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行业:2025年Q2矿业智能化建设洞察报告-52页Industry 一、政策研究 1.1国家层面政策 1.2省市层面政策 二、云贵川非煤矿山行业发展现状 2.1云南省 2.2贵州省 2.3四川省 三、非煤矿山系统解决方案 3.1总体架构 3.2生产对象 3.3生产工具 3.4生产过程端 四、非煤矿山案例(重庆海螺水泥) 4.1矿山基本情况 4.2矿山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情况 4.3取得成效 五、新设备及技术 全面取消井下劳务派遣 一、政策研究 1.1国家层面政策 1.2省市层面政策 二、云贵川非煤矿山行业发展现状 2.1云南省 2.2贵州省 2.3四川省 三、非煤矿山系统解决方案 3.1总体架构 3.2生产对象 3.3生产工具 3.4生产过程端 四、非煤矿山案例(重庆海螺水泥) 4.1矿山基本情况 4.2矿山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情况 4.3取得成效 五、新设备及技术 Industry 一、政策研究 1.1国家层面政策 1.2省市层面政策 二、云贵川非煤矿山行业发展现状 2.1云南省 2.2贵州省 2.3四川省 三、非煤矿山系统解决方案 3.1总体架构 3.2生产对象 3.3生产工具 3.4生产过程端 四、非煤矿山案例(重庆海螺水泥) 4.1矿山基本情况 4.2矿山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情况 4.3取得成效 五、新设备及技术10 积分 | 52 页 | 8.01 MB | 2 月前3
工业互联网赋能能源化工行业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2025年)技 研发、生产运营、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实践探索,但仍存在实施 路径不清晰,实施方法不明确等问题。 为引导能源化工行业深化数字化转型,本报告面向行业发 展需求,探索工业互联网赋能能源化工行业技术架构,梳理依 托工业互联网开展数字化转型的方法实践,为企业转型提供有 益借鉴。 目 录 一、工业互联网发展现状 ................................1 (一)工业互联网的内涵与意义 (一)工业互联网的内涵与意义 ..........................1 (二)全球工业互联网的发展 ............................2 (三)工业互联网通用体系架构 ..........................4 (四)工业互联网技术产业发展趋势 ......................5 (五)工业互联网特征优势 .................. ................7 (一)国家高度重视能源化工行业安全与转型发展 ......... 8 (二)我国能源化工行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演进 ... 8 三、工业互联网赋能体系架构 ...........................10 (一)设备边缘层提供物联设备接入和边缘计算能力 ...... 10 (二)资源层提供底层基础设施支撑能力 .............0 积分 | 37 页 | 2.03 MB | 5 月前3
融合生态 拥抱智能:2030中国智能制造及自动化行业展望报告步的步伐正在带动工业自动化实现 成熟、实用的解决方案,数量不断增 加的合作和共同开发项目印证了这一 点。 — 更多企业选择合作方式搭建工业 物联网平台,而非自主开发。工业物 联网平台是制造环境的基础设施, 建立在通用架构和标准化通信协议 之上,可帮助工业用户监控、管理和 控制互联设备。工业物联网平台让 制造商能够分析和优化工厂产生的 大量数据,从而获取价值。54%的受 访者表示,他们目前搭建工业物联网 平台的机制是与OEM合作,有30% 提升至10%。国产工业软件供应商主 要在中小制造企业中通过价格优势 和本地化服务取得认可。 当前,传统工业自动化系统在技术上仍 存在诸多痛点。工业软件系统普遍按照 ISA95的分类方法进行分层的架构设计, 导致业务碎片化且条块分割,形成系统 孤岛,跨层的业务流程难以实现。各应 用子系统分开独立建设和部署,各个系 统技术路线差异较大,软件复用性差。 不同厂家、不同系统之间通过私有接口 互联,缺少公共的服务接口标准。数据 Company 内生型安全管控 新平台体系架构 模型化数据底座 分布式智能调度 全生命周期 应用工具链 多源异构 数 数据融合 虚拟化 PLC 工业AI智 智能体 低代码/无 无代码开发 生产全过程仿真与 智能优化 智能化 敏捷化 平台化 首先,平台化趋势大幅提升工业自动化 软硬件兼容性和灵活度。“平台+应用” 架构模式作为工业软件体系演进的重要 方向,逐步成为主流工业软件框架。工20 积分 | 18 页 | 1.16 MB | 4 月前3
煤矿智能化建设指南升级改 造方案,明确智能化煤矿建设的总体架构、技术路径、主要任务 与目标。 智能化煤矿应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建设思路,采用一套标 准体系、构建一张全面感知网络、建设一条高速数据传输通道、 形成一个大数据应用中心,面向不同业务部门实现按需服务。井 工煤矿、露天煤矿开展智能化建设可参考图 1 所示技术架构。 4 图 1 智能化建设参考技术架构 (一)井工煤矿智能化总体设计 1.总体技术要求 充分挖掘数据 潜在价值,实现过程参数优化、生产流程优化、数字仿真优化、 设备故障智能诊断、经营决策优化等。 (三)选煤厂智能化总体设计 1.总体技术要求 智能化选煤厂可参考图 2 所示技术架构,划分为设备层、控制 层、执行层、决策层四层。设备层主要包括机电设备及检测仪表、 保护装置等;控制层主要包括生产集中控制系统、设备状态监测 系统、视频监控系统、调度通讯系统、安全监测系统等;执行层 主要包括生产管理、机电管理、安全管理、经营管理、节能与环 保管理、安全与职业健康管理等;决策层主要包括:智能控制、 智能管理、智能分析、辅助决策等。 8 图 2 选煤厂智能化建设参考技术架构 2.选煤厂智能化建设技术路径 第一阶段:重点开展智能化选煤厂标准建设、关键技术攻关、 基础装备完善工作,适时进行成熟技术推广,开展示范工程建设。 第二阶段:强化大数据技术与选煤专业知识的深度结合与应0 积分 | 50 页 | 176.51 KB | 5 月前3
光子盒:2025年全球量子计算产业发展展望报告(2025-3)四个 方面进行技术升级: (1)自动化:利用AI,实现硬件优化、自动化等功能。 (2)低温化:由室温方案向低温方案转变,从而有效降低互联复杂性和噪声干 扰。 (3)混合化:将量子-经典混合架构考虑在内,促进量子处理单元(QPU)与 中央处理器(CPU)更好地连接。 (4)集成化:方便微波信号生成、数字处理和实时解调等多种功能的集成,系 统能够同时支持高并行度的量子门操作和态读取。 与读取模块直接部署在低温环境中,可以显著降低系统复杂性和信号传输延迟。这 种转变不仅改善了超导量子比特与测控设备间的耦合质量,还为大规模、稳定和高 精度的量子计算提供了更为理想的物理平台。 (3)混合化。逐渐将量子-经典混合架构纳入考量,促进量子处理单元(QPU) 与中央处理器(CPU)更好地连接。 中微达信面向大规模量子比特阵列的高保真度量子门操控和并 行快速量子态读取,推出了全新的“蜀山”系列低温CMOS量 子 探测器的时间分辨率和精确度, 有利于更精确地控制和测量量子比特的状态。 集成化与小型化方面,波导混合集成超导纳米线单光子探测器(SNSPD)技术 将不断发展,使其能够与更多类型的光量子集成芯片架构兼容,如硅、氮化硅和铌 酸锂等,实现更高密度的集成,减少系统体积和复杂度,为量子计算系统的小型化 和可扩展性提供支持。 降低成本方面,SNSPD系统的成本之一是制冷成本,随着商业公司的持续推动10 积分 | 184 页 | 18.33 MB | 6 月前3
煤矿智能化发展蓝皮书(2025年)-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领域 5G 应用实施方案》,在智能煤矿板块提出建设煤矿井上井下 5G 网络基 础系统,搭建智能化煤矿融合管控平台、企业云平台和大数据处理中 心等基础设施,打造“云-边-端”的矿山工业互联网体系架构。2023 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应急管理部、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等 17 部门 联合发布《“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要求推动研制矿山机 器人产品,推进智能采掘、灾害防治、巡检值守、井下救援、智能清 智能云计算数据中心逐步发挥“数据+AI”赋能作用。基础 设施方面,构建了服务器虚拟化、存储虚拟化、网络虚拟化技术和云 计算管理全面融合的云计算模式数据中心,有效实现资源集约化建设。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面,推动“统一数据标准、统一技术架构、统一系 统平台”,打通煤矿生产、管理、安全、自动化控制等众多“烟囱” 系统,实现各系统数据统一接入数据湖、数据资产深度沉淀,为数据 分析提供来源与工具。例如,神东煤炭集团建成的智能算力中心为矿 20 1.标准技术架构引领煤矿智能化建设系统推进。《煤矿智能化建 设指南(2021 年版)》提出了智能化煤矿应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建 设思路,采用一套标准体系、构建一张全面感知网络、建设一条高速 数据传输通道、形成一个大数据应用中心,面向不同业务部门实现按 需服务,为煤矿智能化建设提供了技术路线参考,规范了煤矿智能化 建设遵循的范式。煤矿智能化建设参考技术架构如图 1 所示。 图0 积分 | 48 页 | 1.27 MB | 5 月前3
重型装备制造企业能源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上海 201804) 摘 要: 为了更好地实现对重型装备制造企业能源管理, 论文提出了基于 C# 和 SQL 的能源管理系统的设 计方案。 为此, 首先介绍了能源管理系统, 其次对能源管理系统进行了架构设计和网络拓扑结构设 计, 介绍了能源管理系统的功能, 最后提出了基于.NET 平台的功能实现。 关键词: 能源管理系统; 数据库; .NET 框架 中图分类号: TP391.9 文献标识码: 品五在预测年份的产品数量, 预测年份的总能耗为 E: E=p1x1+p2x2+p3x3+p4x4+p5x5。 矩阵计算如下: AX=B,ATAX=ATB,X=(ATA)-1ATB,E=PX 1.2 系统架构设计 系统的总体架构由应用层、 模型层和数据层组成。 应用层包括能耗统计及图表输出以及能源消耗预测。 模 型层为应用层提供各类计算模型, 包括支持能耗统计的 设备能耗统计模型、 车间能耗统计模型、 介质能耗统计20 积分 | 3 页 | 408.64 KB | 5 月前3
德勤:2025年趋势追踪报告-引领矿业及金属行业转型变革战。从瞬息万变的地缘政治事务与 气候相关的不稳定因素,到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等颠覆性技术的涌现,以及对践行 多元化、公平性与包容性(DEI)的呼吁,还包括供应链中断等问题。 在过去,企业的架构和管理模式往往旨在维系企业相对稳定。如今,企业的盈利能力、可 持续性以及其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可能更多取决于其适应变化的能力。 举例而言,Z世代即将成为全球矿业及金属行业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极具目标导 营以及调整剩余业务来应对协同效应降低的影响成功奠定基础。 基于战略目标选择交易架构和策略 私人资本持有者作为买家或战略合作伙伴,在剥离或重组被视为非核心、表现不佳或资源 不足的矿物及金属资产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与这些合作伙伴高效合作,企业 可考虑尽早开启对话,并在重新平衡资产组合时对替代性选项和交易架构持开放态度。 传统意义上的“剥离”是指出售公司或部门。然而,更加科学、快速兴起的交易策略是考 虑建立合资企业(JV)、合伙企业和联盟等各种选项。2023年,传统并购交易的替代性选 项在所开展交易中的占比达到43%,而2022年这一比例仅为26%。11 企业的战略目标可用于改进所选用的交易策略和架构。例如,如果企业希望或需要回笼资 金用于其他业务领域,直接出售非核心资产可能是最佳选择。然而,如果企业希望获得资 金流入、利用新的合作关系或重塑管理层,建立合资企业或许才是更优选择。 在整个资产剥10 积分 | 80 页 | 18.85 MB | 5 月前3
2024年拥抱能源产消一体化-双碳背景下的企业用能转型报告三:微电网将成为用能企业不可或缺的能源基础设施 未来随着用能企业更多接入分布式能源、向能源产消一体化转型,涵盖本地新能源、储能、 负荷设备与能源管理系统的微电网形态将成为新型电力系统架构下,用能企业不可或缺的能源基 础设施。未来的电网模式应该是大电网与微电网的结合体,大电网的架构是微电网发展的前提条 件,而微电网具备充分接纳清洁能源、调节能力强等特征,能够为大电网提供补充,从而成为用 能企业的能源基础设施形态。微电网的技术 系统的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 图11:针对已经部署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储能的企业,您最为看重系统的哪些能力?(多选) 数据来源:施耐德电气&上海交大 2024双碳背景下的企业用能转型高管调研,n=116 2.3 新型电力系统架构下,微电网是未来企 业能源基础设施形态 2.3.1微电网基本特征 根据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定义,微电网是指由分布式电源、用电负荷、配电设施、监控 和保护装置等组成的小型发配用电系统,电源以当 量要求,实现 与并入电网的友好互动、用能企业的友好用能。 未来随着用能企业更多接入分布式能源、向能源产消一体化转型,涵盖本地新能源、储能、 负荷设备与能源管理系统的微电网形态将成为新型电力系统架构下,用能企业不可或缺的能源基 础设施: y 分布式能源建设:微电网通过集成光伏、储能、风电等分布式能源,实现了能源生产的 多元化和本地化。如光伏利用太阳能发电,具有清洁、可再生的优势;储能系统则能有效缓解分10 积分 | 46 页 | 8.66 MB | 5 月前3
全球工程前沿报告2024-中国工程院、效能与处理能力提供了理论基础,其主要研究方 向包括领域专用软硬件协同架构和晶圆级集成工艺。领域专用软硬件协同架构是指面向领域应用共性特征, 在计算系统设计和运行全流程中,通过统一的描述和工具对软件架构与硬件架构进行集成开发,跨越软硬 件界面进行系统优化,确保软硬件协同工作与高效交互,实现更高的系统性能和效率的计算架构设计范式。 晶圆级集成工艺基于先进集成技术与微电子理论,研究晶圆级键合、跨尺度高精度集成等工艺技术,设计 辅助通信网络进行动态调整、通信资源分配与调度优化、干扰管理等,实现通信性能提升。 低空信息网络体系与通感一体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包括空口与波形、架构与组网、协作与融合等方面。 首先,通过通感融合波形设计,实现一体化无线空口,有效提升频谱效率,最大化资源利用率。其次,原 生的一体化架构将助力通信和感知功能按需开启,并实现全局组网,提供连续无缝的低空信息服务。最后, 多频段、多节点、多模态的深度协作将融合多维数 台物理特性、空间通信环境、动态不确定的任务需求等限制条件,大规模卫星集群分布式规划与智能协同 控制在工程实践方面也存在难题。目前,研究的前沿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① 分布式规划与智能协同 控制体系架构设计,包括动态主节点的选取机制、星群分层分组策略,旨在为大规模星群规划与控制提供 工程实施框架;② 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自主协同决策理论方法,包括分布式决策问题建模、模型有效性分析、 自主协同决策算10 积分 | 293 页 | 4.25 MB | 5 月前3
共 28 条
- 1
- 2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