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国家数据基础设施技术路线研究报告耗尽。数据生产方式将从互联网上采集结构化数据的传统方式向数据资源的广度 和深度两个方向拓展:第一个方向是向广度拓展,即从互联网爬取数据向物联网自动生成数据的方向拓展。各种可穿戴设 备、智能家电、道路监控设备、工业互联网自动感应装置等生成的多模态非结构化数据,正成为当前数据来源的主流,专业 数据生产方式不断向广度和深度拓展是数据要素化发展新阶段的重要标志 人类社会正进入数据要素化发展新阶段 10 10 > 11 国家数据基础设施技术路线发展研究报告 化的数据标注与合成技术正成为海量非结构化数据成为高质量数据集的关键核心技术。第二个方向是向深度拓展,即从公域 数据领域向私域数据领域拓展。随着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快速发展,全球可供大模型训练的公域数据即将耗尽,而原先由于涉 隐涉密(国家机密、企业秘密、个人隐私)而被尘封的海量私域数据,正在成为人工智能高价值数据集的重要数据源。传统 意义上的 和分析能力、广泛适用的服务模式以及严格的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等特 点。首先,Palantir具有多源数据整合能力。其Gotham和Foundry平台能整合来自各种来源的数据,并通过先进的算法进 行深度分析发现数据价值,使得Palantir能够跨越不同行业,为各种客户提供定制化的数据服务。其次,Palantir产品服务 具有广泛的跨行业适用性。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商业企业,无论是能源、金融还是医疗0 积分 | 39 页 | 6.07 MB | 5 月前3
2025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建设实践指南1.0建设和城市数字化转型。其中,重点建设目标如下。 一是完善政务大数据管理体系,建立健全政务数据共享协调机制。 加强政务数据供需对接,优化审批流程,推动政务数据属地返还,探 索利用多种手段按需回流数据,支撑地方数据资源深度开发利用。二 是建立全量覆盖、互联互通的高质量全国一体化政务数据目录。按照 本部门“三定”规定,梳理权责清单和核心业务,建立“目录一数据一 系统”关联关系,推进本地区政务数据目录与上级政务大数据平台目 职责清单的梳理,强化目录的牵引归集作用;对处于一体化规范阶段 的单位而言,建议重点关注数据开发治理的规范性和创新性,通过跨 层级、跨区域辐射输出数据服务影响力,强化内外部数据需求与应用 场景的深度挖掘;对处于创新应用阶段的单位而言,场景创新条件已 基本具备,建议注重发挥新技术方向的数智化牵引作用,夯实智算底 座建设,充分发挥大模型、智能体在推进自动化数据治理开发、决策 分析等方面的作用。 大语言模 型为代表的 AI 技术凭借其在文本处理、辅助办公等领域的归纳总结、 自动生成能力,正在深化政府侧的效能革命。例如深圳市推进 DeepSeek 与政务办公、城市治理、公文写作等应用领域深度融合, 极大提升公文处理效率及内部决策效率。 数据要素模型应用价值重塑政府数据共享管理模式。大模型的建 设主要依赖于数据、算法和算力三要素,一方面数据是政府内部经验 的集合,全面且高质量的数据治理标注对于保障内容生成质量、提升10 积分 | 54 页 | 2.39 MB | 5 月前3
电力市场化改革全景图:寻找系统成本最优解机制初步形成。到2030年,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基本 建成,新能源全面参与市场交易。 发改委在政策解读中提出:(1)为充分消纳清洁能源发电量,必须依托大电网、构建大市场,统筹利 用全网调节资源、深度挖掘消纳空间。(2)新型电力系统下电力向低边际成本、高系统成本发展,电 能量属性难以全面反映其真实价值,需要设计体现安全稳定价值、容量价值、环境价值等不同属性的 交易品种,通过辅助服务市场、容量成本 力 辅 助 服 务 分 类 有功平 衡服务 无功平 衡服务 事故应急及恢复服务 基本无功调节 有偿无功调节 调频 调峰 备用 二次调频 一次调频 基本调峰 深度调峰 启停调峰 非旋转备用 旋转备用 截至23H1,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约27.1亿千瓦,其中参与电力辅助服务的装机约20亿千瓦。2023年上半 年,全国电力辅助服务费用共278亿元,占上网电费110 积分 | 41 页 | 2.27 MB | 5 月前3
《绿色低碳产业补贴政策汇编》(2024年第二季度合订本)承诺兑现政策,由奖励对象申报,经政策兑现市直部门依据有关实施细 则审核后在规定时限内兑现),细化年度专项预算支出,开展政策资金 的绩效管理,组织开展政策绩效评价。 (十四)各地各部门要加强政策宣传,提升政策宣传的广度和深度, 提高政策的公众知晓率。市政府成立推进氢能产业发展工作专班,负责 定期调度各部门政策执行情况和兑现落实情况,有关情况和政策绩效评 价结果作为政策调整的重要依据。 (十五)同一企业、同一项目兑现以上奖励政策措施,在现有市县 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和核心软件推广应用,不断提升生产装备和生产过 程智能化水平。每年建设 30 家省级 5G 工厂、新增上云工业企业 5000 家。(责任单位:省经信厅、省发改委,各市州人民政府) 5.加快数实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推进 5G、人工智能、云计算、工 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工厂广泛应用,实现生产过程透明化、生 产现场智能化、工厂运营管理现代化。加快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 以行业龙头企业为 1 个 480 千瓦及以上超 充终端),按超充设备功率给予一次性补贴,同一企业每年最高 12 万元。 【审核单位:区发展和改革局】 (三)综合能源解决方案扶持。鼓励企业提供综合能源解决方案, 深度融合能源互联网、分布式能源、集中供冷、安全储能、充电基础设 施等多领域技术。对实际建设投入 500 万元及以上并获得国家级、省级、 市级示范或试点称号的项目(不含市级近零碳排放区试点项目),按实10 积分 | 234 页 | 2.05 MB | 5 月前3
《绿色低碳产业补贴政策汇编》(2024年第一季度合订本)构优化、新型电力系统和综合智慧能源体系建设。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 引导相结合,坚持场景应用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坚持重点扶持与补链延 链相结合,坚持创新探索与安全保障相结合,推动储能创新链、产业链、 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着力构建示范应用场景丰富、产业聚集创新、 监管安全高效、政策有力支撑的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生态体系。 (二)基本原则 统筹布局、有序发展。落实本市新型储能发展建设要求,结合新片 区“源网 政策环境 基本健全,管理体系、市场机制和商业模式基本成熟。力争应用规模达 到 5 万千瓦时,产业规模达到 500 亿元。 到 2030 年,实现新型储能与新片区电力系统各环节及智慧能源系 统深度融合发展。新型储能产业链关键材料、核心技术和装备自主可控 水平大幅提升,全产业链竞争优势进一步凸显,管理体系、市场机制和 商业模式更加健全,产业创新力和综合竞争力大幅提升,打造具有全球 竞争力 云平台服务等手段,积极开展轻量级数字化改造, 实现关键生产工序数控化、重点业务管理环节数字化;对基础较好的规 上工业企业,鼓励开展“3.0 提质”“4.0 示范”,加强工业互联网、大 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积极实施 智能化技术改造。聚焦先进制造业集群和关键产业链韧性稳定,结合省 “千亿技术改造工程”,每年组织实施重点技术改造项目 600 个以上, 牢牢把握全市技术改造投资的基本盘。(责任单位:市经信局)10 积分 | 215 页 | 1.90 MB | 5 月前3
《绿色低碳产业补贴政策汇编》(2024年第四季度合订本)ia@eesia.cn 锚定全面建成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 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和教育强省、 科技强省、人才强省建设,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一)促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双一流 196 工程” 建设,推动浙江大学优势学科与高水平大学登峰学科签订战略合作协 议,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 70%。建立健全与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相匹 九、支持集群培育 对在国家、省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中胜出的,分别给予集群发展 促进机构不超过 300 万元、100 万元奖励。集群晋级的按级差给予奖 励。 十、支持场景应用创新 支持工业企业通过深度应用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量子科 技等,开展智能制造、自动驾驶等多种场景应用示范,单个项目按照 其实际投入的 30%给予最高 500 万元资金支持,立项后给予不超过 财政支持资金 30%的 融合贯标企业、数字化转型贯标企业、省级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 典型应用场景企业、省级数字新基建项目给予 5 万元奖励。支持龙头 骨干企业先行先试,带动产业链上下游更多配套中小企业"上云上平 台",培育深度"上云上平台"示范企业,每家企业给予 5 万元补助。对 通过工业互联网网络安全分类分级管理考核或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数 据安全管理考核的企业,给予 2 万元补助。(责任部门:市工信局) 3.培育壮10 积分 | 159 页 | 2.13 MB | 5 月前3
《绿色低碳产业补贴政策汇编》(2024年第三季度合订本)委牵头,省财政厅、人行山西省分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山西监管 局配合) (十七)加力制造业领域设备更新专项奖励。在省级技改资金中统 筹安排制造业领域设备更新奖励资金,聚焦先进设备升级、数智深度赋 能、绿色装备推广、本质安全提升等制造业领域设备更新方向和《工业 重点行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指南》(工信厅规〔2024〕33 号)确 定的方向,对符合条件的设备更新投资予以奖励。(省工信厅牵头,省 “整零共同体”建设、工业“三品”提升等。 (二)产业创新发展。重点支持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产学研用合作、 新产品开发和产业化、创新平台建设、产业基础再造、重大技术装备攻 关等。 (三)智改数转网联。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 支持工业互联网体系建设、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工业软件推广等。 (四)绿色低碳发展。重点支持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工业资源综合 利用、节能降碳绿色化改造、工业水效提升、机电产品再制造、先进环 与绿电、绿证交易,打造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消纳示范区,可再生电力消 费(含绿证)占比达到 30%以上,持续推进电能替代,终端电气化率突 破 50%。推广综合能源服务,推进能源梯级利用、余热余压回收、绿色 供冷供热,推动园区内源网荷储深度融合。 (四)基础设施绿色化 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建筑,新建建筑中二星及以上绿色建筑超过 50%。 积极构建零碳交通体系,合理布局建设充换电设施,配建完善、便捷的 慢行交通系统,大力推广新能源交通工具。试点园区新能源、清洁能源10 积分 | 359 页 | 4.49 MB | 5 月前3
共 7 条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