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蓝海 新从旧来——2025年中国设备更新战略与实践报告设备更新市场规模将达6万亿 / 10 2.1 2024-2027年年均新增投资量超2800亿 / 11 2.2 工业:2027年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年规模突破5万亿 / 13 2.3 交通领域紧抓新能源风口 / 14 2.4 新型城镇化拉动建筑和市政领域投资需求 / 14 2.5 未来三年县域医疗将成为投资重点 / 15 2.6 新型电力系统推动能源设备迭代 / 16 目录 contents 术创新和加速产业转型提供强大动力。 在行业层面,中国设备更新行动涵盖了工业、农业、建筑、交通、能源、教育和医疗等多个领域。 每个领域都有其特定的重点方向和目标,如建筑领域的节能改造、交通领域的新能源转型、工业领域的 数字化转型等,都将在设备更新的大潮中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这些领域的更新改造不仅能够提升相关行 业的生产效率和服务质量,也将为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在这一背景之 转型,支持城市公交车、老旧船舶、柴油货车等更新换代与新能源动力转型,加强电动、氢能等绿色航 空装备产业化能力建设。到2028年,实现船舶运力结构改善,新能源公交车辆应用推广,重点区域老旧 机车淘汰,邮件快件智能安检设备广泛应用,北斗终端应用提升,交通运输行业碳排放强度和污染物排 放强度降低。 重点方向: ① 城市公交车电动化替代:鼓励更新老旧新能源公交车及动力电池;因地制宜制定新能源公交车 万亿蓝海,新从旧来——中国设备更新战略与实践10 积分 | 44 页 | 6.29 MB | 5 月前3
四川省近零碳排放园区试点建设2023年度进展报告-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务、明发印务、天工工程材料等印刷、机加工传统行业落后企 业 100 余家、整合 300 亩土地,着力推进数字通信、人工智能、 工业互联网等新经济产业集群化发展;成都经开区龙泉汽车产 业园区推动传统燃油汽车整车制造向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转型; 四川金堂工业园区优化提升节能环保、绿色食品等传统产业, 推动纺织、印染、制鞋等传统制造业落后企业退出,加快土地 资源整合,实施土地资源再评估、再规划、再开发,清理盘活 低效工业用地 2 条,投 运电动网约车 700 辆、新能源公交车 300 余辆,推广电动重卡 563 辆,新能源公交车辆比例达 100%;独角兽岛园区(成都科 创生态岛)完成 TOD 站点、电动车充电桩建设,基本建成首批 “AGV 停车机器人”智慧停车系统;成都龙潭都市工业集中发 展区累计完成 240 余台充电桩建设,完成成都市烟草公司物流 中心 45 台新能源车辆替代及配套电力扩容,建设 5 座汽车充 座汽车充 电站;攀枝花格里坪园区建成 1 座新能源货运汽车充换电综合服 务站,内设 10 个快速充电桩和 10 个慢速充电桩,为装载机和货 运车辆提供充换电服务,并建成 1 座园区新能源汽车充电停车 场,新建 1 座综合能源站,设置加油、加气、充电、加氢接口, 08 四川省近零碳排放园区试点建设 2023 年度进展报告 为不同类型新能源车辆提供多种能源供应选择。截至 202320 积分 | 42 页 | 21.22 MB | 5 月前3
中国制造业出海人才白皮书(2025)中国制造业 出海人才白皮书 (2025) 2021年至2023年中国制造业海外人才的数量逐年递增,从未来发展角度来 看,随着中国企业出海进程加速,特别是在汽车、新能源、电子电气、机械设备 等制造行业,对海外人才的需求较为强劲且会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 中国制造业出海人才白皮书 (2025) 核心观点一 中国制造业海外人才分布呈现出显著的地区差异。东南亚是海外劳动密集型 产业集中区域,海 电池呈现出惊人 的加速度:2023年全年,“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同比增长29.9%, 以新能源乘用车为代表的汽车行业及以光伏与储能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正以“后来者居 上”的态势快速崛起,成为现今乃至未来中国制造业出海的新动能。 机械设备、电子电气、汽车、新能源行业构成了中国制造业企业产品出海的主力军。机 械设备、电子电气行业的头部企业以产品先行,已积攒了深厚的海外市场基础与技术壁垒, 基础与技术壁垒, 并持续进行产品与技术的创新,不断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演进。而作为“后起之 秀”的高科技属性制造业代表,汽车、新能源行业势头正猛。四大行业也成为团队的主要研 究行业对象。 四大主力军行业已不仅仅止步于产品出海。伴随中资企业出海向深处进发,行业内企业 纷纷以产品出口为出海基础,结合自身产品优势,在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寻找新机遇,同时更 加注重在全球范围内优化产业链配置10 积分 | 62 页 | 17.14 MB | 5 月前3
苏州工业园区近零碳园区建设路径研究摘要报告--苏州中咨工程咨询加强对前沿性、突破性、颠覆性 的绿色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的提前布局和研发扶持力度,持续提升创新策源能力;深化人 工智能、物联网、量子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新能源、新材料、制造业的融合发展,进 一步做强园区“2+3+1”特色产业,抢抓新能源等绿色低碳产业新赛道,加快形成绿色低 碳产业集聚;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锻造区域竞争优势。通过积极开展低碳化转型的 探索,苏州工业园区将不断取得新突破、 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绿色服 务等领域的产业集群。持续开展工业节能改造,以能源审计为依据,以园区节能与发展循 环经济扶持项目专项资金为保障,以园区能源协会为平台,推动区域内节能降碳、资源节 约、新能源利用和新技术的推广,重点开展以变压器为主的设备淘汰整治行动,鼓励企业 开展节能降碳技术及循环化改造。推进能源管理体系基础建设,鼓励重点用能企业能源管 理体系全覆盖。加快“绿色工厂”提升建设,加深区内制造业企业绿色发展意识,目前园 情景下实现零排放。 基期汽油碳排放占比最大,达 82.24%,其次为柴油,占比 17.48%,天然气碳排放占比 0.28%。随着新能源交通工具的推广,近零碳情景下到 2050 年实现交通零排放。 2060 年,近零碳情景下减排量为 10.53 万吨。其中,推广节能与新能源交通工具贡献率 64.00%,提高车辆燃油经济性的贡献率 18.18%,引导公共交通出行贡献率 17.82%。 近零碳发展时间表、路线图0 积分 | 36 页 | 3.08 MB | 5 月前3
西门子中国零碳智慧园区白皮书(2022年)推荐序 当今世界,人类生存与社会发展,面临着能源制约、气候变化的挑战。转变发展模式,建设低 碳经济已成为多数国家的共识。可以预见,以新能源、低碳技术及数字技术为主导的绿色浪潮 将推动经济社会的变革与发展。产业园区作为高端制造业的重要平台必将融入这一变革之中, 并积极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苏州兰德集团始终致力于产业园区的投资与营 清洁能源采购决策和供应链建设:熟悉相关法规政策以及市场操作手段,可灵活合 理地完成采购决策,并建立与之匹配的供应链系统,如实时交易体系和相关交易平 台的接入等。 ▪ 园区电能质量保障:大量新能源的接入(主要考虑本地建设的系统)可能导致电能 质量出现问题,需要通过建立无功补偿系统和各类储能/储热/蓄冷系统来增加系统 韧性和灵活性。 ▪ 低碳与经济性的平衡:低碳建设中采购低碳电力和设备以及搭建和运营相关系统的 以及当地自然禀赋,打造强韧、灵活的综合能源管理体系,提高整体能源供给系统的 运营效率,降低碳排放。 - 挑战:园区电能质量保障和综合能源相关设备、系统以及运营体系的建设能力 ▪ 园区电能质量保障:大量新能源的接入(主要考虑本地建设的系统)可能导致电能 质量出现问题,需要通过建立无功补偿系统和各类储能/储热系统来增加系统韧性 和灵活性,为了保障能源安全,对源-储-荷调控实时性和可靠性也有着高要求。与0 积分 | 24 页 | 3.32 MB | 5 月前3
中国制造业国际化:趋势、风险及应对中国制造业国际化:趋势、风险 ID CCID CCID CCID CCID CCID CCID CCID CCID CCID CC ID CCID CCID CCID CCID 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国际化 关键矿产:竞争愈发激烈 动力电池:国际化投资热情高涨 光伏:全球造,全球卖 纺织:全球需求不足影响国际化 产业篇 历史演变:制造业国际化的四个阶 段 内外双驱:日益复杂的外部环境与 ,从资源能源、纺织服装逐步转向电子、汽车和 新 能源等领域 • 投资目的地看 ,从周边国家为主拓展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和地区、 欧洲和北美地区 ,地区日益多元化 • 投资模式看 ,新能源汽车、 电池等部分领域凭借领先优势实 现 反向技术国际化、标准国际化 1980 1982 1984 1986 1988 1990 1992 1994 三角贸易:我国制造业国际化布局东南亚、墨 西哥面临阻碍 市场风险:部分国际化国家和地区的营商环 境 偏弱、我国制造业企业国际化经验不足 • 全球经济低速增长趋势下 ,外需不足增加我纺织、新能源汽车等消费品国际化难 度 • 部分国家和地区营商环境较弱 ,涉及行政效率、基础设施、腐败、 融资等多个方 面 • 我国制造业企业国际化经验不足 ,服务体系不健全制约制造业国际化布局步伐 大10 积分 | 10 页 | 1.22 MB | 5 月前3
新质生产力研究报告(2024年)——从数字经济视角解读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出要 “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 成新质生产力”。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讲话时,习近平 总书记进一步强调,“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 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 强发展新动能。”2023 年 12 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 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 万多家调研企业中,存储数据的企 业占比由 2021 年的 49.6%提升至 2022 年的 79.2%,将数据用于提升 企业生产经营效率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共同选择。 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型劳动对象不断涌现。太阳能、风能、氢能、 核能、地热能等新能源,以及碳纳米材料、仿生材料、光电子材料等 新材料,能够有效克服传统能源和材料储量不足、不可再生、对环境 破坏严重的缺点,有助于实现节能减排,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绿 -方案设计-产品 选型-成效评价”综合服务能力,推动公共服务载体间资源互补、业务 协同,打造全国一盘棋。 二是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用好国内大 市场和丰富应用场景,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 备、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装备、安全应急装备等新兴产业,推进北斗 在通信领域、大众消费领域规模应用,积极培育生物制造、商业航天、 低空经济等新的增长点。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动人工智能、人形机0 积分 | 43 页 | 1.27 MB | 5 月前3
2025年工业大模型白皮书智能制造领域.................................................................................. 63 4.1.3 新能源汽车领域.............................................................................. 65 4.1.4 航空航天领域 工业大模型的潜在市场机会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首先是垂直领域的深化 应用,包括智能制造领域的生产线优化控制、质量检测预测、设备预测维护和 工艺参数优化,能源行业的能源调度优化、设备故障预测和新能源管理,以及 医疗健康领域的医疗影像分析、药物研发辅助和临床决策支持;其次是新兴应 用领域的开拓,如数字孪生技术的虚实融合模拟和全生命周期管理,智慧城市 的规划优化和公共服务提升,以及绿色低碳领域的碳排放监测和环保解决方案; 化转型提供有力支持。 4.1.3 新能源汽车领域 66 图 4.3 新能源汽车领域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工业大模型在电池管理、电驱系统、智 能驾驶、整车设计与仿真、智能制造与装配等多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 深度学习、大数据分析和仿真优化技术,工业大模型能够提升新能源汽车的安 全性、续航能力、制造效率以及智能化水平。 电池管理系统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之一,工业大模型能够提升电池管10 积分 | 142 页 | 10.54 MB | 5 月前3
苏州工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环境、社会、治理)白皮书新作为推动区域融合的关键动力。通过不断优化能源结构和提 升能源利用效率,致力于支持绿色城市的建设,加速区域向可持续发展转型。 推动能源转型 能源结构不断优化,清洁能源占比超90%。大力推广使用新能源,出台分布式光伏和储能发展专项政策,支持 分布式光伏规模化发展,建成分布式发电市场化交易试点、光储直柔等示范项目;持续完善充换电设施布局, 已建成公共充电站315座,充电桩超3,000个,另有私人充电桩超1 类处置的全链条、闭环化管理体系。其中,餐厨 (厨余)垃圾处置项目采用欧洲先进高温厌氧发酵工艺,处理能力达到600吨/日,实现对园区餐厨和厨余垃 圾的应收尽收和资源化、无害化处置;有害垃圾收运引入了新能源车辆,探索出分区域、分车辆、分线路、 分点位的“四分法”管理模式;大件垃圾在全市创新提出“小区内部设点、居民自行投放、免费轮动收运” 的收运模式,解决市民大件垃圾收运处置难题。 16 生活垃圾管理措施 医疗器械、纳米新材料入选工信部国家先进制造业 集群。 “2+4+1”特色产业体系 2 两大主导产业 新一代信息技术 高端装备制造 4 四大新兴产业 生物医药及大健康 纳米技术应用及新材料 人工智能及数字产业 新能源及绿色产业 1 现代服务业 ESG 产业发展:“310“ESG 产业体系 E-绿色服务 环境服务、低碳服务、治理服务 S-企业社会责任服务 供应链管理、人力资源服务、安全生产服务 G-数智化服务10 积分 | 33 页 | 11.25 MB | 5 月前3
产业园区可持续发展实践白皮书境与设施规划设计、生态韧性措施以及管理和服务层面的韧性提升行动计划,为园区的韧 性发展提供驱动力。 绿色交通 规划设计可迭代园区街道,提前布局和预留适应自动驾驶等未来交通工具和交通空间;规 划新能源交通工具的基础设施,并设计友好舒适的慢行系统。 绿色就业机会 可减轻环境影响并最终实现环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就业机会,包括绿色建筑行 业、生态基础设施产业、低碳技术服务等,部分农林业产业园还可发展林下经济、农业休闲 面、地下与上层生产空间之间高效的货物进出。 学习工厂空间示意 61 江阴碳中和技术产业园位于江阴市临港经济开发区,园内围绕现有龙头企业远景集团 已有部分风电设备、锂电池、制氢设备、光伏、环保设备等新能源产业制造企业布局。经 过十余年发展,园区面临产业空间不足、土地利用粗放、公共服务配套弱等问题,亟待通 过产业和城市功能的更新优化解决,园区管委会委托盛裕集团对碳中和技术产业园进 行产业研究、概念性总体规划和重点开发区城市设计。 盛裕从存量与增量、制造与创新、发展与融合三方面破题, 描绘园区未来发展路径,为碳中和技术产业园设计了以新 能源装备、新能源电池为主导,以研发设计、物流、人力培 训、商住配套等服务产业为辅助的“2+1”产业发展体系, 将园区定位为高端制造业集聚、研发创新能力强、综合服 务功能完备、绿色低碳的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示范园和无 锡产业发展新高地。发展策略方面,通过存量企业腾挪策 略,近期有序腾退低效用地,盘活存量用地,提升亩均产10 积分 | 88 页 | 15.72 MB | 5 月前3
共 22 条
- 1
- 2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