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智慧园区系列-新质生产力探索高品质协作技术白皮书-华为
2.85 MB
54 页
0 下载
5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 语言 | 格式 | 评分 |
|---|---|---|
中文(简体) | .pdf | 3 |
| 概览 | ||
新质生产力探索 高品质协作技术白皮书 智慧园区系列 主编单位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 编写指导 刘江、何霁、顾雪军、赵少奇、王瑞锋、牛琨、梁彦明、袁雅青、姜涛、王志明、何雨今 主编人员 刘耀耀、胡秀敏、朱慧章、阮冠春、熊志成、胡进伟、王群鹤、邹磊 参编人员 徐海、刘智辉、俞刚、赵高永、刘立波、朱元龙、宋文、赵能钰、周林、赵高永、翁财忍、张家宝、徐益 新质生产力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高品质协作作为新质 生产力的具体实践探索,体现了科技创新与生产实践的深度融合,是推动经济增长和 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能。 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新技术、新产品或新服务的研发过程中,高品质协作通过提供 智能化的协作平台,使得科技创新成果能够更便捷、更高效地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从 而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 高品质协作作为新业态下的劳动工具和工作模式,担任了信息传递的媒介,让跨地域、 跨产业、跨场景的合作交流更加协同。它推动着园区业务场景和商业模式的不断升级 和革新,加速园区向一体化、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智慧空间不断演进,助力战略性新 兴领域的高质量发展。 华为与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携手伙伴同行,共同探索更集约、更绿色、更高效 的增长方式,让每个人、每个组织、每个园区都能从高品质协作的技术中受益,享有 智能化的工作方式。 本白皮书分析了协作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历程,总结高品质协作的“泛在化、智能化、 融合化”特征,全面阐述办公协作和生产协作的价值场景、关键技术特征以及参考架构, 并提供行业优秀实践,以期与业界同仁分享研究成果,共谋发展。 引 言 第一章 协作发展和演进趋势 /01 1.1 协作是提升生产力的关键因素 .................................................................................02 1.2 协作技术发展历程 ....................................................................................................02 1.3 高品质协作的演进趋势 ............................................................................................03 1.3.1 泛在化:接入终端更多样、行业应用更广泛、生产协同更深入 .................... 03 1.3.2 智能化:从感知智能到认知智能,加速办公生产系统人机协同 .................... 04 1.3.3 融合化:走向办公与生产业务数据融合和场景虚实融合 ................................. 04 第二章 高品质协作典型场景 /07 2.1 高品质办公协作 .......................................................................................................08 2.1.1 行政视频会议 ............................................................................................................... 09 2.1.2 员工协同办公 ............................................................................................................... 11 2.2 高品质生产协作 .......................................................................................................13 2.2.1 可视指挥调度 ............................................................................................................... 13 2.2.2 产线数字化协同........................................................................................................... 14 第三章 关键技术特征与参考架构 /16 3.1 高品质协作关键技术特征 ........................................................................................17 3.1.1 极致高清 ....................................................................................................................... 17 3.1.2 视网联动 ....................................................................................................................... 22 3.1.3 智简交互 ....................................................................................................................... 25 3.1.4 泛在智能 ....................................................................................................................... 27 3.1.5 安全可靠 ....................................................................................................................... 29 3.1.6 智能运维 ....................................................................................................................... 32 3.2 高品质协作参考架构................................................................................................35 CONTENTS 目 录 第四章 高品质协作典型实践 /37 4.1 高品质办公协同支撑华为高速发展 .....................................................................................38 4.1.1 建设背景及内容.........................................................................................................................38 4.1.2 行政视频会议建设成效 ............................................................................................................39 4.1.3 协同办公会议建设成效 ............................................................................................................39 4.2 智慧生产协同为汽车制造企业提质增效 .............................................................................40 4.2.1 行业概述和特点 ........................................................................................................................40 4.2.2 车厂智慧班组系统实践 ...........................................................................................................40 4.2.3 远程辅助维修建设实践 ...........................................................................................................40 4.3 五级联动可视化指挥提升应急管理现代化能力..................................................................41 第五章 合作生态与发展倡议 /42 5.1 共建开放互联生态 ...................................................................................................................... 43 5.2 高品质协作发展倡议 .................................................................................................................. 43 附录 A 关键指标体系 .................................................................................................................... 45 协作发展和演进趋势 第一章 01 新质生产力探索 高品质协作技术白皮书 02 新质生产力探索 高品质协作技术白皮书 从人类发展的角度,协作模式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息息相关。农耕时代,以小体量手工作坊的协作模式为主,生产 效率低下;工业时代,人们开始聚集到工厂中进行大规模生产,生产效率提升带来生活质量改善;信息化时代, 随着人机协同、AI 技术的发展,人类可以从重复性劳动中解脱,专注于创造力和策略性的任务,并享受自己的生活。 新质生产力作为信息化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其核心在于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通过技术 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来实现生产力质的提升。这不仅要求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还要求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高效协作。 在智慧园区中,新质生产力要求多方合作和协作,特别是在数字化、智能化的生产模式下,各个环节之间需要密 切配合,这种合作式生产关系促使不同类型的企业园区更加紧密地合作,共同推动办公协同、生产过程的优化和 升级,从而提高整体效能。 1.1 协作是提升生产力的关键因素 随着跨空间、跨领域的行业沟通和合作在组织活动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人、机、物之间的协作场景、协作模式 也几经变迁。在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迭代下,协作技术也朝着多元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统观协作的发 展历程,我们可以将其总结为五个阶段。 1.2 协作技术发展历程 图 1-1:协作技术的发展历程 协作 1.0 协作 2.0 协作 3.0 协作 4.0 协作 5.0 本地共享 混合办公 全息协作 视频会议 高品质协作 关键词:物理白板、投影显示 特征:内容本地投影和传递 关键词:云会议、桌面共享创作 特征:跨设备、跨地域、随时随地协作 关键词:全息交互、虚拟现实 特征:沉浸式全息体验数字孪生交互 关键词:远程视频会议、SIP/H.323/H.320 特征:人与人之间跨地域“面对面”互动 关键词:泛在化、智能化、融合化 特征:基于视网联动的智能化协作 03 新质生产力探索 高品质协作技术白皮书 协作 1.0 本地共享 在缺乏通信技术的时代,协作方式局限于本地化,参会者在会议室围着物理白板、幻灯片 投影展开讨论。这种方式下,参与人员有限、手段单一,协作效率低。由于无法随时随地 获取必要的信息和资源,工作效率和企业运营效率不高,企业迫切希望新技术带来沟通方 式变革。 协作 2.0 视频会议 随着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发展,20 世纪中期,出现了视频会议系统,它将视频、音频等多 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通过通信网络对多媒体数据进行实时传输,利用计算机系统提 供良好的交互功能和管理功能,实现了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虚拟会议环境,极大的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对社会的运行产生深远的影响。 视频会议使在地理上分散的用户可以通过图像、声音、数据等多种方式实时交流信息, 把分散在不同地域、各个决策层的人们汇集在视频会议空间中,进行实时信息交流、共 享及开展协同工作,视频会议系统的广泛应用加快了信息的交流传播、催化决策速度、 提高工作效率,并且能够极大的减少差旅费用。成为政府,企业、医院、学校等等众多 领域的重要沟通方式,为人们的沟通和协作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 协作 3.0 混合办公 疫情带来了混合办公的巨大需求,在云计算技术加持下,远程协作服务逐步从本地走向 云端。混合办公提供了一种高效、便捷、低成本的网络协作形式,参与者只需通过多种 终端设备,如手机、电脑等,登录到服务提供商提供的会议接入号码和网址,即可随时 随地通过语音、视频进行多方远程交流。 数字化技术通过远程桌面共享和远程标注技术,让不同地点的员工共同办公、协作和交流, 这种模式不依赖于专网,可以通过泛在接入的方式实现多样化的终端接入。远程桌面共 享技术可以让多个用户同时访问和操作同一台计算机,实现远程办公和协作。而远程标 注技术则可以让多个用户在共享的文档或应用程序上进行标注和注释,方便多人共同编 辑和审阅文件。 混合办公模式可以让员工在不同地点灵活办公,减少因地域限制而导致的协作不便,通 过泛在接入和多样化的终端接入,提高工作的便捷性和灵活性。 04 新质生产力探索 高品质协作技术白皮书 协作 4.0 高品质协作 随着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无线通信等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以智能感知和全联接 为基础,高品质协作提供一种沉浸式沟通、主动式服务、全流程智能、高效率协同的新 型协作模式,其具备一体化、高清、动态感知、实时传输(随时随地)、快速分析与处理、 精准执行等优势,能够通过搭建环境空间最优组合,使不同的智能体(人、智能终端、 智慧屏、应用系统以及管理平台等)协同工作,以提高工作效率、创新能力和决策质量。 在协作内容方面,各种 AI 技术逐渐应用到园区的办公协同、生产班组运营、设备预测性 维护、质量检测、应急指挥等多种业务场景中,形成了以数据为关键驱动、以业务为核 心的创新协作新模式。 在协作体验方面,视网联动技术可纵向贯通端、网、云,对视频会议进行应用标签识别, 用切片技术划分视频专属通道,提供 VIP 会议重保。使用随流检测技术实时感知会议质量, 打造视网一张图,故障分钟级自动定位,让网络无卡顿,会议无干扰,为企业数字化转 型提供更加稳定、安全、可靠的智能化支持和保障。强大的“AI+ 视网联动”为用户带 来了更加极致高效、便捷舒适的人机协同体验,是促进协作应用场景不断拓宽的动力。 高品质协作作为新业态下的新型工作模式,不仅担任了信息传递的媒介,让跨地域、跨 产业、跨场景的合作交流更加协同,实现了零散集群的网联化、高效化,而且还激发了 生产力的发展活力,让劳动作业更加自动化、智能化。 协作 5.0 全息协作 数字孪生、5.5G /6G、AI 视觉与全息交互、XR 与传感、情感交互等核心技术的发展,使 得园区活动将从单一的工作、生产逐渐向文化、娱乐、消费等场景拓展,全息会议、虚拟 研讨、虚拟洽谈、虚拟观展将带来虚实共存、双线同步的沉浸式高互动体验,这将改变人 们远程协作方式,使得无论身处何地都能像在真实环境中一样进行高效的沟通和协作。 全息可视化协作呈现、全方位智能态势感知,能够帮助园区管理者实现更加动态化、智 能化的园区管理,辅助园区智能指挥和应急调度,助力园区运营可视、可管、可控,保 障园区体验更智慧、运行更智能、管理更高效。 05 新质生产力探索 高品质协作技术白皮书 各行各业的日常工作和生产业务中,高效的信息交互及 协作是提升政府和企业效率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模式。 在政府行业,指挥调度系统需要融合包括视频会商、 视频监控、宽窄带集群系统、无人机系统、互联网会 议系统互联互通,服务于应急、消防、水利、地震、 气象等多领域。 在制造行业,通过协作实现从办公到生产的企业数据 协同,通过数字化运营进行产线现场流程和工人的协 同管理,晨会抽检、AI 数字人培训等进一步推进质量 管理落地。AR 远程协作实现设计远程评审、故障远程 诊断,大大提升交互协作效率和响应速度。 1.3 高品质协作的演进趋势 在数字经济高速发展、前瞻技术加速创新和社会需求革命的驱动下,协作 3.0 向协作 4.0 时代迈进,高品质协作 向泛在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 1.3.1 泛在化:接入终端更多样、行业应用更广泛、生产协同更深入 在教育行业,老师与学生通过现场协作实现课堂教学 实时评估、作业随堂互动。通过沉浸式虚拟教室,使 得身处各地的学生能够进行实时互动学习和讨论。全 球的技术工作者也可以通过远程接入进行课题研讨和 技术标准研究。 协作泛在化正推动着各个行业工作模式的深刻变革, 不仅提升了工作效率,还为企业带来了更高的灵活性 和创新能力。随着技术的不断演进,可预见的是协作 泛在化将继续深化其在各行各业的应用,推动企业实 现更广泛的业务协同和价值创造。 06 新质生产力探索 高品质协作技术白皮书 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办公业务和生产业务正在向融 合化发展,正成为推动企业创新和效率提升的关键力 量。技术和业务应用数据通过云计算、大数据、视频会 议、网络等技术加速融合,构建统一的工作平台,实现 信息资源的集中管理、信息交互。 办公和生产方式将发生根本性变革,远程办公、移动办 公、居家办公成为主流办公模式。区别于传统指令性执 行,虚实融合协作将在生
| ||
下载文档到本地,方便使用
共 54 页, 还有
3 页可预览,
继续阅读
文档评分


解码DeepSeek构建医药行业新质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