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互联网赋能能源化工行业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2025年)业化加速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通过工业互联网赋能能源化工 行业数字化转型,是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提高产业链供应链 韧性和安全水平的重要抓手。当前能源化工行业企业普遍认识 到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探索开展了一系列面向科技 研发、生产运营、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实践探索,但仍存在实施 路径不清晰,实施方法不明确等问题。 为引导能源化工行业深化数字化转型,本报告面向行业发 展需求,探索工业互联网赋能能源化工行业技术架构,梳理依 ..... 14 (四)应用层提供场景化解决方案服务能力 .............. 16 四、工业互联网赋能能源化工行业作用价值 .............. 17 (一)基于平台化的新型研发设计创新范式 .............. 17 (二)基于智能化的高效精益生产 .......................18 (三)基于新兴技术的智慧经营决策 ............. .... 19 五、工业互联网赋能能源化工行业应用 ...................20 (一)工业互联网驱动的智慧工程设计与建造 ............ 20 (二)工业互联网驱动的研发设计创新 ...................23 (三)工业互联网驱动的生产运营优化 ...................25 (四)工业互联网驱动的经营管理优化 ............0 积分 | 37 页 | 2.03 MB | 5 月前3
煤矿智能化发展蓝皮书(2025年)-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发展并取得 了显著成效。当前煤矿发展智能化已成为社会普遍共识和煤矿现实需 求,一批具有初级中级程度引领性强的智能化示范煤矿相继建成,一 批技术先进、适应性强、经济性好、可靠性高的智能化装备持续研发 推广。 诚然如此,煤矿智能化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为推进煤矿智能化 建设由试点示范向规模推广、迭代升级迈进,2025 年 1 月至 3 月, 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矿山智能化建设专家委员会组织赴主要产煤地 次提及矿山智能化工作,明确要求 “推动中小型矿山机械化升级改造和大型矿山自动化、智能化升级改 造,加快灾害严重、高海拔等矿山智能化建设,打造一批自动化、智 能化标杆矿山”“推进矿山信息化、智能化装备和机器人研发及应 用”“统筹资金渠道,加强智能化矿山建设等经费保障”。为深入贯 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 2024 年 1 月,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印发了《关于防范遏制矿山领 面的协调统一。 二是开展智能化技术装备迭代创新与应用。国家能源集团通过自 主创新,突破掌握了“5 类智能采煤、5 类智能掘进、3 类卡车无人驾 驶、5 类机器人”等关键技术,携手华为公司共同研发“矿鸿系统”, 推动国产操作系统工业化应用。中国中煤 14 处煤矿开展“5G+”智能 化煤矿建设,30 处煤矿应用了 63 台机器人,井上下固定场所基本实 7 现无人值守,灾害严重矿井全面建设灾害大数据融合分析与智能监测0 积分 | 48 页 | 1.27 MB | 5 月前3
国内外40家固态电池典型企业技术路线看“中国的企业最多,其次是日本,日本的企业数量 虽然不是最多的但其在全固态电池领域耕耘多年, 实力很强。美国则主要分布着一些创业企业欧盟国 家的企业主要是与美国的创业企业合作。韩国企业数 量也不多但是持续投入研发,实力较强, 公众号粉网 真三中国粉体网1积华大技银研究 》国内18家固态电池企业 北京卫蓝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氧化物/聚合物 卫蓝新能源作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固态电池技术 产学研孵化企业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具 清陶(昆山)能源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氧化物/复 合物 清陶能源成立于2016年6月,由中科院院上、清华大 学教授南策文团队领创办的具有完备自主知识产权 的高科技企业主要从事固态锂电池及其关键材料与 生产装备的研发生产建设国内第一条固态锂电池产 线。2024年,清陶能源第代光年固态电池成功应用 公众号粉限网 F中国粉体网超体大教馨扫究 》 于智已L6车型在工信部最新发布的 《道路机动车辆 生产企业 在2022年,蜂巢能源全固态电池实验室在国内率先完 成20Ah级硫系全固态原型电芯的研发,自前,蜂巢能 源从材料开发商完成了正极的包覆改性材料开发,自 主开发的硫化物电解质离子电导率大于10.50mS/cm, 具备负40度露点环境操作能力。 嗨公众号粉 F中国粉体网上担体大教服行究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硫化物 宁德时代在全固态电池研发中主要聚焦硫化物路线 据透露,宁德时代硫化物固态电池已进人20Ah样品试10 积分 | 62 页 | 5.38 MB | 5 月前3
雪迪龙、海康威视等智慧环保标杆案例“自动监测仪器和系统集成自主研发整装销售模式” • 三家上市公司各有所长,聚光科技为环境监测综合型企业,在气体自动监测系统、实验室监测设备占有 较高市场份额;先河环保主要在空气网格化监测系统、大气自动监测系统具有市场优势;雪迪龙主营产 品以气体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过程分析系统为主。 13 盈利模式 • 环境监测系统集成的盈利模式 – 少数具有核心监测仪器研发、生产能力的企业,以销售自制的设备及系统取得收入;行业中的大部 清华大学北控水务集团 环境产业联合研究院 工作站(国家级博士后 工作站、院士工作站) 高端研发基地(昌平、 稻香湖、曹妃甸) 六大基地 01 02 03 04 05 06 北控水务科技服务专注于中国环境产业政策研究、 行业方向研究、宏观环境问题与对策研究、环境 领域顶层规划设计、 前沿领域研究与交叉学科整 合、高新技术研发、科研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推广、 工程项目设计支持、人才培养与开发等领域。 17 三大板块,分别为“水计量”、“水环境”、“水 生活”。“水计量”板块主要是智能水表制造、水务大数据服务;“水环境”板块主要是水务投资运营、以水 为主的环境监测与治理;“水生活”板块主要是智能水家电的研发和销售、家庭健康饮水服务等,致力成为 世界先进的水计量功能服务商、智慧水务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 • 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设立了行业首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院士专家科技服10 积分 | 44 页 | 9.37 MB | 5 月前3
光子盒:2025年全球量子计算产业发展展望报告(2025-3)况,不够成投资建议,请谨慎参考。 2 研究方法 01 多源数据收集与验证:本研究采用横跨多维度、多渠道的精细化数 据采集策略,涵盖量子科技领域的多元数据源,包括全球量子产业 链中的核心企业公开数据、领先科研机构的技术研发成果、政策法 规解读、行业市场洞察及学术文献等。为确保数据的广泛代表性与 严谨性,我们对采集数据进行了多轮验证与交叉比对,构建高质量 的实证数据集,以支持后续分析工作的科学性与精确性。 02 析,力求精准刻 画量子科技行业的发展路径及关键驱动因素。 04 产业价值链及场景化洞察:研究采用端到端价值链分析方法,全面 梳理量子科技在产业链各环节中的核心要素,从上游关键技术与核 心组件研发,到中下游应用场景开发及市场拓展。系统探讨了量子 技术在卫星通信、无源导航、金融、化工、材料、能源电力、基础 科研、生命科学等多个重点行业的潜在变革性应用,为行业赋能提 供战略参考。 05 问题(如大数分解、量 子化学模拟)上可实现对经典计算机的指数级加速,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科学价值,是实现未来算 力飞跃的重要手段之一。 量子计算产业则是以量子力学原理为理论基础,围绕量子计算机的研发、制造、应用及生态构 建形成的综合性产业体系。 当前,量子计算正处于技术攻坚和应用探索的关键时期,各技术路线均处于快速进展阶段,哪 条技术路线能最终胜出仍未有定论,技术路线未收敛。 主要技术10 积分 | 184 页 | 18.33 MB | 6 月前3
光子盒:2025年全球量子科技产业发展展望报告(2025-2)况,不够成投资建议,请谨慎参考。 2 研究方法 01 多源数据收集与验证:本研究采用横跨多维度、多渠道的精细化数 据采集策略,涵盖量子科技领域的多元数据源,包括全球量子科技 产业链中的核心企业公开数据、领先科研机构的技术研发成果、政 策法规解读、行业市场洞察及学术文献等。为确保数据的广泛代表 性与严谨性,我们对采集数据进行了多轮验证与交叉比对,构建高 质量的实证数据集,以支持后续分析工作的科学性与精确性。 02 析,力求精准刻 画量子科技行业的发展路径及关键驱动因素。 04 产业价值链及场景化洞察:研究采用端到端价值链分析方法,全面 梳理量子科技在产业链各环节中的核心要素,从上游关键技术与核 心组件研发,到中下游应用场景开发及市场拓展。系统探讨了量子 技术在卫星通信、无源导航、金融、化工、材料、能源电力、基础 科研、生命科学等多个重点行业的潜在变革性应用,为行业赋能提 供战略参考。 05 抗量子密码与经典密码深度融合的新型密码体系。 抗量子加密 • 韩国SK电讯与KCS公司共同开发的量子密码芯片QKEV7,此芯片集量子随机数发生器与加 密通信功能于一体,有物理不可克隆等技术,且轻量、低功耗。 • 硅臻研发的量子随机数发生器芯片“QRNG-10”,2024年向信息安全终端企业完成首批 10K级出货,该芯片尺寸仅4×4mm,采用QFN封装形式。 量子随机数发生器 • 哈佛大学展示了一个由基于纳米光10 积分 | 128 页 | 9.64 MB | 6 月前3
碳达峰碳中和政策法规汇编(2025年4月刊)应用为驱动,以数字化标准和人才建设为支撑,促进轻工业梯次数字化转型,着力培育和 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坚实物质技术基础。 到 2027 年,重点轻工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 90%左右,关键工序数控 化率达到 75%左右,打造 100 个左右典型场景,培育 60 家左右标杆企业,制修订 50 项左 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形成一批数字化转型成果。到 掘、知识图谱、智能建模等技术,开展产品研发、工艺优化、消费预测、营销服务、供应 链管理等应用,强化企业内部、产业链上下游数据共享,实现数据价值最大化。引导中小 企业建立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存储与应用等基础能力,健全数据管理制度。推广应 用数据管理有关标准,开展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实施重要数据识别与目录备案,提 升风险监测与处置能力。 2.加快先进技术研发应用。鼓励家电、家具、造纸、皮革、轻工机械等重点行业编制数 、轻工机械等重点行业编制数 字化转型关键技术创新应用路线图。实施“揭榜挂帅”等机制,集中优势资源研发智能控制、 人机交互、系统集成等共性技术和协同设计、智能排产、个性化定制等应用技术。支持企 业开展设备更新,推广应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分布式控制系统(DCS)等工控 系统和工业机器人、智能检测装备、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制造执行系统(MES)、 供应链管理系统(SCM)等智能装备和工业软件。10 积分 | 120 页 | 12.24 MB | 5 月前3
中国投资协会:2024“零碳中国”优秀案例及技术解决方案国家电投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成立于 2015 年 9 月,位于北京未来科技城,是集团 的科技创新平台、战略决策支持机构和高层次科技人才聚集基地。该研究院主要从事核能、火电、 太阳能及新能源等领域的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包括战略先导性技术、交叉前沿技术和共性关 键技术的研究,以及战略与技术经济研究、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等综合性业务,还下设了五家 子公司,旨在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科研机构。 项目概述 减碳量超过 6000 吨。 新建的水面分布式光伏电站 技术改造后的中央空调系统 11 碳中和·零碳中国 12 零碳案例篇 申报单位 ◆ 洛克美森智能电气有限公司 洛克美森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一体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及掌握行业核心技术的创 新型的中外合资企业,在综合能源服务板块主营综合能效服务、供冷供热供电多能服务、分布 式能源服务三大业务领域,专注于建设能源综合体、开展一站式综合能源服务、综合能效服务、 天津锦美氢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专业从事于绿 氢高端装备制造,公司产品类别包括:集中式制氢设备、分布式制氢设备、可移动式制氢设备、 微型制氢设备及氢能应用系统解决方案。锦美氢源公司的诞生依托于锦美集团在碳材领域 20 余 年专注探索实践、研发创新的技术储备,2018 年锦美集团战略布局氢能领域,制氢项目团队经 过四年多的努力,创造性研发出碳电极电解水制氢技术,目前该技术已被认定为国际先进水平。10 积分 | 46 页 | 13.28 MB | 5 月前3
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碳达峰碳中和蓝皮书(2025年)业园模式,远景在赤峰投资建设了全球首个商业化运营的百万吨级绿色氢氨项目, 2024 年 3 月,项目第一阶段 30 万吨绿色氢氨首期工程已经顺利投产。 (六)巨头积极打造绿色低碳服务能力,谋求形成新优势 国际巨头正通过低碳技术研发和长期投资推动气候行动。以马士基为例,其 于 2023 年推出全球首艘绿色甲醇动力集装箱船“Laura Maersk”,并通过船体 优化与能效管理持续降低船队碳强度,2023 年较 2008 年基准下降近 同时通过技术标准输出、产 业链 协同及跨领域联盟共建,赋能上下游超百家企业,树立“内生转型驱动外 生赋能”的产研融合典范。TCL 集团依托深厚制造基因,战略孵化成立格创东智 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基于多智能体 AI 架构的能碳垂直领域大模型——“企 业能碳大脑平台”,以数字化驱动双碳转型。该系统对内实现 TCL 旗下 20 余家 工厂的能碳数字化管理全覆盖,对外输出至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等 改变能源》,未尽研究,2024 年 8 月 13 500 万吨,同步研发 AI 驱动的智能电网调度技术优化绿电消纳效率,形成从能 源源头到算力负载的全链条低碳闭环。 我国高度重视发展绿色供能和绿色算力。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是解决 AI 能耗问题的长远之计。发展太10 积分 | 66 页 | 1.49 MB | 6 月前3
2025年中国新型储能行业发展白皮书-机遇与挑战11GWh。随着大容量电芯技术的逐步成熟和量产,未来20尺储 能系统能量密度将持续提升,单体容量将从5MWh向6MWh及更高容量发展。然而,储能系统整体解 决方案的完善,不仅依赖电芯技术的突破,还需配套产品的协同发展以及新技术的研发适配,每个环 节都需要时间来逐步完善和适应。一方面,储能变流器、电池管理系统及周边配套电气类产品等也需 要与电芯技术同步突破和研制。另一方面,产品的认证和行业规范的完善也是一个逐步适应和发展的 储能电池 8 表2 储能电芯发展趋势 数据来源:欣旺达 展望TWh时代,未来储能电芯将会有以下三方面特征,一是能量密度的继续提高,除了正负极材 料的持续优化,通过叠片技术、补锂技术和工艺优化等技术研发和改进,能量密度也有望再提高;二 是追求极致安全,“热电分离”技术、散热技术和先进绝缘技术等技术涌现,新设计和技术不断引入到 电芯安全设计中,为储能保驾护航;三是智能化,随着大量AI技术的兴起,可以实现生产制造过程中 的深度耦合。在具备组串式系统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了电池系统的功率密度,可以在工厂内完 成联调,极大降低了现场调试的工作量和成本。当然,对于大部分自身不具备PCS研发能力的电池厂 家或系统集成商,这种交直流一体化方案也存在研发难度和成本较高、采购选型通用性下降、PCS可 维护性下降、安全责任界限不清、拉弧或短路安全风险上升等突出问题,需要根据不同应用环境和场 景进行综合考虑。 (3)液冷式PCS崭露头角10 积分 | 70 页 | 9.67 MB | 5 月前3
共 31 条
- 1
- 2
- 3
-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