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文档 2025年需求侧驱动钢铁低碳转型: 以汽车行业采购实践为例报告 VIP文档

1.79 MB 32 页 0 下载 3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语言 格式 评分
中文(简体)
.pdf
3
概览
需求侧驱动钢铁低碳转型: 以汽车行业采购实践为例 2025.8 关于落基山研究所(RMI) 落基山研究所 (Rocky Mountain Institute, RMl) 成立于 1982 年, 是一家立足市场、独立运作的专业智库,致力于通过经济可行的市 场化解决方案推动全球能源转型,构建繁荣、韧性、清洁的低碳未 来。落基山研究所与企业、政策制定者、科研机构、创业者及跨领 域伙伴广泛协作,推动战略性投资,以扩大清洁能源解决方案的规 模化部署、减少能源浪费、并提升可负担清洁能源的可及性,在保 障能源安全和经济效益的同时,携手共创可持续的美好愿景。目前, 落基山研究所的研究和实践已覆盖全球 60 余个国家和地区。 中汽碳(北京)数字技术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汽碳”)隶 属于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国务院国资委直属中央企 业),是从事推动绿色金融和碳数字技术等新型经济要素与产业高 质量发展有效融合的专业机构。 中汽碳立足于“产融新视角,碳索新路径,释放新动能”的创新理 念,将碳足迹数字技术有机融合于价值链、信息链、产业链、创新链、 供应链及管理链,深耕汽车产业能碳管理研究 10 余年,聚焦碳足 迹核算、能碳管理政策、标准、行业技术、数字化解决方案等研究, 构建了中国本土化的汽车碳管理数据库、核算工具、方法学与数字 化平台,上线了全国首个汽车产业链碳公示平台,实现在售汽车碳 足迹全面公示。公司主要参与行业能碳数字化管理、碳足迹核算技 术研究、碳排放政策及管理体系搭建、行业绿色节能及碳排放政策 制定支撑、绿色节能课题研究和相关评价、绿色金融、碳资产开发 等工作,曾为一汽、广汽研究院、东风、上汽、长安等 60 余家企 业开展能碳管理咨询与碳足迹核算服务。 关于中汽碳(北京)数字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作者与鸣谢 作者 RMI 中汽碳(北京)数字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郭凯迪 付丽 李抒苡 孙锌 李婷 武佳丽 李威 张红杰 薛雨军 张逸娟 作者按姓名拼音顺序排列。 除非另有说明,所有作者均来自落基山研究所。 联系方式 李抒苡,sli@rmi.org 李威,wli@rmi.org 引用建议 落基山研究所,中汽碳(北京)数字技术中心有限公司,需求侧驱动钢铁低碳转型:以汽车行业采购实践为例,2025 https://rmi.org.cn/insights/low-carbon-steel-procurement-report/ RMI 重视合作,旨在通过分享知识和见解来加速能源转型。因此,我们允许感兴趣的各方通过知识共享 CC BY-SA 4.0 许可参考、分享和引用我们的工作。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4.0/ 除特别注明,本报告中所有图片均来自iStock。 鸣谢 本报告作者特别感谢以下来自企业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对报告撰写提供的洞见与建议。 朱 峰 沃尔沃汽车技术(上海)有限公司高级主管工程师 吴贵根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材料研究院高级经理兼院长助理 李文丽 东风汽车有限公司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环境技术专家 孟大海 上海蔚来汽车有限公司产品环保和可持续总监 王明月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环境与资源研究研究员 李梦龙 河钢集团有限公司 特别感谢汇丰气候解决方案伙伴计划对本报告的支持。 本报告所述内容不代表以上专家及其所在机构观点。 rmi.org / 4 需求侧驱动钢铁低碳转型:以汽车行业采购实践为例 目录 1. 需求侧低碳趋势推动钢铁行业转型 . . . . . . . . . . . . . . . . . . . 5 1.1. 钢铁行业转型中的需求侧角色 ........................................................................................... 5 1.2. 钢铁与汽车联动降碳趋势凸显 ........................................................................................... 6 1.3. 推动低碳钢采购的挑战 ..................................................................................................... 9 2. 低碳钢的核算及认证标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 2.1. 国际低碳排放钢标准对比分析 ......................................................................................... 11 2.2. 低碳钢评价标准互认的挑战 ............................................................................................ 16 3. 低碳钢采购的经济性分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7 3.1. 吨钢成本:碳效分级与对应的成本变动 ........................................................................... 17 3.2. 采购机制:长期采购与需求聚合 ..................................................................................... 20 4. 汽车制造商绿色采购案例与模式分享 . . . . . . . . . . . . . . . . . 23 4.1. 绿色低碳采购的考量因素与评价机制............................................................................... 23 4.2. 汽车采购低碳钢案例 ...................................................................................................... 26 5. 行动建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8 参考文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0 rmi.org / 5 需求侧驱动钢铁低碳转型:以汽车行业采购实践为例 1. 需求侧低碳趋势推动钢铁行业转型 1.1. 钢铁行业转型中的需求侧角色 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同时也是高能耗和高排放行业。工业部门是我国仅次于电力行业的最大碳排放 领域,而钢铁行业在工业中的碳排放量最高,约占全国的 15%1,是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点行业。同时, 钢铁产品作为被使用最为广泛的工业原材料之一,其低碳转型对于下游行业的气候目标实现也至关重要。 在推动工业转型中,需求侧行动扮演着关键角色。随着全球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不断增强,各行业面临着 愈加严格的碳排放标准和日渐上涨的碳排放成本。在这一背景下,调动产业链上下游参与者协同挖掘全产业链的 降碳潜力,已在上下游行业间达成广泛共识。对下游需求侧行业而言,对产业链、产品全生命周期降碳能力的把控, 逐渐成为必备的核心竞争力 2。对于钢材下游企业,通过采购低碳钢材,企业有望显著降低自身产品的整体碳足迹。 同时,这种需求可推动钢铁行业加快研发和应用低碳生产技术,从而实现碳减排目标。 钢铁下游企业已开始释放对低碳钢材的需求,推动了低碳钢市场的发展。目前,来自欧洲、美国、中国、日 本、韩国的多家钢铁企业已在低碳钢开发上展开激烈竞争。欧洲企业如 Stegra(原 H2 Green Steel)、SSAB 和 Salzgitter 正在测试氢能炼钢技术,中国的宝钢股份在 2023 年开始供应低碳钢,并计划在 2026 年通过氢基竖炉 - 电炉技术将车辆用钢的碳排放强度降低 50%–80%,其后还将发布减碳 95% 的“绿钢”。河钢也在开展 120 万 吨氢冶金示范工程,引领低碳冶金技术。中日韩三国的钢铁企业在脱碳方面具备巨大潜力,其粗钢产量占全球的 60% 以上,占全球汽车板市场供应量的 23.8%。汽车产业对低碳钢材的需求,结合政府政策引导和投资支持,是 推动钢铁行业脱碳的关键动力,体现了需求侧低碳采购在推动钢铁行业转型中的重要性。 在钢铁的主要下游应用领域中,如图表 1 所示,汽车、建筑、家电、机械、能源等行业均为重要的需求来源。3 其 中,汽车行业因其产品结构中钢材占比较高、碳数据收集及碳足迹核算体系相对成熟、国际市场低碳压力大等因素, 正逐步成为低碳采购的先行者。一方面,整车制造企业面临来自全球供应链的减排要求和碳信息披露压力,迫切 需要通过采购低碳材料来降低整车生命周期排放;另一方面,汽车行业在绿色采购机制、碳足迹核算方法和供应 链协同方面已积累一定实践经验,具备率先推动低碳钢采购的基础条件。因此,汽车行业不仅是低碳钢应用的关 键场景,也为其他行业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和策略。 本报告在后续章节中,以汽车行业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低碳钢采购在需求侧的机遇、挑战与实践路径。然而,报 告中的分析框架、测算方法和策略建议并不局限于汽车行业本身,也可为其他钢铁下游行业——如家电、机械、 建筑、能源等——提供有益参考,支持其在不同发展阶段下制定符合自身特征的低碳采购策略。 rmi.org / 6 需求侧驱动钢铁低碳转型:以汽车行业采购实践为例 图表 1 中国钢铁下游需求及增长预测 来源:本研究课题组基于 S&P Global 数据分析 1.2. 钢铁与汽车联动降碳趋势凸显 在全球碳中和的大趋势下,国内外各大汽车制造商纷纷设定了有雄心的脱碳目标,部分企业还制定了详尽的减碳 时间表。如图表 2 所示,梅赛德斯奔驰目标在 2039 年实现净零排放。宝马集团 4 计划最迟 2050 年实现整个价值 链的碳中和,要求到 2030 年平均单车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相较于 2019 年降低 40%。沃尔沃汽车 5 计划到 2040 年 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要求 2025 年供应链排放相较于 2018 年减 25%。与此同时,国内汽车制造商也在积极 响应国家的“碳达峰”和“碳中和”战略,纷纷做出减碳承诺。国内汽车制造商的时间节点通常集中在 2030 年 前实现碳达峰,2050 年前实现碳中和。例如,上汽集团 6 力争在 2025 年前实现高质量碳达峰,同时,支持所属企 业制定各自的“双碳”战略目标。长城汽车 7 计划到 2045 年全面实现碳中和。长安汽车 8 计划到 2027 年实现碳达峰, 2045 年实现碳中和。 图表 2 跨国汽车制造商碳减排时间节点 来源:本研究课题组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100% 75% 50% 68% 碳中和 50% 69% [4] 100% [5]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碳中和 房地产 基建 机械 汽车 能源 造船 白色家电 其他 总计 2025 年各下游行业钢铁需求预测 2025 年各下游行业钢铁消费量预测 其他 10% 房地产 26% 基建 27% 机械 20% 汽车 7% 能源 5% 造船 2% 白色家电 2% 同比变动 (%) 下 游 行 业 -8 -6 -4 -2 0 2 4 6 8 10 12 14 基准年 [1] 仅限于乘用车及轻型商用车 [2] 仅限于欧洲地区 [3][4] 仅限于乘用车工厂 [5] 仅限于乘用车及轻型商用车工厂 [6] 仅限于乘用车、小型商用车 [7] 仅限于中大型货车 [8] 仅限于乘用车 [9] 仅限于中国工厂 宝马 2019 2025 2030 2035 2040 2045 2045 2018 大众 2019 丰田 2020 梅赛德斯 - 奔驰 2020 沃尔沃 11.6% 33.3% 30% 30% [1] 20% [9] 40% [2] 40% [2] 80% 25% 30% 40% 50% % % % % % % % 范围 1 碳减排百分比 范围 2 碳减排百分比 范围 3 碳减排百分比 供应链碳减排百分比 工厂制造碳减排百分比 单车全生命周期碳减排百分比 单车使用阶段碳减排百分比 37.5% rmi.org / 7 需求侧驱动钢铁低碳转型:以汽车行业采购实践为例 在车企自身碳中和承诺之外,国际低碳要求也对汽车产业的低碳发展方向提出了新要求。2024 年,中国汽车出口 量达到约 585.9 万辆 i,连续第二年稳居全球最大汽车出口国。上汽、奇瑞、吉利、比亚迪、长城等汽车制造商都 在进军欧盟市场,力求抓住出口贸易机遇获得增长。从欧盟推出的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电池法案,到英国 的 CBAM、航运碳减排措施,以及 G7 成员国如美国、加拿大和日本相继考虑推出的“碳边境税” ,出口到海外 的汽车产品将面临额外的碳排放成本负担。频繁更新的绿色贸易政策,要求出海企业不断提高碳管理能力以应对 挑战,例如量化核算企业组织层面与产品层面的碳排放,或将碳管理延展至上下游,构建可持续价值链。 随着汽车从传统燃油车向纯电动汽车转型,使用阶段的碳排放显著减少,而上游原材料(如钢铁、铝、塑料和电 池等)的低碳化将成为汽车产品进一步实现深度脱碳的关键。从汽车产品碳足迹的构成来看,汽车生命周期的系 统边界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车辆周期,包括材料生产、整车制造、维修保养;二是燃料周期,涵盖燃料的生 产与运输(Well to Pump)以及燃料的使用(Pump to Wheels)等各个阶段 ii(见图表 3)。随车型电动化程度 加深,材料生产阶段的碳排放占比逐渐增大 9。插电混乘用车、纯电动乘用车的车辆周期中,材料生产碳排放占比 均超过 70%(见图表 4)。此外,随着电网清洁能源比例的提高,汽车使用阶段碳排放将逐步降低,未来供应链 碳排放占比将会更高。预计 2040 年以后,供应链碳排放将占汽车生命周期碳排放比例超过 85%。可以说,没有 上游原材料行业的协同低碳转型,下游车企也将难以实现其碳中和目标。 图表 3 汽车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碳排放占比 来源:本研究课题组 i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整理的海关总署数据 ii 汽车产品碳足迹分为车辆周期和燃料周期,车辆周期指的是车辆生产、维修和生命终点活动产生的碳排放。燃料周期指的 是消耗的燃料 / 能源生产和使用所产生的碳排放。车辆周期不包含全部的使用阶段碳排放(需要剔除燃料周期碳排放) 70% 60% 50% 40% 30% 20% 10% 0% 材料生产阶段碳排放 行业平均 整车生产阶段碳排放 整车使用阶段碳排放 41% 3% 56% rmi.org / 8 需求侧驱动钢铁低碳转型:以汽车行业采购实践为例 图表 4 不同燃料类型乘用车的车辆周期碳排放占比 来源:《中国汽车低碳行动计划 2024》,本研究课题组分析 主流汽车制造商正积极利用其链主地位,推动上游供应商协同减碳。如图表 5 所示,供应链减排成为企业共同关 注的领域,针对供应链或范围三制定了具体的减排目标。这些减排行动主要体现在激励和筛选供应商,与低碳供 应商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虽然部分国内汽车制造商尚未进行供应链或范围三减排目标的披露,但通过碳足迹核 算与管理、长期合作方案、供应链减排能力建设、以及供应商激励与筛选等措施,逐步构建起可持续的供应链管 理体系。例如,作为新势力汽车制造商的蔚来、小鹏和理想在供应链碳减排方面已有明晰的行动路线。 图表 5 汽车制造商供应链降碳减排行动盘点 公司名称 供应链/范围三减碳目标 供应链减碳措施 宝马集团 2030 年将供应链中的碳排放减少 20% 与供应商合作使用绿色能源和可再生材料,推动循环经济 梅赛德斯奔驰 2039 年实现全价值链的碳中和,包括供 应链的减排 2019 年起设置供应商可持续奖 沃尔沃汽车 2025 年将供应链中的碳排放减少 25%, 到 2040 年实现气候中和 激励措施,交流评比活动,举办年度的可持续活动 保时捷 2030 年实现全生命周期的碳中和,包括供 应链减排 使用绿色电力,增加可再生和可回收材料的使用,优化供应链 效率 长城汽车 仅披露总目标,未公开供应链减碳目标 持续开展产品碳足迹追溯 依托上游供应链低碳化转型,降低整车碳足迹 长安汽车 仅披露总目标,未公开供应链减碳目标 推动绿色采购,优化生产流程,减少能源消耗 吉利汽车 2025 年单车全链路碳排放减少 25% 建设可持续供应链体系和 ESG 工作组,实现 100% 循环包装 依托吉碳云平台,开展供应链碳足迹核算工作和减排方案规划 2.9% 3.0% 2.9% 2.5% 2.4% 6.5% 6.4% 5.5% 1.2% 19.4% 19.1% 16.4% 13.7% 4.3% 5.6% 4.2% 5.3% 65.9% 65.1% 70.7% 77.4% 柴油乘用车 常规混乘用车 插电混乘用车 纯电动乘用车 整车生产 制冷剂逸散 液体更换 轮胎更换 铅酸蓄电池更换 6.4% 19.1% 6.1% 64.7% 汽油乘用车 材料生产 碳减排目标制定 碳足迹核算与管理 长期合作方案 供应商减排能力建设 供应商激励与筛选 rmi.org / 9 需求侧驱动钢铁低碳转型:以汽车行业采购实践为例 公司名称 供应链/范围三减碳目标 供应链减碳措施 比亚迪 仅披露总目标,未公开供应链减碳目标 在供应链和原材料端,坚持绿色采购,建立健全“绿色供应商、 绿色原材料”绿色采购体系,规范采购中各项环境管理 蔚来汽车 已加入科学碳目标(SBTi),未公开供应 链减碳目标 积极推进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迹管理 已向各层级供应链合作伙伴提出低碳开发要求,联动价值链上 下游合作伙伴,打造绿色低碳智能电动汽车产品 联合供应链企业进行整车、电驱动系统和电池等的碳足迹核 算和认证 小鹏汽车 未公开供应链减碳目标 对旗下的所有整车产品开展碳足迹评估,涵盖原材料、生产过 程、使用过程等全生命周期 具有良好的可持续供应链管理体系,以培训教育等方式,促进 供应商可持续发展 理想汽车 未公开供应链减碳目标 在供应链中推行公司绿色采购指南,加强供应商碳足迹管理 面向供应商开展产品碳排放合作交流和培训 持续开展产品碳足迹评估与核算,覆盖原材料采购、整车生产 及产品使用等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 与低碳技术领先的原材料企业合作,同时
下载文档到本地,方便使用
共 32 页, 还有 1 页可预览, 继续阅读
文档评分
请文明评论,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