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块链和区块链服务网络(bsn)的可信数据空间建设指引(2025年)
2.43 MB
70 页
0 下载
22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 语言 | 格式 | 评分 |
|---|---|---|
中文(简体) | .pdf | 3 |
| 概览 | ||
基于区块链和区块链服务网络(BSN) 的可信数据空间建设指引 国家信息中心 2025 年 4 月 1 报告研究编写组成员 组长: 单志广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区块链 服务网络(BSN)发展联盟理事长 副组长: 张延强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未来产业(区 块链技术与应用)处副处长 谭 敏 区块链服务网络(BSN)发展联盟秘书长 何亦凡 北京红枣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区块链服务网络 (BSN)发展联盟常务理事 张炎炎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规划所副所长 杨 林 中关村安信网络身份认证产业联盟副理事长兼秘 书长 姚辉亚 深圳前海微众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数字金融发展部 负责人 成员: 国家信息中心:马潮江、王丹丹、陈栩、戴彧、涂菲菲、 徐凌验、张岳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郎晓夫、尚茹南、洪 子鸣 北京红枣科技有限公司:刘国栋、马晓军 中关村安信网络身份认证产业联盟:郝久月、国伟、蔡国 城、李頔、吴瑶 深圳前海微众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李贺、邓伟平 中移动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吴晶、叶可可、赵思远、刘亚 中移互联网有限公司:邱浚漾、张燕平、唐焯宜、黄睿麒、 卜峥 1 前 言 数据作为基础性战略资源和关键生产要素,已快速融入生 产、分配、流通、消费和社会服务管理等各环节,深刻改变着 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 “不流通、无价值。”流通是数据要素价值实现的关键环节。 为促进数据要素合规高效流通使用,加快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 素的数字经济,2024 年 11 月,国家数据局印发《可信数据空间 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8 年)》(国数资源〔2024〕119 号), 提出分类施策推进企业、行业、城市、个人、跨境可信数据空 间建设和应用,到 2028 年,建成 100 个以上可信数据空间,形 成一批数据空间解决方案和最佳实践,基本建成广泛互联、资 源集聚、生态繁荣、价值共创、治理有序的可信数据空间网络。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单志广研究员认为, 按照架构模式分类,可信数据空间可分为集中式、分布式、递 阶式三类。区块链是构建分布式可信数据空间的基础技术底座, 通过不可篡改特性,为数据提供了确权机制,对数据的使用进 行追踪和记录,为数据的贡献者提供合理的利益分配。 为引导各地方、各行业和重点企业有序推进可信数据空间 建设,国家信息中心联合有关单位开展专门研究,通过分析可 信数据空间的概念、特征和功能定位,提出“1+5+N+1”总体架 构,初步探索基于区块链和区块链服务网络(BSN)的分布式 可信数据空间建设的技术架构和实施路径,为相关单位有序开 展可信数据空间建设提供参考方案和专业指导。 I 目录 一、概念特征与功能定位 ................................................................ 1 (一)概念界定 .......................................................................... 1 (二)主要特征 .......................................................................... 2 (三)功能定位 .......................................................................... 5 二、建设意义与应用需求 ................................................................ 7 (一)建设意义 .......................................................................... 7 (二)应用需求 .......................................................................... 9 三、建设思路 .................................................................................. 14 (一)建设原则 ........................................................................ 14 (二)发展定位 ........................................................................ 15 (三)建设要点 ........................................................................ 16 1.技术平台体系 ................................................................. 16 2.基础资源体系 ................................................................. 16 3.应用场景体系 ................................................................. 17 4.共识规则体系 ................................................................. 17 四、技术框架 .................................................................................. 19 (一)能力要求 ........................................................................ 19 1.可信管控能力 ................................................................. 19 2.资源交互能力 ................................................................. 20 3.价值共创能力 ................................................................. 20 (二)总体架构 ........................................................................ 21 II (三)技术路径 ........................................................................ 24 1.支撑实现可信管控能力的关键技术 ............................ 24 2.支撑实现资源交互能力的关键技术 ............................ 27 3.支撑实现价值共创能力的关键技术 ............................ 30 (四)技术要求 ........................................................................ 31 1.可靠性要求 ..................................................................... 32 2.安全性要求 ..................................................................... 33 3.可扩展性要求 ................................................................. 34 4.兼容性要求 ..................................................................... 34 五、典型应用案例 .......................................................................... 36 (一)基于 BSN 构建可信数据空间 ...................................... 36 1.基础底座层 ..................................................................... 37 2.数据流通层 ..................................................................... 38 3.应用场景层 ..................................................................... 39 (二)海南城市可信数据空间 ................................................ 39 (三)企业可信数据空间 ........................................................ 42 (四)汽车行业可信数据空间 ................................................ 44 (五)个人可信数据空间 ........................................................ 45 (六)跨境可信数据空间 ........................................................ 49 1.跨境贸易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 ..................................... 49 2.粤澳/深港跨境数据验证平台 ....................................... 52 3.中新跨境数字凭证互验服务平台................................. 56 III 六、 建设运营模式 ....................................................................... 59 (一)推进多方协同参与 ........................................................ 59 (二)构建灵活运营模式 ........................................................ 60 七、实施路径建议 .......................................................................... 63 1 一、概念特征与功能定位 (一)概念界定 数据空间概念最早由 Michael Franklin 等美国计算机领域的 专家学者于 2005 年提出。此后,数据空间的定义不断拓展,德 国弗劳恩霍夫协会(Fraunhofer-Gesellschaft)于 2014 年提出“工 业数据空间(Industrial Data Space, IDS)”建设构想,旨在解决 工业领域数据安全共享与互操作性问题。2020 年 2 月,欧盟委 员会发布《欧洲数据战略》,其核心目标是构建一个统一、安全 且跨行业的数据共享框架,创建一系列的欧洲共同数据空间以 推动单一数据市场的形成,并强化欧洲在全球数字经济中的竞 争力与数字主权。这一战略的提出,旨在解决数据碎片化和大 型科技公司垄断问题,通过建立“欧洲共同数据空间”促进企业、 公共部门及个人数据的安全流通与合规使用,同时强调数据所 有者对数据的控制权(即数据主权)。 早期实践如德国 2015 年发起的“产业数据空间”项目(后发 展为国际数据空间协会 IDSA),以及后续的盖亚-X(Gaia-X) 跨领域数据平台,为欧盟数据空间的技术架构和治理模式奠定 了基础。例如,工业数据空间(IDS)通过标准化接口促进供应 链协作,欧洲健康数据空间(EHDS)整合跨境医疗数据以加速 科研。此外,欧盟通过《数据治理法》(DGA)、《通用数据保护 条例》(GDPR)等法规,进一步规范数据共享的合法性、隐私 保护与互操作性,确保数据空间在技术、法律和协同机制上的 2 系统性推进。 我国在欧盟等国际先进实践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国情和发 展实际需求,创新性地提出了“可信数据空间”的发展理念。 2024 年 11 月,国家数据局印发《可信数据空间发展行动计划 (2024—2028 年)》(国数资源〔2024〕119 号,以下简称《行 动计划》),明确提出可信数据空间是基于共识规则,联接多方 主体,实现数据资源共享共用的一种数据流通利用基础设施, 是数据要素价值共创的应用生态,是支撑构建全国一体化数据 市场的重要载体。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单志广研究员认为, 按照架构模式分类,可信数据空间可分为集中式、分布式、递 阶式三类。 集中式可信数据空间以中心化可信数据空间服务平台为核 心,按照互联互通接口规范,不同主体通过可信数据空间连接 器接入可信数据空间服务平台。 分布式可信数据空间基于区块链的分布式特性,构建跨网、 跨云、跨链的底层基础设施,不同主体作为应用节点接入可信 数据空间,实现数据产品或服务跨主体可信流通。 递阶式可信数据空间介于集中式与分布式之间。 本报告所讨论的内容主要为基于区块链和区块链服务网络 (BSN)的分布式可信数据空间。 (二)主要特征 3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单志广研究员认为: 可信数据空间既是一种应用型设施,也是一种设施型应用1,,可 信数据空间的用户可以以安全、透明、可信、简单和统一的方 式访问数据。“应用”是可信数据空间建设的根本前提,如果没 有数据流通利用需求,则没有建设可信数据空间的必要;“设施” 是可信数据空间的基本属性,可信数据空间建设要为社会生产 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数据流通利用服务,属于数据基础设施范 畴。 “可信”是可信数据空间的关键特征,分别体现为用户身份可 信、数据流通可信、收益机制可信。 “用户身份可信”是整个体系的基石,通过严格的身份验证与 信用评估机制,确保参与可信数据空间活动的用户身份真实、 行为合规,营造安全可靠的数据交互环境,让用户放心参与数 据的共享与协作。 “数据流通可信”是数据在可信数据空间内安全有序流通的根 基,通过区块链等技术,为数据流通建立起完整且不可篡改的 记录链条,形成一份详尽的数据“履历”,一旦出现数据异常或 争议,能够迅速定位问题源头,查明责任归属,有力支撑数据 的合规使用与安全监管。 “收益机制可信”关乎参与各方的经济利益,借助透明、公正 1 建设可信数据空间,打造新型数据基础设施——专家解读《可信数据空间发展行动计划 (2024—2028 年)》,科技日报 2024-11-28 02 版。 4 且不可篡改的智能合约与结算体系,对参与者的贡献进行量化 评估,确保参与者获得与其贡献相匹配的经济回报,让数据的 使用、交易等所产生的收益分配清晰可查、准确无误。 “数据”是可信数据空间的核心内容,权威且丰富的数据资源 是可信数据空间的核心所在。权威数据来源于具备公信力的官 方机构、专业的科研院所、行业领军企业等,这些数据经过严 格的审核验证流程,具备极高的准确性、可靠性与权威性。可 信数据空间可以链接上下游、构建共创生态,不同环节的参与 者相互协作、相互促进,不断丰富数据的类型与维度,极大地 丰富了可信数据空间的数据资源,为数据的深度挖掘与创新应 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空间”凸显了可信数据空间的载体功能,作为数据资源流通 的载体,可信数据空间具备“数据不出域”的能力;作为创新资 源集聚的载体,可信数据空间具备“多主体共创”的特性。 在当今数据安全形势严峻的背景下,各个数据持有主体对 数据安全高度重视,数据不出域是保障数据安全与隐私的关键 原则。在可信数据空间中,不同主体的数据无需离开本地存储 域,就能在加密脱敏状态下参与联合计算与分析。 多主体共创则是发挥集体智慧、促进创新的重要模式。在 可信数据空间内,不同主体基于自身的数据资源和专业优势, 共同参与数据的开发利用,共同推动数据价值的最大化。此外, 为实现各类数据空间互联互通,跨网互联、跨云互管、跨链互 5 通、跨域共用正逐步成为可信数据空间建设的共识。 (三)功能定位 一是作为数据流通交互平台。不同机构之间的数据资源往 往存在差异,且由于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等原因,机构之间的 数据共享、交互、交易面临诸多困难。可信数据空间通过区块 链等技术手段,建立一套共识规则和安全可靠的身份认证、访 问控制机制,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不可篡改性,同时 明确数据的持有权和使用权,为数据资源的交互双方提供了一 个安全、可靠的环境,实现不同主体之间数据的安全、便捷共 享和交互。 二是作为数据应用服务平台。数据已成为企业和社会发展 的重要战略资源,如何充分挖掘数据的价值,为企业和社会的 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已成为数据应用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 趋势。可信数据空间作为一种创新的数据治理与运营模式,通 过整合多源异构数据,运用先进的数据分析技术和人工智能算 法,为用户提供全方位、多层次、个性化的数据应用服务。围 绕数据资源的流通、共享和应用,可信数据空间将吸引众多数 据服务商、技术供应商、应用开发商、数据安全服务提供商等 各类企业和机构入驻,可为有关企业和机构提供一系列的增值 服务。 三是作为数据收益共创平台。可信数据空间汇聚了个人、 企业、公共数据资源,吸引各类数据服务商开展第三方数据服 6 务和产品打造,推动数据利用场景挖掘和价值释放,是践行数 据资源持有权、数据加工使用权、数据产品经营权等分置运行 的有效载体,打造数据资源“共同使用、共享收益”数据收益新 模式。基于区块链技术,如需使用用户数据必须先获得授权, 用户在数据流通和利用中可实实在在享受到数字资产的收益。 基于透明可信、自动执行、强制履约的智能合约,用户对可能 存在的数据滥用及算法风
| ||
下载文档到本地,方便使用
共 70 页, 还有
1 页可预览,
继续阅读
文档评分


基于物联网和人工智能大数据的高效精准农业建设方案(67页 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