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国信证券PPT:人工智能推动算力需求爆发,电力设备迎来成长新赛道亿美元/GW,其中非IT设备占比20%-40%,非IT设备中柴发、变配电、UPS/HVDC等电力设备占比50%-70%。数据中心供电系统主要包括变压器/开关柜、UPS/HVDC、服务器电源(AC/DC)、 板卡电源(DC/DC)四大环节。数据中心供电设备对于可靠性要求极高,对企业品牌、技术和质量稳定性提出较高要求,且往往采用冗余配置方式提供备用。根据相关数据,数据中心IT负载约为芯片功率的1.4-1 稳步提升。巴拿马电源在HVDC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设备集成度,进一步提升效率、减少占地。 2023年以来,包括百度、阿里、Meta、谷歌等企业纷纷发布或启动下一代高压HVDC产品,将直流电压从240/336V提升至±400/750V,进一步降低服务器端损耗。SST(固态变压器)由电力电子变换器和高频变压器组成,可实现高 压交流至低压直流/交流的电压变换及能量双向流动,在保持巴拿马电源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 20kV电力设备需求。 u 服务器电源单位价值量大幅提升,英伟达B系列产品带动铜连接和BBU应用 服务器电源(AC/DC)是数据中心供电重要环节,负责将UPS/HVDC输出高压交流/直流转变为服务器适用的12/48V直流。与传统服务器电源相比,AI服务器电源功率密度大幅提升,单位价值量是传统服务器电源的4倍以上。我们预计, 2024-2026年全球服务器电源市场空间为143/587/933亿元10 积分 | 42 页 | 2.55 MB | 1 小时前3
17科智咨询:中国智算中心供配电系统应用市场研究报告(2025)12 14 15 16 17 22 23 25 26 行业概述 Part 1 定义及研究范畴 研究范畴 智算中心供配电系统是指从电源线进线,经10kV中压配电设备、变压器、0.4kV低压配电设备、不间断电源UPS、后备电池、 UPS配电设备到IT负载为止的整个电路系统,涉及电力输入、分配、应急储备等多个环节,是智算中心的生命线,保障着智 算中心各类设备的正常用电 头柜等相关产品和解决方案子市场。 智算中心供配电系统:是从电源线路进用户起,经高 / 中 / 低压配电设备到 IT 负载为止的整个电路系统。 中压 ATS(Automatic Transfer Switching Equipment):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一种,专门设计用于中压等级(如 10kV)的电源切换。其核心功能是在主电源(如市电)故障时,自动将负载切换到备用电源(如中压柴油发电机),以保障 数据中心、电厂等关键场所的电力供应连续性。 量、信号、保护、调节等设备组装在一起的组合体,主要 用于对用电设备进行控制、保护和电能分配等。通常应用于电压等级为 0.2kV 至 0.66kV (0.4kV 为主)的电力系统中。 不间断电源:不间断电源,利用电池化学能作为后备能量,在市电出现断电等电网故障时,不间断地为用户设备提供电 能的一种能量转换装置。包括 UPS( Uninterrupted Power System )、HVDC(High10 积分 | 28 页 | 4.35 MB | 1 小时前3
2023电力市场化改革洞察: 面向市场参与者的20大趋势交易总量快速增长 ............... 16 02 煤电继续发挥价格基石作用,未来电价将持续反映新能源占比的变化 .................... 17 03 优先发电电源逐步入市,与煤电机组同场竞争,资产经营风险增加 ......................... 19 04 多年合约机制有望进一步完善,逐渐成为可再生项目主要风控手段之一 ........ 结 电能量 市场 中长期 市场 01 中长期市场将迎来更多市场主体,交易占比维持高位,交易总量快速增长 02 煤电继续发挥价格基石作用,未来电价将持续反映新能源占比的变化 03 优先发电电源逐步入市,与煤电机组同场竞争,资产经营风险增加 04 多年合约机制有望进一步完善,逐渐成为可再生项目主要风控手段之一 05 作为与现货市场衔接的必然手段,中长期分时段交易将进一步推广 现货市场 发用电双方交易主体 全面放开经营性电力用户i发用电计划,推动其参与市场化交易,是电力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经营性电力用户的 用电量约占全国用电量的八成,这意味着相当水平的发电量和更多种类、更大数量的电源侧主体将不可避免地参 与市场交易,新能源、水电、核电等非火电机组的部分或全部电量,也将逐步纳入电能量市场交易体系。 按照交易主体,电力市场又可划分为电力批发市场和电力零售市场。电力批发市场由发电企业与电力批发用户(在0 积分 | 46 页 | 5.30 MB | 5 月前3
4. 我国虚拟电厂的建设发展与展望发电装机连续突破13亿千瓦、14亿千 瓦,历史性超过火电装机规模。 l 新能源发电:2023年底风光合计装机 10.5亿千瓦,2024年5月底达到11.5亿 千瓦,占总装机比重37.9%。 2015年以来我国电源新增装机变化情况 Ø 近年来我国电力装机结构变化情况 Ø 新型能源体系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基础性工程 2014年 2017年 2021年 2022年 ü 习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提出“四个革命、 50万 千瓦时。 • 欧洲:以分布式电源、储能资源为主,主要针对实现 分布式电源可靠并网和电力市场运营 • 案例一德国Next Kraftwerke欧洲最大虚拟电厂:聚 合资源包括沼气电厂、热电联产厂、水电光伏、电 池储能、电动汽车、工业负荷等。截至2022年底, 聚合规模约为1230万千瓦,聚合单元超过15000个, 通过调控各类分布式电源、用户和储能系统,参与 电力市场交易为电网提供平衡服务。 国家发改委 国家能源局 《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 体系的指导意见》 鼓励抽水蓄能、储能、虚拟电厂等调节电源的投资建设。 国务院 《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 构建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推动清洁电力资源大范围优化配置。 大力提升电力系统综合调节能力,加快灵活调节电源建设,引导自备电厂、传 统高载能工业负荷、工商业可中断负荷、电动汽车充电网络、虚拟电厂等参与 系统调节。 国家发改委20 积分 | 23 页 | 1.90 MB | 5 月前3
本末电碳:2025虚拟电厂生存与发展研究报告随着新能源⾼⽐例接⼊和电⼒市场化改⾰的推进,传统"源随荷动"的供需平衡模式⾯临挑战, 灵活调节资源的价值⽇益凸显。 虚拟电⼚应运⽽⽣ 虚拟电⼚(Virtual Power Plant,VPP)应运⽽⽣,作为通过数字化⼿段聚合分散电源和负荷 资源进⾏统⼀调度和交易的新兴业态。 智能管家功能 它本质上是电⼒系统的"智能管家",利⽤数字技术将分散的光伏、⻛电、储能和可调负荷整合 为可控单元,在⾼峰时远程降低空调负荷或释放储能,在低⾕时协调充电蓄能,以"聚沙成 20年代以来的⼀系列政策为其发展铺平道路。真正的⾥程碑是2025 年4⽉8⽇发布的357号⽂《指导意⻅》。该⽂件统⼀了虚拟电⼚定义——"基于电⼒系统架构,运⽤现代信息通信和控 制技术,聚合分布式电源、可调节负荷、储能等分散资源,作为新型经营主体参与电⼒优化运⾏和市场交易";强调 虚拟电⼚在增强电⼒保供、促进新能源消纳、完善电⼒市场⽅⾯的重要作⽤;并提出明确的发展⽬标:"到2027年虚 拟电 等多种服务的能⼒。因此技术平台必须确保精确计量与可靠控制:⼀⽅⾯利⽤⾼精度智能电表等装置保证各资源的计量数据准确可靠,另⼀⽅⾯通过控制器远程执⾏调度指令时能达到所需 的响应时间和精度。对于直接受控的负荷或电源(直控型VPP),平台需实现秒级远程控制能⼒,即在秒级尺度上调节空调、电锅炉、分布式储能的出⼒。只有这样才能参与⾼实时性的辅 助服务市场(如调频)并满⾜考核要求。 此外,技术平台建设还须满⾜安全10 积分 | 16 页 | 15.51 MB | 5 月前3
2025年中国新型储能行业发展白皮书-机遇与挑战024年7月15日 前建成并网。 数据来源:EESA数据库 2025 中国新型储能行业发展白皮书 第二章 中国新型储能应用概况 中国新型储能主要应用于三大场景:电源侧、电网侧和用户侧。在电源侧,储能系统与风电、光 伏等可再生能源配套,通过“风光+储能”模式平抑发电波动性,提升并网友好性,减少弃风弃光现 象。电网侧重点布局调峰调频服务,利用储能的快速响应特性参与电网辅助服务,并通过配电网侧储 60.0%(装机能量口 径),较2023年增加7.6%;其中独立储能占57.6%,是最主要的装机应用场景,随着各地配建储能转 独立储能政策的推进,预计2025年独立储能新增装机占比将会持续增高。电源侧储能占比32.3%,其 中光伏及风电配储合计占比30.9%。用户侧储能占比7.7%,其中工厂配储是最主要的场景,此外储能 在园区配储、光储充等场景下的应用也在逐渐增多。 2.1 应用场景分布 能源的全面入市,未来现货 市场峰谷价差或将进一步扩大,独立储能商业模式或将重构,以容量租赁收入为主的商业模式将成为 “过去式”,预期电能量交易和辅助服务调节价值将愈发凸显。 (4)市场预测 电源侧储能方面,尽管2025年初“强制配储”政策取消,但前期政策推动的存量项目仍在释放;另 外,碳中和背景下,预计我国新能源装机占比还将大幅提升,仍需配套储能解决波动性问题,因此电 源侧储能需求长期10 积分 | 70 页 | 9.67 MB | 5 月前3
2024年拥抱能源产消一体化-双碳背景下的企业用能转型报告节能降碳。 这不仅是国家层面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一环,也是企业在应对低碳转型风险、把握未来机遇中不 可或缺的战略选择。 二:向“产消一体化”转型,是用能企业能源消费的必然趋势 随着新型电力系统电源结构的不断演变,新能源渗透率将不断提高,在当前可再生能源通过 集中式发、输方式无法满足广大用能企业对绿电需求的情况下,用能企业将从传统能源消费向能 源产消一体化的综合能源转型:即用能企业从原来单一的用电/能源的消费者,变成自己可以生 能源活动碳排放101亿吨、占 比87%,能源活动中,电力行业碳排放46亿吨、占比46% 1。由此可见,实现双碳目标,能源是 主战场,电力是主力军,新型电力系统是其中的关键载体。而随着新型电力系统电源结构的不断 演变,新能源渗透率将不断提高,尤其是新能源消纳瓶颈凸显的情况下,用能企业将从传统能源 消费向能源产消一体化的综合能源转型:即用能企业从原来单一的用电/能源的消费者,变成自 己可以生 2024双碳背景下的企业用能转型高管调研,n=116 2.3 新型电力系统架构下,微电网是未来企 业能源基础设施形态 2.3.1微电网基本特征 根据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定义,微电网是指由分布式电源、用电负荷、配电设施、监控 和保护装置等组成的小型发配用电系统,电源以当地可再生能源发电为主,并主要具备以下基本 特征: y 微型:35 千伏及以下且系统容量(最大用电负荷)原则上不大于 20 兆瓦; y 清洁:“源”以光10 积分 | 46 页 | 8.66 MB | 5 月前3
陕西省微电网发展研究陕西省微电网发展研究—基于典型示范项目的调查 摘要 西北地区风光资源丰富,西北电网已成为我国首个新能源为发电装机主体电源的区 域电网。截止到 2023 年 12 月 31 日,西北地区新能源装机容量达到 2.1 亿千瓦,占比超 过 50%。然而,受本地消纳能力有限、外送通道建设滞后、风电、光伏等电源装机容量 年平均增速整体大于用电量增速等因素影响,西北地区面临严峻的消纳压力。 地处西北地区的陕西省是 亿千瓦时以上,新能源占全省电力装机比重突破 45%。 在新能源高渗透率的情况下,实现消纳目标需要多措并举。 根据 2017 年 7 月,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印发《推进并网型微电网建设试行办 法》的通知,微电网是由分布式电源、用电负荷、配电设施、监控和保护装置等组成的 小型发配用电系统(必要时含储能装置)。微电网分为并网型微电网和独立型微电网, 可实现自我控制和自治管理。并网型微电网既可以与外部电网并网运行,也可以离网独 5kW 柔性 UPS 供电系统 交直流混合智能充电系统(7kw 交流充电桩 ×5、60kw 直流充电桩 ×3、120kw 直流充 电桩 ×1、60kw 直流输入充电桩 ×1) 100kw 柴发备用电源接口 160kW 溴化锂热源制冷系统 智慧能源管理平台 5 陕西省微电网发展研究—基于典型示范项目的调查 总投资建设成本 2732 万元,各分项成本:光伏系统 2236 万元,输配电及控制系0 积分 | 26 页 | 3.19 MB | 5 月前3
数字驱动、智慧引领:迈向未来的新型电力系统源发电设施实现因地制宜部署,伴随能量转化技术和 智能化技术的突破,持续提升效率,降低开发成本, 进而实现在大时空尺度下优化配置,与当地资源条件 及生产生活方式有机融合。 储:多样化的储能设施不仅将广泛存在于电源侧与负 荷侧,还将以独立储能的角色为电力系统提供宝贵的 调节资源,深度参与电力系统调节与市场化运行,发 挥并网支撑、调峰调频、后备保障等多重作用,在数 字化智能化技术的支持下成为萌生能源新业态与新模 电力消费者能够在数字化技术的支持下主动进行用能管理, 控制用能成本,并随着电力市场化机制的发展成熟,参与市 场互动获取收益,使电力的清洁转型惠及每一个用户。 源:产销一体,数助运赢 未来的新型电力系统中,电源侧将呈现风光领跑,多能互补, 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的格局,电力生产端也随之迎来向产销一 体化运行模式的全面变革。 为应对清洁能源在空间及时间上的分布不均衡问题,未来的清 洁能源场站将升级为若干以灵活性为核心的源网荷储一体化项 网荷储一体化项 目,虚拟电厂本地平衡后并入电网;风光水火多能互补一体化 项目打捆参与特高压外送。同时屋顶光伏、分散式风电等分布 式设施将碎片化资源充分转化并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实现聚 合,为电源侧提供重要补充的同时提高能源系统的灵活性。 在产销一体化的模式下,清洁能源场站的涉网特性逐步向传统 能源靠拢,从而提升系统抗扰动能力,并通过与储能的充分配 合提升自平衡能力。清洁能源场站的生产运营将实现设计、管10 积分 | 42 页 | 5.06 MB | 5 月前3
数字驱动、智慧引领: 迈向未来的新型电力系统源发电设施实现因地制宜部署,伴随能量转化技术和 智能化技术的突破,持续提升效率,降低开发成本, 进而实现在大时空尺度下优化配置,与当地资源条件 及生产生活方式有机融合。 储:多样化的储能设施不仅将广泛存在于电源侧与负 荷侧,还将以独立储能的角色为电力系统提供宝贵的 调节资源,深度参与电力系统调节与市场化运行,发 挥并网支撑、调峰调频、后备保障等多重作用,在数 字化智能化技术的支持下成为萌生能源新业态与新模 电力消费者能够在数字化技术的支持下主动进行用能管理, 控制用能成本,并随着电力市场化机制的发展成熟,参与市 场互动获取收益,使电力的清洁转型惠及每一个用户。 源:产销一体,数助运赢 未来的新型电力系统中,电源侧将呈现风光领跑,多能互补, 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的格局,电力生产端也随之迎来向产销一 体化运行模式的全面变革。 为应对清洁能源在空间及时间上的分布不均衡问题,未来的清 洁能源场站将升级为若干以灵活性为核心的源网荷储一体化项 网荷储一体化项 目,虚拟电厂本地平衡后并入电网;风光水火多能互补一体化 项目打捆参与特高压外送。同时屋顶光伏、分散式风电等分布 式设施将碎片化资源充分转化并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实现聚 合,为电源侧提供重要补充的同时提高能源系统的灵活性。 在产销一体化的模式下,清洁能源场站的涉网特性逐步向传统 能源靠拢,从而提升系统抗扰动能力,并通过与储能的充分配 合提升自平衡能力。清洁能源场站的生产运营将实现设计、管10 积分 | 42 页 | 9.14 MB | 5 月前3
共 26 条
- 1
- 2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