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胜:2025年中国工业传感器行业市场白皮书-精简版10 积分 | 36 页 | 7.34 MB | 19 天前3
2025年具身智能产业链分析: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商业化探索众多,其中AI芯片为核心,主要分为云端 训练芯片、云端推理芯片和端侧推理芯片; ◆ 机器人传感器方面,力传感器、电子皮肤、 视觉传感器、惯性传感器是人形机器人迈 向具身智能的关键传感器。这类传感器不 仅价值量较高,且与人形机器人的智能化、 仿生化和高自由度等发展方向紧密相连; ◆ 自动驾驶载具传感器方面,智能驾驶系统、 智能座舱系统、智能动力系统所需的传感 器数量,随自动驾驶等级的提升而增加。 02 具身智能产业链中游: --------------------------- 05 • 上游芯片 --------------------------- 06 • 上游机器人传感器 --------------------------- 07 • 上游自动驾驶载具传感器 --------------------------- 09 • 上游机器人执行器与驱动系统 --------------------------- 2025/06 • 具身智能产业链上游的基础支撑包括AI芯片、传感器、执行器、驱动 系统等硬件,以及AI算法与大模型、操作系统等软件供应商;中游为 具身智能本体集成,包括机器人、自动驾驶载具;下游为应用场景 具身智能产业链分析——产业链全景图谱 具身智能产业链全景图谱 来源:头豹研究院 上 游 硬件 核心基础支撑 软件 AI芯片 传感器 执行器与驱动系统 通信模组 能源管理 AI算法与大模型20 积分 | 16 页 | 5.39 MB | 1 天前3
2025年全球感知技术十大趋势预测深度分析报告技术,作为科技领域的关键一环,正站在变革的十字路口。 传统的单一传感模式,在智能化时代的浪潮下,逐渐暴露出其局限性。它已难以满足环境认 知、精确定位以及交互体验等多方面的严格要求。在智能化的大背景下,环境认知需要更加全面、 准确的信息获取,精确定位要求更高的精度和可靠性,而交互体验则追求更加自然、流畅的感受。 单一传感模式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无法同时兼顾这些需求。 然而,2025 年的感知技术将迎来全新的发展格局。它将在多个前沿领域展现出令人瞩目的突 破。多模态融合技术,将多种传感器的数据进行深度整合,为环境认知提供更丰富、准确的信息; 超低延迟网络技术,能够实现数据的实时传输,为远程控制和实时反馈提供有力支持;3D 空间 计算技术,将构建出逼真的三维空间模型,为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领域带来全新的体验;情感 与语音识别技术,则进一步拉近了人与机器之间的距离,使交互更加自然和人性化。这些领域的 旨在利用多种类型的传感器,全面采 集来自环境的多源数据,并通过先进的数据融合算法进行深度整合,从而获得比单一传感 器更为准确和全面的环境认知。 在实际应用中,所涉及的传感器种类繁多,包括视觉传感器(如摄像头)、听觉传感 器(如麦克风)、触觉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甚至化学传感器等。这些传感器 各自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优势,能够从不同角度获取环境信息。例如,视觉传感器可以捕捉 图像和10 积分 | 36 页 | 1.01 MB | 5 月前3
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园区信息平台的设计与实现和缩影,但目前的建设中存在着数据压力不平衡、感知节点数量少、无线传感能力 有限、非结构化数据分析能力不足等问题。 本文首先分析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通过需求分析确定了满足绿色环保需求、 高效快捷需求、安全防范需求和智慧人文需求为系统的开发目标,并做出了以下工 作:1)进行了信息平台的总体设计,提出了园区的整体技术架构和功能架构,并对 传输网络、传感系统等组成部分进行了设计;2)针对园区海量数据采集和传输的需 输的需 求,采用了组网方式多、节点增删灵活、能耗低、节点容量大的 ZigBee 技术,对其 传感器节点、路由器、协调器等系统硬件和采集节点、路由器、协调器等系统软件 进行了设计,并将这一方案应用于园区的海量环境数据采集和传输,实现了环境智 能监测的采集层和传输层的各项功能;3)针对安保功能、环境灾害救援功能、智慧 物流功能等对于视频的需求,采用了以光流场分析技术为基础的智慧视频用于目标 程度,设计了基于卷积 神经网络的学习机用于系统的深度学习和在线升级,完成了智慧视频为多项功能服 务的目标,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 文章所采用的 ZigBee 技术很好地解决了智慧园区对于海量无线传感数据的采集 和传输问题,并利用智慧视频技术实现的行为检测和识别功能用于多项服务,以这 两项技术为基础的信息平台很好地满足了智慧园区的实际需要。 关键词 物联网;智慧园区;信息平台;ZigBee;智慧视频20 积分 | 87 页 | 3.04 MB | 1 天前3
2025年协作机器人产业发展蓝皮书-高工咨询认为,未来几年,协作机器人在各行业的 渗透率将持续提升,整体需求将会延续增长态势。 本蓝皮书以协作机器人为核心,重点阐述了重点核心零部件的发展态势,其中包含减速 器、无框力矩电机、关节模组、力传感器等,结合协作机器人产业链各环节的技术特点,剖 析协作机器人市场和技术脉络,同时对协作机器人的应用行业、应用场景和应用趋势进行分 析,旨在厘清协作机器人的发展脉络,帮助协作机器人产业链相关企业及投资机构了解当前 感谢以下联合参编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遨博(北京)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法奥意威(苏州)机器人系统有限公司 华盛控智能科技(广东)有限公司 广州里工实业有限公司 江苏华途数控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市鑫精诚传感技术有限公司 蓝点触控(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步科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2025 年协作机器人产业发展蓝皮书 目录 第一章 ..................... 86 第七节 蓝点触控 ................................................ 95 第八节 鑫精诚传感器 ............................................ 99 第九章 协作机器人应用案例 ................................20 积分 | 134 页 | 6.49 MB | 13 天前3
2025年智能焊接机器人产业发展蓝皮书-GGII高工咨询(141页)随着焊缝跟踪、信息传感、离线编程、智能控制、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迭代突破,焊接机 器人的智能化水平迎来显著提升。通过搭载激光传感器与 3D 视觉系统,智能焊接机器人可 精准识别焊缝位置、尺寸及形状特征,实现焊接路径的自主规划,推动焊接技术向“免示教” 方向演进。当前,焊接机器人正经历从传统示教型向“免编程”、“免示教”型的深刻转型。 智能焊接解决方案(如智能焊接机器人、自动化焊接工作站及集成视觉传感的智能系统)不 先进技术,包括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机器视觉、传感器技术、自动化控制和软件工程。 目前来看,智能焊接机器人尚处于发展早期阶段,入局者正持续增加,在众多细分领域已陆 续有相关批量化落地案例。GGII 判断,未来几年智能焊接将有望进入快速发展期,届时将 涌现出诸多优秀的系统方案商、机器人厂商、传感器厂商等。相较于传统示教型设备,智能 焊接机器人是融合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机器视觉、传感器技术、自动化控制与软件工程 钢 结构、船舶、隧道桥梁和能源等细分领域已形成批量化落地案例。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 (GGII)判断,未来几年智能焊接技术将进入快速发展期,并催生一批具备竞争力的系统方 案商、机器人本体厂商及传感器供应商。 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数据显示,2024 年中国市场焊接机器人销量达 5.25 万 台,同比增长 12.9%;预计 2025 年销量将增至 5.75 万台,同比增长约 910 积分 | 141 页 | 12.34 MB | 1 天前3
汽车智能驾驶技术及产业发展白皮书 2025智能驾驶系统由车端传感器、车端平台层、车端算法层、 云端服务层四大部分组成,车端平台层以芯片、域控制 器、车载通信和操作系统等驱动摄像头、激光雷达、毫 米波雷达等传感器进行环境感知,并通过车载通信实现 车云协同;车端算法层整合管理域、算法、应用及安全 域,实时解析传感器数据生成决策指令;云端提供全导 航、数据管理和模型训练等功能,通过 OTA 向车端推 送更新。系统通过“传感器数据反馈、车端实时推理、 智能驾驶概念与发展辨析 05 图 1-2 智能驾驶整体技术架构图 车端传感器层包含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车 载通信等设备,具有多模态融合、全天候工作的特点。 摄像头提供高分辨率图像识别交通标识,激光雷达构建 三维点云感知障碍物轮廓,毫米波雷达实现恶劣天气下 的目标探测,车载通信模块保障车内外信息交互。这些 传感器通过平台层的接口进行数据同步与时空对齐,形 成环境感知的冗余体系。其采集的原始数据经平台层预 下发。芯 片提供 AI 算力支撑神经网络推理,域控制器集成多源 数据处理,操作系统实现硬件资源调度与任务管理。该 层作为算法层的硬件载体,负责将传感器层采集的数据 进行预处理并传输至算法层,同时将算法决策转化为具 体的控制信号,是连接传感器、算法与执行机构的神经 中枢。 车端算法层划分为管理域、算法、应用、安全域等,核 心特点是融合实时决策与多重安全保障机制。管理域 通过 OTA10 积分 | 88 页 | 13.81 MB | 1 天前3
光子盒:2025年全球量子科技产业发展展望报告(2025-2)”量子处理器 和中国“祖冲之三号”芯片的相继亮相,不仅象征着量子计算从实验室变量 向“文明常量”的转变,也预示着全球科技竞争正迈向一个全新的阶段。在 这一历史性节点上,量子计算、量子安全与量子传感三大领域的技术突破 和融合发展,共同构筑起未来科技竞争的核心支柱。 量子计算领域,美国依托深厚的芯片技术和算法创新,构建起硬件与 软件双重优势,而中国则以举国体制推动在超导、离子阱、量子网络等多 要经济体根据各自的战略定位与产业基础,也在探索多元并进的安全防护 模式;而在量子传感领域,针对于各物理量的测量均已实现了跨越式进化, 即国际计量标准量子化,目前各项传感技术正从传统的单点应用向网络化 协同迈进。 本报告综合了从北美、欧洲、中国到亚太各区域的全球量子科技产业 发展现状与趋势,系统梳理了量子计算、量子安全与量子传感三大核心领 域的核心技术进展、产业融合以及政策布局情况,深入剖析了当前技术理 2024年,量子安全领域在量子密钥分发、抗量子加密、量子随机数发生器三个 方向持续发力,推动多技术融合、应用落地。此外,量子通信网络不断扩展,相关 的存储器、中继器也在同步构建。 第一章 2024产业发展概览 11 量子传感重要进展 • 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将测量精度提高了六个数量级,推进了钍-229核时钟的研究。 • 加州理工学院与斯坦福大学在基于光镊的光钟中执行量子计算,以便使时钟更加精确。 • 中国科学技10 积分 | 128 页 | 9.64 MB | 6 月前3
智能机器人行业产业研究报告2025-20250318-极光大数据技术驱动:关键硬件实现国产化自研或大幅降价,大模型的 爆发降低开发成本,共同促进机器人落地通用场景 资料与数据来源:公开资料 数据收集与预处理 在智能机器人开发中,大模型 可整合来自摄像头、传感器等 设备采集的图像、声音、物理 信号等数据,将原始数据转化 为适合模型训练的高质量数据 集,极大提升数据准备效率与 质量。 1 大模型 模型训练环节 大模型可实现多任务学习,让 激光雷达随着在智能驾驶系统 中的规模化落地,已大幅降价。 据国联证券测算,2024年用于 ADAS系统的激光雷达均价,将 同比下跌15.56%至3800元。 3D视觉相机 六维力传感器 六维力传感器的生产涉及高精 度的制造工艺和复杂的装配流 程,成本居高不下。国内企业 正在进行技术攻克实现国产化, 如中航电测成功研发六维力传 感器。 集成边缘计算设备、第三方工 具和相关配件提升性能,3D机 绿的谐波、瑞迪智驱、福德机器人、 同川科技、中大力德、昊志机电 鸣志电器、伟创电气、拓邦股份、步科 股份、昊志机电、禾川科技、鼎智科技 感 知 系 统 雷达 编码器 摄像头 力传感器 触摸传感器 奥比中光、森云智能、 海康机器人、奥普特科 技、凌云光技术 柯力传感、东华测试、 中航电测、凌云股份、 坤维科技、宇立仪器 纽迪瑞科技、苏州能斯 达、三三智能科技、慧 闻纳米科技和钛深科技 思岚科技、速腾聚创、禾赛科技、北醒光子、0 积分 | 24 页 | 3.34 MB | 5 月前3
工业4.0与数字孪生(20页)该等检测可通过数字化的形式对某一物理实体或 流程进行动态呈现,从而有效反映系统运行情况。 企业可根据所获得的信息采取实际行动,例如调 整产品设计或生产流程。 数字孪生不同于传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CAD), 也并非另一种以传感器为基础的物联网解决方 案。5数字孪生的功能远高于这两者。计算机辅助 设计完全局限于计算机模拟的环境中,在复杂环 境建模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6物联网系统的功能 比数字孪生简单,可用于位置检测和整个组件的 而将数字孪生应用于生产流程则能够产生功能强 大的应用程序。图1呈现了物理世界中某一生产流 程的模型,及其在数字世界中的数字化镜像。数 字孪生是对工厂环境中实际情况的准实时虚拟复 制。实际生产流程中部署了数以千计的传感器, 共同收集各个不同层面的数据,包括生产机械的 行为特征、半成品(厚度、颜色质地、硬度、转 矩、速度等)以及工厂内部的环境状况等。该等 数据不断传输至数字孪生应用程序,并由该程序 完成数据聚合。 作用。这一过程体现了数字孪生所具备的巨大潜 力:数以千计的传感器持续开展重要检测,并向 数字化平台传输数据。数字化平台进而开展准实 时分析,通过比较透明的形式优化运营流程。 图1的模型呈现了五大驱动要素——物理世界的传 感器和促动器、集成、数据和分析,以及持续更 新的数字孪生应用程序。以下是对图1这些构成 要素的概括性介绍: • 传感器——生产流程中配置的传感器可发出信号, 数字孪生可通过信号获取实际流程相关的运营和10 积分 | 20 页 | 913.83 KB | 6 月前3
共 363 条
- 1
- 2
- 3
- 4
- 5
- 6
- 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