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文档 2024年新型工业化重点理论研究成果发布-赛迪 VIP文档

3.87 MB 20 页 0 下载 18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语言 格式 评分
中文(简体)
.pdf
3
概览
张 立 院长 目 录 我国未来产业新赛道发展策略研究 中国制造业国际化:趋势、风险及应对 数字经济时代的新质生产力:变革逻辑与培育策略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路径与对策研究 新能源支撑制造业绿色化路径研究 “十五五”时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路径研究 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范式变革与发展路径 航天经济测算体系:国际经验与中国方案 产供链安全风险 尚未根本性解决 产业结构仍需进 一步优化升级 “十五五”时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路径研究 “十五五”时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础、问题与形势挑战 产业科技创新体系 效能有待提高 发展质效短板 日趋凸显 发展基础 面临形势 工业综合实力 跃上新台阶 产业结构高级化 步伐加快 产业链供应链自主 可控能力持续提升 产业科技创新 能力不断跃升 企业发展活力和 竞争实力实现 新提高 发展方式加快向 高端化智能化 绿色化转型 基础研究能力仍有不足,科技 成果转化效率不高 传统产业转型滞后,新兴产业 发展动力不足,生产性服务业 支撑作用偏弱 生产效率相对较低,部分行业 出现产能过剩,企业效益不高 核心矿产和关键能源对外依存度 较高,关键共性技术自给率、产 业布局合理性还需提高 技术革命性突破正引发产业变革 全球经济复苏面临诸多挑战与不确定性 国际分工进入深度调整阶段 中美博弈或更为激烈胶着 供需失衡制约经济良性循环 国内要素结构发生较大改变 存在问题 “十五五”时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路径研究 “十五五”时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思路与路径 推动三个融合 统筹四对关系 主要路径 高质量供给引领 与满足内需 做优增量 与盘活存量 产业国内根植 与海外布局 有效市场 与有为政府 打造自主可控 竞争力强的 产业链供应链 构建以先进 制造业为骨干的 现代化产业体系 梯次推进 数字化网络化 智能化改造 优化制造业 国内外布局 推动制造业 绿色低碳 循环发展 建设高效协同 的产业科技 创新体系 培育具有 国际竞争力的 一流企业 科技创新与产业 创新深度融合 信息化与 工业化深度融合 先进制造业与生产 性服务业深度融合 三个 融合 01 02 03 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范式变革与发展路径 推动工业范式实现三大变革 组织管理范式变革 供给和需求 生产制造范式变革 时间和空间 技术创新范式变革 虚拟和现实 范式 变革 AI技术应用降门槛、降成本 供需高效协同 供给定义需求 数字空间 物理空间 空间无界化 时间无阈化 l DeepSeek-V3的训练成本仅为557.6万美元, 使用2048块GPU完成训练。 l 百度李彦宏:大模型推理成本每年降低90%以 上。 l 百度官方宣布文心一言将于4月1日全面免费。 l 开源项目:DeepSeek开源开放策略,吸引 产业链上下游国内外企业纷纷接入。 l 开源社区:打造“开发-训练-测试-托管- 应用”全链条“中央厨房式”人工智能创 新模式。 l MaaS平台:面向产业提供模型调用、微调、 部署等在内的全链条服务 降成本 降门槛 l 一项技术能否引发经济社会的根本性变革,关键要看能否实现“双降”, 即降低门槛、降低成本。 l 人工智能作为当今时代的主导性技术,成本和门槛不断降低,为赋能千行 百业打开新空间。 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范式变革与发展路径 夯实一个底座 算力-算法-数据三位一体 赋能两大方向 横向赋能行业-纵向赋能产品 做好一系列场景推广 赋能中心、典型场景、供需对接 强化两大保障 政策保障、支撑体系 加 强 支 撑 体 系 建 设 • 标准体系 • 人才引培 • 公共服务 加 强 政 策 保 障 • 试点示范 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 夯实人工智能赋能底座 算力 数据 算法 • 组织领导 • 政策支持 • 人形机器人 • 自动驾驶 • 高端装备智能化 • 终端产品智能化 • 低空产业 • 脑机接口 重点场景推广 横向:人工智能+行业 纵向:人工智能+产品 • 应用赋能中心 • 典型应用场景 • 应用供需对接 • 软件产品智能化 • 研发设计 • 运维管理 • 中试验证 • 生产制造 • 营销服务 智造流程提升 融合创新突破 智能产品升级 我国未来产业新赛道发展策略研究 构建未来产业 赛道评估体系 03 新赛道 发展背景 01 美国 国外未来产业赛道布局 日本 德国 韩国 未来产业内涵与外延 未来产业新领域新赛道发展意义 未来产业赛道面临的形势 未来产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通用人工智能 • 围绕政府和市场联动,分类制定落实举措、打破行业体制机制壁垒 • 面向短期和长远布局,加快重点方向技术、产品、企业、生态一体化推进 • 深化中央和地方协作,因地制宜发展未来产业 • 强化供给和需求协同,推动产业资源高效对接和深度融合 • 统筹战略性与绿色可持续发展,全面提升我国未来产业全球价值链地位 国内外 赛道布局 未来产业 重点赛道 05 构建未来产业 赛道政策体系 国内未来产业赛道布局 我国重点省市 未来产业布局 知名研究机构 未来产业热点 2030年我国未来产业 重点赛道目录 科学评估未来产业的指数方法 未来产业赛道评估的创新理论基础 未来产业赛道评估的指标体系建设 未来人才培育就绪度 创投资金支持就绪度 产业成熟度与经济引领性 技术预见性与产业创新生态 政策环境就绪度 商业航天 元宇宙 新一代通信技术/6G 清洁氢 低空经济 / 通用航空 原子级制造 合成生物 先进半导体材料 人形机器人 / 具身智 能 全球抢占 布局 美国 德国 日本 未来产业大国博弈态势 重大发展 意义 有利于激发 创新发展 内生驱动力 有利于提升 产业国际竞争力 和话语权 有利于加快 形成全球经济 新的增长点 赛道分析 赛道遴选 赛道评估 我国未来产业新赛道发展策略研究 未来产业 未来 制造 未来 信息 未来 空间 未来 能源 未来 材料 未来 健康 共78个细分赛道 大模型 低空经济 合成生物 新一代工业母机 先进核能 量子通信 高级别自动驾驶 先进半导体材料 新型储能 脑机接口 超材料 元宇宙 第四代半导体 新型显示材料 基因与细胞 人形机器人 6G 算力芯片 商业航天 先进计算 极地 深海 新型药物研究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 清洁氢 .... .... 代表性赛道: 通用人工智能 产业成熟度与经济引领性 创投资金支持就绪度 未来人才培育就绪度 政策环境就绪度 技术预见与产业创新生态 • 产品 • 企业 • 赛道投融资额 • 单笔投融资额 • 企业投融资额 • 高端人才 • 创新型人才 • 教育培训 • 政策关注度 • 市场关注度 • 技术预见 • 研发能力 • 创新生态 • 创业活跃度 5个一级指标 + 14个二级指标 核心技术和产品 市场前景 重点企业 重点区域布局 • 以大模型为代表的通用人工智 能技术加快突破,应用场景持 续拓展 • 大模型是通用人工智能的重要 突破口 • 当前全球和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 均处于高速发展期 • 大模型作为前沿热点,增速最快 • 我国产业基础实力雄厚 北京:持续支持大模型前沿研究 及应用发展,推动大模型深度赋 能重点行业关键生产环节 上海:进一步探索大模型的新型 开源和推广模式推出更多具有示 范性、标志性的应用场景 企业名称 主要业务领域 代表性产品 OpenAI 通用人工智能研发 GPT系列大模型 Anthropic 通用人工智能研发 Claude系列模型 DeepSeek AI应用 DeepSeek-R1 华为 AI硬件与生态建设 昇腾AI芯片 腾讯 AI内容与云服务 混元大模型 中国制造业国际化:趋势、风险及应对 • 工业制成品快速 增长,但是一般 贸易仍然占据主 要位置 • 对外投资方面, 逐渐从贸易、航 运、承包工程和 餐饮等扩展到制 造业领域 • 制造业出海进入以产 品出海为主的单极快 速发展期 • 出口方面,形成了以 劳动密集型代工贸易 为主的出口模式 • 对外投资方面波动明 显,资本出海有限 • 制造业出海进入 产品出海与资本 出海并行的均衡 扩张期 • 工业制品出口增 长7.1倍,制造 业对外投资净额 增长12.9倍 • 2013年,以 “一带一路” 倡议的提出为 新起点,我国 制造业出海进 入转型升级期, 对外开放的广 度和深度将进 一步拓展 20世纪70年代末 -80年代末 起步期 20世纪90年代 单极快速发展期 2001-2012年 均衡扩张期 2013年至今 转型升级期 新格局 l 总量突破:工业制品出口额突破3万亿美元,我国制造业对外投资 存量进入千亿美元级别 l 产品升级:高技术产业出口占比继续增长,新能源汽车、电池等部 分领域凭借领先优势实现反向技术出海、标准出海 l 区域多元:出口从传统的欧美转向东盟、“一带一路”共建(国家) 等,投资从周边国家为主拓展至 “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欧 洲和北美地区,出海地区日益多元化 l 方式转变:一般贸易进入快速增长,加工贸易陷入停滞甚至萎缩, 绿地投资成为出海主要选择 中国制造业国际化:趋势、风险及应对 原因 应对 风险 l 外部 大国担当:逆全球化愈演愈烈,以WTO为代表的多 边贸易体制遭遇停摆,我国必须成为全球化的支持 者与维护者 风险应对:中美地缘政治风险愈演愈烈,部分企业 面临着高关税、供应链溯源等压力,必须走出去 l 内部 产业升级:随着以“新三样”为代表的优势产业发 展壮大,全球布局能力不断提升,可在更大范围内 实现互利共赢 l 主动谋篇布局,增强制造业出海系统性 前瞻性 l 构筑开放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新体系, 扩大制造业出海的包容性 l 构建国际化服务网络,提升制造业出海 服务的专业性 l 依托技术创新,夯实产品与投资质量, 增强制造业出海抗压性 l 大国博弈:美对华全面遏制是我制造业 国际化最主要的风险,此外欧盟、日本、 韩国与我国之间的产业竞争不断加剧 l 地缘变局:俄乌、中东等地军事冲突与 风险持续外溢 l 市场风险:部分出海目的地国家和地区 的营商环境偏弱、我国制造业企业国际 化经验不足 数字经济时代的新质生产力:变革逻辑与培育策略 数字经济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机制 数字 技术 实数 融合 数据 要素 基础数字技术持续创新 数字技术融合集成加速 数字技术体系化创新 融入全产业领域、全生命周期 赋能劳动力、资本等传统要素 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 数字基因加速植入企业组织 数字产业成为明星产业部门 产业数字化孕育发展新动能 引领 科技革命 性突破 释放 数据要素 创新性配 置作用 推动 产业深度 转型升级 数 字 经 济 新 质 生 产 力 美国:强化数字经济生态领先, 维持全球主导地位 关键技术研发 要素创新性配置 全球产业布局 发展先进制造业 英国 • 发布实施《国际技术战 略》《英国科技框架》 • 优先布局人工智能、量 子、半导体等 德国 • 推出《开放数据战略》 《联邦政府人工智能战 略要点》《数字化战略》 • 实施工业5.0,推动工业 数据空间建设 日本 • 实施“数字新政”, 推动半导体、关键元 器件等产业发展 • 发布《量子未来社会 愿景》 英德日等:聚焦数字经济优势领域, 提升未来竞争关键能力 以数字经济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国际战略博弈加剧 数字经济时代的新质生产力:变革逻辑与培育策略 加强数字技术 创新攻坚, 推动科产创新 深度融合 实施根尖育种行动 构建本土技术生态 提升创新工程化水平 强化高质量数据供给 促进高效率数据流通 深化高水平数据应用 加快数据要素 市场一体化建 设,释放数据 要素乘数效应 夯实多层次数据基础支撑 抬升数字产业 生态位势, 打造关键领域 比较优势 深化实数融合 “数智”赋能, 构建产业增长 新引擎 深化产业“数智”转型全覆盖 扩大和升级产业“数智”转型供给 提升产业“数智”转型使能水平 筑牢算力使能的产业根基 提升数据驱动的产业质量 布局软硬协同的智能产业 培育平台赋值的新模式新业态 加快数字经济高水平开放, 融入全球数字治理生态 构建技术和产业 合作战线 建设利益共享的数字 经济合作同盟圈 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 数据跨境和人工智能 治理规则 数 字 经 济 新 质 生 产 力 5项重点 1条主线 2大行动 3大策略 l 发挥“数据要素×”的乘数效应 l 发挥“人工智能+”的指数效应 l 全行业整体推进 l 重点领域集中施力 l 关键堵点精准打通 l 生态升级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路径与对策研究 深入理解深度融合的基础、关键与途径 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 • 科技供给的质与量,直接决 定了产业创新的数量、水平 与效益 • 关键因素:创新环境、创新 投入、创新机制和创新文化 等 •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是技术 进步的主要推动者 • 关键因素:企业创新能力、激励 机制、产学研协同、知识产权保 护等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 成果转化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 的衔接方面扮演了中介和桥梁 • 关键因素:科技成果质量、成果 转化方式、科技扩散水平以及科 技金融成熟度等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推动深度融合的三个路径选择 ? 产业创新能力强、产 业基础良好的地区, 以产业创新为关键引 擎,做好“转化桥 梁”,不断培养新产 业、新模式、新动能。 产业创新促进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水平高、创 新资源富集的地区, 以科技创新为“源头 活水”,持续培育一 批全国乃至全球领先 的高精尖产业。 科技创新拉动产业创新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互促并进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水平相对均衡的地区,可坚持产 业积累和技术引进并重,提供丰富应用场景,为产业 转型升级提供强劲动力。 统筹基础研究和 应用研究,扩大 高质量科技供给 建立健全创新和 服务载体平台生 态,完善产业技 术基础保障 提升企业科技 创新主体地位, 强化融合创新 力量组织 深化统筹调配机制 改革,实现创新资 源要素精准供给 促进科技成果转 化应用,畅通科 技创新和产业创 新融合路径 加快新技术新产品 新场景应用示范, 促进产品+链条+集 群整体跃升 从三大“关键方面”发力 从三个“重要方向”着手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路径与对策研究 新能源支撑制造业绿色化路径研究 目 标 准 则 指 标 绿色低碳工业 驱动力 低 碳 技 术 发 布 数 量 个 十四 五新 建可 再生 能源 装机 /消 纳数 量 个 绿 色 金 融 占 比 规 模 % 地 级 市 绿 色 专 利 申 请 量 个 工 业 增 加 值 万 元 增 加 值 增 速 / 规 模 以 上 从 业 人 数 人 状态 工 业 工 艺 过 程 CO2 排 放 占 比 % 工 业 增 加 值 能 耗 吨煤 /万 元 工 业 增 加 值 CO2 排 放 吨/ 万元 电 气 化 率 % 响应 工业 低碳 政策 发布 数量、 更新 频率、 更新 时间 排序 / 绿 色 示 范 园 区 数 量 个 绿 色 工 厂 数 量 个 绿 色 设 计 产 品 数 量 个 绿 色 供 应 链 管 理 示 范 企 业 数 量 个 基于科学、客观、综合的AHP-熵权法评价方法 AHP(层次分析法,主观赋权)+熵权法(客观赋权),确定组合权重 评价结果既反映专家对绿色低碳的经验判断,又体现出评价结果的客观科学性 制造业绿色低碳整体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建立科学、客观、具有代表性的评价指标体系 l 我国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总体水 平不高,评级为“差”以下的 占比最大(超过50%) l 全国 31 个省份平均值为4.4 分,超过平均分的仅14个省份 欧盟能源密集型 产业GDP占比 20% 能源密集型产业CO2 排放全社会占比 22% 美国能源密集型 产业GDP占比 美国能源密集型产业 CO2排放全社会占比 15% 40% 日本能源密集型 产业能耗占比 日本能源密集型产业 CO2排放全社会占比 45% 40% 国际经验启示: l 实施更积极的新能源产业政策 l 建设更严格的碳排放法规和标准体系 l 大力扶持新能源技术创新 l 充分发挥绿色金融支撑作用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评估新能源对制造业绿色化进程 的支撑作用,研究发现: l 新能源支撑力随绿色化水平提升呈非线性增加趋势,绿 色化程度越高,越能凸显新能源的支撑作用。 l 政府投资和技术进步对支撑力的发挥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l 绿色化基础较好的地区适合加大新能源发展力度,使其 成为支撑制造业绿色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l 绿色化处于起步阶段的地区需全面发力,通过清洁生产 技术改进、污染物严格控制等多维度努力。 机制端:加快电力市场改革,促进新能源消纳 完善电力市场机制,提升电力调度能力,构建多元化投资机制。 区域端:优化产业区域布局,推动协同发展 因地制宜推进产业发展,推进技术资源共享,加强区域基础设施建设。 技术端:突破技术瓶颈,提高技术经济性与稳定性 加强核心技术研发,提高技术经济性,增强技术稳定性。 供给端:大力发展新能源,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新能源技术研发,完善新能源基础设施,保障新
下载文档到本地,方便使用
- 可预览页数已用完,剩余 19 页请下载阅读 -
文档评分
请文明评论,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