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文档 2025年钢铁行业分析

1.98 MB 9 页 0 下载 23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语言 格式 评分
中文(简体)
.pdf
3
概览
www.lhratings.com 研究报告 0 2025 年钢铁行业分析 2024 年,中国粗钢产量同比小幅下降,钢铁行业下游需求疲弱,供给端相对处于 过剩态势,原燃料价格虽有下降,但成本端降幅不及钢材价格降幅,钢铁行业整体盈 利水平持续下行。受供需关系影响,铁矿石和焦炭价格均呈现波动下行态势;房地产 投资持续下滑,但制造业和基建投资对用钢需求提供重要支撑,钢铁产品结构持续调 整。 预计 2025 年中国钢铁行业将延续供需双弱的格局,钢材价格预计维持震荡走势, 钢铁企业的经营效益难有明显好转。展望未来,短期内,钢铁企业仍将面临一定的经 营压力。长期来看,在产业政策引领下,随着低效产能的逐步出清,钢铁行业将转向 高质量发展,行业竞争格局有望得到明显改善。 联合资信 工商评级四部 |钢铁行业组 www.lhratings.com 研究报告 1 一、 行业运行情况 2024年,中国钢铁行业供需双弱,行业景气度仍处于探底阶段。行业供给过 剩依然严重,产品价格下行,钢铁行业整体盈利趋弱。 钢铁是重要的基础原材料,行业具有典型的强周期属性。钢铁行业的供给受 下游需求和行业政策影响很大。 2022-2024年,中国粗钢产量分别为10.13亿吨、10.19亿吨和10.05亿吨,呈波 动下降趋势。从月度走势看,2024年1-4月,受下游有效需求不足及春节后需求启 动延缓等因素影响,粗钢产量低于上年同期值;5-6月,随着国内房地产利好政策 效应的不断释放,钢材边际需求改善,粗钢产量同比小幅增长;7-9月,随着气温 升高,钢铁行业转入消费淡季,叠加热轧带肋钢筋新国标发布以及钢厂检修等因 素,粗钢产量同比下降;进入四季度,随着市场需求阶段性回升以及对三季度粗钢 产量下降的修复,全国粗钢产量同比增长。其中,12月粗钢产量同比增长11.80%。 图 1 2023 年以来中国粗钢产量情况 资料来源:Wind 进入 2024 年,随着国内经济结构的转变,房地产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虽基 建、船舶、新能源等领域用钢需求保持稳中有增态势,但难以抵消房地产行业景气 度下滑对钢材需求端的冲击。2024 年前三季度,国内钢材价格呈下降趋势;伴随 www.lhratings.com 研究报告 2 着央行降准、降息以及房地产利好政策密集出台,9 月底至 10 月中旬国内钢材价 格迅速反弹;而后需求端修复不及预期和原燃料成本下移等利空驱动,钢价震荡 下行。 图 2 2023 年以来中国钢材综合价格指数 资料来源:Wind 从经营业绩来看,根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数据,2022-2024年,重点统计会员 钢铁企业的利润总额分别为982亿元、855亿元和429亿元。2024年,钢铁下游需求 疲弱,钢铁供给相对处于过剩态势,行业竞争加剧导致钢材价格进一步下跌;原燃 料价格虽有下降,但成本端降幅不及钢材价格降幅,钢铁行业盈利水平持续下行。 二、 上下游情况 2024年以来,房地产投资持续下滑,受供需关系影响,铁矿石和焦炭价格均 呈现波动下行态势;制造业和基建投资对用钢需求提供重要支撑,钢铁产品结构 持续调整。 黑色金属产业链包含由上到下众多的行业,钢铁行业作为产业链的中游行业, 与上下游产业的相关性很强。上游铁矿石、焦炭等原燃料价格变化直接影响到行 业的成本情况,下游房地产、基建、机械、汽车及家电等行业的需求变化也会对钢 铁行业景气度产生直接影响。 (1)铁矿石 铁矿石是钢铁生产过程中最主要的原材料,中国钢铁企业所用铁矿石以进口 为主,铁矿石对外依存度超过80%,钢铁产能与自身铁矿石产能严重不匹配。 根据海关总署统计,2022-2024年,中国铁矿石进口量分别为11.07亿吨、11.79 www.lhratings.com 研究报告 3 亿吨和12.37亿吨。从集中度来看,全球75%的高品位铁矿石产量和贸易量集中在 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力拓集团、必和必拓公司、Fortescue Metals Group .Ltd四大国 际矿业巨头手中,资源高度垄断给铁矿石自给率不高的钢铁企业造成了较大的成 本压力。 2024 年一季度,钢材下游需求低迷,钢企铁矿石库存处于高位,钢材产量减 少导致铁矿石价格呈下降趋势;4-5 月,受益于房地产政策利好,钢材边际预期 改善,铁矿石需求预期提升,价格反弹;6 月以来,铁矿石供需较为宽松,钢材下 游需求低迷,且需求预期偏弱,铁矿石价格持续下行;9 月中下旬,随着利好的宏 观政策相继发布,市场预期得到改善,推动铁矿石价格上扬;进入四季度,随着国 内铁矿石供给的逐步恢复,铁矿石价格呈现震荡偏弱的态势,价格重心有所下移。 从库存端看,2024 年以来,国内港口铁矿石库存量持续增长。其中,受非主 流矿区发货量大幅增加、需求偏弱等因素影响,一季度港口铁矿石累库速度较快; 4 月以来,国内港口铁矿石累库速度趋缓,但库存量仍呈增长趋势。截至 2024 年 年底,中国港口铁矿石库存量约达 1.49 亿吨,整体库存呈现高位运行态势。 图 3 2023 年以来铁矿石价格和库存走势情况 资料来源:Wind,联合资信整理 (2)焦炭 焦炭是钢铁生产的基本原燃料,供给主要来自于中国煤炭企业。 2024 年,焦炭价格呈 W 型走势,价格中枢下移。从月度走势看,一季度,受 假期因素及需求偏弱影响,下游高炉复产不及预期,焦炭需求不足,价格连续下 调。进入 4 月,在钢材价格快速反弹的带动下,焦炭价格也随之上涨。5-6 月, www.lhratings.com 研究报告 4 焦炭价格波动相对较小;7 月-9 月中旬,受新旧国标切换、钢材进入消费淡季等 因素影响,焦炭价格前期上涨成果消失,9 月中旬跌破近五年价格最低点。10 月, 受宏观利好带动下游需求回升的影响,焦炭价格有所反弹。但进入采暖季后,重污 染天气预警等要求使得焦炭供需两弱,焦炭价格缺乏支撑进入下调区间。 焦炭产量方面,年初受春节因素影响,部分焦化企业检修减产,焦炭产量有所 下降。5-6 月,在宏观利好带动下,焦炭下游需求有所改善,焦化企业开工率有 所提高,产量随之增加,但部分地区焦企仍有限产情况。7 月,受前期价格上涨影 响,焦企生产积极性较高,产量保持稳定。8-10 月,钢厂减产检修增多,对焦炭 需求减少,叠加环保限产等因素影响,焦碳产量有所下降。年底,焦炭下游需求有 所回暖,冬储需求开启,企业开工率提升,产量继续保持稳定并略有增长。 图 4 2023 年以来焦炭产量和价格走势情况 资料来源:Wind,联合资信整理 (3)下游需求 中国钢材消费大体分为建筑业用钢和制造业用钢。从终端下游占比来看,建 筑业消耗了过半的钢材,为钢材需求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建筑业主要包含房地产 和基建业务,呈现强周期性。2024 年,房地产投资持续下滑,制造业和基建投资 对经济起到了托底的基础作用,为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支撑。中国制造业用钢占 比上升,钢铁产品结构持续调整,钢铁企业积极适应市场变化,加大对优特种钢材 的研发和生产力度。 www.lhratings.com 研究报告 5 图 5 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累计同比 资料来源:Wind,联合资信整理 房地产方面,近年来,中国政府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总基调不变,地产投资 显著下滑,2022-2024 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分别为 4.4%、-10.0%和-10.60%。 2024 年以来,市场观望情绪浓厚,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房地产开发企业资 金紧张问题突出,导致开发投资规模缩减,严重拖累了用钢需求。 基建方面,基建投资是中国逆周期调节的重要工具。2024 年,第三产业中, 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比上年增长 4.4%。其 中,水利管理业投资增长 41.7%,航空运输业投资增长 20.7%,铁路运输业投资增 长 13.5%。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中国政府加大了基建投资力度,对钢材需求形成一 定支撑。 制造业方面,2024 年,中国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 9.2%,但不同子行 业的投资增速有所分化。其中,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投资 增长 34.9%,通用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 15.5%,专用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 11.6%, 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 39.5%,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 7.1%。中国制造业在多个关键领域和新兴产业的投资增长势头强劲,制造业用钢 量占钢材总消费的比例从 2020 年的 42%提高到 2024 年的 50%。 三、 行业政策及关注 1. 粗钢产能压减目标明确 近年来,钢铁行业景气度持续下行,行业整体经营状况与业绩承压。压减粗 钢产能有助于缓解供需矛盾,改善钢铁行业的盈利状况。 2021 年 12 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以下简称“工信部”)等部门发布的《“十四 五”原材料工业发展规划》中提到完善并严格落实钢铁行业产能置换相关政策,粗 www.lhratings.com 研究报告 6 钢等重点原材料大宗产品产能只减不增。重点领域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形成 5~10 家具有生态主导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链领航企业。相关政策的落地仍需政 府及企业的多方协同合作。2024 年 5 月,国务院印发《2024-2025 年节能降碳行 动方案》(以下简称“节能降碳行动方案”),其中提及,2024 年继续实施粗钢产量 调控,严防“地条钢”产能死灰复燃;“十四五”后两年原则上不得新增钢铁产能。 2024 年 8 月,工信部发布关于暂停钢铁产能置换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区自 2024 年 8 月 23 日起,暂停公示、公告新的钢铁产能置换方案。 2. 行业转型升级加速 2024 年以来,钢铁行业相关政策密集出台,促使钢铁企业加快推进数字化转 型智能化升级,加大节能降碳技术改造力度,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生产工 艺和设备;推动钢铁产品向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的方向发展,提高产品竞争力。 数智化转型和节能降碳方面,2024 年 1 月,工信部等九部门发布了《原材料 工业数字化转型工作方案(2024-2026 年)》,其中《钢铁行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指 南》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指导,从而全面提升钢铁行业数字化转型效率和质量。 节能降碳行动方案提出,大力发展高性能特种钢等高端钢铁产品,严控低附加值 基础原材料产品出口。大力推进废钢循环利用,支持发展电炉短流程炼钢。到 2025 年底,钢铁行业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占比达到 30%,能效基准水平以下产能完 成技术改造或淘汰退出。同时要求新建和改扩建钢铁冶炼项目须达到能效标杆水 平和环保绩效 A 级水平。2025 年 2 月,工信部印发了《钢铁行业规范条件(2025 年版)》,对“规范企业”的评价依据做出了修订,提出了包含基本要求、工艺装备、 环境保护、资源消耗、安全生产、质量管理等多项指标。 产品结构升级方面,节能降碳行动方案要求深入调整钢铁产品结构,大力发 展高性能特种钢等高端钢铁产品,严控低附加值基础原材料产品出口。随着我国 经济进入转型期,下游行业对钢材的需求结构发生了变化,传统建筑用钢需求下 行压力加大,而工业用钢需求则在多种新兴产业的带动下持续上升。这一需求结 构的变化促使钢铁企业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向定制化、高端化和多功 能化等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产品方向发展。 3. 出口压力传导,加剧国内市场竞争 2024 年,中国钢材出口量同比增长,但海外反倾销、加关税压力加剧,出口 受阻或加剧国内市场竞争。 根据海关总署数据,2024 年,中国钢材累计出口 11072 万吨,同比增长约 22.67%。自 2025 年 2 月以来,越南和韩国分别对中国热卷等钢材产品实施反倾销 www.lhratings.com 研究报告 7 调查并初步判定中国钢材存在倾销行为。美国采取“对等关税”政策,对全球钢铝 产品统一加征关税。尽管中国对美直接出口钢材占比仅 0.8%,但这一政策使全球 钢铁贸易环境更加复杂,影响中国钢铁的间接出口和转口贸易。贸易环境恶化可 能导致国内钢材供需受到影响,过剩产能压力向国内市场转移加剧国内市场竞争, 使钢铁企业盈利情况面临新挑战。 四、 行业展望 预计 2025 年中国钢铁行业将延续供需双弱的格局,钢材价格预计维持震荡走 势,钢铁企业的经营效益难有明显好转。展望未来,短期内,钢铁企业仍将面临 一定的经营压力。长期来看,在产业政策引领下,随着低效产能的逐步出清,钢 铁行业将转向高质量发展,行业竞争格局有望得到明显改善。 供给方面,落后产能淘汰、节能环保等政策将减少粗钢的有效产能;需求支撑 不足,将导致钢企竞争压力增加,生产意愿维持低位,预计 2025 年钢铁供给端将 同比有所收缩。 需求方面,尽管政策层面不断释放积极信号,但房地产行业短期内难以恢复 到过去的高增长状态。预计 2025 年上半年,房屋新开工面积和施工面积仍将维持 较低水平,拖累建筑用钢需求。制造业用钢需求或将进一步提升,需求端结构分化 仍将延续。海外反倾销、加关税压力加剧,国际贸易环境恶化可能影响钢材出口。 预计 2025 年钢铁需求将出现小幅下降。 价格方面,在供需双弱的格局下,钢材价格预计维持震荡走势。同时,考虑到 铁矿石和煤炭供应方仍具有较强的话语权,钢铁企业的经营效益难有明显好转。 展望未来,短期内,钢铁企业仍将面临一定的经营压力。长期来看,在产业政 策引领下,随着低效产能的逐步出清,钢铁行业将转向高质量发展,行业竞争格局 有望得到明显改善。 www.lhratings.com 研究报告 8 联系人 投资人服务 010-85172818-8088 investorservice1@lhratings.com 免责声明 本研究报告著作权为联合资信评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联合资信”)所 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和发布。如引用须 注明出处为“联合资信评估股份有限公司”,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 删节和修改。未经授权刊载或者转发本研究报告的,联合资信将保留向其追究法 律责任的权利。 本研究报告中的信息均来源于公开资料,联合资信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完 整性或可靠性不作任何保证。本研究报告所载的资料、意见及推测仅反映联合资 信于发布本研究报告当期的判断,仅供参考之用,不构成出售或购买证券或其他 投资标的要约或邀请。 在任何情况下,本研究报告中的信息和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个人的投资建议。 联合资信对使用本研究报告及其内容而造成的一切后果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下载文档到本地,方便使用
共 9 页, 还有 7 页可预览, 继续阅读
文档评分
请文明评论,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