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工程前沿报告2024-中国工程院极引导工程科技和产业创新发展。 2024年度全球工程前沿研究项目依托中国工程院9个学部及中国工程院《工程》系列期刊开展研究工作。 研究以数据分析为基础,以专家研判为核心,遵从定量分析与定性研究相结合、数据挖掘与专家论证相佐证、 工程研究前沿与工程开发前沿并重的原则,凝练获得 92 个工程研究前沿和 92 个工程开发前沿,并重点解 读 29 个工程研究前沿和 29 个工程开发前沿。 为提高 个领域报告,分别描述与分析各 领域工程研究前沿和工程开发前沿概况,并对重点前沿进行详细解读。 工程前沿研判是一项复杂且有挑战性的工作。八年来,项目研究聚焦全球工程科技发展的热点和难点, 将前沿研究、学术论坛与期刊建设紧密结合,相互促进,逐步探索出一条别具特色的研究路径。工程前沿 研究得到了来自我国工程科技界各领域、各机构近千位院士和专家的支持,在此向所有指导工程前沿研究 的院士、参与工程前沿研究的专家表示感谢! 第一章 是通过共被引聚类形成文献聚类主题、共词聚类形成专利地图,获得前沿主题;专家研判,主要是通过前 沿主题筛选、前沿名称修订、专家研讨等方法逐步筛选确定前沿。同时,为弥补因数据挖掘算法局限性或 数据滞后带来的前沿性不足,鼓励领域专家结合定量分析结果修正、归并、扩充前沿。研究实施流程如图 1.1 表 1.1 9 个领域前沿数量分布 领域 工程研究前沿 / 个 工程开发前沿 / 个 机械与运载工程 10 10 信息与电子工程 1010 积分 | 293 页 | 4.25 MB | 5 月前3
工业互联网赋能能源化工行业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2025年)有的密集活跃期,人工智能技术的崛起,特别是大模型的广泛 应用为传统工业发展带来全新范式。汇聚了算力、数据、算法 及知识的工业互联网,已经成为人工智能技术落地的重要载体。 通过工业知识注入,实现工业机理与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有 机结合,一系列具备工业文本生成、知识问答、理解计算、代 码生成及多模态处理等核心能力的工业大模型不断涌现,进一 步助力实体经济的数字化转型。 (二)全球工业互联网的发展 工业互联网概念由 GE 公司于 保证 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三、工业互联网赋能体系架构 工业互联网赋能能源化工行业转型体系架构的关键是以平 台为核心,在通用体系架构的边缘层、资源层、平台层、应用 层四层体系基础上,结合能源化工行业特征和业务需求,开展 各功能模块的优化与创新,推动能源化工行业智能化、协同化、 个性化、服务化等行业新生态,如图 2 所示。 图 2 工业互联网赋能能源化工行业数字化转型体系架构 台整合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三维建模、虚 拟现实(VR)及增强现实(AR)技术,实现设计全环节可视化 协同。利用参数化建模工具自动生成三维构件模型,结合仿真 工具验证设计性能,并通过云端数据平台集成设计工具链,实 时同步多专业数据。部署轻量化渲染引擎快速生成高精度三维 可视化模型,支持 VR 沉浸式评审与 AR 现场叠加比对,同时引 入 AI0 积分 | 37 页 | 2.03 MB | 5 月前3
融合生态 拥抱智能:2030中国智能制造及自动化行业展望报告届时,高价值且可延展的自动化技术将 全面应用于端到端业务流程,智能工厂 具备完全集成的IT/OT技术栈,无处不 在的高阶数据分析成为新常态,基于标 准化解决方案的半开放式平台生态应用 普遍,数字化集成和AI赋能的人机结合 运营模式全面实现,大幅提升制造行业 生产效率。 中国高度重视智能制造和工业自动化 发展。国务院、工信部、发改委、科技 部等有关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 励和支持行业发展。《“十四五”智能制 造发展规划》提出推进智能制造的总 细分市场包括三大领域: (一) 适合连续流制造业的自动化设 备1。流程工业在工业自动化产 品上的支出最高。这些行业使用 混合、煮沸、搅拌等工艺,根据 公式和配方将原料混合。该流程 分批次进行,最终的产品成份一 旦结合就无法再度分离。迄今为 止,流程工业在传统设备自动化 上的投入最多,因为其控制系统 通常较为庞大,并且购买周期较 长。根据预测,2025年全球市场 相关支出将达到约760亿美元, 高于2019年的640亿美元,复合 虑。企业为了吸引和保留员工,需要支付 更高的工资和福利,用工成本上涨。在 这样的大背景之下,生产制造自动化替 代将进一步加速。 其次,整个行业正面临自动化技术的颠 覆性突破。人工智能的加速发展使得 “人机结合”的制造环境变为现实。根 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预测,伴随着 自动化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 到2030年,预计全球将有8亿个工作岗 位被机器取代。若发展相对缓和,也将 有4亿个工作岗位被取代。工业人工智20 积分 | 18 页 | 1.16 MB | 4 月前3
减碳目标制定指导手册https://sciencebasedtargets.org/resources/files/Target- Validation-Protocol.pdf a. 为什么这样做? • 从企业自身开展碳管理和气候风险管理角度,结合实际碳排放变化趋势设定的减碳目标,可作为监测企业短、 中、长期低碳转型目标达成进度和成效的重要依据,对企业评估自身碳管理绩效至关重要,也可通过减碳目 标内容和设置的达成时间线了解企业转型计划。 告一致。采用一致的披露范围, 一方面有利于与同业开展基于公开产量、经济数据的碳排放强度对比,体现企业的减碳效果,为气候风险定量分 析提供基准数据;另一方面支持其他数据使用方进行二次处理,如投资者结合企业碳指标进行量化分析、投融资 机构运用标的数据计算范围三排放等。 15 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 , 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SLB)十问十答 , 2021. https:// www.nafmii 下管理能源使用时间及用量、改善工艺流程、调整产品设计;以及开展能源和物料回收再利用等 • 消除排放。主要指通过工程或自然解决方案消除已经排放的温室气体,包括树木恢复、农业土壤管理等自然 策略;以及大气碳捕获与封存工程项目等 1)结合企业生产经营业务现状及未来规划产线类型,评估可行减碳路径。常见的减碳路径可分为避免排放、减少用量、消 除排放三大类型 18: 此外,对于无法避免、减少和 / 或消除的温室气体,企业可以通过购买自0 积分 | 13 页 | 1.80 MB | 5 月前3
数字驱动、智慧引领:迈向未来的新型电力系统网:源荷互动,数链多级 随着清洁电力加速渗透,未来电网将呈现出高弹性主网与分 散灵活微电网并存互补的形态。大电网以远距离输电技术实 现资源的大范围平衡调度,海量分布式清洁发电设施结合储 能设施形成自治微电网,为园区、建筑、乡村等场景提供可 及的供能方案,实现清洁能源的就地平衡、就地消纳,成为 大电网的有力补充。 在这种多层次的电网结构中,源荷互动将成为电网运行的核 心 节性资 源,达成动态平衡以保障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从而促进清洁能 源的大规模消纳。数字化技术将聚合多时间、多空间、多类型 数据信息,利用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精准气象预测 和功率预测,并结合储能策略,平抑波动性。 资源整合与调度: 高比例新能源接入电网和负荷端用能设施的多样化,对电网供 需平衡能力提出极大考验。仅靠硬件设施的扩容将带来高昂的 资金投入与资源消耗。因此,电网必须基于对发电出力特性和 电成本已下降70%,实现平价上网,但海上风电距离平价却仍 有差距2。要进一步挖掘清洁电力降本潜力,“数智化”有望 成为新的突破口。例如,基于对各个组件的实时监测和数据分 析,实时掌握风机的工况和发电性能,并结合风机的运行状态 和外部环境变化自动调整运行参数,从而提升发电效率、延长 设备寿命。 优化用能方案: 峰谷分时电价、绿电绿证交易等电力市场化机制支持用户通过 优化用能策略来自主控制用能属性与成本,而基于数智化技术10 积分 | 42 页 | 5.06 MB | 5 月前3
数字驱动、智慧引领: 迈向未来的新型电力系统网:源荷互动,数链多级 随着清洁电力加速渗透,未来电网将呈现出高弹性主网与分 散灵活微电网并存互补的形态。大电网以远距离输电技术实 现资源的大范围平衡调度,海量分布式清洁发电设施结合储 能设施形成自治微电网,为园区、建筑、乡村等场景提供可 及的供能方案,实现清洁能源的就地平衡、就地消纳,成为 大电网的有力补充。 在这种多层次的电网结构中,源荷互动将成为电网运行的核 心 节性资 源,达成动态平衡以保障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从而促进清洁能 源的大规模消纳。数字化技术将聚合多时间、多空间、多类型 数据信息,利用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精准气象预测 和功率预测,并结合储能策略,平抑波动性。 资源整合与调度: 高比例新能源接入电网和负荷端用能设施的多样化,对电网供 需平衡能力提出极大考验。仅靠硬件设施的扩容将带来高昂的 资金投入与资源消耗。因此,电网必须基于对发电出力特性和 电成本已下降70%,实现平价上网,但海上风电距离平价却仍 有差距2。要进一步挖掘清洁电力降本潜力,“数智化”有望 成为新的突破口。例如,基于对各个组件的实时监测和数据分 析,实时掌握风机的工况和发电性能,并结合风机的运行状态 和外部环境变化自动调整运行参数,从而提升发电效率、延长 设备寿命。 优化用能方案: 峰谷分时电价、绿电绿证交易等电力市场化机制支持用户通过 优化用能策略来自主控制用能属性与成本,而基于数智化技术10 积分 | 42 页 | 9.14 MB | 5 月前3
碳达峰碳中和政策法规汇编(2025年4月刊)修订中央和地方定价目录。 七、加强组织实施 完善价格治理机制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 价格治理工作的各领域全过程。各地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价格治理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 导,结合实际抓好本意见贯彻落实。要认真研究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稳妥有序推 进落实各项部署,合理把握改革时机和节奏,及时总结评估并研究完善兜底保障政策。要 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加强价格政策解读。重大事项及时按程序向党中央、国务院请示报告。 (二)推动消费新热点转化为就业新渠道。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发展新能源、循 环利用、节能环保、节水减污等产业,扩大绿色低碳复合型人才需求。加快文旅与科技及 相关产业融合,培育文化创意、电竞娱乐、冰雪经济、演艺、赛事等业态,结合落实过境 免签政策支持开展国际旅游服务,扩大文旅就业机会。布局培育便民生活圈、商品集散中 心、骨干农产品批发市场,打造“夜经济”等消费场景,发展数字消费,带动商贸领域就业。 利用相关引导基金,促进服务外包高质量发展扩大就业。 品牌培育,实施巾帼家政数字化服务项目,扩大家政服务从业规模。加强康养托育领域人 力资源服务,推动相关生活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发展重度残疾人托养照护服务,推进精 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加强康复、心理治疗等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结合房地产开发竣工进 度,及时扩大物业服务人员配备。 (五)拓宽劳动者城乡基层服务空间。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培育壮大县域富民产业, 更好带动农民参与产业发展、分享增值收益,创造更多家门口就业机会。加大社区专职工10 积分 | 120 页 | 12.24 MB | 5 月前3
2025年中国新型储能行业发展白皮书-机遇与挑战与电网辅助服务,并通过配电网侧储 能增强电网韧性。用户侧以工商业储能为主,通过分时电价机制实现峰谷套利,同时与分布式光伏、 充电桩形成光储充一体化系统,降低企业用电成本。在偏远地区,储能与微电网结合为离网区域提供 稳定供电,并逐步拓展至5G基站、数据中心等新领域。随着电力市场化改革推进,储能正通过多种模 式深度参与电力交易,推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从2024年储能装机应用场景来看,电网侧储能是新增装机主力,占比达到60 盈利模式方面,现阶段工商业储能的主要收益来源于峰谷套利,但受限于午间谷电、一充一放等 因素,部分地区并不具备可投资性,灵活调整“容需模式”并通过需量管理所获收益可实现一充一放下 的可观项目盈利,故峰谷套利与需量管理的结合将成为2025年工商业储能最主要的盈利模式。更长期 分析,工商业储能将凭借虚拟电厂的资源聚合实现在电力市场的相关盈利,故未来现货市场套利有望 成为最主要盈利手段。 地区发展方面,江浙粤三省仍依 观增速80%;中观增速100%;乐观增速150%),同时按照江浙粤三省为主要增长省份,皖、川渝和 鲁等为二类增长省份进行不同权重分配,且考虑到随着工商业光伏的持续上量必定会催生更多的配储 需求,结合我国存量厂房和园区的屋顶光伏开发进度,叠加更细分行业的场景投运,预计2025年工商 业储能装机将达到12.5GWh。悲观情况下,资方因电价政策调整频繁且各地合规政策趋严和以往项目 收益较预期偏差10 积分 | 70 页 | 9.67 MB | 5 月前3
中国投资协会:2024“零碳中国”优秀案例及技术解决方案户侧需求解决方案。“商业楼宇”场景提供综合智慧零碳电厂的绿电产出与消纳、节能降耗、 需求响应、智慧用能等解决方案。“工业用户”场景提供帮助工业用能大户绿电接入与消纳、 提高用电可靠性、节约能源、减少用能支出等解决方案。“美丽乡村”场景结合乡村振兴发展 要求,提供了清洁供暖、植物工厂、厨余垃圾处理、生物质发电等解决方案。“生态公园”场 景面向用户侧供用电直流化趋势及需求特点,展示光储直柔、光储充直流微电网解决方案。 综合智慧零碳电厂样板间 技术模式创新:本光伏站利用已有建筑物屋顶,不存在压矿,无地上、地下文物保护单位 和文物遗存分布问题。 为优化能源结构、响应山东省“发展绿色能源、助力动能转换”任务要求,因地制宜建设 本项目,积极开发利用当地太阳能资源,并结合清洁能源就近分散接入、就地平衡消纳的原则, 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利用厂区现有闲置屋顶和车棚顶建设光伏电站,厂区光伏 发电量作为各生产车间厂用电消纳。 本项目任务以发电为主,充分开发 发自用、余电上网”的清洁模式,帮助各类用户绿色用能,实现低碳、甚至“零碳”排放。 项目概述 常州凤翔科技园位于武进区凤翔路与镜湖东路交叉路口,园区占地面积 232 亩,是常州市 武进国家高新区重要标准厂房之一。 结合园区各厂房用电特点,规划园区 / 企业微电 网综合能源解决方案,设计共配套 32 台 eBox-215 工 商储能系统,总容量为 3.2MW/6.88MWh,平均每天“吞 吐”电量 1.37 万10 积分 | 46 页 | 13.28 MB | 5 月前3
工业设计在石油行业的信创共研与实践降低开发难度 单一数据源 多个领域,同一平台 正向设计、协同设计 高可扩屐性 千万构件级大装配工程 首个目标行业-BIM 基于中望成熟稳定的三维内核技术 结合中望二维CAD核心技术,实现高度可用的二三维结合设计和成果交付 结合行业应用模块创建解决方案,实现BIM软件国产化 设计仿真一体化、二三维设计一体化 转变传统协同设计模式,强化实时操作性驱动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一体化解决方案 中望Cloud 信创政策知识、国产工业软件基础知识 国内外CAD异同、特色功能 掌握岗位(工程制图)实践技能、理论、实操 政策扶持 国资委和教育部密切协同,选拔一批推进安 可工作的技术技能人才 国有企业要结合实际将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划 的制定和实施情况纳入考核评价体系 教学资源 课程资源、专业师资队伍 研发级培训服务 中望建筑/机械CAD工程师技能培训系统 信创人才培养 解决方案 中望信创人才培养解决方案20 积分 | 31 页 | 7.63 MB | 4 月前3
共 39 条
- 1
- 2
- 3
-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