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国家数据基础设施技术路线研究报告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公共数据开发利用的意见》,提出“加强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数据 利用方式向共享汇聚和应用服务能力并重的方向转变。”“研究制订数据基础设施标准规范,推动设施互联、 能力互通,推动构建协同高效的国家公共数据服务能力体系。”2024年12月3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 据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正式按下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的启动键,开 启了国家数据要素化事业的新征程。 车)、3D/XR平台(文化)等核心技术,确 保数据安全流通。 3、治理体系完善:设立CELT(语言)、 IDSA(工业)、CEDCHE(文化)等专业机 构,推行双认证、主权控制(如GDPR合 规)与分权治理。 4、生态协同推进:联动GAIA-X云平台、AI TEFs测试设施等基础设施,整合博世、宝 马、Europeana等跨行业资源。 二、核心特点: 1、主权优先:通过数据本地化、自主模型 (如XLM-RoBERTa)强化数字主权,降低 企业信息开放平 台)和数字金融平台(含Data Hub合成数据集)为核心。通过客户数据主权 保障、标准化监管数据共享及AI测试支持,推动金融创新,促进跨境投融 资,强化欧盟数字金融竞争力与监管协同。 通过CELT协调多国构建多模态语言数据生态系统,部署联邦学习与多模态AI 技术(如Wav2Vec 3.0、XLM-RoBERTa),集成eLangTech服务矩阵,强 化24种官方语言保护。联动AI0 积分 | 39 页 | 6.07 MB | 5 月前3
2025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建设实践指南1.0...................................................................................... 22 图 9 数据算力协同建设.......................................................................................... 22 图 10 国家政务服务平 台数据交换通道建设,为各地区各部门与国家平台间政务、监管数据 的共享交换提供通道,为政策制定和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从共享整合到一体化建设,开启了以政务数据为重要枢纽的现代 化协同治理新模式。伴随着各地方数据管理部门的陆续成立,政务数 据共享协调机制日益完善,各部门以数据为纽带紧密推进组织协作, 大幅提高了政务服务的效率和便捷性,并在疫情防控、卫健、公安、 交通等多个领 合本地区、本行业实际情况的运营方案,有助于顺畅共享开放管理流 程、提升各类数据服务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应用创新建设包括场景创新、社会效益和数据要素流通准备度等 内容,是依托已有资源开拓政务数据应用价值的外在展现。通过协同 各部门和外部机构共同探索政务数据的聚合价值,将为未来依托政务 数据推进域内数字化改革和数据要素流通提供经验基础。 安全管理建设包括制度建设、数据安全保障、运行监测等内容, 是保障平台、数据10 积分 | 54 页 | 2.39 MB | 5 月前3
《绿色低碳产业补贴政策汇编》(2024年第二季度合订本)动企业基于工业机器人、工业母机、传感器与控制装备、智能仓储物流 装备、智能制造系统集成等智能制造装备和系统开展智能化改造升级。 创新零部件装机配套,引导材料、元器件、零部件、专用软件企业与整 机企业有机结合,开展产业链协同攻关,发挥长三角机器人产业链合作 案例带动作用,大力推进优质基础产品市场应用。(责任单位:市经济 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各区政府) (三)检测设备进生产线。形成一批仪器仪表、智能检测装备标志 化委、市规划资源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发展改革 委、市应急管理局、市审改办) (九)强化全生命周期服务。建立由审改、发改、经信、规划、环 保、建设、金融等部门组成的技改协调工作机制,强化市区协同,加强 准入、审批、建设、验收等统筹。建立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项目库,将 清单库、资源库、政策库所涉及信息叠加,建立清单化滚动推进机制, 对接低息贷款、产业补贴、加速折旧、进口设备免税等政策,研究“一 革委、市财政 局、各区政府) (十一)元宇宙应用场景建设。聚焦人工智能大模型、空间计算、 云端渲染、数字人、图形图像引擎等领域,推动一批创新产品研发应用。 围绕工业、文商旅、教育、医疗健康、协同办公等重点行业应用需求, 形成一批城市信息模型、建筑信息建模、数字孪生、数字沙盘仿真、空 间计算、扩展现实等行业级解决方案。加快工业互联网、物联网、5G、 千兆光网等新型网络基础设施规模化部署。开展元宇宙应用场景“揭榜10 积分 | 234 页 | 2.05 MB | 5 月前3
《绿色低碳产业补贴政策汇编》(2024年第四季度合订本)促进氢能领域的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支持重大共性技术和关键核心 技术的战略储备应用基础研究(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 2.支持强链工程实施。鼓励领军企业牵头,围绕氢能产业链关键 环节,遴选研发合作单位和团队,组建产学研协同、上下游衔接的创 新联合体,开展联合技术攻关,完善产业链供应链,符合政策要求的 企业优先纳入“强链工程”支持范围,给予项目总投资一定比例的股 权支持或事前补助支持(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 3 (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 ` EESIATEL:010-58460051EMAIL:eesia@eesia.cn 9.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加快推动氢能领域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 加大统筹协调与培育扶持力度,强化市区协同开展全面精准服务,对 获评“专精特新”的企业给予区级分档资金奖励(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各区政府)。鼓励氢能领域研发设计、中试集成、测试验证等产业支 撑平台面向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符合条件的可认定为“北京市中小企 万元。支持规模养殖场更新改造。对符合条件现代 设施农业建设项目贷款予以贴息。继续实施海洋渔业资源养护补贴政 策,补助支持海洋渔船更新改造。 (三十六)推进土地综合整治。探索“土地综合整治+”新模式。 深化“多田套合”,协同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与耕地功能恢复,稳步 拓展农业发展空间。2025 年落实国家下达的高标准农田新建和改造 提升任务,耕地功能恢复 30 万亩。 (三十七)推进山区海岛县高质量发展。完善山区海岛县分类动10 积分 | 159 页 | 2.13 MB | 5 月前3
《绿色低碳产业补贴政策汇编》(2024年第一季度合订本)产业升级,有效支撑新型储能产业可持续发展。 创新驱动、产业集聚。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形成储能发展新质 生产力。支持从材料器件研发、系统集成、高端制造等维度提升新型储 能技术的经济性和安全性。推进强链补链延链,推动产业集聚协同发展。 规范管理、安全发展。强化标准的规范引领和安全保障作用,健全 完善储能安全监管制度和标准规范,强化对储能全产业链风险管控,规 范项目开发流程和建设标准,确保新型储能示范应用安全。 (三)发展目标 洋山特综区能源站等项目建设冷、热、电多品种储能设施,促进各类能 源资源优化整合,提升综合运行效率。 探索在公共停车场、重卡换电站及其他有条件的场所建设光储充一 体化项目。布局智能充放电(V2G)示范应用,推动车、桩、网协同发展。 进一步提升锂离子动力电池、氢燃料动力电池交通工具在新片区的应用 规模,探索制氢加氢一体站建设。 (二)促进新型储能产业创新发展 以锂离子电池、氢燃料电池产业为核心,前瞻布局钠离子电池、液 ,逐步推进 AI 大模型在工 业领域的落地应用,赋能制造业数字化升级。发挥省级以上智能制造示 范企业的引领作用,带动行业内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快数字化改造, 发展平台化设计、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 数字化管理等新模式新业态。力争到 2026 年,累计创建省级未来工厂(试 点)、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世界“灯塔工厂”20 家以上。(责任单 位:市经信局) 2.10 积分 | 215 页 | 1.90 MB | 5 月前3
《绿色低碳产业补贴政策汇编》(2024年第三季度合订本)地企业参与汽车以旧换新。各地要加快制定汽车置换更新实施方案,合 理确定补贴标准、补贴条件和实施方式,细化操作流程,压实各方责任。 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完善汽车置换更新信息系统,加强跨部门信息 共享和核查比对,协同高效开展审核工作。已建有汽车置换更新信息系 统的地方,应与全国汽车以旧换新平台对接,通过数据接口及时推送补 贴发放相关数据;暂无信息系统的地方,要及时汇总本地区置换更新数 据,并通过“全国汽车流通信息管理”系统推送商务部。 高效低成本绿色制氢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方向 2.LNG 冷能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应用。 专题二、负碳及碳中和 方向 3.零碳/负碳型生物质气化合成绿色甲醇技术研究与示范应 用。 专题三、减污协同降碳 方向 4.固废绿色低碳清洁高效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突破。 专题四、集成应用示范 方向 5.低碳零碳校园关键技术攻关及示范; 方向 6. 低碳零碳工业产业园关键技术攻关及示范; 方向 7 综合减碳效率高于 90%,综合成本降低≥20%,成套装备国产化率≥90%, 示范工程稳定运行 12 个月以上。 执行期限:3 年。 经费额度:定额资助。支持 1 个项目,资助额度 75 万元。 专题三、减污协同降碳 方向 4.固废绿色低碳清洁高效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突破 研究内容:围绕我国战略资源固废处理及再利用,研究攻克多金属 梯级回收与高纯化技术、混合硫酸盐高值化技术等,开发复杂固废源头 减量、10 积分 | 359 页 | 4.49 MB | 5 月前3
电力市场化改革全景图:寻找系统成本最优解大水电的跨 周期调节价值及灵活性价值、核电的清洁基荷价值已逐步通过价格机制、利用小时等方式体 现;绿电的减排价值也将随着碳市场的完善而进一步明晰。 (3)效率优化:电价机制的理顺有助于实现源网荷储协同发展,通过电源侧存量挖潜&适度 新增、电网侧互联互通&余缺互济、需求侧削峰填谷等方式,在保障供应安全的前提下实现 系统成本最优;改革红利有望带来需求侧管理、综合能源服务及碳足迹产业链等新领域、新 业态从零到一的投资机会。10 积分 | 41 页 | 2.27 MB | 5 月前3
共 7 条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