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文档 城市低空基础设施标准体系研究报告2025版(简版) VIP文档

612.69 KB 20 页 0 下载 3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语言 格式 评分
中文(简体)
.pdf
3
概览
城市低空基础设施标准体系研究报告 2025 版 《城市低空基础设施标准体系研究》编制组 2025 年 9 月 编制单位: 全国城市公共设施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37)、北京《智能建筑与智慧 城市》杂志社、深圳市博铭维系统工程有限公司、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 有限公司、深圳市特发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 低空经济科技学会、深圳市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协会、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股份有 限公司、奥意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有限公司、中兴通讯 股份有限公司、中电投工程研究检测评定中心有限公司、广州市黄埔区住房和城 乡建设局 编制组: 龙菲平 田 川 张永刚 陈冰凌 肖 芬 阴 陶 郭宏伟 蔡丹确 刘祖兴 区乐轩 许建新 李 强 孙 玥 李小伟 吴 俊 吕瑞良 程行军 谢 南 张建峥 谢 娅 韩玉仲 渠谨黛 徐鹏程 黄 达 王 琦 何莲英 徐春晨 黄双斌 目 录 1 引言 ....................................................................... 2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2 1.2 研究目的与范围 ....................................................... 2 2 低空基础设施发展现状 ....................................................... 3 2.1 低空基础设施范畴 ..................................................... 3 2.2 低空基础设施相关政策法规分析 ......................................... 3 2.2.1 国外与低空基础设施相关的政策法规 ............................... 3 2.2.2 国内与低空基础设施相关的政策法规 ............................... 4 2.3 国内现有低空基础设施相关标准及规范 ................................... 4 2.4 低空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概况 ............................................. 6 2.4.1 国内外总体概况 ................................................. 6 2.4.3 产业技术发展现状 ............................................... 9 2.4.4 产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 10 3 标准体系 .................................................................. 10 3.1 构建原则 ............................................................ 10 3.2 编码格式 ............................................................ 11 3.3 体系框架 ............................................................ 11 4 标准明细 .................................................................. 13 4.1 基础标准 ............................................................ 13 4.2 通用标准 ............................................................ 13 4.3 专用标准 ............................................................ 13 5 标准统计分析 .............................................................. 13 6 标准化工作建议 ............................................................ 14 6.1 优化顶层设计,构建联动机制 ........................................14 6.2 研制系列标准,深化研究评估 ........................................14 6.3 强化标准宣贯及培训,提升标准应用效能 ..............................14 6.4 加强示范引领,打造行业标杆 ........................................14 6.5 建设人才智库,提升整体水平 ........................................15 7 应用案例 .................................................................. 15 7.1 城市综合管理和服务类 ..............................................15 7.2 应急管理和救援类 ..................................................16 附录 1:政策汇总 ............................................................ 17 附录 2:推荐立项制定的标准汇总表 ............................................ 17 2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低空经济作为新兴综合性经济业态,以低空空域为活动范围,以民用有人 / 无人驾驶航空器为核心载体,带动多领域融合发展,具有覆盖面广、产业链长的 特点,上游涉及研发、原材料与核心零部件制造,中游聚焦航空器制造及配套服 务,下游延伸至飞行保障与产业应用,已广泛应用于通信、探测、城市管理、物 流等众多领域。 发展城市低空经济,必然需要从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的维度,组织建设城市低 空经济基础设施。完善的低空基础设施是低空经济发展的关键,其具有战略性、 先导性及融合化、智能化特征,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当前市场需求增长与 技术发展为其带来机遇,但也面临法律法规不完善、标准体系不健全的困境,广 东、北京等地虽已设立相关标准化机构,仍存在标准化对象界定、范围划定等空 白。 本研究将系统梳理低空基础设施概念、产业格局与技术趋势,参照现行标准 细化低空飞行规范,围绕地面基础设施、航路航线规划、飞行服务支持设施等方 面构建低空基础设施标准体系,推动低空基础设施向保障安全、提升效率、带动 产业升级、开拓市场应用方向发展,对促进低空经济繁荣及新质生产力发展意义 重大。2024 年低空经济进入商业化元年,2025 年顶层规划密集出台,本研究将 构建动态跟踪机制,结合产业发展完善成果。 1.2 研究目的与范围 低空基础设施是支撑低空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设施,直接或间接 服务低空飞行活动,涵盖各类低空飞行器的起降场点、停靠站区、能源供给等物 理基础设施,以及通信、导航、监控、反制、气象监测、飞行管理等提供运行支 持、安全保障和运营服务等相关基础设施。本研究联合产学研用单位,以技术产 业发展和实际需求为导向,梳理急需标准,推动规范化发展,且仅限于民用范围, 不涉及军用低空飞行。 具体目标包括:系统梳理政策、产业现状与技术,界定城市低空基础设施核 3 心要素;结合城市低空经济特点,构建层次分明的标准体系与可行标准明细;给 出标准化建议,为政府、研究机构、企业提供科学依据,推动相关政策制定的精 准性和实施的有效性,促进技术产品优化以满足市场需求。 2 低空基础设施发展现状 2.1 低空基础设施范畴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空域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民用航空空中交通管 理规则》 《国家空域基础分类方法》对低空空域划设的相关规定,非管制空域的 G 类空域包括 B、C 类空域以外真高 300 米以下空域(W 类空域除外)和平均海 平面高度低于 6000 米且对民航公共运输飞行无影响的空域。W 类空域为 G 类空 域内真高 120 米以下的部分空域。本研究讨论的低空飞行活动均需符合此要求, 基础设施也为此范围内的飞行活动提供支撑和服务。 低空飞行器是低空经济重要载体,类型多样,不同飞行器对起降场站及配套 要求不同。传统通用航空基础设施难以满足高密度、高频次低空飞行需求,新技 术推动数字化、智能化新型基础设施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最早提 出低空经济“四张网”的概念,并被纳入《深圳市低空经济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成为深圳低空经济的核心框架。2025 年 7 月 23 日中国民用机场协会发布《低空 经济基础设施框架指引(2025 版)》,明确了低空经济基础设施是以无人驾驶航 空器基础设施为主,同时兼顾了传统通用航空基础设施。以上对低空基础设施标 准体系的研究对本课题研究范畴有极大的参考意义。 2.2 低空基础设施相关政策法规分析 2.2.1 国外与低空基础设施相关的政策法规 国外低空经济技术与产业发展较早,政策法规较完备。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 (简称 FAA) 发布多项法案与运行概念,将基础设施分为 “硬”“软” 设施, “硬”设施包括信息系统和垂直起降场,“软”设施包括程序规范制度框架等。 FAA 划分了详细低空飞行区域,并制定了针对性准入规则。 欧盟积极布局先进空中交通,发布多项战略指南,重点列出起降点、充电站、 4 维修设施以及空中交通管理系统等低空基础设施。欧洲航空安全局(EASA)制定 顶层设计文件,从监管角度定义了低空飞行运行要求等措施。欧洲通过 SESAR 项 目开发新一代空中交通管理系统,英法德等多国出台政策支持无人机应用并加强 基础设施建设。 日本将低空经济称为 “下一代空中交通”,制定多项政策推动无人机、飞 行汽车应用,完善交通管理体系,注重通用机场、无人机起降点及信息基础设施 建设,建立示范区。 2.2.2 国内与低空基础设施相关的政策法规 2023 年 12 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低空经济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2024 年 其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基础设施建设加速。2024 年 12 月国家发改委成立低 空经济发展司,统筹低空经济发展,未来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党的二十大以来,行业主管部门与地方政府出台系列政策,全国近 30 个省 级行政区及百余个地级市发布相关政策与指导意见。经统计分析代表性省市的行 动方案发现,提及频次较高的基础设施包括起降场、通信、气象、导航等,为标 准体系制定提供指导。 2.3 国内现有低空基础设施相关标准及规范 低空基础设施是低空经济发展基石,其标准化关乎飞行安全、效率与产业规 模化。我国低空基础设施标准体系呈现国家标准引领、行业标准为骨干、团体与 地方标准为有益补充的多层次协同发展态势。国内低空基础设施相关标准规范制 定,基本形成了民航局、工信部、发展改革委以及行业协会组织协同推进的格局。 民航局主导空域管理和飞行服务标准,制定多项指导意见、方案与技术规范, 参与适航审定标准制定,推动民用航空法修订,明确低空飞行服务系统的要求, 规范专业人员基础培训,构建无人驾驶航空法规标准体系。 工信部推动通信、导航、制造等技术标准,发布实施方案与工作要点,推进 5G-A、低空信息基础设施、6G 等相关标准研究与技术应用,颁布管理办法,编 制国家标准,建设产品信息系统。 行业组织制定专项技术标准,如中国民用机场协会发布首部 eVTOL 起降场 技术规范,数字低空 TG7 工作组梳理低空通导监及气象核心技术标准。 5 我国低空基础设施标准体系围绕物理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和飞行服务保 障体系三个维度展开,其中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构成了核心支撑。 (一)物理基础设施 城市低空经济以无人机为主要载具,不同飞行器需不同起降场与能源设施, 标准化重点在于保障安全性、兼容性与高效运行。通航产业已积累部分通用标准, 中国民用机场协会发布 eVTOL 起降场技术规范,交通运输部发布对通用机场分 类管理规定。随着低空经济发展,现有通用机场标准面临适应性调整,而临时起 降点的布设和管理可参照通用机场要求并结合场景需求进行简化和调整。参照相 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分类及分级》(GB/T 35018-2018), 无人驾驶航空器有多种分类方式,需配套物理基础设施。目前国家与行业已制定 部分无人机相关标准,地方与团体标准聚焦无人机起降场,覆盖场景有限。为推 动城市低空经济的规模化发展,需要对其物理基础设施的建设统一规划、统一建 设、统一管理,亟待填补城市低空物理基础设施建设的标准空白。 (二)信息基础设施 信息基础设施是低空经济数字化、智能化管理的 “神经中枢”,包括通信、 导航、监视(CNS)网络、气象服务系统,以及数据与服务支撑平台。当前地面 通信标准较为完善,但低空通信标准因其对通信安全要求更高,环境更加复杂多 变且动态性更强,需开展针对性研究,民航与工信部成立低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多个工作组,积极推进相关课题与标准。国家数据局与中国 气象局开展示范场景建设,制定低空气象数据标准规范;中国智能交通协会发布 指南,规范飞行数据的接入方式与核心平台功能。 (三)飞行服务保障体系 2018 年民航局印发方案,构建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明确原则与任务;2022 年制定技术规范,推动全国统一低空飞行服务网络形成。地方也开展相关标准建 设,苏州与深圳分别发布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结合地方优势推动低空经济发展。 6 2.4 低空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概况 2.4.1 国内外总体概况 2.4.1.1 国外低空基础设施产业概况 国外低空基础设施以通航产业基础设施为主。美国凭借通用航空先发优势, 通过军民合作项目及产业投资基金为低空经济提供资金支持;统一建设标准及开 放空域推动低空经济发展。欧洲低空产业发展较早,欧盟通过 U-Space 计划整 合交通管理,批准资金建设垂直起降机场网络,确定 SESAR 解决方案。由此可 见北美、欧洲国家空域开放较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较早、发展较完备。 2.4.1.2 国内低空基础设施产业总体布局 2024 年《政府工作报告》将低空经济列为新兴与未来产业,《国家立体交通 网络规划纲要》明确 2035 年商用和工业级无人机及驾驶员数量目标,中央预期 2035 年低空经济产业规模达 6 万多亿元,多地政府出台政策支持发展。国内低 空基础设施快速布局,国家层面建设监管服务平台,推动相关基础设施建设,2024 年低空经济市场规模近 3 万亿元,通用机场数量超过 400 个,建成多个信息处 理系统与飞行服务站,上线综合管理平台,实现低空飞行监管、服务全覆盖。国 内企业研制出多种起降平台产品,多地加速低空项目建设,数十个城市出台相关 方案或政策,深圳在低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2.4.1.3 国内低空物理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地面物理基础设施对航空业务至关重要,尤其是起降设施。截至 2025 年 3 月,国内主要城市通用机场建设情况显示(详见表 2.1),深圳通用机场数量领 先,上海、北京等位列第二梯队,多数城市机场数量少,难以满足低空载人业务 需求。调研发现区县级低空经济发展活跃,无人机应用场景多样,专用机场密度 显著高于城市通用机场,提升服务响应速度与质量。 项目单位深圳市博铭维系统工程有限公司组织对多个低空应用项目进行调 研,调研时发现区县级低空经济的发展更为活跃,应用低空无人飞行器开展市政 基础设施巡检、生态环境动态监测、应急抢险与救援等城市管理活动,使用小微 7 低空无人飞行器提供物流、快递等社会服务活动。然而,目前关于低空无人机领 域的业务活动情况尚无准确数据,表 2.2 为本次课题调研的区县级低空经济应用 场景起降场配套数据分析。 从表 2.1 可见无人机应用场景多样,无人机的应用数量和配套起降场的数量 针对业务的需求而有所不同,形式灵活。而表 2.2 中无人机专用机场密度对比表 2.2 的城市通用机场密度显著提高,从而能够提供更高的业务覆盖密度,有助于 提升低空经济服务工作的响应速度与服务质量。 在调研中也发现,当前低空经济建设处于初级阶段,大型城市存在各自为政 问题,县级市尝试综合建设但标准不统一,需借鉴成熟交通管理模式,将低空空 域与地面资源列为城市公共服务资源,统一规划、建设与管理。 表 2.1 国内主要城市通用机场建设情况 序号 城市 应用场景 通用机场数量 通用机场密度 1 深圳 低空客运、物流、文旅、巡检 31 个 153.4 个/万km² 2 上海 低空客运、物流、文旅 11 个 17.35 个/万km² 3 北京 低空物流、文旅、救援 8 个 5 个/万km² 4 苏州 低空客运、物流、文旅、救援、巡检 7 个 8.09 个/万km² 5 杭州 低空客运、物流、文旅 6 个 3.55 个/万km² 6 广州 低空客运、物流、文旅 5 个 8.73 个/万km² 7 成都 低空客运、物流、文旅、救援 5 个 3.5 个/万km² 8 重庆 低空客运、物流、文旅 4 个 0.49 个/万km² 9 合肥 低空客运、物流、文旅 3 个 2.62 个/万km² 10 南京 低空客运、物流、文旅、巡检 2 个 3.04 个/万km² 8 表 2.2 区县级低空经济应用场景起降场配套数据分析 序号 案例 应用场景 覆盖区域 无人机应用 单位业务指标分析 类型 数量(套) 起降场(个) 专用机场密度 单机服务人口 1 某区海防应用项目 海岸线监查 128km 电动 3 3 17.9 个/万 km² 5.7 万/机 2 某区环保应用项目 生态环境动态监测 120km² 电动 5 5 29 个/万 km² 3.4 万/机 3 某区环保应用项目 生态环境动态监测 388km² 电动 10 10 256 个/万 km² 41 万/机 4 某区应急抢险项目 应急巡检 388km² 电动 25 25 645 个/万 km² 16 万/机 5 某区应急管理项目 应急管理 168km² 电动 6 6 357 个/万 km² 10 万/机 6 某区低空经济示范项目 市政基础设施巡检 生态环境动态监测 特种场景运输 518km² 多种 128 128 2500 个/万 km² 0.51 万
下载文档到本地,方便使用
- 可预览页数已用完,剩余 19 页请下载阅读 -
文档评分
请文明评论,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