种齐全的市场体系 ……………………… 32 (三)构建适应绿色低碳转型的市场机制 ………………………… 34 (四)构建系统安全充裕、灵活互动的市场机制 ………………… 38 (五)构建统一开放、公平有序的市场运营机制 ………………… 41 (六) 构建批发与零售市场顺畅协调的衔接机制 ………………… 45 (七)构建统筹衔接的政策、管理和市场体系 …………………… 46 (八)构建科学高效的市场监管体系 ……………………………… 47 后记…………………………………………………………… 51 一、发展现状与问题挑战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电力市场建设成效显著,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改革红利不断释放,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电力市场在提升电 力系统清洁低碳、安全高效水平方面的作用愈发明显。全国统 一电力市场建设为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支撑经济社会高质 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10 积分 | 57 页 | 2.98 MB | 5 月前3
广东电力市场建设蓝皮书2025不间断运行,特别是电力现货市场转正式运行一年以来,广东积极 推动独立储能、抽水蓄能、虚拟电厂等主体参与市场交易,形成了 源网荷储良性互动的多元化市场生态。持续完善一次能源传导、阻 塞分配管理、多月中长期连续交易等市场关键机制,全力推动广东 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始终走在全国前列。 前 言 03 广东电力市场建设蓝皮书 回望过去,遵循“边运行,边完善”原则,广东电力市场从直 购电试点到集中竞争交易,从价差模式到绝对价格模式,从“中长期” 11 (二)市场体系架构 ..........................................................................16 (三)市场交易机制 ..........................................................................22 (四)市场业务运营 .......... 厘 / 千瓦时。 印发全国首个《电力市场交易基本规则》。2017 年 1 月,广东率先 印发《广东电力市场交易基本规则(试行)》和《广东电力市场监管实 施办法(试行)》,涵盖市场准入管理、价格机制、电力批发交易和零 售交易要求、交易信息披露、市场监管对象与监管内容等,成为全国唯 一连续开市的中长期市场。同年,广东相继印发《广东电力市场发电合 同电量转让交易实施细则(试行)》《广东电力市场年度合同电量集中20 积分 | 56 页 | 9.17 MB | 2 天前3
2025年提升区域电力互济能力 促进新能源高比例发展报告电力圆桌(全称电力可持续发展高级圆桌会议)项目于 2015 年 9 月启动,旨在紧扣应对气候变化、调整能源结构 的国家战略,邀请业内专家和各利益方参与,共同探讨中国电力部门低碳转型的路径和策略。通过建立一个广泛听 取各方意见的平台机制,电力圆桌将各方关心的、有争议的、目前决策困难的关键问题提交到平台讨论,选出核心 问题委托智库开展高质量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和政策建议提交到平台征求意见,从而支持相关政策的制定和落地, 推动中国电 ......... 12 3.1 特高压输电通道建设发展面临的挑战 ..................................................12 3.2 区域互济市场机制体制面临的挑战 ......................................................13 3.3 区域互济价格政策面临的挑战 ............... .17 4.1 特高压输电通道建设发展建议 ............................................................. 17 4.2 区域互济市场机制体制发展建议 ..........................................................18 4.3 区域互济价格政策发展建议 .............20 积分 | 28 页 | 1.16 MB | 14 天前3
湖南大学:2025年智算中心光电协同交换网络全栈技术白皮书全球领先的产业与科研力量均已在此领域展开探索,并在部分应用场 景实现试点部署。 然而,要实现光电协同网络在智算中心的规模化落地,仍需跨越 多重技术关卡。从应用层集合通信模式与动态拓扑的适配,到传输层 协议机制与流量调度优化;从路由层控制平面的可扩展性,到链路层 资源的智能分配;再到物理层光交换的传输损耗与延迟难题,均对网 络架构设计、协议栈演进与资源编排提出了系统性挑战。 本白皮书面向智算中心光电协同交换网络的全栈技术体系,旨在: 2 传输层:面向光电网络的高性能传输协议...........................31 3.2.1 灵活的多路径传输机制................................................. 32 3.2.2 双状态拥塞控制机制..................................................... 33 3.2.3 错峰出行智算流量调度方案 确保能够为用户提供优质的推理服务。 传统数据中心网络普遍采用多层电交换架构,通过网卡与交换机 连接多个计算节点,数据包在传输过程中需要经过多个交换节点的中 转。受制于电交换“存储—转发”的工作机制,数据包必须在交换机 内部进行排队等待,多层级的交换路径使得这一排队延迟被进一步放 大,显著增加了端到端的网络时延,难以满足大模型训练对低延迟、 高吞吐的严苛需求。 运行功耗瓶颈 大模型训练依赖数万张20 积分 | 53 页 | 1.71 MB | 2 天前3
中国新型储能发展报告2025-国家能源局年我国新型储能发展情况,并展望 2025 年新型储能行业发 展趋势。 2024 年,我国持续完善支持新型储能发展的政策体系,强化规划 引领作用,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健全电力市场机制,充分发挥新型储 能多元价值。与此同时,持续推动试点应用、健全标准体系、完善管 理机制,引导新型储能健康有序发展。截至 2024 年底,全国已建成投 运新型储能 7376 万千瓦 /1.68 亿千瓦时,装机规模占全球总装机比例 超过 4 要技术路线,调度运用水平稳步提高,有力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展望 2025 年,国家能源局将加强规划前瞻引领,科学谋划新型 储能发展,大力推动创新技术研发和试点应用,努力以科技创新带动 产业创新,会同相关部门持续完善市场及价格机制,强化国际新型储 能发展交流合作,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 目 录 2024 年国际新型储能发展形势 001 (一)全球加大新型储能战略投入 002 (二)国际新型储能市场快速增长 工程应用各环节标准日趋完善 025 3. 各技术路线标准制定有序推进 026 2025 年中国新型储能发展展望 027 (一)科学合理谋划新型储能发展 028 (二)健全新型储能参与市场机制 028 (三)加大核心技术装备攻关力度 029 三 (四)促进新型储能多重作用发挥 029 (五)巩固新型储能产业优势地位 030 结束语 031 2021—2024 年20 积分 | 54 页 | 1.38 MB | 14 天前3
阿里云:2025年阿里云百炼安全白皮书90 4.2 未来的愿景:引领 MaaS 进入全链路机密 91 计算时代 CHAPTER 05 附录:阿里云百炼安全实践 1 组织保障机制 108 2 阿里云百炼安全能力清单 109 3 权威认证 110 3.1 大模型权威认证 110 3.2 云平台权威认证 114 Confidential MaaS:可验证 的数据保护 算法合规风险:大模型全生命周期需要遵循明确的法规和技术标准要求,包括但不 限于训练数据来源、数据预处理、数据标注、输出内容、内容标识等方面; ● 内容安全风险:由于训练数据的偏差和污染,以及模型生成机制的不完全可控,可 能生成违法违规不良价值观的内容; ● 对抗攻击风险:攻击者可通过构造对抗样本或指令注入攻击,诱导模型生成错误的 回答。 2.3 应用服务安全风险:算力消耗、供应链与隐私泄露 导模型泄露训练数据等商业秘密。 此外,用户与模型之间的交互链路若未采取充分的安全保护措施,也可能导致数据外 泄; ● 算力消耗风险:攻击者通过提交大量高复杂度请求,在不触发传统 DDoS 防护机制 的前提下,耗尽 API 调用配额或计算资源,造成服务中断与成本激增; ● AI 供应链安全风险:MaaS 的构建依赖复杂的软件与模型供应链,任一环节(如基 座模型、第三方库、数据集)存在安全20 积分 | 59 页 | 45.36 MB | 2 天前3
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2025年科学智能白皮书6。 2.2 前沿科学问题与突破路径 2.2.1 如何构建跨尺度的科学智能模型 科学研究涉及从原子尺度到宏观系统的 跨尺度建模,但当前 AI 模型通常仅适用于 单一尺度,缺乏有效的多尺度耦合机制。 为了解决这一挑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 面寻找突破路径: 利用物理模型与 AI 的耦合建模,将已 知的物理规律嵌入到 AI 模型中构建跨尺度 关联,打造“灰盒模型”,提高模型的可信 度和计算效率。开发跨尺度、多模态统一的 模态信息的高效整合,大幅拓宽了模型应用 场景。 3) 深 度 推 理: 以 OpenAI o1/o3 和 DeepSeek R18 为代表的推理模型,在解题 回答中引入类似人类“思考—反思”的推理 机制,用更长推理时间换取更高质量答案, 在数学、科学和编程等复杂任务上取得显著 突破。 4)自主智能体:多智能体系统 9 依托 大语言模型的认知与推理能力,通过自主感 知、任务规划、记忆系统及外部工具调用, 5)探索大模型情感感知和认知调控技 术。突破大模型的性格化和拟人化技术,增 强大模型的跨模态情感感知能力,实现情境 自适应的个性化情感调控机制,实现拟人化 人机交互。 6)构建基于多智能体协作的自组织群 体智能。探索复杂场景下的多智能体深度集 成和自组织协作机制,构建可扩展的智能体 协作框架,为未来人机共生智能化社会提供 先行试验平台。 为更快地迈向通用人工智能,研究者需 要突破上述大语言模型前沿科学问题,推动20 积分 | 29 页 | 2.74 MB | 5 月前3
全球计算联盟GCC:2025年异构算力协同白皮书Communication Library),通信机制和硬件架构深度绑定,导致它们通信协议和底层实现方式完全不同。 另一方面,不同算力厂商及其开发团队基于自身需求,定制了特定版本的库和框架,且在针 对既有框架进行适配时,因其进度不同具有代际差,使得在多种硬件架构上运行相同的计算 实例时,所依赖的软件环境存在不一致性。 (3)异构算力基于现有调度机制协同“效率低”,因其算存传均有差异导致无法从应 表示,支撑多 种源语言的跨芯片编译;同时统一编程接口可支撑代码生成和后端优化的复用,赋能运行时 的垂直优化。 (3)智能动态编译优化:智能动态编译优化主要包括动态编译机制、融合优化方法、 图算融合代码生成,动态编译机制在运行时即时生成代码,支持输入可变和网络结构自适应。 11 单模型和跨模型的融合优化方法,研究运行时共感知的跨模型算子融合。图算融合代码生成 基于张量表达式对整图进行全 AI 芯片后 端提供独立的代价模型,在 Block Size、Pipeline Stage 等参数空间自动搜索找出最优组合, 实现算子性能在不同架构上的自动优化。 (3)轻量级运行时:通过独立缓存机制绕过即时编译默认对运行时装饰器的多层冗余 调用,从而降低 CPU 端运行时开销优化小算子长尾延迟。 最终以高性能可复用全覆盖的多端统一的算子库,消除不同芯片间算子代码碎片化的问 题,大幅降低维10 积分 | 31 页 | 1.21 MB | 2 天前3
2025粤港澳大湾区智能制造产业司法观察报告-广州互联网法院等,为实现更 高阶的机器人智能提供了数据基础。 2.问题分析 (1)数据产权与市场流转规则供给不足,要素价值释放受 阻。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其价值的充分释放有赖于清晰的权益界 定和顺畅的流通机制。当前,相关法律规则的供给尚显不足,对 数据要素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制约。一是数据权益归 属与价值分配规则不清。数据的价值在于流动,工业数据由多方 参与生成,权益交叠,现行法律对数据“持有权、使用权、经营 “数 据壁垒”。因缺乏统一的数据格式、接口等标准,不同系统间数 6 据难以互联互通,降低了产业链协同效率。 (2)数据侵权责任认定复杂,传统纠纷解决机制较难适应。 当前,数据要素市场的快速发展,也使其法律责任的认定与纠纷 解决机制面临一些新的课题。这集中表现为,传统法律框架在适 应数据驱动型经济的复杂性与动态性方面,存在一个逐步调适的 过程。一方面,数据侵权的责任认定日趋复杂,对传统侵权法理 界不清、第 三方网络攻击等情形下,如何合理划分各方主体的注意义务与法 律责任,是司法实践中需要审慎研究的难点。另一方面,面对上 述不确定性,市场主体已在探索如“尽职免责”等新型内部风险管 理机制。然而,此类商业实践创新的法律效力与适用边界,尚有 待司法裁判予以明确和指引。 (3)湾区“一国两制三法域”下,数据要素市场规则衔接面 临挑战。在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的宏观战略下,数据作为关20 积分 | 26 页 | 692.70 KB | 14 天前3
华为:2025践行主机现代化:主机上云技术白皮书磁盘阵列等)来保障系统高可用性,一 般内建故障恢复和自动备份机制,在发生故障时,主机系统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恢复,避免数据丢失或系 统停机 高性能:支持大规模数据并发访问,能够在高负载下保持较高性能,适用于高频数据交换场景 高安全:集成专用加密模块,为静态数据和动态数据提供全方位加密保护,有效保障数据在存储、传输 和处理过程中的安全性 主要特点: 高可靠:通过事务日志、故障自动恢复等机制降低停机风险 高并发事务处理: 新数据,因此必须确保迁移后的数据与源库一 致,避免数据丢失、错位或损坏。尤其在异构数据库迁移场景下,由于数据类型、约束定义及事务逻辑之间存 在差异,一致性问题更为复杂。为此,需建立完备的数据校验机制,在迁移前后对数据量、数据内容、业务逻 辑进行多维度比对与验证,以确保迁移结果的完整性与准确性。 ① 业务平迁:不改动程序代码、脚本,不改变应用逻辑,仅将应用整体平移到开放平台。 ② 平台替换 借助自动化代码转换与辅助工具,帮助用户高效完成代码转换与重构,并确保转换后的代码在业务逻辑和 功能与原始系统严格一致。 ② 主机侧数据库包含关系型、层次性、文件型等多种类型,在 数据模型、存储引擎、SQL 语法、数据类 型以及事务机制上都存在显著差异 ,需提供具备广泛兼容性和较高自动化能力的数据库迁移工具,以高效 地完成数据类型、表结构、索引、约束等内容的映射和转换工作。 ③ 支持高吞吐与集群化的分布式缓存,灵活应对高并发访问对业务系统的冲击。20 积分 | 63 页 | 32.07 MB | 2 天前3
共 51 条
- 1
- 2
- 3
- 4
- 5
-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