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时代的精细化工革命:技术要素驱动下的行业信用质量及其变化趋势浅析在政策引领下,精细化工行业发展方向为绿色化、智能化和高端 化。 精细化工行业注重技术创新,我国企业已经在部分领域实现核心 技术突破。科技赋能精细化工研发与生产,或将加快关键材料国产化 进程,提升产业化效率。 我国精细化工行业注重技术创新,并已从传统的模仿跟随转向核 心技术突破。根据中国化工信息中心、全国精细化工原料及中间体行 业协作组、中国化工情报信息协会等联合发布“2024 年度中国精细化 10%以上的企业均为专精特新小巨人 企业,占比不足 5%,较国外企业仍有一定差距,未来在高端化学品 研发投入仍有待加强。 表 1. 2024 年度我国精细化工创新发展企业二十强技术突破情况 企业名称 核心技术突破 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 公司 维生素 A 与 E 全产业链自主化;蛋氨酸国产化;聚苯硫醚(PPS) 国产化;辅酶 Q10 与生物发酵技术;在香料产业打通从柠檬醛到薄 荷醇的核心产业链 乳化剂、低环体残留有机硅弹性体等产品,替代进口高端有机硅材 料 新世纪评级 2025 年度新质生产力系列文章 4 企业名称 核心技术突破 中节能万润股份有限 公司 光刻胶树脂及半导体材料;OLED 材料及光敏聚酰亚胺(PSPI); TPI(热塑性聚酰亚胺)和 PEEK(聚醚醚酮)材料;沸石系列环保 材料 浙江奥首材料科技有0 积分 | 19 页 | 1.20 MB | 5 月前3
新质生产力研究报告(2024年)——从数字经济视角解读个从量变到质变波 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新质生产力是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符合新 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其内涵特征可以概括为“33131”框架, 即——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三 大动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三大要素”, 以创新为“一个主导”,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三大特征”, 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一个核心标志”。 了劳动者的内涵和外延。 数字经济为生产力三大动力的培育塑造提供源泉。作为新一轮科 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领域,数字经济不仅优化了三大生产要素, 还能够通过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实现技术革命性 突破,能够在传统生产要素配置的边际效应递减时实现生产要素创新 性配置,能够改变传统生产方式,通过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 新模式、新动能,进而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源源不竭的动力, 实现对传 数据作为新型劳 动对象的作用不断凸显。随着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数据成为国家基础 性战略资源和关键生产要素,作为新型劳动对象参与物质生产和价值 创造过程。数据要素非竞争性、可复制性的特征,使其能够突破传统 新质生产力研究报告——从数字经济视角解读(2024 年) 6 生产要素的稀缺性限制,消除要素传统配置方式与需求错位对经济增 长的制约,为价值创造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数0 积分 | 43 页 | 1.27 MB | 5 月前3
十五五”时期我国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路径研究(三)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持续提升 • 产业基础薄弱问题得到改善。 • 一批重点产业形成全产业链竞争力。 • 重点产业链供应链补短板取得重大成果。 • 先进制造业集群实力显著增强。 重点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取得新突破。企业 创新主体地位不断提高。产业科技创新平台 布局进一步优化。 1.1 1.5 2.1 8.2 9.3 8.3 7.6 7.8 8 8.2 8.4 8.6 8.8 9 美在产业领域的博弈将更加激烈,我巩固 产业竞争力将面临更大阻力,稳增长的压力 更大。 全球产业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 期 ,人工智能成为影响未来发展的关 键变量 ,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已从技 术突破转向系统性变革。 供需出现严重背离,呈“剪刀差” 拉大趋势,消费不足成为制约经济 增长、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传统资源要素约束明显趋紧,同时能支 撑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要素红利有待释放, 资源要素配置进入新一轮优化期。 CCID CCID CCID CC CC 9 二 01 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将产业需求作为主 导,通过科技创新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将产业优势建立 在科技创新的底座上,从而突破重围。 02 当前,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 为代表的数字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也成为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的支点。特 别是近年来通用人工智能加速向各行各 业渗透,基础性引领性地位凸显,正在0 积分 | 12 页 | 4.29 MB | 5 月前3
中控技术-控制系统Nyx与AI大模型TPT发布,中控“1+2+N”智能工厂架构再升级-20240611-申万宏源System)是公司结合客户需求和新一 代信息技术发展全新提出的流程工业装置高度自主运行的新一代系统架构,相较于传统集 散控制系统,i-OMC 系统在运行逻辑、技术架构、功能实现等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具有 “E 网到底、工厂操作系统平台+工业 APP、自主运行”三大显著特点,实现生产运行管 理与控制的一体化,同时以开放性的架构,更加便捷有效地集成了制造商、用户等的海量 行业知识及经验,实 系统等形成综合应 用,助力企业实现生产过程透明化、运营管理精细化、决策支持智能化,保障企业实现提 质、降本、增效、安全、低碳卓越运营。 2.1.2 Nyx:全球首款通用控制系统 中控技术突破现有系统封闭专用、层级僵化、算力有限的束缚,创新提出新一代通用 控制系统 UCS(Universal Control System)的技术架构,构建了软件定义、全数字化、 云原生的控制系统,彻底颠覆延续近 著提高。 PRIDE(Perception of all Readable Instruments, Devices and Equipments) 是中控在流程工业设备智能感知领域的一个重大突破。基于中控在流程工业的设备管理经 验,通过建立标准的数据信息模型,全面解决现场各类动、静、电、仪、控等设备数据采 集标准不统一、数据孤岛等问题,形成设备互联互通“一张网”“一层皮”,实现对全域0 积分 | 25 页 | 1.56 MB | 5 月前3
IDC:2025年石油石化产业新型工业化白皮书字化手 段提升能效、减少排放。 在产业发展方面,����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立了“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部 署,石油石化产业也依从国家大局,在国际、国内复杂经济因素的背景下,寻求转型突破,实现 高质量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年石化产业实现营业收入��.��万亿元,同比下降 �.�%;利润总额����.�亿元,同比下降��.�%;进出口总额����.�亿美元,同比下降� 石油石化产业正通过技术创新、绿色低碳转型、智能化升级以及新材料和新工艺的研发,培 育新质生产力。这一过程涉及技术、产业和市场的深度融合,共同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 绿色化的目标持续发展。其中,智能化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的重点突破方向,为高端化和绿色 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随着人工智能相关技术的引领推动,石油石化产业的智能化发展不 仅成为企业迈向新型工业化的必由之路,更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石油石化产业的智 �� 随着大模型和XaaS(一切即服务)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业务价值的挖掘已经进入了平台化和 社群化的新阶段,其中模型与应用场景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深化了业务价值的实现。生成式AI在体 验运营方面的突破,以及其对石油石化业务未知领域的探索和赋能,推动着人工智能向“AI无处 不在”阶段发展。 �.� “人工智能+”加速石油石化智能化进程 生成式AI与大模型开启了通用人工智能(AGI)发展新时代,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迭代和应用0 积分 | 65 页 | 2.24 MB | 5 月前3
从英伟达GTC看AI工厂的投资机会-华泰证券市场的需求,英伟达不仅发布了 L4 Tensor Core GPU、 L40 GPU、H100 NVL GPU 和 Grace Hopper 等超级芯片,还进一步推出 NVIDIA DGX 超 级计算机,成为大语言模型实现突破背后的引擎。英伟达在 GTC2023 中表示,《财富》100 强企业中有一半安装了 DGX AI 超级计算机,DGX 已成为 AI 领域的必备工具。 英伟达 DGX——大语言模型背后的引擎 一起阅读。 5 电子 AI 计算如何推动训练芯片需求 NVIDIA 和 AMD 为 GPGPU 领域代表性厂商,二者占据市场绝大部分份额。其中 NVIDIA2022 年数据中心业务收入突破 150 亿美元,2015-2022 年复合增速达 71.86%;AMD 经过我们推算 GPGPU 营收约为 16 亿美元(数据中心营收剔除 CPU 及 FPGA 部分)。 目前 AI 训练主要采用:1)英伟达在 GPGPU 增加了全 新的张量和矩阵核心大幅加速阵运算,而且还支持多种精度,使得 GPGPU 能够适应 深度神经网络不同场景、不同应用的精度需求。 3) HBM 存储器:新一代 DRAM 解决方案,突破内存容量与带宽瓶颈。HBM 是一款新型 的 CPU/GPU 内存芯片,通过将多颗 DDR 颗粒利用 3D 堆叠后和 CPU/GPU 封装在一 起,以实现大容量、高位宽的 DDR 组合阵列。通过增加带宽,扩展内存容量,让更大0 积分 | 16 页 | 1.37 MB | 5 月前3
香港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 2025 -新质生产力焕发香港制造新动能「新質生產力」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於 2023 年 9 月提出,涵蓋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三大特征, 並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以創新驅動新式且高質的經濟增長。「新質生產力」以創新為核心驅動力, 突破傳統經濟增長模式和生產力發展路徑,具備高科技、高效能和高質量之特徵,並符合新發展理念 9 香港製造業發展研究報告 所要求的先進生產力形態。首先,「高科技」即對科技創新的重視,尤其為原創和顛覆的技術創新, 高能耗和高排放的做法形成鮮明對比。在「新質生產力」的框架下,高質量的發展可擺脫對資源依賴 型增長的束縛,進步同時符合可持續發展標準。「新質生產力」就是要充分發揮「創新」的主導角色, 它包含技術的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的創新性配置,以及傳統產業的深度升級轉型,同時也是高質量 發展的自身要求。分析「新質生產力」為重點產業帶來機遇時,需同時涵蓋兩種類型的產業:傳統產 業以及新興和未來產業。因此,「新質生 置疑會繼續發揮香港在該兩方面的固有優勢與強項,因地制宜。話雖如此,科技發展為傳統生產方式 帶來翻天覆地的變革,而全球製造業重塑亦在市場上製造了各種缺口,為香港製造業提供各種契機。 香港亦絕不乏潛質及能力,能突破本身的制限,在繼續發展製造服務業同時亦探索在地製造的「新質 生產力」,促成高增值產品的研發和製造。 18 香港製造業發展研究報告 2.2. 全球製造業重塑下,香港製造業面對的四大挑戰10 积分 | 74 页 | 5.88 MB | 5 月前3
工业5G终端设备发展报告2025(一)“5G+工业互联网”发展背景 我国高度重视 5G 与工业互联网的融合创新发展,先后出台多项 政策进行指引。2019 年 11 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以下简称“工信部”) 出台《“5G+工业互联网”512 工程推进方案》,从突破关键技术能力、 提升产业支撑能力、打造“5G+工业互联网”内网建设改造标杆、形成 至少 20 大典型工业应用场景等方面进行整体布局。2022 年 8 月,工 信部印发《5G 全连接工厂建设指南》,提出面向制造业、采矿、港 200 元左右,但目前 5G Redcap 模组处于商用初期,网络基站侧也还需进行配套升级,5G Redcap 技术在工业终端设备中的规模商用仍需时间培育。 三是 5G 与工业协议适配关键技术仍待突破。不同于移动互联网 的开放统一,工业领域已形成多种工业协议长期共存的局面。不同的 工业协议具有不同的报文发送机制和可靠性保障机制,与 5G 网络当 前的传输机制无法完全匹配,各种工业协议相对封闭,尚未针对 终端设备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25 一是加强供需对接,分类推进工业 5G 终端设备研发。加快探索 “5G+工业互联网”典型应用场景,按行业推进工业 5G 终端设备研发 应用,从重点行业、典型场景进行突破,分批次、分阶段推进工业 5G 终端设备应用,加快集成 5G 芯片模组的行业定制化终端设备研 发。针对工业现场环境,加强工业 5G 终端设备的防电磁干扰能力, 面向特定使用场景,加强特定行业 5G0 积分 | 44 页 | 1.04 MB | 5 月前3
苏州工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环境、社会、治理)白皮书激发市场活力,深化企业服务,为企业的成长提供肥沃的土壤。通过推行公司管理体系认证,关注职业健康安 全,强化企业的管理能力,提升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东沙湖基金小镇 以私募股权为特色的基金全产业链,累计基金 管理规模突破3,800亿元。 产业基础 园区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为主线, 二三产业实现均衡发展、双向赋能,获评省级两业 融合试点地区。构建“2+4+1”特色产业体系,培 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获评中 图:苏相合作区 24 图:苏相合作区 卓越治理:园区智慧创新篇 园区创新治理模式,亲商理念与社区特色治理相结合,推动经济活力与社会和谐发展。同时, 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经济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新突破。 01 治理架构 园区机构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原则设置。目前, 园区管委会共设置职能机构21个,构建了大规划建 设、大经济发展、大文化管理、大行政执法、大市 场监管等大部门制工作格局。同时,下辖娄葑、斜 微信发布1,804条。 • 丰富政策解读:园区围绕营商环境、规划建设、 就业、教育等涉及面广,社会关注度高的领域, 主动进行政策解读,制作多种形式政策解读 20余条,汇编政策解读合集83篇,累计浏览 量突破10万人次。 园区打造“一站式”“会诊型”解纷促和平台 园区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以“只进一扇门、消解 所有气”为目标,通过资源整合、功能集成、技术赋能, 着力打造“一站式”“会诊型”解纷促和平台。自10 积分 | 33 页 | 11.25 MB | 5 月前3
苏州工业园区近零碳园区建设路径研究摘要报告--苏州中咨工程咨询点领域,提出了短期、中长期苏州工业园区近零碳园区建设的发展举措,并形成了重大项 目、重大工程建设清单。 展望未来,苏州工业园区通过“近零碳园区”建设,将形成“头雁效应”,引领全国工业 城市技术突破、产业升级与绿色转型;形成“先锋作用”,助力我国应对绿色贸易壁垒、 推动外向型经济高质量发展;形成“生态典范”,探索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时代宜 居宜业宜游新城区。苏州工业园区的近零碳发展,将为我国城市绿色低碳发展贡献园区经 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 发展道路。 “近零碳园区”建设将形成“头雁效应”,引领全国工业城市技术 突破、产业升级与绿色转型 作为一个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近 7000 亿元的工业地标,苏州工业园区的近零碳路径有独 特的样本意义。“近零碳园区”建设将推动苏州工业园区加强对前沿性、突破性、颠覆性 的绿色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的提前布局和研发扶持力度,持续提升创新策源能力;深化人 工智能、物联 一步做强园区“2+3+1”特色产业,抢抓新能源等绿色低碳产业新赛道,加快形成绿色低 碳产业集聚;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锻造区域竞争优势。通过积极开展低碳化转型的 探索,苏州工业园区将不断取得新突破、积累新经验,为全国开发区、高新区以及其他工 业城市提供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示范。 “近零碳园区”建设将形成“先锋作用”,助力我国应对绿色贸易 壁垒、推动外向型经济高质量发展 苏州工业园区汇聚各类外商投资企业近0 积分 | 36 页 | 3.08 MB | 5 月前3
共 31 条
- 1
- 2
- 3
-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