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t文档 2025年中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VIP文档

3.15 MB 55 页 0 下载 26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语言 格式 评分
中文(简体)
.pptx
3
概览
中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业发展 研究报告 逐步走向深水区 ©2025 iResearch Inc. 需求端的核心需求没有变 ,生产制造管理相关、 供应链相关等是重点 ,也是离散制造业 的核心诉求。 只不过 ,行业经过几年发展 ,需求端的对转型认知和期望变的更加理性与 聚焦。就需求端的需求而言 ,具有两大特点: 1 )地域特色明显 ,广东、江苏、浙江、 山 东既是制造业大省 ,也是积极尝试转型的省份 ,产业 / 区域协同发展、提升数字化转型的 基础支撑能力基本是其共性举措; 2 )从需求场景来看 ,评优和招标市场有所区别:评优 侧更关注生产制造相关环节的具体落地操作;招标侧则多由各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采购的 , 希望通过转型诊断后找到企业在研发、生产作业、数据、组织战略等环节开展诊断工作 , 进而给出相应的改造建议 , 引导企业顺利转型。就需求端的转型现状而言 ,经过几年发 展企业对数字化转型理性与聚焦并行。理性一方面是指需求端在考虑到实际需求后 ,在 战略上高度认可 ,并确定未来一年在转型支出上增加投入 ,且供应商的选择更关注产品 及服务的实用性; 另一方面则是指面对大模型的热度 ,需求端虽然积极拥抱 ,但是是以 客户洞察与营销管理这一大模型更适用的场景为主。聚焦主要是指需求端对自身的需求 认知更明晰 ,即更加聚焦数据准备、供应链管理、生产管理等紧迫需求场景。 2024 年中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市场规模达到 1.55 万亿 ,市场服务呈现出划分体系更加清 晰、 产品更加丰富、解决方案更加系统化、 大模型的落地应用探索逐渐深入等特点。就 市场规模而言 ,市场规模在 2025 年预计达到 1.76 万亿 ,并将在未来 5 年维持 14% 左右的 增速稳步增长 ,政策支持、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是市场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就供给市 场提供的服务而言: 1 )产品侧 ,产品伴随市场技术更迭而迭代 ,且产品体系基本走向 以 数据或以场景为维度的高度统一; 2 )解决方案侧 ,一方面呈现软硬服一体化的态势 ,另 一方面也呈现出跨模块融合 / 打通的趋势; 3 ) 大模型侧 ,供给端对大模型的应 用探索逐 步深入 ,主要通过智能体、大模型 + 大模型的强强联合、大模型 + 产品的结合 等方式纷纷 探索大模型的应用落地。 尽管制造业的数字化已经进行了几年 ,但市场竞争格局尚未出现任何改变 ,未来在行业 层面、 市场打法层面、 产品及服务层面还有巨大的潜力 ,一切都是未知 ,一切也都有可 能。 1 )市场机会层面: 行业层面上 ,离散制造业中的高技术产业是高潜力行业;打法层 面上 ,垂直行业攻坚和信创 / 国产替代行业相对容易出现领头企业。 2 )产品层面: 大模 型具有非常强的可探索性 ,但还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 ,供需双方都在尝试。大模型短期 对市场竞争格局影响不大 ,但长期看 , 当大模型对实际应用场景具有支撑作用能力时 , 会加速市场变化 ,故企业需把握大模型机会。 3 )数据层面: 目前市场上数据交易、数 据 开放的声音出现比较多 ,但企业无需纠结是否跟随 ,重要的是要基于数据(无论是 自身 数据还是外部数据) 构建自己的行业认知壁垒 , 即内化数据 ,完成数据 - 显性知 识 - 隐性 知识构建的完整链条。 2 ABSTRACT 摘要 CONTENTS 目 录 02 需求市场转型现状调研分析 经历几年转型后 - 理性与聚焦并行 03 供给市场产品及服务分析 产品走向体系化,解决方案走向一体化 04 供给市场典型案例展现 从不同场景切入,发挥自身优势,推出产品和服务 01 需求市场宏观分析 核心需求场景未变,生产制造、供应链等仍是重点 06 专家之声 一线企业专家的项目实践经验分享及前瞻的思考 05 行业发展思考与启 示 格局未定,一切皆有可能 3 01 需求市场宏观分析 核心需求场景未变 ,生产制造、供应链等仍是重点 近五年,制造业在工业的重要地位没有变,制造业法人单位及规上单位 数均超九成,规上营收贡献维持在近九成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来看,制造业依然是我国工业的支柱产业,无论是在法人单位数方面还是在企业营收方面,都是重要 贡 献者。纵观近 5 年数据,虽然受疫情影响,但制造业在工业的地位并未发生改变, 2023 年制造业法人单位及规上单位数占工 业的比 重均超九成,且制造业的规上营收贡献达 86.5% 。 工业 & 制造业企业单位及营收的宏观情况 364.8 346.3 需求市场 1- 制造业是工业主要贡献 者 94.4 来源:国家统计局,艾瑞咨询研究院自主研究及绘制。 ©2025.4 iResearch Inc. www.iresearch.com.cn 5 136.0 117.6 423.7 404.9 49.3 46.0 规上工业 & 规上制造业企业营收情况 规上工业 & 规上制造业法人单位数情况 工业 & 制造业法人单位数整体情况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2023 年制造业 占工业的比重 37.8 35.4 39.9 37.3 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营收总计(万亿元) 95.6% 93.3% 86.5%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收总计(万亿元) 规上制造业单位数(万个) 规上工业单位数(万个) 制造业法人单位数 ( 万 个 ) 133.3 115.2 工业法人单位数 ( 万 个 ) 108.4 96.2 477.1 453.0 405.1 384.7 47.2 44.1 416.8 438.4 131.5 116.0 106.7 2021 2019 2022 2020 2023 41.3 44.2 需求市场 2- 企业多,大企业少,市场分散 规上制造业法人单位数占比仅在 10% 左右,市场极度分散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来看 ,规上制造业占整体制造业法人单位数的占比来看,近五年基本上维持在 10% 左右 ,我国制造业整 体呈现企业多、大企业少、市场极度分散的特点。 2023 年,制造业规上企业数占比最高的是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而营收最高的是计 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整体上还是以资源型制造业为主,高端制造业需要发力。 制造业法人及规上企业情况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10.7% 计算机、通信和其 他电子设备 13.0% 金属制品业 7.8% 电气机械和器材 9.4% 通用设备 7.6% 化学原料化学制品 8.6% 电气机械和器材 7.4% 汽车制造业 7.4% 计算机、通信和其 他电子设备 6.0%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 延加工业 7.3% 专用设备 5.9%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 延加工业 6.5%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5.8% 石油加工、炼焦和 核燃料加工业 5.3% 化学原料化学制品 5.6%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4.8% 农副食品加工业 5.5% 农副食品加工业 4.7% 纺织业 4.5% 金属制品业 4.1% 416.8 384.7 346.3 35.4 37.3 41.3 44.1 46.0 注释: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在 2000 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 来源:国家统计局,艾瑞咨询研究院自主研究及绘制。 ©2025.4 iResearch Inc. www.iresearch.com.cn 6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制造业法人单位数 ( 万个 ) 规上制造业单位数(万个) 规上制造业单位数占制造业法人单位数的比重( % ) 制造业法人单位数和规上单位数的情况 2023 年制造业规上企业营收 TOP10 行业分布 2023 年制造业规上企业数 TOP10 行业分布 11.4% 9.9% 9.7% 10.2% 453.0 404.9 9.7% 计算机、通信和其 他电子设备 17.5% 计算机、通信和其 他电子设备 14.6% 计算机、通信和其 他电子设备 102937.6 专用设备制造业 11.0% 电气机械和器材 13.6% 电气机械和器材 59509.5 化学原料化学制品 9.9% 汽车制造业 12.0% 医药制造业 40805.5 电气机械和器材 9.5%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 延加工业 8.5% 酒、饮料和精制茶 制造业 39748.5 医药制造业 9.0%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 延加工业 7.5% 专用设备制造业 38591.3 通用设备制造业 6.3% 化学原料化学制品 6.8% 汽车制造业 33374.9 汽车制造业 5.2% 专用设备制造业 4.6% 化学原料化学制品 铁路、船舶、航空 31131.8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3.7% 农副食品加工业 3.9% 航天和其他运输设 备制造业 17962.4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3.2% 医药制造业 3.8%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 延加工业 14989.6 金属制品业 2.9% 化学纤维制造业 3.8% 通用设备制造业 13808.7 需求市场 3- 有头部行业,但优势不明显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是制造业上市企业的“头牌”,上市企业 数 量、营收、市场预期都拔得头筹,但整体优势并不明显 从统计的 2024 年 A 股制造业的上市企业信息来看,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在上市企业数量、营收、市值等方面都位居第一, 但其占比并未形成绝对优势,与极度分散的市场相一致。从 TOP3 行业来看,汽车和医药制造业两大行业分别在企业营收和总市值 上 占据第三名的位置,这与国家对新能源、医药制造业等高端制造业的持续支持与行业改革息息相关。 2024 年制造业上市企业情况 注释:上市企业的统计只统计了 A 股的数据。 来源: iFind ,艾瑞咨询研究院自主研究及绘制。 ©2025.4 iResearch Inc. www.iresearch.com.cn 7 2024 年制造业上市企业 20241024 总市值(万亿) TOP10 行业分布 2024 年制造业上市企业营收 TOP10 行业分布 2024 年制造业上市企业数 TOP10 行业分布 需求市场 4- 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 1/2 ) 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等是制造业企业数 TOP4 省份,也是积极打造 产 业集群、积极试行数字化转型的省份 与我国经济区域具有地域特色一样,制造业也具有典型的地域特色。从制造业法人单位数、制造业规上单位数、产业集群分布以及 中小企业试点城市分布等指标来看,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等省份是我国制造业大省,也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较为积极的省份。 制造业宏观客户地域情况 从规上企业数量、产业集群打造等方面看, 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等是制造业大省 2022 年制 造业法人、 规上单位数 TOP4 省 份 2022 年制造业法人单位数(万个) 64.1 47.4 广东 江苏 浙江 山东 2022 年制造业规上企业单位数(万个) 7.1 5.6 3.5 广东 江苏 浙江 山东 2022 年制造业规上企业营收(万亿元) 18.3 16.5 10.9 10.9 广东 江苏 浙江 山东 2023&20 24 年产业 集群分布 TOP4 2022 年制造业先进制造产业集群 10 9 2023&2024 年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17 16 15 14 浙江 山东 广东 江苏 4 3 江苏 广东 浙江 山东 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 4 4 4 4 2023& 2024 年 中 小 企 业 数 字 化 转 型 试 点 城 市 分 布 TO P 4 山东 广东 福建 浙江 ©2025.4 iResearch Inc. www.iresearch.com.cn 8 来源:国家统计局、工信部,艾瑞咨询研究院自主研究及绘制。 70.9 56.4 6.2 需求市场 4- 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 2/2 ) 产业 / 区域协同发展、提升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支撑能力基本是各省共性 从几个制造大省近两年的政策侧重点来看,各省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举措主要聚焦在以下 3 点: 1 )依托产业链主 / 标杆企业, 发 展产业集群,推动产业 / 区域协同发展; 2 )通过培养优质企业,补齐产业链服务短板,提升区域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支撑能力; 3 )通 过税收优惠等政策,降低制造企业的运营成本。从重点建设方向(如设备、产业链协同、区域协同等)、重点发展的高技术 行业 (如医药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 等)来看,未来离散制造业将是转型重点。 近两年部分省份的重要政策 《关于印发江苏省推动大规模设备更 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的通 知》 - 设备更新、改造、联网等 各省 2023-2024 关于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政策 《山东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 2023- 2025 年)》《山东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 ( 2023-2025 年)》 - 推动规上企业转型,为传统 产业改造升级提供技术支撑 代表省份 4 :山东 侧重点:通过咨询、转诊联动、中试平台等科学推 动企业转型;按照标杆 - 场景 - 行业等点线面逻辑推 进转型工作;构建数字化转型服务体系,分类分级 遴选服务商,资源池不少于 1000 家 国家层面政策 中国制造 2025 、“十四五”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规划、关于加快培育发展制造业优 质企业的指导意见、关于推动工业互联网加快发展的通知、“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 来源:各省政府官网,艾瑞咨询研究院自主研究及绘制。 ©2025.4 iResearch Inc. www.iresearch.com.cn 9 《省政府关于金融支持制造业发展的 若干意见》 - 信贷政策调整,减轻制造 业企业融资成本 代表省份 2 :江苏 侧重点:宏观层面补充产业链短板; 微观层面进行设备更新、改造、联网 《关于印发广东省降低制造业成本推 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的通 知》 - 通过税收优惠政策降低企业运营 成本,如用电、物流 代表省份 1 :广东 侧重点:产业集群 + 链主企业共同推动 区域协同发展;提升数字化转型的基 础支撑能力 《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工业软 件自主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 《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专精 特新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 2023 - 2025 年)的通知》 - 工业软件自主创新 及应用推广、专精特新企业培育 《山东省先进制造业促进条例》 - 通过咨询和路线 规划,推动企业科学专业转型 《山东省制造业
下载文档到本地,方便使用
共 55 页, 还有 1 页可预览, 继续阅读
文档评分
请文明评论,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