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产业新赛道研究报告2025GVR:2023年一2030年全球 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复合增长 率将超过21%。 p 美国:重点布局量子信息、人工智 能等领域,打造未来产业领先优势 p 欧盟:《欧洲新工业战略》 p 日本:《能源基本计划》《氢能源 基本战略》 p 韩国:《国家战略技术培育方案》 p 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新旧动 能接续转换、经济转型升级 的关键时期。 p 国家和地方近年来加快布局 未来产业,各省(自治区、 直辖市)发布30余份未来产 模拟、随机数生成器、量子密码学、优化算法、量子 互联网 人工智能:AI未来算法、类脑智能、人机交互、 沉浸式技术、人机界面 先进网络和通信技术:区块链技术、安全 冗余通信、新一代无线电、6G、下一代无线网络 氢能与储能:核能、氢能和氨能、先进火力发电、 智能电力系统、危险化学品环境数字化管理 人工智能:负责任的人工智能、ELSI(伦理、法 律和社会问题)、人机界面技术、数据处理 生物技术:智能生物产业、以实现精密医学为目 深海空天开发 氢能与储能 政策文件名称 重点布局领域 细分方向 《关于推动未来 产业创新发展的 实施意见》 未来制造 智能制造、生物制造、纳米制造、激光制造、 循环制造等 未来信息 6G、卫星互联网、量子信息、量子/光子计算、 类脑智能等 未来材料 先进基础材料(有色金属、无机非金属等)、 关键战略材料(高性能纤维、先进半导体等)、 前沿新材料(二维、超导、智能仿生等) 未来能源 核能、氢能、生物质能、新型储能等0 积分 | 24 页 | 3.67 MB | 5 月前3
苏州工业园区近零碳园区建设路径研究摘要报告--苏州中咨工程咨询70%,到 2035 年出 租车网约车的电动化率达到 100%,加快氢燃料在交通领域 的应用速度 交通运输工具的清洁化速度进 一步加快,到 2045 年全面实现 私家车的纯电动化;到 2050 年 实现公路客运车纯电动化,公 路货运车电动化率达到 85%、 氢能比例达到 15%,实现交通 零排放 货运车加快氢燃料的进一步应用 提高车辆燃油经 济性 交通工具的能效水平达到规划 电,化石燃料发电占比降至 10% 到 2050 年,光伏发电装机量达 到 120 万千瓦,年发电量 12 亿 度电,氢气逐步替代天然气发 电 到 2060 年,全面实现由光伏、 氢能、外调电力供电供热 电力来源调整 到 2030 年,外调电力占比 86% 到2040年,外调电力占比89% 到 2050 年,外调电力占比 91.5% 到 2060 年 , 外 量。针对公共机构、工业企业等重点碳排 放源,结合现有重点行业企业碳配额管理的有效举措,建立碳预算管理机制。结合碳预算 做好各类产业规划。开展项目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管理,强化过程管控。协同推进碳预算制 度试点与碳绩效考核,建立系统的碳预算考核评估机制和合理的动态调整机制。 健全碳排放信息披露制度 落实《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管理办法》,监督特定企业按要求披露碳排放信息;监督纳 入碳排放权0 积分 | 36 页 | 3.08 MB | 5 月前3
气候中和园区:工业园区的零碳转型指南--中德能源与能效合作1 能源供应的特点 ................................................................. 45 5.2 不同的途径: “全电”和绿色氢能“全气”方案 ...................... 45 现状 ............................................................ .......................... 62 “全电”方案:余热废热和中央空气源热泵 .......................... 62 “全气”方案:余热废热与氢能热电联产 .............................. 64 方案比较 .................................................... 能源部门最初通常可以根据园区大多数供电、供暖和制 冷等能源形式来进行分类。然而可以很明显的观察出, 这种划分必须始终在已进行了界定的园区的本地背景下 进行考虑。供暖和制冷可以进一步按照温度等级和使用 类型进行划分。其他的能源部门还包括交通运输和燃气 基础设施,前提是在该园区存在这些部门。燃气一直以 来主要指的是天然气,但从长远来看,氢气的占比逐渐 提高亦或是氢能专用基础设施也是有可能的。交通运输 园区建设中的全生命周期评估20 积分 | 72 页 | 23.72 MB | 5 月前3
西门子中国零碳智慧园区白皮书(2022年)能源供给: 能源供给指为满足各类园区场景能耗需求所使用的一次和二次能源。一般园区的直接使用一次 能源供应的程度有限,大多集中在因地制宜的分布式能源系统中,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 生物质能和天然气等形式;更多的能源供给来自内外部的二次能源供应,例如电网或园区电站 的电力、煤炭制品、煤气、液化气和热力(蒸汽、热水)等。这些二次能源的生产供应,往往 方案不成熟 ▪ 技术成熟、流程复杂,改造优化难度高 ▪ 供应链长,碳排放计算和管理复杂 - 切入点: 能源供给: ▪ 外购绿电(保证大部分电能质量的稳定) ▪ 因地制宜建设分布式能源系统(屋顶光伏等相对成熟的技术) ▪ 建设能根据政策/天气/市场/大宗商品价格等因素灵活调节阶段性的能源供给和采购 策略 能源分配: ▪ 配电设备低碳化(使用绿色气体等方式) 长期的生产工艺与流程优化,逐步实现精益管理,降低单位产能能耗 ▪ 主要用能设备的自动化和数字化升级,通过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辅助进一步提升整 体生产效率 ▪ 主要工业中间环节的去碳化,如煤改电、氢能替代技术 商务办公和文化旅游: - 挑战: ▪ 此类园区大部分能耗来自于建筑,建筑节能需要平衡舒适度和低碳化 ▪ 建成建筑改造成本高,难度大 - 切入点: 能源供给:0 积分 | 24 页 | 3.32 MB | 5 月前3
万亿蓝海 新从旧来——2025年中国设备更新战略与实践报告转型,支持城市公交车、老旧船舶、柴油货车等更新换代与新能源动力转型,加强电动、氢能等绿色航 空装备产业化能力建设。到2028年,实现船舶运力结构改善,新能源公交车辆应用推广,重点区域老旧 机车淘汰,邮件快件智能安检设备广泛应用,北斗终端应用提升,交通运输行业碳排放强度和污染物排 放强度降低。 重点方向: ① 城市公交车电动化替代:鼓励更新老旧新能源公交车及动力电池;因地制宜制定新能源公交车 万亿蓝海,新从旧来——中国设备更新战略与实践 更换政策。 ② 老旧营运柴油货车淘汰更新:加快淘汰国三及以下标准营运类柴油货车,提前淘汰国四标准车 辆;推广新能源营运货车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建设新能源车辆配套基础设施,如超充站、换电站、加 氢站。 ③ 老旧营运船舶报废更新:加快报废高能耗高排放的老旧运输船舶;支持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运 输船舶发展;完善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船舶的配套基础设施。 ④ 老旧机车淘汰更新:加快淘汰老旧机车并建立 国际合作局限: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设备更新行动需要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国际先进技术 和管理经验,提升国际竞争力。 风险评估与应对:设备更新过程中可能存在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等,需要加强风险评估和管理,制 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针对这些不足,政府和企业都需要持续优化政策设计,加大资金和技术支持,强化人才培养,提高 政策执行力度,加强市场调研和需求分析,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以确保大规模设备更新行动能够更加10 积分 | 44 页 | 6.29 MB | 5 月前3
清华大学&NRDC:2023江苏省工业园区绿色低碳发展路径研究报告《双碳背景下发电侧储能综合价值评估及政策研究》简版 《碳中和目标下山西省煤电产业转型发展和定位研究》 《碳中和目标下山西省焦化产业转型发展和定位研究》 《汾渭平原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煤炭总量控制研究报告》 《面向碳中和的氢冶金发展战略研究》执行摘要 《碳中和目标下中国火电上市公司低碳转型绩效评价报告 2022》简版 《山东省“十四五”重点耗煤行业减煤路径研究》 《双碳目标下的五大发电集团发电业务低碳转型研究》 黑色 金属 冶炼 及压 延加 工业 化学 原料 及化 学制 品制 造业 计算 机、 通信 和其 他电 子设 备制 造业 造纸 及纸 制品 业 化学 纤维 制造 业 纺织业 非金 属矿 物制 品业 有色 金属 冶炼 及压 延加 工业 石油 加工 、炼 焦及 核燃 料加 工业 金属 制品 业 印刷 和记 录媒 介复 制业 二氧化碳排放量合计/煤炭消耗量合计 (万吨) 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合计 造纸和纸制 品业 化学原料和 化学制品制 造业 计算机、通信 和其他电子设 备制造业 黑色金 属冶炼 和压延 加工业 园区 5 南京 ■ ■ ■ 园区 3 无锡 ■ 园区 26 苏州 ■ ■ ■ 14 江苏省工业园区绿色低碳发展路径研究报告 园区 地区 碳排放主要行业 电力、热力 的生产和供 应业 造纸和纸制 品业 化学原料和 化学制品制 造业 计算机、通信 和其他电子设0 积分 | 42 页 | 2.85 MB | 5 月前3
工业园区温室气体核算技术指南研究报告--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双碳背景下发电侧储能综合价值评估及政策研究》简版 《碳中和目标下山西省煤电产业转型发展和定位研究》 《碳中和目标下山西省焦化产业转型发展和定位研究》 《汾渭平原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煤炭总量控制研究报告》 《面向碳中和的氢冶金发展战略研究》执行摘要 《碳中和目标下中国火电上市公司低碳转型绩效评价报告 2022》简版 《山东省“十四五”重点耗煤行业减煤路径研究》 《双碳目标下的五大发电集团发电业务低碳转型研究》 边界定需核算的边界,并对边界做出说明。 3.2.2 气体种类确定 《京都议定书》及《多哈修正案》规定了 7 种主要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 (CO2)、 甲烷 (CH4)、氧化亚氮 (N2O) 、氢氟碳化合物 (HFCs) 、全氟碳化合物 (PFCs) 、六氟 化硫 (SF6) 和三氟化氮(NF3)。我国生态环境部发布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 行)》也明确将温室气体定义为这 7 种气体。本报告核算的工业园区温室气体包含上述 中没有的温室气体可采取 AR2 的数值来计算; Ej:不同种类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单位为 t; j:温室气体种类,根据园区行业类型确定,包括二氧化碳 (CO2)、甲烷 (CH4)、氧 化亚氮 (N2O) 、氢氟碳化合物 (HFCs) 、全氟碳化合物 (PFCs) 、六氟化硫 (SF6) 和三 氟化氮(NF3)。 ——(2) E 排放:核算期内工业园区排放源的温室气体排放,单位为 tCO2e; E0 积分 | 42 页 | 1.99 MB | 5 月前3
零碳数据中心园区能碳管理系统白皮书--ODCC大气层中自然存在的和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能够吸收和散发由 地球表面、大气层和云层所产生的、波长在红外光谱内的辐射的气 态成分。本文件中指: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 (N2O)、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碳化物(PFCs)、六氟化硫 (SF6)及三氟化氮(NF3)。 (三)碳排放 是指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燃烧活动和工业生产过程 以及土地利用变化与林业等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也包括因使 间断的用电;作为数据中心的备用电源,柴油消耗会排放一定的二 氧化碳,通过监测柴油流量计或与数据中心运维系统互联互通,可 实现柴油消耗统计。 (2)制冷剂逸散、灭火剂排放、高压灭弧系统:数据中心的制 冷剂逸散主要是空调使用或维修过程中产生的氢氟烃,远远高于 CO2 的温室效应潜力值,不同制冷剂的 GWP 存在有较大的差异,数 据中心常见的制冷剂主要有 R410a、R22、R32 等,;灭火剂碳排放 主要是通过 5、更新和监督:定期更新评价库,监督供应商的改进情况,以 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如果供应商改善了他们的绿色表现,他们应该 有机会提升自己的等级。 6、审查和改进:周期性的审查绿色等级评价库和评价体系的制 38 零碳数据中心园区能碳管理系统白皮书 ODCC-2023-02006 度和结果,尽可能做到其符合环保精神和法规的双重要求,找到继 续改进的方向。 7、信息公开和共享:将绿色等级评价库的结论与相关方(如企0 积分 | 64 页 | 1.60 MB | 5 月前3
产业园区可持续发展实践白皮书、三 期 的 开发正式启动 2003 · 2003年底:园区主要 经济指标达到苏州市 1993年水平,相当于 十年再造了一个新苏州 2005 · 2005年:园区相继 启 动 制 造 业 升 级 、 服务业倍增和科技 跨 越 计 划,为 后 续 转型升级奠定基础 6 2013 2023 2019 2009 2006 4.转型升级 5.迈向高质量发展 序章·新程 中国近年来产业转移相关重要政策 洞见·演进 未来产业园区的四大面向 2 年份 政策文件 重点内容 2010 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 指导意见》 指导中西部地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因地制宜承接发展优势特 色产业,促进承接产业集中布局,改善承接产业转移环境,加强 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完善承接产业转移体制机制,强化人力资 源支撑和就业保障,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等。 2015 发改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工作的 业生态方面和创新能力方面构建的成效,同时关注园区通过对 相关产业和居住人群的生产力和成长性的发展以及多层次需 求的满足最终实现的人才吸引力。 活力创新的园区社群 体现园区的综合管理运营能力,关注园区通过数字化工具和体 制机制的创新,实现高效的要素利用和资产运营、精细化的基 础设施和服务管理,以及持续优化的园区规划、开发和更新。 智慧持续的园区治理 37 探索·工具 ESG导向的产业园区可持续发展框架 3 顶层目标10 积分 | 88 页 | 15.72 MB | 5 月前3
中控技术-控制系统Nyx与AI大模型TPT发布,中控“1+2+N”智能工厂架构再升级-20240611-申万宏源定,被认为是“国内首创,总体技术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成果。OMC 系 统在业内引起了广泛关注,已在湖北三宁、广东石化、万华化学、兴发集团等数十家行业 企业全面落地应用 案例:兴发集团内蒙古园区制烧碱智能工厂项目 中控 i-OMC 系统深度融合智能算法、专家经验和工艺机理知识,大幅降低装置人员, 达到“无人化”操作。目前,整个氯碱工厂定员由行业普遍 120 人减少到了 40 人以下, 其中操作工每班人数仅为 4.1 盈利预测 2023 年公司发布了新一代设备智能感知平台(PRIDE)、迭代升级发布智能运行管理 与控制系统(OMC 新一代设备智能感知平台(PRIDE)、迭代升级发布智能运行管理与控 制系统(OMC2.0)及流程工业过程模拟与设计平台(APEX 2.0),进一步夯实产品与技 术核心竞争力。2024 年公司发布了新一代通用控制系统(UCS 架构下的 Nyx)、首款 AI 时序大模型 Know-how, 为客户提供独特而有效的策略和高价值解决方案,打造了众多的“1+2+N”智能工厂行业 标杆并复制推广,在石化、化工等传统优势行业持续为客户创造价值,继续保持领先优势, 在煤炭、油气、风光制氢、医药、食品、冶金、建材等行业,与头部企业共同打造了数字 化、智能化标杆项目,扩大行业影响力,提升行业市场份额,预计未来智能制造解决方案 仍将保持稳定增长。因此我们假设 2024-2026 年智能制造解决方案营收同比增速为0 积分 | 25 页 | 1.56 MB | 5 月前3
共 45 条
- 1
- 2
- 3
- 4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