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基于LTE-V2X预警类应用的功能安全分析白皮书分析。 在功能安全分析方法论部分,本研究基于 GB/T 34590 的框架,详细阐述了相关项定义、危害分析 和风险评估、功能安全概念等步骤。 在第 5 章到第 7 章的三个章节,本研究针对前向碰撞预警(FCW)、交叉路口碰撞预警(ICW)、 闯红灯预警(RLVW)应用,分别进行了相关项定义、潜在危害识别、ASIL 分析等工作,提出了 针对安全目标的功能安全要求。 在总结及展望部分,建议以本研究为开端,将 ........................................................................................10 4.2 相关项定义................................................................................................... 前向碰撞预警(FCW)——高速度差追尾..............................................................................12 5.1 相关项定义...................................................................................................10 积分 | 34 页 | 3.26 MB | 5 月前3
2025年量子计算应用能力指标与测评研究报告-量子信息网络产业联盟-要么仅用于硬件底层性能评测,无法准确描述量子计算的整体性能, 尤其是应用层面性能。因此,研发人员难以运用。 量子计算机应用能力是面向多场景多需求的综合能力。为此, 本报告构建量子计算应用能力评测框架,定义算力需求与计算能力 量子计算应用能力指标与评测研究报告(2024 年) 3 对接的核心性能指标,尝试从应用需求层面评估量子计算真实能力, 从而能够综合判断量子计算技术成熟度,推动当前 基本可以建模为四类问题。其核心计算性能需求指标主要包括计算 时长(时效)、计算规模(计算量)、计算精度、计算能效: 1)计算时长或计算时效性需求:有多种定义,根据具体任务选 择。包含任务交付到计算输出时长、量子态制备到量子态测量时长、 算法时间复杂度、每秒线路层操作数(CLOPS)等不同层级定义。 2)计算精度:量子算法对给定问题的解的近似程度,近似程度 表示算法解与最优解的接近程度,考虑量子计算机数值表征能力。 量子编译、智能工具等优化手段。计算规模还包括多个计算任务的 并发规模,即总的计算量。 4)计算效能:单位能耗(焦耳)完成的计算量。能耗包括主机 和外围设备,或者仅考虑主机。 (三)硬件系统性能指标 业界已经定义了多项的硬件单项指标或集成指标。 1. 比特级指标 1)量子比特(退)相干时间:量子比特在退相干之前可以维持 其量子状态的持续时间。更复杂的计算需要更长的相干时间。时间(能 量耗散时间)0 积分 | 46 页 | 1.93 MB | 5 月前3
基于可编程技术的6G用户面技术白皮书2025的动态适应、差异化的服务质量保证以及计算和通信 的深度集成。在此基础上,它提出了可编程用户面架构的设计原则,强调开放性、面向服务的设计、 软硬件协同和智能编排能力。本文进一步构建了一个具有协议可定义性和功能可扩展性的分层解耦 架构系统。 关于关键技术,白皮书强调了四个关键方向: 1、在网络计算中:通过将计算能力深度嵌入用户平面,实现了近边缘数据处理和实时响应。 2、 动态协议可编程性: OpenFlow 带来了两项革命性的网 络创新成就:“控制转发分离架构”和“可编程”,也成为了 SDN 思想的核心理论。 2019 年的 ONF Connect 2019 演讲中,Nick McKeown 教授定义了 SDN 发展的 3 个阶段: 图 1:SDN 发展阶段图 2010–2020 年:通过 OpenFlow 将控制面和数据面分离,用户可以通过集中的控制端去控制每个 交换机的行为; 2015–2025 所提供的控制面可编程已远远不够,无法完全达到目标无关的可编 程,更深刻的需求是做到协议无关的可编程;而 P4 可编程技术是一种协议无关的可编程处理器,提 出了创新性的数据包处理逻辑架构,给予网络从业者定义数据包处理逻辑的控制权,使其进而可控 制整个网络,P4 可应用于多种网络场景,如负载均衡、边缘计算、安全等方面,此时,P4 时代被称 为 SDN 2.0 时代,也被叫做用户面可编程。 从可编程0 积分 | 34 页 | 4.53 MB | 5 月前3
技术故障应急协同机制的探索技术故障 应急协同机制的探索 目录 技术故障重要性及定义 技术故障的全生命周期 如何落地应急协同机制 G O P S 全 球 运 维 大 会 暨 X O p s 技 术 创 新 峰 会 2 0 2 4 · 北 京 站 小结及展望 技术故障的重要性及定义 01 G O P S 全 球 运 维 大 会 暨 X O p s 技 术 创 新 峰 会 2 0 2 4 · 北 京 影响了业务的才是故障? G O P S 全 球 运 维 大 会 暨 X O p s 技 术 创 新 峰 会 2 0 2 4 · 北 京 站 技术故障在ITIL中的定义 ITIL定义:“服务的意外中断或服务质量的降低” 故障 问题 ITIL定义:为“问题”、“已知错误”,问题意味着隐患风险,已 知错误意味着主动整改。 : problem 问题(Problem)、故障(Incident)区分: • 技 术 创 新 峰 会 2 0 2 4 · 北 京 站 G O P S 全 球 运 维 大 会 暨 X O p s 技 术 创 新 峰 会 2 0 2 4 · 北 京 站 小结 故障定义 • 海恩法则:每一起严重事故后背,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次事故隐患(可预防) • 墨菲定律:任何可能出错的事情最终都会出错(不可避免) 01 故障生命周期 • 未10 积分 | 23 页 | 5.34 MB | 5 月前3
CIO时代:央国企信创白皮书——基于信创体系的数字化转型(2022)............................................................................. 22 4.2.2 信创云基础设施与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 23 4.2.3 信创云原生平台与容器云 据库是构成信创技术体系的三个主要支柱。 本着不是“简单替代”,而是“升级替代”的理念,央国企的信创技术体系 应该优先采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架构和技术体系,在基础架构方 面要利用云计算和大数据的软件定义、分布式计算和弹性扩展等特点,以资源池 方式,实现“单机低性能,但整体高可用”的计算模式,也就是实现计算模式从 单机的纵向扩展到跨单机的横向扩展。 在创新应用方面,要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随时连接、数据驱动和 信创云基础设施与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 ⚫ 信创云原生平台与容器云 ⚫ 信创裸金属云主机 23 ⚫ 信创云化路径 4.2.2 信创云基础设施与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 信创云基础设施的核心是虚拟化(Hypervisor)、存储和网络。随着过去多 年软件定义存储、软件定义网络等技术的发展,“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已经成 为数据中心云化基础设施建设的主流模式。相比传统数据中心,软件定义的数据10 积分 | 60 页 | 4.93 MB | 6 月前3
ICDT融合的6G网络白皮书5.0(2025)所以天线之间存在相同的相位偏差, 但多个站点之间的相位偏差有差异。如图 2-1-8 所示,站点 n 的发端射频和收端射频的相位 偏差分别是θtx,n TRP和θrx,n TRP,其相位偏差可定义为Δθn TRP = θtx,n TRP − θrx,n TRP。在用户侧,第 i 个天线 端口的发端射频和收端射频的相位偏差分别是θtx,i UE和θrx,i UE 。不考虑相位偏差的影响,从站点 ULejθrx,2 TRPH2, iejθtx,i UE,假设站点 1 为参考站点。每个站点根据上行信道,确定其接收和发射时 的波束成型向量,Wn = wn,0 wn,1…wn,P−1 T,它可以从一组预定义的码本中选择,或者其它 的波束设计方式。两个站点利用各自的波束成型向量,计算上行信道的相位信息,参考站点 (站点 1)将相位信息通过回传网络交互到站点 2。站点 2 计算相对于站点 1 的上行信道相 系统是以用户为中心的分布式传输系统,其支持弹性可扩展 的分布式接入网络(UCAN,User-Centric Access Network,以用户为中心接入网络)架构。 以用户为中心的无线接入网架构的设计基础是针对用户定义的灵活小区,也可以称为以用户 为中心灵活小区 UCFC(User-Centric Flexible Cell)。针对每个用户的灵活小区,UCAN 统 一管理和灵活组织各种平台上的网络节点,通过分布式信号处理和动态资源分配为用户提供10 积分 | 88 页 | 5.88 MB | 5 月前3
华为云安全白皮书3.7的云安 全运维。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介绍华为云如何在研发和运维过程中坚持安全最佳实践的 同时,实现先进的云安全体系,本章介绍华为云服务的责任共担模式。华为云根据业 界广泛的实践对模型进行了定义,如下图所示。 图3-1 责任共担模型 绿色部分由华为云负责,蓝色部分由租户负责。华为云负责提供安全的云服务,租户 负责云服务的内部安全和安全使用。 ⚫ 数据安全:对租户在华为云 租户在华为云上订购的虚拟网络、平台、应用、数据、管理、安全等云服务,主要负 责定制配置和运营。包括对华为云服务的定制化,以及租户在华为云上部署的任何平 台、应用和 IAM 服务的运维。租户还负责自定义虚拟网络层、平台层、应用层、数据 层和跨层 IAM 功能的安全设置,以及租户的运维安全和有效的用户身份管理。 3.1 华为云的安全责任 华为云的安全责任在于保障其所提供的 IaaS、PaaS 日志。 − 不得用个人存储介质连接服务器。 − 未经授权,不得私自使用任何存储介质连接服务器。 − 未经授权,不得改变生产环境中设施、设备、系统的用途,不得在其上从事 与其原本功能定义不符的活动和操作。 6.2 物理与环境安全 华为云已制定并实施完善的物理和环境安全防护策略、规程和措施,满足 GB 50174 《电子信息机房设计规范》A 类和 TIA 942《数据中心机房通信基础设施标准》中的20 积分 | 92 页 | 2.74 MB | 5 月前3
埃森哲《技术展望2025》透到方方面面,推动企业实现更高 水平的自动化,并将增强企业通过 技术、数据及 AI 重塑的能力。然而, 这一趋势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企业 需要在拥抱 AI 的同时,建立对技术 的信心,并重新思考信任的定义和 实现方式。 AI 领域的竞争热潮已成为不可否认的全球趋势。 这种情景似曾相识。1997年,国际象棋大师加 里·卡斯帕罗夫(Garry Kasparov)与 IBM 研发的计 算机“深蓝”进行六局对弈后落败。 的潜力,领导者需要制定战略,决定怎 样利用 AI 的自主性为企业提供新能力。然而,在这 个新时代取得成功并做出正确选择并非易事。自主性 的核心是信任,对企业来说,信任将是企业未来增长 的坚实后盾。 信任惟先 信任是如何定义人类体验的?以父母与孩子的 关系为例,在孩子成长的早期阶段,父母通过设置 “护栏”,如婴儿床的护栏或防撞条来保护他们,确 保他们的安全。随着孩子逐渐长大,我们学会了更多 地信任他们。他们不再需要牵着家长的手过马路,但 AI 的无限潜力。值得一提的是, AI 技术的影响将远超《技术展望》过去 25 年中所预 测过的其他技术对商业、产业、甚至技术本身产生广 泛的影响。我们预计,AI 驱动的自主性和认知数字大 脑将定义未来的技术和社会,当前只是这一变革的起 点。 《技术展望 2025》旨在帮助企业领导为未来的 转型之旅做好准备。报告围绕“AI自主宣言”这一主题, 分别探讨了生成式 AI 在技术开发、客户体验、物理10 积分 | 67 页 | 10.07 MB | 6 月前3
云原生机密计算最佳实践白皮书SDK(JavaEnclave)是一个面向 Java 生态的机密计算编程框架,它继承Intel SGX SDK所定义的Host-Enclave机密计算分割编程模型。JavaEnclave提供一种十分优雅的模式,对一个完整的 Java应用程序进行分割与组织。它将一个Java项目划分成三个子模块,Common子模块定义SPI服务接口, Enclave子模块实现SPI接口并以Provider方式提供服务,Host子模 英特尔软件防护扩展(Intel Software Guard Extensions,SGX)是一组安全相关的指令,它被内置于一些 现代Intel 中央处理器(CPU)中。它们允许用户态及内核态代码定义将特定内存区域,设置为私有区域,此区域 也被称作飞地(Enclaves)。其内容受到保护,不能被本身以外的任何进程存取,包括以更高权限级别运行的进 程。CPU对受SGX保护的内存进行加密处理。受保护 平台或Realm并不处于可能导致机密泄露的调试状态。建立这种信任的过程被称为“证明”。ARM正在与包括机 密计算联盟成员在内的主要行业合作伙伴合作,定义这一证明机制的属性,确保在不同的产品和设备上使用常 见的平台真实性和来源方法。Arm主导的开源软件Veracuz是一个框架,用于在一组相互不信任的个人之间定义 和部署协作的、保护隐私的计算;VERAISON-VERificAtIon of atteStatiON构建可用于证明验证服务的软件组0 积分 | 70 页 | 1.72 MB | 5 月前3
中兴通讯精准无线网解决方案白皮书切片网络承载了大量不同种类的业务,各种业务的性能指标要求差异较大,切片网络需要借助智能化的切片业务编排来 实现基于业务特性的切片级系统参数配置。除了定义每个切片的资源占用以外,运营商还可以灵活定义每个切片可以使用 的业务类型及数量,我们可通过 QoS 模板来定义业务类型,每个 QoS 模板主要包括业务描述和无线功能描述: 业务流识别包括静态匹配和动态匹配两种方式: 切片业务编排 业务流识别 固化下来。静态匹配的优点是简单固化,但也存在一些缺点: 细分粒度不够: 3GPP 协议中标识业务类型的 5QI 一共只有 255 个:其中 1~127 用于 3GPP 有明确定义的标准 5QI;128~255 用 于运营商可以预定义的 5QI,面对千行百业的各种业务,仅从时延和可靠性的角度来看,这些 5QI 也是不够的; 效率较低,增加运维成本: 基于用户签约静态配置 QoS 属性和参数,也就是说网络提供的 基于在线推理:针对特定业务的包特征预先进行离线学习,获得能够识别包特征的模型,然后在线部署并在线推理, 获得包特征。 扩展业务类型 支持针对每一种业务定制 QoS 保障策略,不再局限于 3GPP 定义的 5QI。 简化运维,提升运维效率 QoS 保障自动匹配到对应的业务流,这样签约发卡时,所有 SIM 卡都可以配置为默认 5QI;业务部署时,可实现 QoS 保障与 SIM 卡、无线终端的解10 积分 | 26 页 | 7.02 MB | 6 月前3
共 42 条
- 1
- 2
- 3
- 4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