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文档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智化平台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报告(2024) VIP文档

11.12 MB 72 页 0 下载 18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语言 格式 评分
中文(简体)
.pdf
3
概览
1 数智化平台推动高质量充分 就业报告(2024)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课题组 中国市场学会 I 前言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事 关国家长治久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不断深化对新时代就业工作规律的认识, 积累了许多经验,主要包括:坚持党对就业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把就业作为民 生之本,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坚持依靠发展促进就业,坚持扩大就业容量和 提升就业质量相结合,坚持突出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坚持创业带动就业,坚持营 造公平就业环境,坚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等等 ①。 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数智化平台在就业中所发挥的重要价值与作用。2022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支持平台企业在创造就业中大显身手”。2024 年政 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要支持平台企业在创新、就业、国际竞争中发挥更大作用。 11 月 22 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推动平台经济健康发 展有关工作,会议指出,发展平台经济事关扩内需、稳就业、惠民生,事关赋能 实体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 从发展现实来看,随着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的兴起,灵活就业等在高质量充分 就业中越来越重要。统计局数据表明,目前个人经营非全日制以及新就业形态等 灵活就业规模达到 2 亿人。结合全球灵活就业发展趋势以及技术、商业模式创新 趋势,灵活就业仍将保持着增长趋势,将是我国新增就业的重要来源,是我国稳 就业的重要渠道。现有的研究成果对灵活就业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仍缺乏深入的 研究,政策体系也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本研究报告力图在以下方面进行创新: 一是本项研究报告通过深入研究,对灵活就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报告认为,高质量灵活就业包括高质量的就业信息、高效率的就业匹配、高水平 的就业保障与低的劳动力市场运行成本。 二是关注在就业领域中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的新型平台,这一类平台相当于 是一种“平台的平台”,将大量与就业相关的平台、服务主体等聚合在平台上,形 成一个就业生态。在这个生态系统内,从招工信息的发布、用工需求的匹配,到 职业技能的培训、薪资报酬的支付,乃至劳动权益的保障,各个环节都能得到高 效且顺畅地处理。本项研究报告认为,“平台的平台”对推动灵活就业高质量发展 ① 参见,习近平,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求是,2024 年第 21 期。 II 具有重要意义与作用。 三是本项研究报告关注人工智能在就业市场中的作用。现有的关于人工智能 与就业的研究重点关注人工智能对职业的影响。本报告认为,在短期内人工智能 对就业市场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就业匹配效率方面。当前,我国就业的主要矛盾是 结构性矛盾。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能够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更高质量的匹配, 从而有助于缓解就业市场的摩擦,缩小结构性矛盾。 四是本项研究报告关注平台所带来的高质量充分就业助力。报告认为,依托 平台的平台,利用平台在技术、数据、信用服务等方面的综合能力,能够推动就 业市场的信息更高质量、更透明、更可信;推动就业市场的匹配更为高效与精准; 推动就业保障水平更高,从而提高灵活就业的就业质量。 五是本报告关注数智化平台服务于蓝领灵活就业高质量发展。当前,蓝领就 业存在三重失衡:总量失衡、技能结构失衡、信息匹配失衡。现有的招聘平台门 槛较高,难以服务于蓝领就业与下沉市场。而报告所调研的支付宝平台,通过打 造平台生态,降低数智化平台的使用门槛,推动就业生态中的各主体协同,全方 位服务于蓝领高质量就业。 本报告在上述创新的基础上,对支付宝平台作为数智化平台的代表在促就业 方面的特殊价值进行了分析:一是“平台的平台”模式;与其他促就业平台不同, 支付宝打造的是“平台的平台”,通过打造就业生态,聚合海量岗位与聚合优质服 务,实现就业服务中的“高质量的就业信息、高效率的就业匹配与高水平的就业 保障”;二是基于支付宝在构建信任机制方面的独特优势,构建涵盖“求职、用工、 领薪、保障”等四大维度能力的“全链路的安心就业生态”,降低劳动市场的信息摩 擦成本;三是发挥支付宝的用户规模优势,通过降低数智化的使用门槛,推动数 智化就业服务向下沉市场拓展;发挥技术优势,提高基于时空的就业匹配效率, 成为“新蓝领青年为主的灵活就业聚集地”,初步形成了侧重灵活就业群体的“数字 零工驿站”。 目前,支付宝已构建了就业服务全生态,能够为全人群、全市场、全模式提 供全链路服务,已累计聚合不同平台的海量岗位达 9800 多万个,覆盖灵活就业 的蓝领岗位、大学生校招岗位以及白领等多元化岗位类型,其中蓝领岗位占比 60%;生态合作伙伴达 300 多个,覆盖 15 个省市 83 个官方就业平台以及综合 类、垂类招聘与用工平台;官方就业服务超过 600 个,包括失业登记、失业金 III 申领、社保查询、人才政策和技能提升;年服务用户数超过 9800 多万人次。在 探索聚合生态资源等能力的同时,支付宝推出一套包括“招”“用”“薪”“培”“保”全链 路的安心就业服务数字化解决方案。主要包括 11 大类 45 种产品能力,其中七 大主要产品力,包括实名认证、人岗匹配、智能简历、区块链合同、芝麻企业信 用、资金转账等技术,为就业提供高水平的保障。这些使支付宝成为数智化平台 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的一种新力量。 IV 目录 前言 I 目录 IV 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研究背景 1 第二节 研究意义 7 1.数智化背景下服务业成为劳动力的新就业港湾 7 2.产业转移下的县域劳动力市场数智化转型 8 3.数智化平台带来灵活就业市场的发展 9 第三节 概念界定 10 1.基于就业视角平台的概念与分类 10 2.数智化 12 3.高质量充分就业 12 4.充分就业 13 5.就业生态 14 第二章 数智化平台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的理论基础 15 第一节 匹配理论与摩擦性失业 15 1.失业分类 15 2.职业搜寻和匹配理论 16 3.数智化平台与摩擦性失业 17 第二节 零工经济 19 1.零工经济理论 19 2.零工经济的全球趋势 20 3.新零工经济的意义与价值 22 4.数智化平台与零工经济 23 第三节 就业漂移与人力资本耗散 24 1.就业漂移 24 2.人力资本耗散 25 V 第三章 数智化平台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机制 26 第一节 平台提供基于人工智能的高效匹配 26 1.人工智能有助于提升匹配精准性 27 2.人工智能有助于降低匹配成本 28 3.人工智能有助于改善求职体验 29 第二节 平台提供更具有针对性的就业咨询 30 1.海量的信息为求职咨询提供知识基础 30 2.数智化能力为求职咨询提供质量保障 31 3.全天候、一站式服务为就业咨询提供便利 32 第三节 平台打造聚合各方主体的就业生态 32 1.多主体协同 33 2.多资源聚合 33 3.多流程融合 35 第四节 平台增强就业信息透明度与可信度 36 第五节 平台促进新型就业模式发展 37 1.平台为新型就业模式提供要素支撑 37 2.平台新商业模式催生新型就业模式 38 3.平台持续创新促进新型就业模式高质量发展 39 第六节 平台推动本地化就业 39 第七节 提升劳动技能,推动个性化的在线培训 41 第四章 数智化平台驱动高质量充分就业的中国实践——以支付宝为例 43 第一节 打造平台的平台促就业模式,构建安心就业生态 45 1.聚合就业生态多主体 46 2.打通就业全流程服务 48 3.协同多就业服务平台 50 4.构建“安心就业生态” 50 第二节 平台特有基因建立可信任劳动力市场 53 1.多重机制保障招聘岗位信息真实性,避免招聘欺诈 54 2.平台特有能力核验求职者信息真实性,增强招聘效能 54 VI 第三节 就业进入 AI 时代,人工智能显著提升人岗匹配效率 55 1.发布全国首个就业 AI 数智人小顾,人岗匹配率提升至少 10 倍 55 2.发布就业 AI 智能体,提供就业法律智能咨询服务 56 3.平台数智技术赋能,促进各生态平台提升匹配效率 57 第四节 数智技术大幅降低劳动市场运营成本 58 1.数智化技术提升招聘效率,为雇主降低招人成本 59 2.数智化技术精准导流,为平台上的平台降低运营管理成本 59 第五节 数智化平台打造新蓝领青年就业“放心港湾” 60 1.零工薪资日结,为灵活就业群体解决核心顾虑 61 2.电子证件核验,为零工经济解决隐性痛点 62 第五章 总结和政策建议 63 1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就业是关乎民众福祉的基石,紧密联系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经济社会发 展的健康态势以及国家的长期繁荣稳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 我们不断深化对新时代就业工作规律的认识,积累了许多经验,主要包括:坚持 党对就业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坚持依靠发展促进就业,坚持扩大就业容量和提升就业质量相结合,坚持突出抓 好重点群体就业,坚持创业带动就业,坚持营造公平就业环境,坚持构建和谐劳 动关系,等等。 然而,应该看到,就业市场正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用工荒”与“求职难”的 现象并存,构成了亟待破解的社会难题。我国 70%以上制造业面临“招工难”和“用 工荒”,尤其一线普工与高技能人才缺口大。到 2025 年,中国制造业在十大关键 领域的人才需求量预计将出现近 3000 万的缺口,缺口比例高达 48% ①。2013 年 至 2023 年十年间城镇制造业就业人数逐年递减,共减 1680 万人,降幅达 32% ②(见图 1-1),最缺工的 100 个职业中有 43 个职业与制造业直接相关,占比远 超其他行业 ③。 3578 3738 3828 3806 3832 4178 4635 4894 5069 5243 5258 2023年 2021年 2019年 2017年 2015年 2013年 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制造业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万人) 图 1-1 2013-2023 年制造业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单位:万人) ① 资料来源: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 ② 资料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③ 资料来源:人社部《2021 年第四季度全国招聘大于求职“最缺工”的 100 个职业排行》 2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与此同时,高校毕业生等群体面临着“求职难”问题(见图 1-2)。预计 2025 届高校毕业生人数创历史新高,达 1222 万人 ①,同比增加 43 万,而 2024 年新 增 GDP 所带来的 780 万个就业岗位中适合大学生的不足 500 万,白领岗位增长 滞后,并且受市场不确定性和融资难影响,8.4%企业计划缩减招聘 ②,给就业市 场带来巨大压力。 1047.0258 967.2565 826.5064 797.1991 758.5298 753.3087 735.8 704.2 680.9 659.4 638.7 2023年 2021年 2019年 2017年 2015年 2013年 0 200 400 600 800 1000 1200 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万人) 图 1-2 2013-2023 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单位:万人)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环境变化,农民工就业呈省外向省内回流趋势(见 图 1-3),从事行业也正逐步由体能型向服务型转变(见图 1-4)。当前农民工 就业仍面临多重失衡:总量失衡、技能失衡、匹配失衡,这主要体现在,从总量 上看,由于近几年建筑行业等吸纳农民工的数量下降,农民工在供给上超过了需 求;从技能上看,很多农民工在技能上、知识上不能适应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需求, 难以在新的岗位找到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力资源供需不匹配,是当前我 国就业领域面临的主要矛盾。从信息匹配方面来看,现有的数字化就业平台,关 注的是城市白领的就业问题,无论是在使用门槛,还是在就业岗位发布等方面, 都不适应蓝领工人的需要,更不适应新就业形式的需要,存在着信息匹配失衡。 ① 资料来源:教育部,参见,https://ebc.ncss.cn/ncss/jydt/jy/202411/20241114/2293347226.html ② 资料来源:中智《2024 届高校毕业生就业蓝皮书》 3 7739 8871 7867 8954 7745 9139 7666 9268 7675 9510 7594 9672 7508 9917 7052 9907 7130 10042 7061 10129 6751 10907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5000 6000 7000 8000 9000 10000 11000 12000 跨省流动 省内流动 图 1-3 2013-2023 年外出农民工构成(单位:万人) 数据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 2013 年-2023 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整理 0.60% 0.50% 0.40% 0.40% 0.50% 0.40% 0.40% 0.40% 0.50% 0.50% 0.70% 56.80%56.60%55.10%52.90%51.50%49.10%48.60%48.10%48.60%47.80%45.50% 42.60%42.90%44.50%46.70%48.00%50.50%51.00%51.50%50.90%51.70%53.80%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0.0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图 1-4 2013-2023 年农民工就业行业分布情况 数据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 2013 年-2023 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整理 面对就业市场的复杂形势,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并积极行动。党的二十届三中 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明确提出要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随后国务院发布 了《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提出深入实施就业优 先战略,确保就业这一民生之本得到切实保障。该《意见》提出了一系列高效政 策措施,包括推行数字赋能的就业公共服务模式,建立全国统一的就业信息资源 库,推出全国就业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就业事项的一体化办理、精准化服务和智 能化监管,从而有效提升就业匹配效率。 数智化平台具有技术、用户等多方面的复合优势,理应在推动高质量充分就 4 业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2024 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将就业置于重要位置,强调 要支持平台企业在创新、就业、国际竞争中发挥更大作用,为平台在就业领域发 挥更大的作用指明了清晰的方向。11 月 22 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 务会议,研究推动平台经济健康发展有关工作,会议指出,发展平台经济事关扩 内需、稳就业、惠民生,事关赋能实体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 在这一背景下,数字经济的迅速崛起为就业市场带来了新的转机。数字经济 是广泛运用信息通信技术(ICT)的经济系统 ①。广义的数字经济包含平台经济、 共享经济、数字服务、工业 4.0、精准农业、算法经济、零工经济。数字经济可 以显著提升吸纳就业的能力,促进了就业技能结构的转变 ②,提供了高质量充分 就业的机会 ③,并使工作搜寻、方式及地点更加自主灵活,有助于更好地平衡工 作与生活 ④。《“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要促进数字技术向经济社会和 产业发展,各领域广泛深入渗透,推进数字技术、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融合创新。 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扩张,前沿领域蓄势待发。这些新兴 领域优化了经济结构,催生了新职业,为就业市场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与此 同时,随着共享经济、按需经济的兴起,灵活就业与创业机会大幅增加,为劳动 者提供了更多元化的就业选择。自 2014 年我国数字经济就业人数持续增长,并 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预计到 2025 年我国数字经济将吸纳 3.79 亿就业人口, 相较于 2018 年近乎翻倍 ⑤,这充分彰显了数字经济在稳定就业、促进就业方面 的巨大潜力(见图 1-5)。 ① TAPSCOTT D.The digital economy:promise and peril in the age of networked intelligence[M].New York:McGraw-Hill,1996. ② LORDAN G,NEUMARK D.People versus machines:the impact of minimum wages on automatable jobs[J].Labour economics,2018(52):40-53. ③ 戚聿东,刘翠花,丁述磊.数字经济发展、就业结构优化与就业质量提升[J].经济学动态,2020,(11):17-35. ④ 王文.数字经济时代下工业智能化促进了高质量就业吗[J].经济学 家,2020,(04):89-98.DOI:10.16158/j.cnki.51-1312/f.2020.04.010. ⑤ 数据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5 1.21 1.35 1.52 1.71 1.91 2.10 2.22 2.47 2.75 3.06 3.41 3.79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2024 2025 0.0 0.5 1.0 1.5 2.0 2.5 3.0 3.5 4.0 就业人数(亿人) 图 1-5 2014 年以来我国数字经济就业人数及预测数(单位:亿人) 数据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平台经济的发展也为促进高质量的灵活就业提供了条件。截至 2023 年,中 国灵活就业人口约占劳动年龄人口总量的 29.7%,即约 2.61 亿人 ①,灵活就业成 为越来越显性的就业趋势。2021 年我国有 61.14%的企业采用了灵活用工形式, 相比 2020 年上升了 5.36% ②。具体到行业,外卖骑手规模已达千万级别,单个 平台企业的外卖骑手人数甚至可达 600 多万人;而行业平台主播及相关从业人 员也超过了 160 万人 ③。灵活就业形式的快速发展正在深刻改变劳动力市场的格 局,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选择空间。 3081 3852 5061 6833 8944 12067 14411 17720 25% 31% 35% 31% 35% 19% 23%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2024
下载文档到本地,方便使用
共 72 页, 还有 1 页可预览, 继续阅读
文档评分
请文明评论,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