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工程前沿报告2024-中国工程院发电系统的环境影响评估;③ 海洋漂浮式光伏发电系统效率提升;④ 海洋漂浮式光伏发电系统的集成技 术研究。该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将海洋漂浮式光伏与海水淡化、养殖和制氢等产业结合,与海洋风力发 电装置结合建设大规模海上发电站或能源岛。具体的技术发展趋势包括浮式平台的轻量化和智能化、功能 一体化设计和环境友好型设计等。 (3)基于深度图像的场景解析 基于深度图像的场景解析主要是指基于深度图像及其对应的 RGB 调节储能材料的相变点,发展适用于不同应用场景且兼具超高储热密度、低毒、低成本的相变材料;通过 循环稳定性研究,实现相变材料的长寿命应用;强化相变材料在充放热过程中的换热,发展适用于相变材 料的大规模储热与换热装备。 (8)多尺度复合材料能量吸收结构 多尺度复合材料能量吸收结构旨在通过跨尺度的材料设计与结构优化,显著提升结构在冲击、碰撞等 极端环境下的能量耗散能力,是当前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 的峰值功率、高效的能 量转换和长效持续的能量供给,是为下一代高集成化、微型化设备提供快速充放电和长循环寿命的能量存 储解决方案。 目前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高能量密度电极材料的设计与制备、大规模阵列化电极制备方法探 索、电极与电解质界面工程与电解质优化、高集成化结构优化、微型化设备的应用开发等。技术发展趋 势集中在多功能集成设计以满足微型化集成化需求、一体化自供电集成微系统开发、利用柔性电极材料10 积分 | 293 页 | 4.25 MB | 5 月前3
2023电力市场化改革洞察: 面向市场参与者的20大趋势一方面要严格控制化石能源消费、积极发展非化石能源;另一方面 也要继续深化能源体制机制改革,特别是继续全面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完善电力等能源品种价格市场化形成 机制,支撑可再生能源和储能等技术的大规模发展。 在“双碳”顶层设计的指导下,为了“推动形成适合中国国情、有更强新能源消纳能力的新型电力系统”,国家发 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能源局于2022年1月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 重要。首先,目前各省在现货市场和辅 助服务市场等短周期交易方面普遍刚刚起步,亟待进一步巩固基础、形成连续机制。第二,在可再生多年合约这 样的长周期交易方面,目前的机制尚未真正发挥稳定投资预期、大规模吸引社会资本的作用,仍然有很大改善空 间。第三,在2025初步建成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目标下,目前在多层次市场协同运行、跨省跨区灵活调度与 交易方面仍面临众多挑战,迫切需要打破行政壁垒、优化资 场交易;后续将逐步引 导各类电源有序进入市场交易,由优先发电计划逐步转变为电力中长期合同或差价合约。在发电侧,特别对 于增量的风电、光伏等电源,加大市场化进程以实现新能源更大规模的消纳。 • 在用户侧,当前较大规模的工商业用户通过大用户直购或者售电公司代理的方式参与电力市场,小用户基本 上仍由电网企业代理购售电。政策要求分批次推动经营性用户全面参与市场,社会资本将继续进入售电业 务,售0 积分 | 46 页 | 5.30 MB | 5 月前3
光子盒:2025年全球量子计算产业发展展望报告(2025-3)产业规模 时间 2020之前 2025-2030 2031-2034 2034之后 量子优越性 展示阶段 含噪中等规模量子 (NISQ) 时代 专用量子模拟机实现 多种核心应用示范 大规模专用与可纠 错通用量子计算机 进入全面容错量子 计算 (FTQC) 时代 2020-2024 • 由计算领域成熟 企业引导,完成 初步的概念验证 • IBM早在1990年 代就建立了专门 适合空间有限的实验室环境,或者需要在单个空间中放置多个 单元的实验室环境。 量羲技术推出了1000μW大冷量无液氦稀释制冷机,可以搭载 超过1500路高密度射频测量线路及与之匹配的高密度滤波、衰 减模组等,向用户提供了更大规模的极低温、大冷量和极微弱 信号测量的整体解决方案。 中国知冷低温推出的ZL-DR400型极低温稀释制冷机,其连续 运行最低温度7.45mK,制冷功率650μW @100mK、18μW @2 实现容错量子计算的核心支撑 02 第二章 上游核心设备与器件 (2)低温化。室温量子测控系统作为经典-量子接口,为每一个量子比特提供 了门脉冲偏置、微波脉冲激励和色散反射测量,以实现高保真度、大规模并行的量 子态制备、逻辑量子门操控和读取。然而,工作于稀释制冷机极低温温区(~20mK) 的超导/硅基量子比特需要穿越复杂的电子线路和多层制冷机冷盘,才能与室温 (300K)量子测控设备相连接10 积分 | 184 页 | 18.33 MB | 6 月前3
中国储能研究报告2025正极、负极、隔膜和电解液组成。差异主要在正极材料上,钠盐代替锂 盐,铝箔代替铜箔。 钠电的优势在于在工作温度、安全性、循环寿命及充电速度。 1) 安全性。钠电具有更高的稳定性,热失控风险较低,这对于储 能系统尤其是大规模储能设施而言至关重要,能够有效降低安 全事故发生的概率,保障人员与设备的安全。 2) 低温性能。钠离子电池通常能够在-40℃至 80℃的环境下稳定运 行,而三元锂离子电池的工作温度范围一般在-20℃至 再用到 冶金、交通等诸多领域 氢能依据不同范畴有着明确区分。狭义层面,氢储能紧紧围绕 “电-氢-电”的转化进程展开。在电力供应出现富余,特别是处于用电 非高峰时段,充分借助这些电能大力开展大规模制氢活动,成功地把电 能巧妙转换为氢能储存妥当,此类氢能既能够作为储备能源,按需供应 给下游相关产业使用;又能在用电高峰来临,用电需求急剧攀升之际, 利用燃料电池这一关键技术,将储存的氢气迅速转化为电能,并及时输 固态输送,氢储能不受输配电网络的限制,能够实现跨区域调峰。而电 化学储能电站则受限于电网和运输条件,难以实现跨区域调峰。特别是 在远海风能开发方面,随着海上风电的大规模发展,海上电力的输送和 消纳成为挑战。利用海上风电制氢,可以有效解决海上风电大规模并网 消纳难和深远海电力输送成本高的问题。 氢可以说是能源的终极形态,电解水制氢,几乎取之不尽;与氧 反应就能产生电能,只生成水,真零碳排放。但氢储运环节面临的挑战10 积分 | 16 页 | 4.38 MB | 5 月前3
数字驱动、智慧引领:迈向未来的新型电力系统正当其时——数智技术赋能新型电力系统 储:多维调度,数创新态 未来储能设施将广泛存在于电力系统中各个环节。在发电侧, 储能设施作为调节资源为风、光等清洁能源平衡波动性,实现 大规模并网消纳;在电网侧,储能设施辅助调峰、调频,缓解 电网阻塞,提高电能质量;在消费侧,储能设施不仅可作为后 备电源,为工商业、家庭、社区提供用能保障,还支持用户进 行容量电费管理,节省用能成本。 提升经济性的重要路径。 12 数字驱动、智慧引领:迈向未来的新型电力系统 | 正当其时——数智技术赋能新型电力系统 2.1.2 需求与挑战 面向未来的新型电力系统,传统的运维管理方式已无法满足大规模清洁能源发电设施的需求。频发的极端天气、储能设施的安 全风险,以及多能互补的复杂性,都对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高效性带来更大的挑战。唯有借智能化与数字化技术,才能全面提 升新型电力系统的安全性与运行效率,应对这些多维度的复杂问题。 多元耦合以应对波动性: 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出力具有很强的波动性、随机性和间歇 性,为避免大规模清洁能源并网后冲击电网,跨时空尺度的调 节平衡尤为重要。这要求在精准预测发电设施出力情况的基础 上,统筹风、光、核、水等多种供能设施以及储能等调节性资 源,达成动态平衡以保障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从而促进清洁能 源的大规模消纳。数字化技术将聚合多时间、多空间、多类型 数据信息,利用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精准气象预测10 积分 | 42 页 | 5.06 MB | 5 月前3
数字驱动、智慧引领: 迈向未来的新型电力系统正当其时——数智技术赋能新型电力系统 储:多维调度,数创新态 未来储能设施将广泛存在于电力系统中各个环节。在发电侧, 储能设施作为调节资源为风、光等清洁能源平衡波动性,实现 大规模并网消纳;在电网侧,储能设施辅助调峰、调频,缓解 电网阻塞,提高电能质量;在消费侧,储能设施不仅可作为后 备电源,为工商业、家庭、社区提供用能保障,还支持用户进 行容量电费管理,节省用能成本。 提升经济性的重要路径。 12 数字驱动、智慧引领:迈向未来的新型电力系统 | 正当其时——数智技术赋能新型电力系统 2.1.2 需求与挑战 面向未来的新型电力系统,传统的运维管理方式已无法满足大规模清洁能源发电设施的需求。频发的极端天气、储能设施的安 全风险,以及多能互补的复杂性,都对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高效性带来更大的挑战。唯有借智能化与数字化技术,才能全面提 升新型电力系统的安全性与运行效率,应对这些多维度的复杂问题。 多元耦合以应对波动性: 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出力具有很强的波动性、随机性和间歇 性,为避免大规模清洁能源并网后冲击电网,跨时空尺度的调 节平衡尤为重要。这要求在精准预测发电设施出力情况的基础 上,统筹风、光、核、水等多种供能设施以及储能等调节性资 源,达成动态平衡以保障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从而促进清洁能 源的大规模消纳。数字化技术将聚合多时间、多空间、多类型 数据信息,利用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精准气象预测10 积分 | 42 页 | 9.14 MB | 5 月前3
2025年中国新型储能行业发展白皮书-机遇与挑战长期需求;内蒙古特高压外送通道配储需求旺盛,加之“政策+资金”双驱动,推动特高压通道节点附 近储能规模化建设;江苏作为负荷中心,新能源渗透率提升导致调峰调频需求激增,江苏“715保供项 4 目” 在Q2拉动了大批独立储能装机,大规模工厂配储亦贡献了部分增量;此外,河北新能源装机快速 增长,但此前储能装机距“十四五”规划相差较大,2024年政策推动下储能装机迅速上量,故新增装机 排名较2023年有大幅上升。 1.3 区域分布 对工商业储能备案、消 防或并网验收等方面的规范,在短时间内影响了市场投资热情继而项目投运出现了阶段性降速,但凭 借江苏市场的崛起和更多细分场景的挖掘,2024年工商业储能项目投运规模仍实现了较大规模的增 长,整体规模达到3.74GW/8.2GWh,同比增速72%(装机能量口径),持续保持高增态势。设备价 格方面,工商储一体柜从2023年中近1.5元/Wh降至2024年初1元/Wh再降至2024年中的0 当前主流集成技术主要包括集中式、组串式、交直流一体、高压级联等。其中,从系统架构和管 理方式来看,集中式方案通过电池多簇并联后与PCS相连,实现大功率、高效率的能源存储和输出, 且集中式储能系统大规模调度能力和成本效益突出,多应用于低压大功率场景。组串式储能系统每个 储能单元都具备独立控制和管理功能,其分散式架构赋予了组串式储能高度的可扩展性,在灵活性和 安全性上优势突出。在实际项目应用中,10 积分 | 70 页 | 9.67 MB | 5 月前3
华福证券:烯烃行业景气度低,关注AI构建能源转型体系................. 19 3.2 新版工业“双碳”标准指南征求意见 ................................... 20 3.3 今年或为潮汐能大规模部署元年 ..................................... 20 3.4 能源转型变革步入下半场 “能源 AI”推动构建新体系 ................... 管理与评价标准等。 (来源:中国化工报) 3.3 今年或为潮汐能大规模部署元年 全球多国正在部署潮汐能发电项目,全球潮汐能商业化提速。公开信息显示,目 前,全球多国正在部署潮汐能发电项目,预计今年有望成为潮汐能大规模部署元年。 英国加速部署潮汐能大规模应用:英国将大规模应用潮汐能和波浪能提上日程, 计划在默西河启动一个大型潮汐能项目。该项目主要利用潮差发电,默西河拥有英国0 积分 | 29 页 | 3.02 MB | 5 月前3
2025年中国省级绿色电力市场建设:现状与展望报告场并存,共同作用于 可再生能源的整体价值。 可再生能源发展中的共性问题与相应机制设计 | 表 1 4 省 (市、地区) 特色电力市场机制/政策 思考与总结 广东 ● 引导更大规模的新能源逐步入市 ● 增设绿电事后交易,拓展绿电交易渠道 ● 鼓励分布式新能源聚合参与电力交易 ● 出具绿电溯源报告,满足用户消费证明需求 ● 在市场机制与规则 设计上,供给端省 《巴 黎协定》各缔约方提交新版国家自主贡献之际 2,可 再生能源如何持续、稳定发挥潜能,将成为驱动各国 目标进程的重要因素。 各国政府通过一系列激励性政策支持可再生能 源平稳起步并逐步扩大规模,包括基于电量激励的 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和基于电价激励的财政补贴政策 等 3。在政策的积极引导与有效支撑下,可再生能源 项目获得稳定的收益预期,并进一步吸引更多的投 资进入该领域,促进可再生能源产业快速发展。 再生能源出力受气象条件影响具有波动性,通常是 被动出力,而非按调度安排主动出力;布局受到资源 禀赋限制,具有一定地理限制;需要通过电力电子设 备与电网连接 8,降低了电网的惯量水平,并增加了设 备可靠性风险。因此,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部署,将 带来诸多新变化与新挑战。高效、稳步地将可再生能 源整合到电力系统,从而最大程度发挥可再生能源 的潜力至关重要 9。推动可再生能源进入市场,以经 济合理的手段适应和引导可再生能源部署,是世界10 积分 | 68 页 | 12.71 MB | 5 月前3
2024年拥抱能源产消一体化-双碳背景下的企业用能转型报告在用能企业的能源产消一体化转型过程中,经济性分析不可或缺。首先,“能算得过来账” ,也就是说,部署光伏和储能的经济性是调研企业普遍关注的问题;其次,未来电力市场化改 革将为企业带来新的商业机遇,如大规模用电、且具备灵活用电能力的企业可以通过参与电力 市场交易,降低企业用能成本、提升经济性,同时市场上也出现了负荷聚合商参与辅助服务、 能源即服务(EaaS)模式等第三方服务商,这些都会助力用能企业实现能源转型。 了当前可再生能源消纳的困局。《2024年2月全国新能源并网消纳情况》的数据显示,2024年 2月份全国光伏发电利用率为93.4%,首次跌破95%,电网消纳能力已接近极限。这表明,在供 给端通过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发电建设实现能源转型的思路,目前遇到了瓶颈。在用能侧建设分布 式能源系统,至少有两个优点:第一,分布式自发自用,减轻电网平衡供给和需求的负担;第 二,需求柔性,通过需求侧管理,可以帮助 立健全电力辅助服务市场价格机制的通知》自2024年3月1日起实施,主要强调未来需要进一步 优化调峰、调频、备用等辅助服务交易和价格机制;规范辅助服务价格传导等。随着具有波动 性、随机性、间歇性等特征的新能源大规模并网,电力市场辅助服务需求快速增长,相关新模式 应运而生。2023年,省级现货运行单位的调峰辅助服务与现货市场实现了有效融合,调频、备 用等辅助服务品种完善:山东创新探索辅助服务交易品种,推出爬坡辅助服务;河南允许独立储10 积分 | 46 页 | 8.66 MB | 5 月前3
共 32 条
- 1
- 2
- 3
-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