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40家固态电池典型企业技术路线级工程师俞会根共司发起创办,汇聚了电池材料、电 芯系统等领域的高精尖人才,目前公司已成功获评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聚焦高能量密度 高安全、高功率、宽温区、长寿命的混合固液、全固 态电池等产品,应用覆盖新能源汽车、储能、无人机 电动船舶等多个领域。 Caopowaer.tbLch 公众号粉体网 儿三中国粉体网招体大级银行究 》 清陶(昆山)能源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氧化物/复 合物 清陶能源成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氧化物/硫化物 比亚迪首席科学家、汽车总工程师、汽车工程研究院 院长廉玉波表示,固态电池的广泛应用还需要3~5年 时间:比亚迪电池CT0孙华军表示,2027年~2029年 是硫化物固态电池的示范期,主要针对中高端电动车, 2030年~2032年硫化物固态电池会进入拓展期,将 运用到主流电动汽车。 cenpnoe.comen 公众号粉怀校 儿E中国粉体网丨担体大教摄相究 的优势,加速技术突破,现已拥有电解质超薄膜制备 技术、界面柔化技术无隔膜固态锂电池技术等核心 技术,并完成了多种材料和多种型号半固态锂电池量 产以及全固态锂电池的试产。2024年11月,太蓝新能 源与长安汽车联合发布了“无隔膜固态锂电池技术 公众号·粉邵网 三中国粉体网1担体大教银标究 》 广东马车动力科技有限公司:硫化物 马车动力是一家专注硫化物全固态电池及其核心材料 研发与制造的公司。2023年底启动了硫化物固态电解10 积分 | 62 页 | 5.38 MB | 5 月前3
低碳经济带来的新商业机会住:绿色理念下的房地产业 第一节 绿色住宅引领潮流 第二节 一个奇迹——蔚来城的低碳住宅实践 第三节 绿色建材——低碳住宅的必需品 第六章 行:环保出行,势在必行 第一节 低碳出行渐入人心 第二节 市场呼唤节油汽车 第三节 新模式——不莱梅和杭州的实践 第四节 低碳旅游业方兴未艾 第七章 育:低碳教育——低碳发展的根基 第一节 低碳教育,刻不容缓 第二节 低碳教育的方向与应用 第三节 学会建设低碳社会 在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的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中,节能环保、生 物、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都与绿色发展密切相关。到2020年,这些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加值,有望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5%,新能源、 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 这是一场深刻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蕴含着极大的投资空间和 投资机会。据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估算,“十二五”期间, 中国绿色投资将达到8万亿元人民币。这可能是全世界规模最大的绿色 具体而言,绿色投资的领域主要包括生态建设,比如对林业、水 利、水土流失治理、荒漠化治理等方面的投入;环境保护,比如对 水、大气、固体废物污染的防治;节能减排,比如发展绿色建筑、绿 色材料、新能源汽车等。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 额达6654.2亿元,是2002年的近5倍,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量逐年 增加,占GDP比重均呈上升趋势。同时,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情况逐10 积分 | 162 页 | 4.44 MB | 5 月前3
绿色之星—中国园区低碳之路的先行者目前园区层面系统性的低碳发展政策尚待建立 创新载体建设是园区推动技术减碳的抓手,但 目前其在低碳技术创新上成效较低 电子信息类园区:优化能源管理 案例 - 松山湖高新区:智慧能源生态系统助力 打造高端低碳产业格局 汽车产业园区:推动供应链减碳 案例 - 天津经开区:引导、服务企业与其他园 区的低碳发展 新能源产业园区:引导产业链协同 案例 - 宁乡高新区:构建新能源全产业链,打 造产业发展新动能 园区内企业对于绿色供应链和绿色设计产品的参与方 家级园区的部分区域),7 家省级园区(其中 1 份 样本为省级园区的部分区域)和1家省级以下园区 2。 这些园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地区,涉及电子信 息、装备制造、石化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食 品饮料和汽车等产业 3。 2 尽管本次调研的样本大都是产城融合型园区,但是我们在数据调研过程中更多地关注园区工业板块的能源、经济数据,未对第一产业和 第三产业的数据展开深入讨论。 3 本次调研数据以 2020 中国园区低碳之路的先行者 7 工业范畴内,产业类型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园区的 能源需求特征及碳排放特征,如何在现有产业基 石化、化工、造纸等原材料上游行业易拉高园区排 放水平,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和汽车等下游行业排 放强度比上游行业低十至数十倍。根据调研园区信 息,即使园区经济产出由装备制造或电子信息等低 碳排行业主导,园区内经济占比极低的高碳排企业 也可能导致园区整体碳排放保持较高水平10 积分 | 36 页 | 7.16 MB | 5 月前3
4. 我国虚拟电厂的建设发展与展望欧洲:以分布式电源、储能资源为主,主要针对实现 分布式电源可靠并网和电力市场运营 • 案例一德国Next Kraftwerke欧洲最大虚拟电厂:聚 合资源包括沼气电厂、热电联产厂、水电光伏、电 池储能、电动汽车、工业负荷等。截至2022年底, 聚合规模约为1230万千瓦,聚合单元超过15000个, 通过调控各类分布式电源、用户和储能系统,参与 电力市场交易为电网提供平衡服务。 Ø 虚拟电厂是电力需 《“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 开展工业可调节负荷、楼宇空调负荷、大数据中心负荷、用户侧储能、新能源 汽车与电网 (V2G) 能量互动等各类资源聚合的虚拟电厂示范。 国家发改委 国家能源局 《关于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 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见》 拓宽电力需求响应实施范围,通过多种方式挖掘各类需求侧资源并组织其参与 需求响应,支持用户侧储能、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分布式发电等用户侧可调节 资源,以及负荷聚合商、虚拟电厂运营商等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和系统运行调节。 《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 构建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推动清洁电力资源大范围优化配置。 大力提升电力系统综合调节能力,加快灵活调节电源建设,引导自备电厂、传 统高载能工业负荷、工商业可中断负荷、电动汽车充电网络、虚拟电厂等参与 系统调节。 国家发改委 等六部门 《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2023年 版)》 支持各类电力需求侧管理服务机构整合优化可调节负荷、分布式电源、新型储 能等需求侧资源,以负荷聚合商或虚拟电厂等形式参与需求响应。20 积分 | 23 页 | 1.90 MB | 4 月前3
生态环境部: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进展报告(2025)快建设国家层面碳足迹因子数据库。建设锂电池、光伏、电子电气等产品碳足迹 数据库及核算平台,其中电子电气产品碳足迹背景数据库已纳入 6000 余条碳足 迹背景数据。引导成立汽车绿色低碳标准化研究工作组,指导研究汽车和动力电 池产品碳足迹因子数据,积极探索开展农业领域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测算工作。 (四)加强碳足迹管理体系制度建设 探索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制度。2024 年 8 月 30 日,市场监管总局、生 书等碳交易产品,有助于中小微企业解决绿色转型资金压力大、 碳管理专业技术力量薄弱等问题。 2024 年 9 月,中国民生银行武汉分行成功落地全国首例汽车 购买碳足迹挂钩贷款,为武汉一家汽车租赁公司提供总额 2000 万 元的授信支持,将贷款利率与拟采购汽车的碳足迹水平直接关联, 实现了金融资本对低碳行为的精准激励。 2024 年 9 月,兴业银行长春分行成功落地吉林省首笔针对 民营制造企业的 省(区、市) 探索开展碳足迹标准研制、本地化数据库建设、碳足迹评价等方面工作。浙江、 江苏等省选取产业链完整、溯源性高的产品,率先开展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编 制工作,吉林、陕西、重庆等地分别聚焦汽车、兰炭、铝产品等特色优势产品 开展碳足迹核算工作。 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进展报告(2025) 18 围绕碳足迹国际规则演进情况,各部门加强趋势研判和问题识别,根据轻 重缓急,围绕核算标准20 积分 | 27 页 | 2.11 MB | 4 月前3
罗戈研究:2025中国低碳供应链&物流创新发展报告导致欧洲车企进一 步丧失竞争力。 01 电动化转型不及预期,销量下滑 欧盟原计划到 2035 年全面禁售燃油车,但电动汽车的市场接受度远低于预 期。 2024 年,欧盟电动汽车销量约为 144.8 万辆,较 2023 年下降 5.9% 。德 国在 2023 年底突然取消电动汽车补贴,导致市场需求进一步 萎缩。此外, 欧洲本土电动车供应链 ( 如电池制造 ) 发展滞后,依赖中 国进口,使其在 如电池工厂、充电网络 ) 叠加市场需求疲软,使车 企难以在短期内满足严苛的碳排放标准。 03 美国关税政策冲击出口市场 美国总统特朗普近期宣布对进口汽车加征 25% 关税,直接影响欧洲车企对 美出口,进一步挤压利润空间。 从年度到三年考核,欧洲放宽汽车碳减排要求 2 0 2 5 年 5 月 8 日 , 欧 洲 议 会 通 过 了 一 项 法 规 修 订 案 , 放 宽 了 对 乘 用 车 和 应 链 & 物 流 创 新 发 展 报 告 · 13 ■ 欧洲汽车行业面临的多重困境 01× 严峻的减碳压力 罗戈研究 ■ 扩大行业覆盖范围的意义 覆盖 过二氟化碳排放总量占比 4 60% 扩围前 扩围后20 积分 | 113 页 | 22.39 MB | 4 月前3
数字驱动、智慧引领:迈向未来的新型电力系统荷:产消合一,数促效能 未来数字化技术与电气化技术在消费侧的融合渗透,将赋予每 一个电力用户深度参与能量互动的机会。特别是在工业、交 通、建筑等重点用能领域,屋顶光伏、户用储能、电动汽车 等分布式供能、储能设施被广泛部署,这类设施不再是单纯的 能源消费属性,也同样具备为电网反向供电的能力。传统的 电力消费者能够在数字化技术的支持下主动进行用能管理, 控制用能成本,并随着电力市场化机制的发展成熟,参与市 提供了兑现绿色价值的方式,“证电合一”的落地为绿证在全 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认证与流通做好了铺垫,而绿电属性的认 证、追溯以及交易对接等环节同样离不开数字化手段的支持。 释放用户调节资源的潜力: 电动汽车、电采暖等电能替代产品不仅支持用户侧脱碳,作为 灵活可调节负荷,也为用户参与能源生态系统互动带来了机 会。例如大功率充电桩在电网负荷高峰时段集中充电,则会造 成“峰上加峰”,挤压配网容量;但若能结合电网运行状态, 岛,园区80%能源由本地的风电、光伏直供,20%与电 网交易,实现100%绿色零碳能源供给。光储氢协同的 清洁能源岛作为长时储能与新型电力系统组成了绿色、 稳定、可靠的绿色能源系统,未来还将为新能源装备产 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和新能源电池产业上下游提供高纯 度工业气体; • 智能换电重卡:智能重卡换电站由远景自主研发,为矿 区重型卡车提供安全、迅捷的清洁能源补给。 价值体现:10 积分 | 42 页 | 5.06 MB | 5 月前3
数字驱动、智慧引领: 迈向未来的新型电力系统荷:产消合一,数促效能 未来数字化技术与电气化技术在消费侧的融合渗透,将赋予每 一个电力用户深度参与能量互动的机会。特别是在工业、交 通、建筑等重点用能领域,屋顶光伏、户用储能、电动汽车 等分布式供能、储能设施被广泛部署,这类设施不再是单纯的 能源消费属性,也同样具备为电网反向供电的能力。传统的 电力消费者能够在数字化技术的支持下主动进行用能管理, 控制用能成本,并随着电力市场化机制的发展成熟,参与市 提供了兑现绿色价值的方式,“证电合一”的落地为绿证在全 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认证与流通做好了铺垫,而绿电属性的认 证、追溯以及交易对接等环节同样离不开数字化手段的支持。 释放用户调节资源的潜力: 电动汽车、电采暖等电能替代产品不仅支持用户侧脱碳,作为 灵活可调节负荷,也为用户参与能源生态系统互动带来了机 会。例如大功率充电桩在电网负荷高峰时段集中充电,则会造 成“峰上加峰”,挤压配网容量;但若能结合电网运行状态, 岛,园区80%能源由本地的风电、光伏直供,20%与电 网交易,实现100%绿色零碳能源供给。光储氢协同的 清洁能源岛作为长时储能与新型电力系统组成了绿色、 稳定、可靠的绿色能源系统,未来还将为新能源装备产 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和新能源电池产业上下游提供高纯 度工业气体; • 智能换电重卡:智能重卡换电站由远景自主研发,为矿 区重型卡车提供安全、迅捷的清洁能源补给。 价值体现:10 积分 | 42 页 | 9.14 MB | 5 月前3
碳达峰碳中和政策法规汇编(2025年4月刊)景,推动使用热泵解决 综合交通枢纽、轨道交通场段等交通基础设施及配套建筑供暖需求,鼓励地铁列车、高速 列车等利用热泵空调替代单冷空调和电取暖设备。推动将热泵技术用于电动汽车智能热管 理,提高动力电池能量利用效率,提升汽车续航能力。 (四)开展存量低效热泵更新改造。对投运 10 年以上的热泵设备开展全面诊断和综合 评估,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低效热泵设备。积极推进存量低效热泵设备更新改造,通过更换 力产业政策落实落地落细。 (四)加强标准对行业的服务。强化重点领域标准工作顶层设计,扎实推进《新产业 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 年)》,建立健全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云计 算、智慧家庭、全固态电池、汽车碳足迹等标准体系,以高水平标准建设服务行业高质量 发展。 (五)加强标准对企业的服务。探索推进“人工智能+标准化”,利用人工智能大模型赋 能标准化建设,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标准预研、编制、宣贯和实施推广等全生命周期的应 新型信息基础设施标准体系,推进 5G—A、低空信息基础设施、6G、量子保密通信等标准 研究。开展先进金属、先进非金属、先进高分子等新材料,关键零部件、智能化网联化技 术、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新能源汽车,特殊行业应用等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医疗装备、 安全应急装备等高端装备,绿色智能船舶、深海极地装备等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低空产 业、大飞机等民用航空标准体系建设,加快基础共性、关键技术、先进工艺、试验方法、10 积分 | 120 页 | 12.24 MB | 5 月前3
2024重新思考关于AI的能源使用报告-ITIF如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评论这样的头条新闻 作为 “训练一个单一的人工智能模型可以排放与五辆汽车一样多的碳 lifetimes. "14 这些文章表明 , 需要大量的能源 训练这个特定的 AI 模型是正常的 , 尽管这个估计很清楚 指的是一个非典型的例子。这就像一个汽车新闻媒体 发表一篇文章 , 建议 “驾驶汽车排放的碳与 一架飞机 “仅基于一项研究环境影响的研究 飞行汽车的原型。 此外 , 原始的研究论文和随后的新闻 文章经常指出 , “训练一个单一的 AI 模型可以释放 5 个碳 汽车在他们的一生中 , “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评论2020 年 12 月 7 日, https: / / www. technologyreview. com / 2019 / 06 / 06 / 239031 / training - a - 单人工智能模型可以在其寿命内排放尽可能多的碳五汽车。 15. Emily M. Bender 等人 ,10 积分 | 22 页 | 536.52 KB | 5 月前3
共 34 条
- 1
- 2
- 3
-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