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 解读大力推进园区节能降碳 推动园区建立用能和碳排放管理制度 ,深入推进企业能效碳效诊断评估 , 加强重点用能设备节能监察和日常监管 ,淘汰落后产能、落后工艺、落 后产品设备。 支持企业对标标杆水平和先进水平 ,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 , 鼓励企业建设极致能效工厂、零碳工厂。 04 调整优化园区产业结构 鼓励园区加快自身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布局发展低能耗、低污染、高 附加值的新兴产业 ,探索以绿色能源制造绿色产品的“以绿制绿”模式。 支持高载能产业有序向资源可支撑、能源有保障、环境有容量的园区 转移集聚 ,探索深度降碳路径。 强化园区资源节约集约 统筹规划园区及企业空间布局 ,提高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水平 ,促进能 量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 健全园区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 ,推进工业固体废弃物、余压余热余冷、 废气废液废渣资源化利用。 一、 重点任 务 01 02 完善升级园区基础设施 优化园区基础设施规划设计 ,围绕零园区建设指标体系提出建设目标 ,明确零碳 园区建设的路线图、 时间表以及不同阶段建设重点等。 建设基础 ( 一 ) 园区基本情况。简述园区申报边界、建设主体、 区位条件、规划布局、经济产业发展水平等基本情况。 ( 二 ) 产业发展情况。简述园区主导产业、重点企业发展状况、 已引入或规划中的重点项目及投资规模等产业发展情况。新建园区简述规划引入 产业和招商引资情况。 ( 三 ) 能源供应及10 积分 | 17 页 | 5.04 MB | 1 天前3
炼油行业节能降碳典型案例汇编青岛炼化全厂节能优化,主要是通过运用体系思维管理节能、创造并实践“渐 进追赶”能源管理模式、持续输出节能改造项目、积极布局新能源领域、多装置 联合推进全局优化、全过程管控提升水资源利用效能等先进举措,实现炼油能效 2 水平连续 12 年排名全国原油加工行业第一名,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环保效益 和社会效益。所采用的各项节能降碳措施和节能技术改造均符合国家《产业结构 调整指导目录(2024 年)》等政策要求。 1.2 16 台、占比 9.0%。另外,烟机同步运转率 100%、液力透平同步运 转率大于 99.5%、无级调量机组同步运转率大于 99.3%,均处于较高水平。全厂 30 台工业加热炉,在运加热炉平均效率超过 94%。 近年来青岛炼化持续推进技术装备能效水平提升。2021-2022 年,青岛炼化 相继对 2 台 6 万千瓦发电机组进行了通流面积改造,发电效率大幅提升,供电标 煤耗下降 16.01 克标准煤/千瓦时,年节能约 年,青岛炼化的 《“渐进追赶”能源管理模式》被国家发改委推荐参加并获选国际能效合作伙伴关 3 系(IPEEC)的国际“双十佳”最佳节能实践。 青岛炼化炼油单位能量因数能耗指标持续提升突破,始终优于国家标杆水平 (7.5 千克标油/吨•能量因数),已连续 12 年获评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发 布的“能效领跑者标杆企业”荣誉称号,连续 4 年荣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评选的“水效领跑者标杆企业”荣誉称号。近10 积分 | 103 页 | 2.75 MB | 6 月前3
2025年江西低碳转型中长期展望报告-基于EPS模型构建“双碳”路径1. 针对江西更新的相关变量更新及数据来源 ················································· 37 附录 2. 部门能源消费调整方法及基年能耗和排放水平 ············································· 39 附录 3. 宏观社会经济假设 ································· 23 年 GDP 达 32200.1 亿元,占全国 2.6%,人均 GDP 为 71216 元, 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 7.6 ∶ 42.6 ∶ 49.8,城镇化率为 63.13%,均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伴随人口增长与城镇化 提速,能源消费需求与碳排放仍呈上升态势。2019 年至 2022 年,全省碳排放累计增长 7.8%,其中工业和建筑 部门合计贡献了约 87% 的排放量,显示出一定程度的弱 路径,部署各 部门和行业的低碳转型重点,助力 2030 年前顺利碳达峰,并为 2060 年实现碳中和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在低碳 发展中识别新的发展机遇。 (一)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全国中游,GDP 增速放缓。2023 年,江西省地区生产总值(GDP)达 32200.1 亿元 1,较 2022 年增加 125.4 亿元,增速约为 0.4%。GDP 全国排名上升至第 1510 积分 | 45 页 | 13.22 MB | 1 天前3
中远海运港口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方案...........15 2.1 加强港口主要设备节能减排................................................... 15 2.2 提升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开展作业工艺优化.......................15 2.3 加强绿色低碳供应链建设................................................ 通过全面推进绿色低碳港口建设,如持续提升港口岸电使用 率,扩大清洁能源在港口的覆盖范围,推进新能源清洁能源设备 的迭代升级,发挥数智化赋能作用,持续优化作业工艺等措施, 公司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及二氧化碳排放水平逐年降低。 6 / 20 (二)外部环境重大政策影响分析 1、外部环境重大政策 1.1 国际政策 2023 年 7 月,欧盟理事会正式批准了两项法规,《替代燃料 基础设施法规》(AFIR)和《关于在海上运输中使用可再生和低 法规和政策要求,深度解读政策,以建设绿色低碳港口为使命, 通过技术创新和运营模式创新,降低港口物流碳。港口需从船舶 装卸、水平运输、堆场装卸、闸口进提箱的全流程生产运行,采 用新能源、清洁能源,进行“油改电”,应用能量回馈和变频等 技术措施;采用数智化系统,减少外拖车等待、堆场翻捣率,提 升水平运输重进重出比例,通过运营模式升级,减少能源消耗和 碳排放,支撑港口向绿色低碳转型。 2.2 完善绿色低碳基础设施,助力航运业减碳降碳0 积分 | 20 页 | 324.36 KB | 1 天前3
工业企业和园区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建设指南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是支撑工业企业和园区提升能耗双控 和碳排放双控管理水平的信息系统和基础工具,通过采用人工智 能、工业互联网和物联网、智能传感等信息通信技术,开发能耗 和碳排放数据采集、监测、核算、分析、预测、预警、决策支持 等功能,支撑开展产品碳足迹、项目碳评价和企业碳管理。为指 导工业企业和园区建设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推进数字技术赋能 绿色低碳转型,提升工业节能降碳水平,制定本指南。 一、建设目标 工业企业 一。鼓励工业企业和园区依据业务需求开发模型组件。 能效对标模型。实现对主要产品、设备的能效对标。模型设 计应对照国家现行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设备能效标准,以及 《工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重点用能产品设备 能效先进水平、节能水平和准入水平》等要求。 企业碳排放核算模型。实现对工业企业碳排放量进行核算与 分析。模型设计应根据应用场景,符合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 要求(GB/T32151)系列国家标准、生态环境部《企业温室气体 源计量、 碳核算以及软件工程、信息安全等专业知识和技术的人员组成; 明确节能降碳管理职责,落实节能目标责任制和节能考核评价等 相关制度,定期组织开展相关人员业务培训,提高节能降碳管理 能力和水平。 7 (二)制度保障。工业企业和园区应建立健全能碳管理中心 运行维护管理制度,加大必要投入,有效保障能碳管理中心的高 效运维和持续更新。鼓励开展资源整合,将已建设能源管理中心 升级改造为10 积分 | 7 页 | 169.17 KB | 6 月前3
零碳园区评价技术规范......................................................................................6 6.2 能源结构与能效水平................................................................................................... 适用性 零碳园区管理制度的建立须符合园区及入驻企业整体运行现状和发展趋势,目标设定和 整体规划的制定须做到切实可行。 4.2.2 引领性 对于本标准中所提及的指标要求,应以达成国际/国内/行业先进水平为目标。 4.2.3 可量化 园区碳排放和自主节能减排措施的成效均须做到可量化。 4.3 零碳园区评价原则 4.3.1 客观独立 评价机构应独立于受评价的零碳园区活动,并且在任何情况下都应不带偏见,没有利益 6.2 能源结构与能效水平 6.2.1 能源结构优化 园区应充分优化能源供给结构,并满足以下要求: a)园区应最大限度提高非化石能源利用比例; b)园区应充分利用自身建筑屋顶资源,在区内布局分布式光伏发电; c)园区应充分布局储能; d)园区应采用合理方式加强能源自供,充分提高区内电力需求响应能力。 T/CECA-G 0344—2025 7 6.2.2 能效水平提升 园区应采取有效措0 积分 | 23 页 | 1.56 MB | 3 月前3
智慧能源物联网大数据云平台建设方案(110页 WORD)能源约束突出,能源效率低 ② 能源消耗大,环境压力加大 ③ 能源管理体系不完善,无明确能源标准 从单位产值能耗估计节能潜力: √我国每百万美元 GDP 耗能为 908t 标油 √每百万美元耗能,世界平均水平 270t 标油,日本 96.2t 标油, OECD 国家平均为 198t 标油 从提高能源利用率看节能潜力: √全能源利用率不足 40%,比发达国家低 10%左右 √工业能源利用率仅为美国、日本一半左右 主要实现满足能源工艺系统特点的分散控制和集中管理,对运营 管理工作行程有效支撑。 ⑥ 能耗对标管理 通过对年度、季度的整体综合能源数据统计与分析,对产品单耗、 厂级能耗、工序能耗进行多角度、多纬度的分析,掌握与同行业先 进水平的差距,及时进行工艺优化及设备改造。 ⑦ 能源审计 统计系统采集到的能源数据和相关资料,分析企业使用运行中能 源消耗的现状,找出企业节能的薄弱环节,拟定出节能改造目标, 提交业主组织评审,确立企业节能改造目标。 各工序、设备的用能成本进行分类,将用能转换为实际成本,建立 客观的以数据为依据的能源成本消耗评价体系。 2.2.2 智慧能源-监控平台 ① 能源监测 对各种能源系统供应、消耗(水、电、气等等)进行在线能源监 测,实时掌控能耗水平和能源使用效率,提供大数据基础。通过能 源流程图(包括电力系统运行图、煤气管网运行图、水系统运行图、 热力系统运行图、冷风系统运行图、氧氮氩气体系统运行图等)监 9 控画面、趋势、报警等方式实时监控能源生产运行状态。10 积分 | 113 页 | 15.40 MB | 1 天前3
智慧能源管理系统建设方案(27页 PPT)升能源服务水平以及提高 人民生活质量。 提高环境 质量 提高能源 经济水平 提升能源 服务水平 综合能源服务的规模化发展可极大提升能源网络对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的消纳能力,有利于 优化产业用能结构、促进能源结构转型升级、实现绿色低碳,进而达到降低碳排放量、减少环 境污染物来源、提高生活环境质量的目标。 综合能源服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多角度、全方位地提升服务客户、服务社会的水平,通过为 客户提供高水平的能源服务,进而满足其用能需求、提升用能体验,增强中国能源安全程度, 为社会合理、高效用能创造价值。 综合能源服务涵盖了用能管理和用能咨询等服务,有利于推动异质能源系统之间的互补互济、 综合利用,大幅提高能源的综合使用水平,通过帮助用户提高用能效率、降低用能成本,为 用户创造经济价值。 4 建设背景 - 市场现状 一 一套能源管理系统价格从几十万、几百万甚 需求响应能力分析与执行 • 多能互补优化策略与控制 • 碳排放核算模型 • …… 8 建设目标 - 完整场景 二 智慧综合能源服务系统 减少用能成本 保障用能安全 能 效 采 集 终 端 提高能效管理水平 能效管理 低碳管理 智能运维 多能协同 ··· ··· 系统管理 运营管理 需求响应 其他系统 9 建设目标 - 高弹性可装配的产品框架 二 通讯协议与系统的解耦:支持多协议多规约多类型源的数据接入网关20 积分 | 27 页 | 4.47 MB | 5 月前3
园区低碳化发展解决方案(40页 PPT)园区类型进一步丰富;园区在产业结构调整、 综合配套建设、社区功能完善等方面有明显 变化;生态环境压力不断增加。 园区类型不断丰富;产业结构趋于多元化 , 从轻加工转变为多元产业;技术含量和技术 水平明显提升 园区规模不大 ,形式较为单一 ;园区内企业 技术含量低 ,以劳动密集型为主 ,轻工业居 多 ,企业间相互合作少;大多位于郊区 产业园区发展规模和发展阶段呈现多样化;环保、 生态、低碳逐渐成为园区发展方向。 24..6% ,进口额 占比 19.6%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 ,产业发展呈现明显的集聚态势 ,产业园区作为产业发展集聚区 , 经济增长速度高 增速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017 年国家级经开区地区生 产总值增幅高于全国 3 个百分 点,生产总值比重占全国 11% 园区体量庞大 目前我国国家级经济开发 区 230 家,国家级高新区 169 带来的问题? 粗放发展 ,盲目效仿 ,环保 监管薄弱 ,造成环境污染严 重 ,环境风险隐患突出 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 实施园区节能降碳工程” “ 打造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节能低碳园区” “ 建设绿色工厂和绿色工业园区” “ 推进产业园区循环化发展” “ 选择 100 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城市和园区开 展碳达峰试点建设” 工业是碳排放的重要领域 ,伴随“企业入园10 积分 | 40 页 | 8.10 MB | 5 月前3
生态环境部:2025中国碳中和目标下的工业低碳技术展望报告中国碳中和目标下的工业低碳技术展望 第 1 章 研究背景 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工业领域作为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 支柱,实现了规模和产值的快速扩张。然而,工业化进程在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导致碳排放 水平大幅上升,对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构成严峻挑战。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加快低碳转型的 背景下,工业部门碳排放问题已成为亟需解决的关键课题。本章将系统梳理我国工业碳排放的现 状与趋势,分析排放形成的结 LOW-CARBON TECHNOLOGIES 4 中国碳中和目标下的工业低碳技术展望 “双碳”目标对工业低碳转型要求 1.1 2015 年《巴黎协定》确立了将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 2℃ 以内,并力争实现 1.5℃ 以内的 目标。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国,中国工业领域碳排放量占全球工业排放的 44%,中国工业减排在全球碳减排 中作用显著。 中国 “双碳” 目标的实现高度依赖于工业领域的低碳转型。2022 第 2 章 钢铁行业碳中和技术展望 未来,中国粗钢需求将主要受宏观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建筑、机械、汽车等主要下游用钢行业运行态势的 共同影响,同时也受到国家宏观调控和产业政策的引导。从行业趋势来看,中远期建筑行业将持续回落,机 械行业的投资驱动效应趋弱,整体消费需求呈逐步下降态势。当前中国千人汽车保有量已接近全球平均水平, 随着城镇化深入、居民收入提升以及交通基础设施完善,汽车市场仍具一定增长空间。总体来看,中国粗钢0 积分 | 139 页 | 4.23 MB | 19 天前3
共 176 条
- 1
- 2
- 3
- 4
- 5
- 6
- 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