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勤:2025年趋势追踪报告-引领矿业及金属行业转型变革趋势 2 塑造关键矿产供应链: 利用商业生态系统优势 11 趋势 3驱动增长,提升韧性: 发挥积极资产组合管理的作用 18 趋势4 利用人工智能提升矿产勘探: 利用公益性地学数据 25 趋势 5 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变革: 利用新一代ERP解锁未来的优势 32 2025年趋势追踪 趋势6 矿业及金属行业的智慧运营: 数据驱动的优势 39 趋势 7生成式AI对矿业及金属行业劳动力的影响: 7生成式AI对矿业及金属行业劳动力的影响: 发展有效的再培训策略 46 趋势 8推进净零排放进程: 协作应对气候变化 54 趋势 9 使ESG策略更加以价值为导向: 驱动目标与进展 61 趋势 10 创造自然竞争优势: 将自然融入采矿和金属的价值 68 全球及中国联系人 77 作者与致谢 78 2 展望2025年,矿业及金属企业面临诸多重大机遇。在全球地缘政治局势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 下,企业正快速重 趋势5: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变革 趋势 6:矿业及金属行业的智慧运营 趋势 7:生成式AI对矿业及金属行业劳动力的 影响 趋势 8:推进净零排放进程 趋势 9:使ESG策略更加以价值为导向 趋势 10:创造自然竞争优势 全球及中国联系人 作者与致谢 趋势 1 引领矿业及金属行业步入新时代:依托前瞻性 领导力, 打造韧性组织 作者 Ian Sanders,德勤全球矿业及金属行业主管合伙人 Andrew10 积分 | 80 页 | 18.85 MB | 5 月前3
中国储能研究报告2025................................................................................ 7 4.1 钠离子电池储能:成本优势暂未凸显,未来会在特定场景发挥作用 ................................................... 8 4.2 固态电池储能:能量密度天花板更高,需解决界面问题 问题 ....................................................................... 9 4.3 液流电池储能:未来在长时储能背景下优势独特 ................................................................................. 10 4.4 氢储能:储存 发电的波动性和供需不匹配,电网在某些时段会出现输电功率的低谷 (约 6 个小时)。因此,需要超过低谷期的储能技术来实现削峰填谷, 从而提升电网的利用率和输电效率。 在用户侧,长时储能技术的主要优势在于降低用电成本。对于工商 业用户而言,电价在低谷时段持续超过 6 小时,而在高峰时段也超过 6 小时。为了实现成本效益,这些用户需要配置能够持续超过 6 小时的储 能系统。 图表:储能在发电侧、输配电侧和用户侧三大场景10 积分 | 16 页 | 4.38 MB | 5 月前3
光子盒:2025年全球量子计算产业发展展望报告(2025-3)美国凭借其深厚的芯片技术积淀与算法创新能力,构建了量子计算领 域的"技术护城河"。从IBM的量子体积突破到谷歌的纠错算法迭代,美国企 业依托顶尖人才池、资本聚合效应和开放的创新生态,持续巩固硬件与软 件的双重优势。然而,技术壁垒并非不可逾越的高墙。中国以举国体制为 支撑,在量子网络、超导、离子阱技术等领域实现差异化突围,未来更可 以以庞大的数据资源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开辟了一条"量子-智能"协同 发展的独特路径。 "与"商业现实需求"的撕裂。超导与光量子技术路线的分野、专用与通用量 子计算机的博弈、短期场景落地与长期战略投入的权衡,都在考验各国政 府的战略定力。在此背景下,美国试图通过《国家量子倡议法案》2.0版, 将量子优势转化为军事与安全领域的战略筹码,而中国则有条不紊,井然 有序推进产业生态自主化。 作为光子盒研究院院长,我始终坚信:量子计算的终极价值不在于零 和博弈中的技术霸权,而在于其对人类认知边界的突破。本报告将从技术 地区与政策差异化分析:本研究从全球视角出发,开展了区域比较 分析,重点评估全球各主要科技国家和地区在量子科技领域的政策 扶持、创新生态、人才集聚及技术商业化等能力。基于差异化定位, 揭示了区域之间的竞争优势与互补性,为全球量子科技协同发展提 供洞见支持。 本研究报告基于系统化、科学化和多元化的研究方法论,通过深度数据挖掘、专家洞见提炼、产业 建模分析与多维价值链梳理,全方位评估量子科技的技术前沿、市场潜力及其产业化路径10 积分 | 184 页 | 18.33 MB | 6 月前3
光子盒:2025年全球量子科技产业发展展望报告(2025-2)和融合发展,共同构筑起未来科技竞争的核心支柱。 量子计算领域,美国依托深厚的芯片技术和算法创新,构建起硬件与 软件双重优势,而中国则以举国体制推动在超导、离子阱、量子网络等多 维度的技术差异化突破。双方不仅在技术层面展开激烈竞争,更在产业生 态与地缘战略中相互博弈,试图将量子优势转化为未来军事、安全与经济 领域的战略筹码。与此同时,量子安全领域正面临从单一的量子密钥分发 (QKD)、抗量子密 地区与政策差异化分析:本研究从全球视角出发,开展了区域比较 分析,重点评估全球各主要科技国家和地区在量子科技领域的政策 扶持、创新生态、人才集聚及技术商业化等能力。基于差异化定位, 揭示了区域之间的竞争优势与互补性,为全球量子科技协同发展提 供洞见支持。 本研究报告基于系统化、科学化和多元化的研究方法论,通过深度数据挖掘、专家洞见提炼、产业 建模分析与多维价值链梳理,全方位评估量子科技的技术前沿、市场潜力及其产业化路径。 量子计算重要进展 • IBM推出Heron_R2处理器,能够运行包含高达5000个双量子比特门操作的量子线路。 • Google发布Willow处理器,在“随机线路采样”基准测试中展示了“量子优势”。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推出“祖冲之三号”处理器,具有很高的操作保真度。 • 麻省理工学院使用可控的 4×4 超导量子比特阵列来模拟二维硬核 Bose-Hubbard晶格。 超导量子计算10 积分 | 128 页 | 9.64 MB | 6 月前3
2025年中国新型储能行业发展白皮书-机遇与挑战发展,我们邀请了部分企业共同探讨未来储能技术创新和发展趋势。此外,我们也希望通过 深入研究和分析,为政府、企业和从业者提供有用的参考和决策支持。展望未来,储能领跑 者联盟将继续秉持初心,发挥平台优势,加强行业协作,积极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紧密合 作、协同创新。最后,欢迎各界同仁与我们携手共进,为中国储能产业的蓬勃发展贡献力 量,共同开创全球储能产业的崭新未来,让储能成为驱动世界能源绿色转型、实现人类可持 发 展是中国储能市场发展的趋势。但当前我国锂电储能产业链最为成熟,从原材料、电芯、“3S”、配套 温控消防再到系统集成技术已经较为成熟,且配套完善,在成本、综合性能、地域限制等方面均存在 领先优势,在我国招标及投运新型储能项目中占据85%以上的比例,故而本章按照锂电储能及非锂储 能展开描述,且篇幅以锂电储能为主。 储能系统集成技术需要解决储能电芯容量一致性和电力电子设备功率一致性等核心问题,其价值 , 且集中式储能系统大规模调度能力和成本效益突出,多应用于低压大功率场景。组串式储能系统每个 储能单元都具备独立控制和管理功能,其分散式架构赋予了组串式储能高度的可扩展性,在灵活性和 安全性上优势突出。在实际项目应用中,组串式储能系统能够根据不同的能源产生和消耗模式进行精 准配置,适用于零碳园区、新能源配储、台区储能等多种应用场景,但当前其仍面临较高的投资和运 维成本。交直流一体方案通过10 积分 | 70 页 | 9.67 MB | 5 月前3
雪迪龙、海康威视等智慧环保标杆案例“自动监测仪器和系统集成自主研发整装销售模式” • 三家上市公司各有所长,聚光科技为环境监测综合型企业,在气体自动监测系统、实验室监测设备占有 较高市场份额;先河环保主要在空气网格化监测系统、大气自动监测系统具有市场优势;雪迪龙主营产 品以气体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过程分析系统为主。 13 盈利模式 • 环境监测系统集成的盈利模式 – 少数具有核心监测仪器研发、生产能力的企业,以销售自制的设备及系统取得收入;行业中的大部 技术能力,在环境监测系统运行状态的实时监 控、数据有效性分析、环境监测数据应用、污染源监管等功能的开发上有较强优势;另一种是软件 行业的企业,这类企业并不从事环保相关行业,根据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客户需求提供相应的软件 开发,一般在办公系统、文件生成及流转、界面优化、数据处理等方面更具优势。 • 运营服务的盈利模式 – 由于运营服务相关的考核标准、现场监督监察的要求基本一致,行业的工作内容也基本相同,通过 评价服务;运维管理服 务实 现营业收入。 • 在全国设立了 9 个分公司,利用在水利信息化建设中积累的市场优势和技术优势,有步骤、有计划的开 展了智 慧水务“云 + 网 + 端”的战略布局,为公司寻求到新的、稳定的利润增长源。 27 和达科技:长期专注智慧水务信息化领域,一体化服务优势明显 • 浙江和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营业务是为供水、排水、水利和环保等大水务行业客户提供智慧水务系列 产品及整体外包服务。基于自有的10 积分 | 44 页 | 9.37 MB | 5 月前3
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碳达峰碳中和蓝皮书(2025年)产品碳足迹倒逼制造业向新能源富集区转移 ......................................................... 9 (六) 巨头积极打造绿色低碳服务能力,谋求形成新优势 .............................................. 10 (七) 我国新能源企业产能先进峥嵘初现,海外发展瞩目 .................... 快能源清洁低碳 转型和绿色产业发展,发挥本地区资源优势,地方政府按照“省/直辖市/自治区 碳达峰实施方案”要求,加快推动新能源资源的规划和开发利用,同时按照产业 链布局要求,加快支持装备制造业产能基地建设。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 甘肃、青海、新疆、宁夏、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省份 借助陆地和海洋新能源资源优势,在风电、光伏、动力电池、储能等产业链政策 支持下, 业园模式,远景在赤峰投资建设了全球首个商业化运营的百万吨级绿色氢氨项目, 2024 年 3 月,项目第一阶段 30 万吨绿色氢氨首期工程已经顺利投产。 (六)巨头积极打造绿色低碳服务能力,谋求形成新优势 国际巨头正通过低碳技术研发和长期投资推动气候行动。以马士基为例,其 于 2023 年推出全球首艘绿色甲醇动力集装箱船“Laura Maersk”,并通过船体 优化与能效管理持续降低船队碳强度,202310 积分 | 66 页 | 1.49 MB | 6 月前3
工业互联网赋能能源化工行业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2025年)2 (三)工业互联网通用体系架构 ..........................4 (四)工业互联网技术产业发展趋势 ......................5 (五)工业互联网特征优势 ..............................6 二、能源化工行业背景形势 ..............................7 (一)国家高度重视能源化工行业安全与转型发展 近年来,数字经济浪潮席卷全球,新一轮产业变革蓬勃兴 起,以未来网络、数字孪生、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 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加速融合,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传统 的生产和商业运营模式。各工业大国凭借各自在信息技术领域 的领先优势,加快实施一系列针对传统工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 “再工业化”战略,谋求抢占新一轮竞争制高点。通过数字化 转型保持长久活力和竞争力,已成为发展的“必答题”。工业 互联网作为传统工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路径之一,正成为各国 概念的国家,自 2010 年起先后提 出《高技术战略 2020》、《工业战略 2030》、《人工智能战略》 和《德国新数字化战略》等一系列战略规划,依托制造业优势, 在政策层面激励工业互联网平台技术创新。日本依靠自身高科 技优势,明确提出日本产业新未来愿景“互联工业”概念,积 极构建人、设备与系统相互交互的新型数字社会。近年来,我 国陆续提出了“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建设目标。20180 积分 | 37 页 | 2.03 MB | 5 月前3
2024年拥抱能源产消一体化-双碳背景下的企业用能转型报告础设施。未来的电网模式应该是大电网与微电网的结合体,大电网的架构是微电网发展的前提条 件,而微电网具备充分接纳清洁能源、调节能力强等特征,能够为大电网提供补充,从而成为用 能企业的能源基础设施形态。微电网的技术优势也将为用能企业提供安全价值、经济价值和绿色 价值。 4 四:从点到线,构建全生命周期“能源新质生产力” 对于用能企业来讲,拥抱能源产消一体化转型,具体可以从优化能源效率和调整能源结构两 方 电力系统架构下,用能企业不可或缺的能源基 础设施: y 分布式能源建设:微电网通过集成光伏、储能、风电等分布式能源,实现了能源生产的 多元化和本地化。如光伏利用太阳能发电,具有清洁、可再生的优势;储能系统则能有效缓解分 布式能源间歇性问题,提升能源供应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y 可调的柔性负载:微电网内的负载需具有高度的可调节性,如暖通空调、充电桩等,这 些负载能够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灵活 发配用一体化微平衡系统,其主要有两个技术优势:一是“源网荷储”统一协调控制能力,即微 电网在不同环境下能够以最高效经济的方式生产和消费能源,并能够有效响应电网的调度指令; 二是孤网运行能力,意味着大电网故障或极端自然灾害下,微电网能够保障网内重要用能企业的 可靠供电。总之,微电网不仅能够在大电网系统下调节控制、平滑地连接进入大电网系统,还能 在其系统内部实现能量和电压的统一运行。 基于上述两大技术优势,微电网系统具10 积分 | 46 页 | 8.66 MB | 5 月前3
碳市场与碳金融发展报告(2025)体 系构建开展前瞻性研判。 本报告通过提供兼具战略视野与实践价值的参考框架,旨在为政策制定者提 供决策依据,为研究者搭建起交流的桥梁,为市场参与者找准自身定位、厘清奋 斗方向、挖掘差异化竞争优势提供一定参考。期望各方以此为基础,共同探索碳 金融高质量发展的中国特色路径,在实现 “双碳” 目标的征程中,充分发挥碳金 融市场的关键作用,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中国力量。 碳市场与碳金融发展报告 我国试点碳市场的实践经验 我国碳市场是从地方试点市场起步的。自 2011 年国家发改委批准七省市开 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以来,广东、湖北、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深圳等地结 合区域经济特征与产业优势,在碳市场机制设计、金融产品创新及区域协同等领 域开展了差异化探索,为我国碳金融体系从“区域试点”向“全国统一”过渡提供了 丰富的实践经验。 在市场机制设计上,各试点因地制宜选择行业覆盖与配额分配方式:广东、 和”主题绿色信托计划,总规模 2 亿元,初始规模为 3000 万元,通过主动管理的基金化运作方式,整合各方资 源优势,募集资金投资于共同精选并认可的专业投资主体,投资标的覆盖全国范 围内可交易的优质碳资产,项目期限不低于两年,以充分履行受托管理职责,发 挥碳信托的制度功能优势,有效体现碳资产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据悉,这也 是行业组织首次指导金融机构设立绿色金融产品,将对整个金融市场起到良好的0 积分 | 40 页 | 1.52 MB | 5 月前3
共 38 条
- 1
- 2
- 3
-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