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碳足迹:2025全球供应链脱碳战略指南产品碳足迹 ICAS英格尔认 2025全球供应链脱碳战略指南 证 2025年6月 INGEER CERTIFICATION ASSESSMENT SERVICES 2000年成立,中国首批民营认证机构 全球总部·澳大利亚 中国总部·上海 在美国、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办事处,拥有2000+ 国际一流人才 中、美、英多家国际发证机构 拥有CNAS(中国国家认可 展,温 室气体减排迫在眉睫。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 委员会(IPCC)2022 年报告显示,过去 2000 年中, 全球平均气温已上升约 1.1℃。在此背景下,产品碳足 迹成为全球供应链脱碳战略的关键,它贯穿产品整个 生命周期,是衡量产品环境影响的重要指标。 背景阐述 本报告旨在提供系统性指导,帮助企业建立完善的碳 管理体系。依据国际标准与国内政策,科学制定碳减 排目标 C A S 英 格 尔 产 品 碳 足 迹 业 务 服 务 方 案 详 解 07 2 0 2 5 供 应 链 脱 碳 趋 势 与 企 业 应 对 策 略 碳足迹与全球供应链脱碳概述 01 全球供应链脱碳的背景与趋势 当前,供应链活动产生的碳排放占全球总量的60%以上, 其中原材料采购(40%)和生产制造(24%)是主要环节。 工业部门(如钢铁、化工)和交通运输分别贡献45%和10 积分 | 33 页 | 11.26 MB | 3 月前3
促进中国钢铁行业转型融资的激励机制—有效路径、 关键挑战与行动建议Bonds Initiative 4 1. 引言 1.1 中国钢铁行业低碳转 型:减排重担与融资挑战 作为全球最大的工业碳排放源,钢铁行 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占全球总排放 量的7%至9%,在全球脱碳进程中占 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1,2中国是全球重 要的钢铁产区,中国年度钢铁产量占全 球一半以上,且超过90%的生产工艺仍 为高度依赖煤炭的高炉-转炉(BF-BOF)工艺,其余低碳 生产工艺如 相较于国际标准下的钢铁低碳转型路径,我国现行转 型金融目录支持范围较为宽泛。除了电弧炉、直接还原 铁等核心冶炼技术突破外,还包括能效提升、清洁能源 替代、环保改造等多个转型路径,覆盖了渐进改进和深 度脱碳等方面,但未对深度脱碳路径和技术有差异化 的支持。 19 2.1.2 规范可信的企业转型计划 CBI对转型计划的定义可以描述为,转型计划是有时间 约束、可追踪的战略和路线图,展示企业基于科学的净 零路径所制定的减排计划与行动。 不完全符合 国际定义的转型信息披露标准。例如,围绕国内十大钢 企和国际五大钢企(按产量排序)开展研究可以发现, 在中国十大钢铁企中,七家已建立并披露了与“双碳” 目标一致的碳排放目标,七家已开始采取脱碳措施,包 括提升能效、采用电弧炉技术以及试点氢基钢铁生产。 但是,尚未有钢企在现有的年度报告和可持续发展报 告中公开集团层面的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相较而言,新 日铁、浦项制铁、京德勒西南钢铁有限公司等国际钢企10 积分 | 22 页 | 1.53 MB | 1 天前3
扩大可信的中国转型金融市场规模-电力行业转型融资机遇和要素候变化与能源转型项目联合编制 扩大可信的中国转 型金融市场规模 - 电力行业转型融资 机遇和要素 2 为应对不断增加的气候风险和实现《巴 黎协定》气候目标,所有经济活动和行业 都需加速脱碳行动,其中高碳排放行业 对于全球低碳进程至关重要。 资本需为 高碳排放行业提供融资支持,协助其快 速转向低碳的生产经营模式。一个灵活、 包容且可信的转型金融市场可有效支持 各类经济活动转型。 制订可信的转型计划(Transition 人将采取的具体内容和行动方案,能协 助维护市场诚信,减少或避免洗绿、碳锁 定和延迟气候行动相关的风险,也可促 进处于萌芽阶段的转型金融市场发展。 电力行业是最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 之一。电力系统脱碳和通过电气化协助 其他行业脱碳是实现气候目标的关键 要素。 在日益严峻的气候风险的驱动 下,全球的电力企业都亟需减少对化石 能源的依赖,转向低碳的发电模式。 在“双碳”目标下,电力行业需要采取多 源协同的电气化发展路径来实现低碳 展和改革委员会牵头,十部门联合印发《 》,首次在国家级分类标准中纳入低碳转 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2024年版) 型要素。 1 转型金融市场初具规模 转型概念可运用于多 类金融工具支持企 业脱碳融资, 包括常 见的可持续发展挂钩 债券(Sustainability- Linked Bond, SLB)、可持续挂钩贷款 (Sustainability Linked Loan, SLL)、转 型债券(Transition0 积分 | 14 页 | 664.21 KB | 4 月前3
双碳管理解决方案、达峰中和时间和量,碳排强度递减时间和 量。 2 、可再⽣能源占比以及阶段减排⽬标。 3 、供应链绿色化。 举措|行动 1 、减碳 / 脱碳项⽬。 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 / 电池、氨燃料 / 氢 能、 CCUS (碳捕集与封存 / 利用)、碳信用、 其他 低碳和脱碳业务(绿色配送、绿色建筑等) 2 、温室气体减排活动。 3 、参与低碳社会推进活动。 4 、外部合作 与各种组织的合作、 CDP 基于能源能耗侧的碳排信息盘查,包括直接排放与间接排放 ( GHG 协议范围一、范围二) 减碳 / 脱碳盘查 盘查企业减碳 / 脱碳项目,包括清洁能源如光电、风电、热点等减排 情况。碳汇项目开发、 CCUS (碳捕获与封存 / 利用)、储能技术、 工艺改进项目情况。 碳排以及减碳 / 脱碳财务表现 财务表现分为财务投入以及碳资产表现两个维度,降低能耗,提高能效以及储能设备等涉及到的能源安全能够保障企业用能安全,并降低财务支 的成本投 入。 供应链碳排 - 集团碳全景 碳中和目标 数据对标双碳目标,根据集团碳 排情况发现与目标线路的差异并 作及时调整。按照直接排放、间 接、特殊排放、逃逸等以及中和 (减碳脱碳)能力保障碳中和目 标达成。 能源能耗侧 传统灰色能源、电力、蒸汽等碳 排放情况展示。清洁能源推进情 况以及清洁能源的综合能效绩效 占比。 碳全景展示整个企业的碳中和路线以及碳排信息,通过碳全景掌10 积分 | 35 页 | 24.93 MB | 6 月前3
2024年欧洲低碳政策新趋势:企业转型策略与实践报告2、推动碳市场机制、可再生燃料政策与国 际气候标准接轨,促进跨境自愿碳信用交 易 3、制定先进产能碳排放标杆值,拓展绿色 融资渠道,协调跨省产业转移以助力低碳 转型 4、促进中欧政府、民间组织与企业就最新 脱碳政策及行动开展对话与合作,深化与 中国30·60目标及欧盟绿色新政的协同 6 总排放40% 欧盟碳市场 EU ETS 2030年 气候目标 2050年 气候中和 • 比1990年减排至 11 航空业与航运业脱碳 • 通过鼓励生产和使用可持续航空燃料(SAF)以取代 航空煤油,推动欧盟航空业脱碳。 • 不满足条件的航班缴纳成本相当的SAF Fee。 • 设立环境标签,衡量航班环境绩效,帮助消费者做出 环保选择。 ReFuelEU Aviation Regulation • 通过限制船只在欧盟港口使用能源的碳强度,推动欧 盟海运部门的脱碳。 • 适用于总吨位超过5000的船舶,涵了100%的欧盟内0 积分 | 15 页 | 2.48 MB | 5 月前3
RMI&百度智能云:数智碳中和白皮书能源密集型产业结构与能源强度较高 带来的挑战 激发数字技术创新,利好传统产业与 数智科技融合发展 自身能源资源禀赋不足给能源安全带 来的挑战 释放投资融资需求,利好绿色金融产品 创新与产业发展 能源系统大规模脱碳对平稳经济转型 带来的挑战 4 大 机 遇 4 大 挑 战 CO2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机遇和挑战 图1.1 cloud.baidu.com 碳封存 非二氧化碳 排放 净排放量 (1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 2060年前 实现碳中和 2030年前 增长达峰 非二氧化 碳排放 氟化温室气体 一氧化二氮 甲烷 可持续能源消费 电力部门脱碳 终端用能部门电气化 非电力低碳燃料转化 负排放 cloud.baidu.com www.rmi.org / 11 cloud.baidu.com 数智碳中和架构 图2.3 政府监管部门 的实时平衡 供需平衡 保障最经济的能源输送与网络的 高效利用 优化配置 CO2 能源消费用户 实现整个生产环节的能源消耗实 时监测、工艺的优化、材料的循环 使用、以及园区综合能源管理 工业脱碳 在前期优化设计、提升建筑能效水 平,在后期结合用户行为来优化建 筑用能模式 建筑减排 提高交通系统的电气化,并优化升 整个交通系统的效率 交通减碳 合理配置投资组合,在收益与低碳 兼顾的前提下实现资本的有效利10 积分 | 46 页 | 15.24 MB | 1 天前3
生态环境部:2025中国碳中和目标下的工业低碳技术展望报告经济中最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亦是中国能源消耗和 CO2 排放最集中的领域,其低碳转型对于实现 “双碳” 目标具有决定性意义。碳中和目标驱动全球产业链和生产模式的重大重构,工业碳中和技术的系统研究与 战略部署,不仅关系中国工业领域脱碳进程,更关乎中国产业竞争力的重塑。唯有加快布局颠覆性与引领 性的低碳技术,才能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中占据战略主动。 工业部门在生产工艺与排放结构上的高度复杂性,使其碳减排技术的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因此全球碳 中和实现路径上的难减排领域往往都在工业部门等。钢铁、水泥、石化、化工等重点高碳工业行业减排路 径差异显著,短流程工艺、氢冶金、电气化、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技术路线亟需系统性 突破与统筹推进。推动庞大工业体系实现深度脱碳,必须在颠覆传统发展模式的同时,平衡技术演进与经 济可行性,以 “技术 - 路径 - 政策” 为分析框架,建立关键技术的发展路线图,形成可落地的碳中和技术 解决方案,助力中国以碳中和技术创新打造工业竞争新优势,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年中国工业领域碳中和技术累计投资额将达到 42 万亿元左右。 分行业脱碳技术路径呈现显著差异化特征。钢铁行业作为当前与远期减排潜力双高领域,技术路径呈 现明显阶段性特征:2035 年前将以高炉 - 转炉系统节能改造和废钢 - 电炉短流程发展为主;2035—2040 年 摘 要 间,氢基直接还原炼铁有望在成本突破后进入大规模应用阶段,成为深度脱碳的核心路径;2050 年后,钢 铁 CCUS 将成为实现碳中和的关键托底技术。水泥行业在0 积分 | 139 页 | 4.23 MB | 19 天前3
生态环境部:2025中国碳中和目标下的工业低碳技术展望报告CO2 “ ” 排放最集中的领域,其低碳转型对于实现 双碳 目 标具有决定性意义。碳中和目标驱动全球产业链和生产模式的重大重构,工业碳中和技术的系统研究与 战略部署,不仅关系中国工业领域脱碳进程,更关乎中国产业竞争力的重塑。唯有加快布局颠覆性与引领 性的低碳技术,才能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中占据战略主动。 工业部门在生产工艺与排放结构上的高度复杂性,使其碳减排技术的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因此全球碳 中和实现路径上的难减排领域往往都在工业部门等。钢铁、水泥、石化、化工等重点高碳工业行业减排路 径差异显著,短流程工艺、氢冶金、电气化、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技术路线亟需系统性 突破与统筹推进。推动庞大工业体系实现深度脱碳,必须在颠覆传统发展模式的同时,平衡技术演进与经 “ 济可行性,以 技术 - 路径 - ” 政策 为分析框架,建立关键技术的发展路线图,形成可落地的碳 中和技术 解 决方案,助 年中国工业领域碳中和技术累计投资额将达到 42 万亿元左右。 分行业脱碳技术路径呈现显著差异化特征。钢铁行业作为当前与远期减排潜力双高领域,技术路径呈 现明显阶段性特征:2035 年前将以高炉 - 转炉系统节能改造和废钢 - 电炉短流程发展为主;2035—2040 年 厚 间,氢基直接还原炼铁有望在成本突破后进入大规模应用阶段,成为深度脱碳的核心路径;2050 年后,钢 铁 CCUS20 积分 | 146 页 | 23.98 MB | 19 天前3
博鳌亚洲论坛可持续发展的亚洲与世界2025年度报告应对气候变化:亚洲推进绿色发展河(Fortescue)的钢铁行业脱碳进程显示出氢气在减排困难行业 的发展潜力。CCUS 在亚洲也逐渐起势,大规模项目正在规划和开 发中。东南亚加快布局 CCUS,利用地质储存能力建立跨国二氧化 碳储存中心。目前的年二氧化碳捕获能力为 720 万吨,预计到 2030 年将增至 5,040 万吨。沙特基础工业公司(SABIC)的碳捕获和利 用(CCU)工厂世界领先,展示了 CCUS 在化工行业脱碳中的应用。 投资,西亚应着力提升性别包容性,南亚则 需要重点关注青年就业和可持续住房项目。 1.3.3 亚洲在可再生能源和生态系统保护方 面的绿色增长潜力 可再生能源:减缓气候变化的挑战 可再生能源对电力、交通和工业等关键 部门的脱碳进程至关重要,这些部门正是温 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图 1-18 展示了各次 区域在 SDG 7.2.1(即可再生能源占最终能源 消费总量的比例)方面的表现。东南亚和南亚 在这一可持续发展目标上领先该地区,得分均 一个特殊议题,即喜马拉雅地区生态系统可 持续发展的国家任务,致力于保护生物多样 性和喜马拉雅冰川 5。 第二章 亚洲的绿色转型之路 027 日本气候战略以《绿色转型(GX)2040 愿景》为指引,核心目标是推广使用脱碳能 源。该愿景预计将于 2025 年 3 月底最终确 定 1。该愿景与 2023 年通过的《绿色转型(GX) 推进法》相一致,旨在未来十年通过公私合 作伙伴关系向绿色转型投资 150 万亿日元10 积分 | 168 页 | 7.27 MB | 5 月前3
碳中和实战指南:中国碳中和通用指引-409页规 划署2019年排放差距报告》中的当前政策情景相同的速度增长到 2050年(年复合增长率为1.1%)。 2.假设各国以超过2020年至2030年实现其国家自主减排承诺 所需的相同年增长率进行脱碳。 3.假设到2030年净二氧化碳当量减少25%,到2070年净零。 4.假设到2030年净二氧化碳当量减少45%,到2050年净零。 资料来源: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联合国环境 规划署,BCG分析。 全世界来说将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对于实现碳中 和,中国责无旁贷。 (二)中国与欧盟的战略合作将进一步加深 在国际格局方面,中国与欧盟的战略关系也因共同的碳中和 目标而进一步加深。中欧合作的领域涉及清洁能源、脱碳技术、 新能源交通、碳市场交易等。合作关系的建立也从政府牵头逐步 延伸到学术机构和企业之间。在政策领域,2019年5月15日启动 的中欧能源合作平台着重分享两大经济体在新能源技术、政策法 规推动和市 促使我们推进 改革,取得实质性减碳成果。 图1-9 为了实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中国应即刻起贯彻1.5℃路径 资料来源:BCG分析。 二、脱碳减排举措的四大类别 随着技术的不断提升,各个行业脱碳减排的举措不胜枚举。 在此,我们将中国的脱碳减排举措大致归纳为能源结构转型、模 式升级、能效提升、碳捕获与储存技术四大类。 (一)能源结构转型:以可再生能源、核能等清洁能源 替代煤炭、天然气、石油等化石燃料10 积分 | 409 页 | 12.41 MB | 1 天前3
共 62 条
- 1
- 2
- 3
- 4
- 5
- 6
-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