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安全应急装备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规划(2024-2028年)
751.83 KB
41 页
0 下载
4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 语言 | 格式 | 评分 |
|---|---|---|
中文(简体) | .pdf | 3 |
| 概览 | ||
2024 年 1 月 1 目 录 一、 发展基础.........................................................................................1 (一) 发展背景............................................................................................................1 (二) 发展现状............................................................................................................3 (三) 存在问题............................................................................................................5 二、 总体要求.........................................................................................7 (一) 指导思想............................................................................................................7 (二) 发展定位............................................................................................................7 (三) 基本原则............................................................................................................9 (四) 具体目标..........................................................................................................10 三、 发展重点.......................................................................................11 (一) 城市内涝应急救援装备..................................................................................12 (二) 医学救援装备..................................................................................................12 (三) 预测预警装备..................................................................................................13 (四) 防控防护装备..................................................................................................13 (五) 抢险救援装备..................................................................................................13 (六) 无人救援装备..................................................................................................14 (七) 应急通信装备..................................................................................................14 (八) 消防救援装备..................................................................................................14 (九) 特种交通装备..................................................................................................15 (十) 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装备..........................................................................15 四、 主要任务.......................................................................................15 (一)加强重点产业链和链主企业培育,打造一流的产业竞争实力.................. 15 (二)统筹京津冀创新资源共享联动,打造一流的协同创新能力.......................17 (三)加快先进模式应用推广,打造一流的先进制造能力...................................19 (四)推动集群关键要素汇聚,打造一流的产业发展生态...................................21 (五)创新区域产业治理模式,打造一流的集群治理能力...................................23 (六)率先建设区域统一市场,打造一流的开放合作能力...................................24 五、 发展布局.......................................................................................26 (一)核心区:强化三核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安全应急装备产业提档升级...... 26 (二)重点区:打造多点差异化产业布局,构建安全应急装备全产业链体系.. 28 (三)支撑区:拓展集群辐射范围,实现产业发展协同与区域应急联动.......... 29 六、 行动计划.......................................................................................30 (一) 安全应急装备领航企业培育行动................................................................. 30 (二) 重点产业链锻长补短强基行动..................................................................... 31 2 (三) 国家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基地提升行动......................................................... 32 (四) 京津冀安全应急装备链群协同行动............................................................. 33 (五) 促进组织能级提升行动..................................................................................34 七、 保障措施.......................................................................................35 (一) 加强组织保障..................................................................................................35 (二) 强化统筹协调..................................................................................................35 (三) 开展政策互认..................................................................................................36 (四) 加大财税支持..................................................................................................36 (五) 开展监测统计..................................................................................................37 (六) 强化考核监督..................................................................................................37 1 建设京津冀安全应急装备先进制造业集群是推进灾害 事故防控能力建设、提升应急管理能力现代化、推动区域产 业协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满足日益增长的安全应 急需求,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重要途径。 为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 《关于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意见》《京津冀产业协同 发展实施方案》《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 年)》 《“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要求,明确京津冀安全应 急装备集群建设总体思路、重点领域、主要任务等内容,抓 住新型工业化建设重大机遇,加快推进京津冀安全应急装备 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构筑区域安全应急装备保障坚实基础, 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 2024-2028 年。 一、 发展基础 (一) 发展背景 创建安全应急装备先进制造业集群,是落实习近平总书 记“512”讲话精神的重要行动。2023 年 5 月 12 日,习近平 总书记在河北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强 调要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把集成电路、网络安全、生物 医药、电力装备、安全应急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作为 重中之重,着力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目前,京津冀 地区已成为引领全国安全应急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 区域之一,未来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安全应急装备先进制 2 造业集群的创建,可以加速推动产业发展和产业集聚,打造 京津冀经济协同发展新的增长极和全国安全应急装备产业 区域合作样板。 创建安全应急装备先进制造业集群,是推动我国安全应 急装备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安全应急装备产业是我国重 点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落实安全发展理念、提升全社 会应急保障能力和本质安全水平、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 重要意义。在政府推动、市场拉动、供给提升和技术赋能等 力量作用下,我国安全应急装备产业发展势能持续积聚,产 业规模迅速扩大。北京、天津、河北、江苏、浙江、广东等 地在促进安全应急装备生产企业集聚发展方面先行先试。目 前,我国已建立 26 家国家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含创建 单位),安全应急装备产业体系逐步完善,实现了对安全防 护、监测预警、应急救援的全面覆盖。 创建安全应急装备先进制造业集群,是京津冀产业协同 的具体实践。《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实施方案》指出,要深 入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专项行动,聚焦安全应急装备战 略性领域,建立集群跨区域协同培育机制,强化区域联动和 政策协同,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协作,合力培育具有竞争力的 先进制造业集群。同时,《方案》指出,要联合制定专项政 策和行动计划,着力推动集群加快打造一流的优质企业群体, 构建一流的产业发展生态,形成一流的协同创新能力、先进 3 制造能力、开放合作能力和集群治理能力,推动集群向世界 级水平迈进,这为京津冀安全应急装备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 明确了要求,指明了方向。 (二) 发展现状 产业综合实力全国领先。近年来,京津冀地区积极贯彻 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三地分别加强安全 应急产业顶层设计,并立足自身产业基础发展壮大安全应急 装备产业。截至 2022 年底,京津冀地区共有中关村科技园 区丰台园、河北怀安经济开发区、河北省唐山开平应急装备 产业园、河北省保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河北省鹿泉 经济开发区 5 个国家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单位), 拥有安全应急装备企业 2925 家,其中规上企业 1094 家, 2020-2022 年安全应急装备产值分别 2070 亿元、2236 亿元和 2415 亿元,年均增速达 8%以上,占全国的比重达到 30%。 产业链创新链深入融合。京津冀地区安全应急装备产业 科教实力雄厚,拥有以中国科学院雄安创新研究院、中国科 学院电工所、河北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应急管理大学(筹)、 天津大学、南理工北方研究院为代表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 其中涉及安全应急装备及相关专业的科研院校多达 80 所。 同时,建有国家级创新载体 275 家,省级 676 家。京津冀三 地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 融合发展,初步形成了高端研发立足北京、成果转化辐射津 4 冀的安全应急装备产业协同集聚区。通过重点产业链分工配 套和联动发力,目前三地已实现安全应急装备产业引领全国, 重点产业同频共振和互补融合,推动三地安全应急装备产业 协同水平迈上新高度。 产业区域协同持续推进。京津冀合力推动安全应急装备 产业发展,目前基本形成了国家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引领、 省(市)级应急示范基地支撑、专业化产业集群协同的安全 应急装备产业空间布局。通过开展京津冀安全应急装备产业 对接会、签署京津冀安全应急装备产业合作项目、发布《京 津冀重点安全应急企业及产品推荐名录》,不断加强沟通联 系,深化对接合作,持续增强京津冀区域内产业协同配套能 力,共同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安全应急装备产业集群。 关键要素供给便捷高效。安全应急领域人才高地加速育 成,集群内安全应急专业人才队伍总体水平和密度居全国前 列,形成拔尖人才领队、中层力量坚挺、青年储备充足的人 员格局。金融服务水平不断提升,重点投资扶持初创期的科 技型、创新型安全应急装备企业和重点项目。三地积极开展 安全应急装备产业上市培育计划,截至 2022 年底,共培育 出 121 家上市挂牌企业。 集群治理水平稳步提升。一是成立了京津冀安全应急装 备产业集群发展促进工作专班,由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领导共同牵 5 头,研究制定集群培育的具体推进计划,细化职责分工和重 点任务。二是建立了重大事项协同推进机制和议事会商机制, 定期在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方面开展磋商,强化各 地之间产业链分工配套和创新协同。三是发布多项支持政策, 从总体思路、发展重点、主要任务、保障措施等多个角度, 为集群安全应急装备发展提供支持。 对外合作交流紧密融洽。京津冀地区积极开展国际创新 合作,通过深入实施企业国际化战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采取技术引进、 合作研发、委托研发、建立联合研发合作中心、专利交叉许 可等方式开展国际创新合作,推动企业开展跨国经营,不断 增强本土企业国际竞争力,提升本土品牌国际影响力。 (三) 存在问题 部分关键核心产品存在缺位。一是安全应急装备种类局 限,京津冀地区安全应急装备侧重于抢险救灾类产品,智能 监测预警类、高端安全防护类装备的生产研发还有很大发展 空间。二是地区内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传统装备偏多, 缺少高端化、智能化、系列化、成套化的安全应急装备,装 备核心竞争力不高,与实际需求有一定差距。三是区域内安 全应急装备企业科技研发大多处于被动状态,科技研发投入 不足,部分核心部件和生产设备仍需依赖进口。 产业链各环节合作生态仍需完善。一是京津冀地区安全 6 应急装备制造领军企业大多仍处在“单打独斗”阶段,带动 产业上下游、推动特色安全应急产业链跨区域协同优势不明 显。二是京津冀地区安全应急装备缺乏细致的产业分工和深 度合作,京津冀地区在金融资本、风险投资、科技中介等产 业服务领域仍不够专业和活跃。三是产业技术平台的梳理及 管理需加强标准制定,平台企业缺乏对外开展服务的组织方 式和运营机制,技术服务平台之间缺乏联动和协同,信息不 对称。 区域应急装备协同保障机制不畅。一是产能储备不适应 区域应急保障需要,尚未形成面向“全灾种、大应急”的系 统性应急装备产能储备目录和规范性的指导文件。二是调度 手段不适应救援网络化协同要求,尚未构建统一的应急物资 调度平台,无法快速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全局优化,缺乏 专业装备一站式解决的手段和渠道。三是机制体制不适应区 域协同发展目标,三地政府未制定统一的协同发展考核评价 体系,区域协同发展的整体利益尚未成为不同地区社会经济 发展的共同目标。 集群治理水平仍需提升。一是缺乏统一的、重点突出的 安全应急装备产业发展顶层规划,导致各地方政府在安全应 急装备产业发展方面存在不同的理解和实践,造成资源浪费 和产业发展不平衡。二是缺少集群发展体系化推进政策,各 地优势未充分转化为安全应急装备制造产能,区域经济发展 7 的组合性能、互补性能在安全应急装备产业未得到较好的发 挥和利用。三是集群培育机构有待完善,京津冀三地缺乏统 一的安全应急产业集群协调机制和促进组织,信息共享不畅、 产业资源分散。 二、 总体要求 (一)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 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京津冀 协同发展重大论述以及安全应急装备发展重要指示精神,坚 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统筹发展和安全,以三地协同创新、 促进产业发展、拱卫国家安全为核心,以打造世界级安全应 急装备先进制造业集群为目标,以十大重点产业链培育为主 线,以国家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为主攻方向,以重大 行动为抓手,着力打造一流的产业竞争实力、一流的协同创 新能力、一流的先进制造能力、一流的产业发展生态、一流 的集群治理能力和一流的开放合作水平,建成产业领先、配 套完备、协同互促、
| ||
下载文档到本地,方便使用
共 41 页, 还有
1 页可预览,
继续阅读
文档评分


“十五五”时期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路径研究(14页 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