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超节点发展报告-华为&中国信通院5.3 4.2 2.2 3.2 4.1.1 4.2.1 4.1.2 4.2.2 4.2.3 2.3 3.3 2.4 前言 大模型对基础设施的挑战 超节点的出现与演进 超节点基础定义与特征 超节点应用案例 总结和展望:迈向未来计算的下一个十年 参考文献 通往通用人工智能之路:最新大模型发展动态 07 07 06 16 21 07 16 21 09 加速人工智能科学计算,服务算法创新 助力行业企业智能化升级 系统特征 AI 技术从单点能力突破迈向系统能力创新 超节点技术产业生态发展格局 基础特征:大带宽、低时延、内存统一编址 超大规模 扩展特征:多级缓存池化、资源灵活配比 超高可靠 灵活切分 大模型计算基础设施的挑战 小结 小结 CONTENTS 目录 超节点发展报告 02 当我们站在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飞速发展的十字路口,一个清晰的趋势已然浮现:大模型正沿着 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超节点的出现成为了面向大模型未来发展的必 然趋势。 超节点并非简单的硬件堆砌,它的实现离不开基础技术、系统能力与可落地性的三方协同。基础 技术是超节点的根基,其具备超高带宽互联、内存统一编址等技术特征,通过近乎无阻塞的高带宽 互联,将数百上千个 AI 处理器编织为一个逻辑统一的高密度计算体,为高效计算提供了底层支撑。 系统能力则是超节点高效运转的保障,它需要具备大20 积分 | 31 页 | 4.79 MB | 2 天前3
未来网络发展大会:2025量子互联网与算网协同体系架构白皮书有的技术路线。其中量子通信是利用量子不可克隆原理从物理上实现 绝对安全通信;量子计算是利用量子态叠加原理实现并行运算,极大 提高计算速度;而量子精密测量则是突破标准量子极限进一步提升测 量精度。在实用化的过程中,随着用户和节点数目的增加,很自然地 就形成了量子网络。当网络的覆盖面变得很大,类似于当今全球互联 网时,就形成了量子互联网。所以在将量子信息实用化的过程中,对 量子互联网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发展是必然趋势。 展计算能力的模 型[23,24]。分布式量子计算机的思想是利用非局域的控制非门来协同 多个小型量子处理器来进一步扩展成为一个更大的量子计算机。如果 在量子网络中执行分布式量子计算,那么多个计算节点之间的非局域 控制非门的执行质量非常关键,其会直接关系到整个分布式量子计算 的计算效率。 23 目前由于受到比特数和门操作保真度等技术的限制,很难实现基 于量子纠错码的大规模量子计算机。所以现阶段处于含噪音中等尺度 由于本书主要聚焦于量子互联网,所以简单介绍与量子网络相关 的分布式精密测量方案。分布式量子传感主要是利用非局域量子关联 来实现对空间分布参数的精密测量,具有超越经典测量极限的灵敏度。 24 较为典型的应用场景为多节点的量子相位估计[30-32]、全球的量子时 钟网络[33]和长基线望远镜[34]等。更多关于量子精密测量和传感的 内容可参考文献[28,29]。这里简单介绍两个应用场景。 图 10. 全球量子时钟网络。20 积分 | 94 页 | 5.28 MB | 2 天前3
2025年智能化时代数据库自主可靠运维白皮书-腾讯云需要建设应急预 案和通报机制。 在设计数据库应急预案时,应从硬件、软件、节点、集群、机房等多个维度进行全面考虑,确保在不 同类型的故障发生时,能够快速响应并恢复业务。同时,RTO(恢复时间目标)和RPO(恢复点目 标)的设定应尽量缩短,确保业务的连续性和数据的完整性。 福建海峡银行总结了硬件故障、软件故障、节点故障、集群故障、机房故障、业务故障、性能故障等 几类应急场景,并在实践中设立了应对措施。 在软件故障方面:需要建立软件的冗余机制,如数据库的多实例部署、数据库的热备机制等。软件 故障发生时,能够快速切换到备用实例,确保数据库的持续运行。 在节点故障方面:需要建立节点的冗余机制,如数据库集群的多节点部署、节点的自动故障切换 机制等。节点故障发生时,能够快速切换到其他正常节点,确保集群的持续运行。 在集群故障方面:要建立集群的冗余机制,如多集群多中心部署、要实现集群自动故障检测和转 移机制等。集群故障 动故障切换技术,确保数据强一致性和业 务连续性。 数据可靠性:经过腾讯核心业务��余年 验证,数据可靠性达到��.�����%。 服务可用性:支持��.���%以上的高可 用性,即使节点故障也能快速恢复服务。 分布式架构设计 �个�以上的可靠性 提供强大的智能化管控、运维系统,凭借 DBbrain 数 据 库 自 治 云 服 务 体 系、 DBbridge 一 站 式 迁 移20 积分 | 89 页 | 2.06 MB | 2 天前3
未来网络发展大会:2025分布式算力感知与调度技术白皮书状况的基础上,借助统一的度量范式对资源量进行对比与评估,再结 合任务的计算强度、时延要求和数据依赖等特征,以及网络带宽和能 量预算等约束,运用自适应的智能调度算法将大规模的计算任务分散 到不同的计算节点上,从而实现高效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本白皮书阐 述了分布式算力感知与调度的背景、体系结构、关键技术、应用场景、 发展建议,旨在为有兴趣了解分布式算力感知与调度相关概念和技术 的研究人员提供介绍与 分布式算力是相对于传统集中式算力(如单一超级数据中心)而 言的算力部署与利用模式,其核心是将一个大的计算任务分解成若干 个小任务,然后把这些小任务分配给地理、网络层级或逻辑上相互独 立的多个节点。这些计算节点可涵盖数据中心、边缘设备(如基站、 物联网网关)、终端设备甚至个人闲置设备等,通过网络连接形成协 同体系,实现算力资源的分布式协同与高效利用。分布式算力并非单 一形态,边缘算力是前者重要组成部分,是分布式思想的一种具体体 依存、紧密结合的环节。“感知”是基础和前提,它指的是系统具备 全面、实时、精准地获取分布式网络中各个计算节点资源状态的能力。 具体而言,感知过程涵盖多维度:首先,系统需自动发现并注册新计 算节点,识别其 CPU、GPU、FPGA 等类型,以及内存、存储容量等基 础属性。其次,通过轻量探针或节点遥测数据,实时监控 CPU/GPU 利 用率、存储占用率、网络带宽与延迟、负载水平、功耗及环境温度等20 积分 | 73 页 | 2.15 MB | 2 天前3
未来网络发展大会:2025算电协同技术白皮书15%以上, 实现“比特”与“瓦特”的时空耦合。政策层面,“东数西算”工程已 明确要求 2025 年国家枢纽节点数据中心绿电占比超 80%, 《加快构建 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 年)》更将算电协同列为新型基 础设施建设的战略抓手,通过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推动“大”“小” 电网与算力节点的双向赋能。产业实践中,青海柴达木 100%绿电算 第九届未来网络发展大会白皮书 算电协同技术白皮书 策体系。2021 年 5 月,国家发改委等四部委联合印发《全国一体化大 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算力枢纽实施方案》,首次提出“东数西算” 工程,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 8 个地区布局国家算力枢纽节点, 明确要求西部节点可再生能源使用率不低于 65%。2022 年 2 月,“东 数西算”工程全面启动,规划建设 10 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展望“十 五五”期间,我国将进一步提升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比例,到 2030 年算电协同国家政策规划的最新进展主要体现在顶层设计 的深化与试点示范的加速落地。根据《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 案(2024—2027 年)》,算电协同被列为七大试点方向之一,明确要求 在国家枢纽节点和青海、新疆等能源富集区,通过“绿电聚合供应” 模式提升数据中心绿电占比,并探索算力负荷与新能源功率联合预测、 柔性控制等技术,以降低电网保障容量需求。国家能源局 2025 年 5 月发布的《10 积分 | 66 页 | 1.70 MB | 2 天前3
未来网络发展大会:2025卫星互联网承载网技术白皮书1.2 产业驱动经济升级 卫星互联网承载网正以“空天地一体化”架构重构产业生态,深 度融入国家“东数西算”与“算网能一体化”战略布局。通过卫星制 造、火箭发射、激光通信等核心技术的跨域协同,天基节点正成为绿 色算力网络的空间支点,驱动海洋经济、跨境贸易等产业向智能化、 低碳化跃迁,为区域经济联动注入新动能。产业链协同推动卫星制造 与火箭技术突破,如蓝箭航天完成火箭垂直起降回收验证,银河航天 为核心 节点,依托星间链路和星地链路,将分布在轨道各处的卫星节点与地 面信关站、高空平台等通信节点紧密连接,构成独立于地表的骨干通 信网络。与地面互联网中的光纤骨干网类似,卫星互联网承载网直接 决定了卫星互联网的通信能力上限,其性能优劣关系到系统能否真正 实现全球覆盖、低时延和高可靠的服务目标。 图 2-1 卫星互联网架构图 2 卫星互联网承载网的结构由在轨卫星、地面节点和多类型链路共 路共 同构成。在轨卫星既包括低轨卫星,也包括中高轨道的区域中继节点, 它们通过高速星间链路形成一个动态的网状拓扑。这些卫星节点不仅 仅承担信号转发的作用,还具备一定的路由计算、缓存和处理能力, 使得网络在链路变化频繁的空间环境中依然能够保持高效的数据调 度。地面节点主要由信关站和核心骨干节点组成,前者承担卫星与地 面网络之间的数据注入与卸载,完成物理层和链路层的对接,后者则 与地面核20 积分 | 85 页 | 3.37 MB | 2 天前3
华为:鲲鹏原生开发技术白皮书(6.0修订版)OmniData 算子下推 适用于存算分离场景或大规模存算融合场景,支持 Spark 3.0.0/3.1.1、Hive 3.1.0(Tez 0.10.0),是一种将大 数据引擎的算子下推到存储节点或卸载节点的服务,从而实现了近数据计算,减少了网络带宽,将该特性集成 到 Spark 后,基于 TPC-H 测试用例 12 条算子下推的 SQL 性能平均提升 40%。集成到 Hive 后,基于 TPC-H 适用于虚拟化场景,支持 RDMA 和 TCP 两种网络模式,支持 Spark 3.1.1、Spark 3.3.1、Hive 3.1.0 版本,其基 于 TCP/RDMA 等网络介质,优化数据分析过程中跨节点的数据写入、传输和读取流程,提升 Shuffle 性能,支 持数据分析过程性能提升,将该特性及算子加速特性集成到 Spark 后,基于 TPC-DS 99 条 SQL 验证,可实现 Spark 性能提升 Web/CDN 鲲鹏 BoostKit CDN 使能套件聚焦 CDN 开源组件可用性和 CDN 缓存节点吞吐量低、时延大等问题,通过使能鲲鹏 处理器内置的 RSA 加速引擎,对 RSA2048 算法进行硬件卸载,同时提供了 NUMA 优化等手段,以便充分发挥鲲 鹏处理器多核优势,助力 CDN 缓存节点提供更大吞吐量,实现更低时延。 鲲鹏 BoostKit Web 使能套件聚焦 Web 应用 HTTPS10 积分 | 112 页 | 17.64 MB | 5 月前3
基于区块链和区块链服务网络(bsn)的可信数据空间建设指引(2025年)为核 心,按照互联互通接口规范,不同主体通过可信数据空间连接 器接入可信数据空间服务平台。 分布式可信数据空间基于区块链的分布式特性,构建跨网、 跨云、跨链的底层基础设施,不同主体作为应用节点接入可信 数据空间,实现数据产品或服务跨主体可信流通。 递阶式可信数据空间介于集中式与分布式之间。 本报告所讨论的内容主要为基于区块链和区块链服务网络 (BSN)的分布式可信数据空间。 技术支撑层(跨链):区块链与隐私计算技术既是数据基础 设施建设核心技术,也是构建可信数据空间的基础技术底座。 区块链方面,可信数据空间建设应支持各种联盟链底层框架接 入,对于跨境可信数据空间,还应允许境外节点公有链底层框 架接入,并实现基于不同区块链底层技术平台的链与链之间数 据交互。隐私计算方面,通过提供支持多方安全计算和联邦学 习的接口,数据提供方、数据使用方可以使用 SDK 接入密态计 算 实现数据来源透明化、流转过程可验证。在可信数据空 间中,通过链上记录数据产生、传输、交易等环节的哈 希值与时间戳,支持实时追踪; ⚫ 数据监管技术:基于区块链的数据监管技术在数据流通 过程中对多层多方监管、监管节点开放、数据侵权判定、 数据审计等方面进行全面考虑,促进数据合规流通、保 障用户合法权益。 2.支撑实现资源交互能力的关键技术 (1)数据标识能力:为数据资源分配唯一标识符,实现快 速准0 积分 | 70 页 | 2.43 MB | 5 月前3
未来网络发展大会:2025服务生成算力网络白皮书础设施正向着通信、存储、计算等多要素深度融合的一体化服务方向 发展。算力网络作为实现算网基础设施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旨在将泛 在的算力资源依托网络进行打通互联、协同调度,并将不同的应用业 务通过最优路径调度到最优的计算节点,在实现用户体验最优的同时, 第九届未来网络发展大会白皮书 服务生成算力网络白皮书 3 保证网络资源和计算资源利用率最优化。 算力网络的核心思想是基于泛在分布的网络实现无处不在的算 略,并通过对基础设施进行自动配置来进行功能实现。因此,需要实 现意图驱动的算网融合,如图 2-2 所示。 图 2-2 意图驱动的算网融合 为实现上述目标,一方面需要基于算力网络现有的研究,包括资 源感知、算力节点协同机制、任务调度机制等,实现算网的深度融合。 另一方面,结合意图网络相关技术,将用户的意图进行转译成网络可 理解、可执行的指令,并根据当前算网状态进行策略验证、执行和结 果反馈,确保用户意图 保证算网对当前业务和未来新业务的服务质量。 业务应用层用于实现面向用户的服务能力开放,承载着抽象的业 务功能。从用户的角度来说,业务运营层支持用户智能交互,并能够 根据用户意图自动地将服务应用调度到合适的节点,实现资源利用率 最优并保证极致的用户体验。 内生智能模块通过构建数据采集、模型训练、智能分发、知识迭 代的完整闭环,能够为基础设施层、算网管理层及业务应用层提供全 方位的智能服务,进而为多样化业务需求和算网服务生成提供智能化20 积分 | 66 页 | 5.25 MB | 2 天前3
华为-人工智能行业:智能世界2035-20250918-134页SDLC。传 统 SDLC(软件开发生命周期)将被 Agent 代 软件形态变化:从程序到“程序 +Agent” 13 理化,AI 可自动生成需求文档、产出代码、执 行测试、提交 PR,人类则监督关键节点。开发 流程将演变为人机协作流水线,强调回滚机制 与可靠性保障。 架构重构:从微服务到 Agent 工作流。过度 微服务带来复杂性,未来将回归“模块化单体” 降低接口复杂度、强化边界清晰与可观察性。同 容)技术重建虚拟空间并根据自己意图生成 3D 内容,镜像世界生态将走向爆发。例如: 个性化互动式教育将逐渐普及:“虚拟数字 老师”将带领孩子们走进量子世界,或是与史前 动物面对面,或是“穿越”到关键的历史节点。 第一人称视角的虚拟旅行直播将成为常态, 每个人都可以分享身临其境的体验。比如乘坐 宇宙飞船在星际中穿梭、深潜海底、攀登世界 屋脊等。 预测未来十年,AI 在镜像世界沉浸式进化 进展。通过新型的终端设备会诞生出 异质 3D Wafer Scale 先进 互联 2/1/0D 材料 氧化物 半导体 宽带隙 材料 存储 新介质 研究新材料新器件、工程工艺、新架构、新范式,实现未来计算愿景 23 “制程节点缩小”的单一依赖,转而通过工程 的多维革新实现突破。三大关键技术方向将成 为核心抓手:一是 3D 异质集成与堆叠,将不 同功能、不同工艺的芯片 / 模块垂直堆叠,大 幅提升单位空间的算力密度;二是晶圆级计算20 积分 | 134 页 | 27.89 MB | 2 天前3
共 37 条
- 1
- 2
- 3
-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