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文档 2025年中国的分布式能源融合发展:国际经验启示报告-IEA国际能源署 (1) VIP文档

4.06 MB 70 页 0 下载 3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语言 格式 评分
中文(简体)
.pdf
3
概览
中国的分布式能源融合发展 国际经验启示 The IEA examines the full spectrum of energy issues including oil, gas and coal supply and demand, renewable energy technologies, electricity markets, energy efficiency, access to energy, demand side management and much more. Through its work, the IEA advocates policies that will enhance the reliability, affordability and sustainability of energy in its 32 Member countries, 13 Association countries and beyond. This publication and any map included herein are without prejudice to the status of or sovereignty over any territory, to the delimitation of international frontiers and boundaries and to the name of any territory, city or area. Source: IEA.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Website: www.iea.org IEA Member countries: Australia Austria Belgium Canada Czech Republic Denmark Estonia Finland France Germany Greece Hungary Ireland Italy Japan Korea Latvia Lithuania Luxembourg Mexico Netherlands New Zealand Norway Poland Portugal Slovak Republic Spain Sweden Switzerland Republic of Türkiye United Kingdom United States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also participates in the work of the IEA IEA Association countries: Argentina Brazil China Egypt India Indonesia Kenya Morocco Senegal Singapore South Africa Thailand Ukraine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中国的分布式能源融合发展 摘要 国际经验启示 3 IEA. CC BY 4.0. 摘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以下简称“中国”)正在经历分布式能源(DER)的快速发展,包 括屋顶太阳能光伏发电、电池储能和电动汽车(EV)充电桩。随着中国向碳达峰 和碳中和目标迈进,这些资源如果能够得到妥善的整合管理,将为构建更灵活、 更高效、更具韧性的电力系统提供独特的机遇。 本报告分析了中国各地分布式能源部署的最新趋势,并强调了其增长给电力系统 规划和运行带来的新挑战,呼吁人们重新关注配电网。本报告借鉴了澳大利亚、 欧洲、日本和美国等地在分布式能源融合方面的先进经验,以国际视角审视了中 国的分布式能源发展。通过跨国比较,本报告提炼出了与中国不断演进的电力行 业和监管环境相关的经验教训和最佳实践,并深入探讨了政策、监管、市场设计、 数字基础设施和体制框架在充分释放分布式能源潜力方面发挥的作用。 本报告提供了针对性的政策指导,旨在支持中国的政策决策者为 2030 年及以后的 分布式能源融合制定有效的战略。同时,本报告也为国内外专家提供了宝贵的参 考资料,帮助他们制定协调一致、具有前瞻性的分布式能源融合方案。 中国的分布式能源融合发展 致谢 国际经验启示 4 IEA. CC BY 4.0. 致谢、贡献者及其贡献 本研究报告由国际能源署(IEA)能源市场和安全司可再生融合与安全电力小组 (RISE)编写。这项研究在 RISE 负责人 Pablo Hevia-Koch 的指导下,由 Camille Paillard 设计和指导。 本报告的主要作者为 Camille Paillard、Esra Broekman 和 Isa Lengkeek。其他提 供宝贵意见和反馈的国际能源署同事包括(按字母顺序排列):Heymi Bahar、 Jérôme Bilodeau、Christine Brandstatt、Brendan Breidenbach、Michael Drtil、 Javier Jorquera、Rena Kuwahata、Rebecca McKimm、Patrick McMaster、 Keisuke Sadamori、Ivo Walinga、Qi Wang、Jacques Warichet 和 Jun Yang。 Hyejeong Lee 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持。 本报告的编写得到了能源基金会的资金支持,并在国际能源署清洁能源转型计划 (CETP)下完成。 作者感谢以下专家对本报告提出的审阅意见与反馈: Max Dupuy(监管援助项目)、Shuo Gao(RMI)、Xue Han(国务院发展研究 中心)、Jinxiu Hou(电力规划设计总院)、Yanda Huo(电力规划设计总院)、 Gabrielle Kuiper(能源经济与金融分析研究所)、Aurore Lantrain(EPEX Spot)、Yang Lei(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Yonggang Li(国电南瑞)、Ma Li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Alvin Lin(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Mingming Liu (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Yao Meng(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 Anoop Nambiar(Ausnet)、Jan Osenberg(SolarPower Europe)、Yan Qin (Clear Blue)、Pei Shanpeng(国家电力投资集团)、Di Wu(北京大学能源研 究所)、Qingyu Xu (怀柔实验室) 、Biqing Yang(Ember)、Zhenglin Yang(中 国电力科学研究院)、Ming Yin(博众智合能源转型)、Jingjie Zhang(中国电力 企业联合会)、Haiwang Zhong(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和 Yining Zou (博众智合能源转型)。 作者还要感谢博众智合能源转型和能源基金会中国于 2025 年 3 月 26 日和 2025 年 5 月 14 日共同主办了澳大利亚经验研讨会和欧洲经验研讨会,并感谢与会专家: Jonathon Dore(澳大利亚能源市场运营商)、Wei Feng(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 术 研 究院 )、Mathieu Fransen (欧 洲能 源监管 合 作署 )、 Aurore Lantrain (EPEX Spot)、Lin Lin(博众智合能源转型)、Anoop Nambiar(Ausnet)、 Jan Osenberg(SolarPower Europe)、Jiang Qingguo(中国能源研究会)、 中国的分布式能源融合发展 致谢 国际经验启示 5 IEA. CC BY 4.0. Maya Resnick(澳大利亚可再生能源署)、Dai Siyuan(中国光伏行业协会)、 Shijun Tian(国网能源研究院)、Kevin Tu(博众智合能源转型)、Ming Yin (Agora)、Zhang Yongping(能源基金会中国)、Li Zhuo(能源基金会中国)和 Yining Zou(博众智合能源转型)。 作者感谢 Elspeth Thomson 对原稿的编辑。 感谢国际能源署传播和数字办公室为编写报告和网站材料所提供的帮助,特别是 Astrid Dumond、Liv Gaunt、Lucile Wall 和 Clara Vallois。 最后,作者感谢国际能源署中国事务处的持续支持,并感谢战略举措办公室促成 此项研究。特别感谢高级顾问 Jun Yang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提出的建议和与中国专 家接触过程中的协助。本报告反映了国际能源署秘书处的观点,但未必反映国际 能源署各成员国、能源基金会或任何贡献方的观点。 欢迎读者发表评论或提出问题,请将其发送至:camille.paillard@iea.org。 中国的分布式能源融合发展 目录 国际经验启示 6 IEA. CC BY 4.0. 目录 执行摘要 ....................................................................... 7 导言 .......................................................................... 11 第 1 章.中国分布式能源的现状 ................................................... 16 分布式能源的发展趋势 ........................................................ 16 新出现的挑战 ................................................................ 22 第 2 章. 国际经验 .............................................................. 30 不断演进的配电业务实践 ...................................................... 30 释放分布式能源价值的市场和商业模式 .......................................... 43 配电网的经济监管和规划 ...................................................... 52 第 3 章. 中国政策启示 .......................................................... 59 配电网运行 .................................................................. 61 市场和商业模式 .............................................................. 63 经济监管和规划 .............................................................. 65 附录 .......................................................................... 67 缩略语和缩写 ................................................................ 67 计量单位 .................................................................... 68 中国的分布式能源融合发展 执行摘要 国际经验启示 7 IEA. CC BY 4.0. 执行摘要 分布式能源快速扩张,为中国配电网带来了新的课题 中国分布式能源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包括屋顶太阳能光伏发电、电池 储能、电动汽车和柔性电负荷。这些小型资产通常位于用户侧,如果能够高效融 合,将让中国的电力系统受益匪浅,例如提高灵活性、加强电力安全和降低系统 成本。随着技术成本的下降和国家支持计划的推动,农村地区和工商业建筑的分 布式能源部署正在加速。到 2024 年,分布式光伏(DPV)占全国太阳能总装机容 量的比例从四年前的 30%提高到了 40%,而同期电动汽车的保有量则增长了 650% 以上。这种快速部署正在重塑中国的电力系统,并在适应方面给配电网带来越来 越大的压力。 在一些省份,分布式能源的普及速度已超过电网的就绪速度。在过去十年中,中 国成功下调并维持了较低的弃电率,但也出现了局部的电网容量约束。2024 年, 有 11 个省份报告了阻塞和并网限制情况,这些省份因为需求较低或配电网投资有 限,导致分布式光伏注入超过了当地的承载力。系统灵活性有限、跨时间和跨地 域的供需不匹配,以及缺乏用户侧资产的运营可视性,都加剧了这些制约因素。 其他分布式能源(如电池储能和需求响应)虽然有助于缓解这些问题,但时至今 日,中国的市场和监管条件仍限制了它们作为系统资产的全面参与。 政策应对措施已陆续推出,标志着将分布式能源接入电网和市场的转折点已经到 来。2025 年出台的国家法规取消了对大型分布式光伏装置广泛实施且有利可图的 保障性购买方案,转而要求实行自发自用模式。与此同时,高层政策文件正在积 极推动分布式发电和聚合商的市场准入。电网企业宣布了创纪录的投资水平,并 在评估电网能够安全消纳多少额外容量,以更好地指导分布式能源的部署。但面 对未来的挑战,还需要进行更多系统性改革。 国际能源署的三大支柱战略以系统运行现代化、逐步实现市场融合和推进监管改 革为核心,为中国在 2030 年前安全且大规模地融合分布式能源提供了途径,同时 也为更长远的系统转型奠定了基础。这种方法借鉴了分布式能源部署方面的先进 国家/地区经验,可帮助中国充分发挥分布式能源的优势,并有助于实现安全、可 负担、低碳电力系统这一更远大的目标。 中国的分布式能源融合发展 执行摘要 国际经验启示 8 IEA. CC BY 4.0. 支柱 1:通过可视性和本地灵活性,加强配电层面运营 随着分布式能源装机增长,系统的安全运行越来越依赖于对分散资产的预测、可 视性和控制能力的提升。虽然简化的接入程序和低门槛的技术要求促进了中国分 布式能源的快速部署,但也在某些地区造成了运行盲点。分布式能源性能对电网 运营商不具备实时可视性和可控性,这一缺陷限制了运营商预测需求、确保可靠 性或主动解决阻塞问题的能力。此外,配电网的灵活性欠缺,吸收剩余发电量的 能力较低,尤其是在太阳能输出达到峰值而需求又相对较低的中午时段。 为了及时应对这些挑战,以免问题蔓延到整个电网,中国可以在智能电网发展和 集中规划优势的基础上,通过针对性地改善配电运行(例如采用更依赖于数据驱 动的做法,以及提高本地灵活性)来从中受益。对于电网运营商和监管机构的主 要建议包括: • 利用中国的数字基础设施投资和成熟的低电压等级物联网能力,对新的分 布式能源装机实施监测、控制和实时预测要求,从而提高分布式能源的可 视性和可控性。 • 加强技术标准和电网接入规则,确保新增分布式能源能够提升系统可靠性 和需求响应能力,包括对智能逆变器和标准化通信协议做出要求。 • 实施缓解电网阻塞和指导新项目选址的机制,如透明的电网承载力评估 (以国家能源局的试点计划为基础)以及网络电价中的位置信号。对于阻塞 最严重的地区,可尝试灵活接入协议(FCA);而在电力市场较发达的省 份,可考虑进行本地灵活性采购试点。 • 投资人员培训和机构能力建设,并促进跨省和国际经验交流,为电网运营 商、规划者和监管机构提供所需的技能和工具,来管理更加分散和动态的 电力系统。 支柱 2:通过逐步的市场融合和新商业模式,释放分布式能源 价值 要释放分布式能源的全部价值,不仅需要将其并入电网,还需要将其融入电力市 场(直接融合、通过聚合商融合,或基于市场价格融合),以便充分利用其灵活 性来满足系统需求。在中国,决策者越来越多地转向市场机制,以调动灵活性并 支持可再生能源一体化,但各省在电力市场改革方面的进展并不均衡。即使在有 电力市场的地方,大多数分布式能源仍在市场框架之外运行,无法获得反映系统 状况的实时价格信号,而且往往无法就其提供的服务获得适当报偿。 中国的分布式能源融合发展 执行摘要 国际经验启示 9 IEA. CC BY 4.0. 需要扩展可行的分布式能源商业模式,以支持中国向自发自用和市场化参与的转 变,同时利用虚拟电厂(VPP)、电动汽车和需求响应来提高灵活性。为加快这 一转型,对于国家和省级监管机构的主要建议包括: • 促进分布式能源和聚合商进入本地批发和辅助服务市场,具体措施是消除 实际准入壁垒、调整竞标规则和市场产品。在省级市场制定和试行规则时, 确保这些规则能够使分布式能源提供多种服务,并在不影响系统可靠性的 情况下叠加收入。 • 鼓励小规模用户的需求侧灵活性,向更大范围推行分时电价和动态定价方 案。为实现这一目的,可利用中国广泛部署的智能电表,并以自愿的方式 引入这些方案,重点关注电动汽车和热泵等灵活负载的用户。 • 通过针对性的运营和报偿模式促进自发自用,特别是在电网容量有限的地 区。这包括将分布式发电与柔性负荷和储能系统相结合,以及为新装机设 定最低自发自用门槛。在农村地区,加速电气化和使用智能需求管理有助 于消纳分布式光伏的发电量。 • 在适当的监管框架支持下,借鉴在该领域进展较大的省份和国家/地区的经 验,试点并推广创新的分布式能源商业模式,如虚拟电厂、共址部署、点 对点交易和本地能源社区。 支柱 3:推进监管改革,促进公平的电网接入、反映成本的电 价和综合一体的规划 中国目前的监管框架还不能完全满足高比例分布式能源电力系统的需求。结构性 低效,如增量配电网的电网接入受限、电网成本分摊不均、电网企业采用高成本 效益替代方案的动力不足,以及输配电系统规划碎片化,都会阻碍高效、公平的 分布式能源融合。 调整监管框架至关重要,可帮助确保分布式能源为经济上高效、社会上公平并有 明确机构责任支持的系统做出贡献。对于国家和省级监管机构的主要建议包括:  确保公平的电网接入和成本分配,具体措施是根据新实施的《能源法》,明确 分布式能源、微电网和私人投资的增量配电网的非歧视性接入权,并建立平等 透明的输配电成本分摊机制。  优化输配电定价机制,以反映系统成本并鼓励高
下载文档到本地,方便使用
共 70 页, 还有 4 页可预览, 继续阅读
文档评分
请文明评论,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