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隐私计算互联互通技术与场景实践
2.49 MB
51 页
0 下载
21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 语言 | 格式 | 评分 |
|---|---|---|
中文(简体) | .pdf | 3 |
| 概览 | ||
金融业隐私计算互联互通 技术与场景实践 北京金融科技产业联盟 2025 年 6 月 版权声明 本报告版权属于北京金融科技产业联盟,并受法律保护。转 载、编摘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本报告文字或观点的,应注明来源。 违反上述声明者,将被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编制委员会 编委会成员: 何 军 聂丽琴 涂晓军 何 朔 高鹏飞 编写组成员: 周雍恺 赵庆杭 李定洲 戚文彬 侯 腾 谢袁源 王 琪 张高磊 袁 航 邹 奋 胡君一 陈钟正 丁亚丹 孔 宇 国 钰 夏知渊 王松松 刘 微 张 莉 李 娜 郑雅铷 杨 俊 池燕玲 董 琦 黄 璜 樊明璐 钱 菲 谢 谨 王光中 王心玥 傅 杰 葛明嵩 王思婷 刘 瑞 包 芬 唐昕韵 张育涵 刘 勇 申超波 王圣博 范 涛 万志辉 邓 凯 董佳佳 蒋金文 王一凡 阮方圆 吴 昊 洪 爵 王 聪 苏宁宁 吴博峰 陈 昀 孙中伟 杨孟青 蒋东来 刘 桥 苏文波 陈 勇 欧阳安泰 李 帅 周 璇 杨劲雄 章 磊 马居朝 杨 波 乔 弘 侯 建 黄雅琼 高英博 尤 萌 刘 莘 袁 博 杨靖世 白玉真 徐 潜 喻 博 沈华杰 张锦锋 高 峰 张 宁 童 玲 王 超 曾 成 姚 明 何 浩 赵欢欢 杨天雅 卫 骞 王健宗 黄章成 吴天博 刘立强 赖建章 邓志强 张 豹 沈 阳 单吴斌 王彦博 陈志豪 董效稳 薛祥杰 高海隆 张敬之 吴美学 焦 珊 冯苏鑫 辛沛露 田 江 王 鹏 李蓬勃 苏 晨 冯吉禹 窦永金 蔡 雷 于 欢 张英伟 金银玉 靳 晨 康和意 张自奇 张 磊 谭 琳 杨景瑞 黄振华 薛刚汝 林吉健 谭 晋 贾明阳 张晓蒙 编 审: 黄本涛 国 钰 魏中宣 主编单位: 北京金融科技产业联盟 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 成方金融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浦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民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广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前海微众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火山引擎科技有限公司* 京东科技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北京三快在线科技有限公司 银联商务支付股份有限公司 银联数据服务有限公司* 北京银联金卡科技有限公司* 中金金融认证中心有限公司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天翼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联通数据智能有限公司* 蓝象智联(杭州)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市洞见智慧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富数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壹账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荣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杭州金智塔科技有限公司* 参编单位: 华夏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兴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浙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网联清算有限公司* 光大科技有限公司 建信金融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国家金融科技认证中心有限公司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 度小满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腾讯云计算(北京)有限责任公司 复旦大学 北京金融信息化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 金电信息科技(北京)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数牍科技有限公司 华控清交信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湖南谦川科技有限公司 同盾科技有限公司 海光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杭州云象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联易融数字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神州数码信息服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飞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上海兆芯集成电路股份有限公司* FATE 开源社区* 隐语开源社区* 注:带*表示互联互通技术社区参与单位 目 录 一、背景 .....................................................1 二、实践总览 ................................................. 3 三、技术实践 ................................................. 5 (一)技术开源 ............................................ 6 (二)平台联调适配 ........................................ 9 (三)检测能力建设 ....................................... 12 (四)互联互通技术社区 ................................... 18 四、场景实践 ................................................ 21 (一)整体情况 ........................................... 21 (二)具体场景介绍 ....................................... 22 (三)场景共性问题与建议方案 ............................. 34 五、规划与展望 .............................................. 38 (一)工作规划 ........................................... 38 (二)工作建议 ........................................... 39 (三)未来展望 ........................................... 41 1 一、背景 数字经济时代,数据蕴含着巨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深刻影 响并重构着经济社会运行和社会治理,已经成为影响未来发展的 战略性资源。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 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建设和运 营国家数据基础设施,促进数据共享”。人民银行《金融科技发 展规划(2022—2025 年)》要求“探索建立跨主体数据安全共 享隐私计算平台,在保障原始数据不出域前提下规范开展数据共 享应用”。隐私计算因其“可算不可见”的特性已然成为数据要 素流通的关键技术,但不同隐私计算平台间由于技术实现的差异 难以直接联通和复用,同一家机构对外开展隐私计算合作时往往 需要“烟囱化”部署多套平台,这不仅导致资源成本、协调成本 和运营成本的高企,还放大了系统安全风险。原本通过隐私计算 技术连接的“数据孤岛”逐渐演变为“技术孤岛”,成为掣肘数 据要素进一步有序流通的痛点问题。 自 2022 年起,在北京金融科技产业联盟数据专委会的组织 下,由中国银联牵头,联合商业银行、检测机构、互联网公司、 科技企业、通信运营商、科研院所和开源社区等 50 余家单位组 建金融业隐私计算互联互通课题工作组。经过两年多的持续攻 关,工作组形成了《金融业隐私计算互联互通技术研究报告》《金 融业隐私计算互联互通平台技术规范》(T-BFIA 031—2024)团 体标准等一系列重要成果。 2 2024 年,金融业隐私计算互联互通进入全面落地阶段,工 作组依据互联互通团体标准进行了多个层面的落地实践。本报告 汇总体现了工作组开展互联互通落地实践的阶段性成果,希望可 以为产业各方提供参考,共建隐私计算互联互通生态流通网络。 3 二、实践总览 工作组将金融业隐私计算互联互通分为四个主要阶段:技术 研究、标准研制、试点落地和行业互通。 图 1 隐私计算互联互通发展阶段 在技术研究阶段(2022 年—2023 年),工作组各参与单位 通过充分讨论弥合分歧,逐步形成了以“管理面与数据面切分, 管理面分模块定义,数据面逐步解耦”为核心特征的金融行业隐 私计算互联互通统一框架,并于 2023 年 5 月发布《金融业隐私 计算互联互通技术研究报告》;在标准研制阶段(2023 年—2024 年初),工作组以互联互通统一框架与技术攻关为基础,编制形 成《金融业隐私计算互联互通平台技术规范》团体标准,并于 2024 年 3 月正式发布实施。 以技术研究报告和团体标准为基础,工作组采用“技术生态 +业务场景”双轮驱动的模式推动互联互通进入全面试点落地的 新阶段。在技术层面,按照“可行-可用-可信”的工作思路逐步 深化,一是以技术开源的形式,发布业界首个较为完备的隐私计 4 算互联互通 API 接口规范,并根据实践情况进行勘误和更新;二 是开展平台互联互通改造联调,形成了以团标为依托的互联互通 产业测试床,目前已有 20 余家主要产业方完成了多方跨平台、 跨算法互通联调,具备支持实际业务开展的技术基础;三是构建 互联互通检测能力体系,联盟已正式授权 BCTC、国金认证等开 展检测受理工作,信通院等其他行业方也在加快推进跨行业互联 互通检测能力对标对表;此外,通过组建技术社区,集思广益推 动互联互通整体技术生态的稳步演进。在业务层面,互联互通能 够降低合作方之间的对接成本、加速实现业务落地,目前整个产 业正以百花齐放的态势广泛开展互联互通场景试点,充分表明各 方对于互联互通合作模式的认可。工作组单位参与的第一批互联 互通场景类型分布如下: 图 2 工作组单位参与的互联互通场景类型分布情况 5 三、技术实践 为推动互联互通技术落地,工作组根据互联互通标准,按照 “可行-可用-可信”的工作思路,逐步深化开展了技术开源、平 台联调适配和检测能力建设工作,并通过组建互联互通技术社区 整合各方技术力量,统筹推动技术实践工作开展与技术生态建 设。其中,技术开源工作是互联互通从标准迈向实践的第一步, 主要目的是验证互联互通在实操层面的可行性;平台联调适配工 作推动业界隐私计算平台和产品完成互联互通改造升级,验证互 联互通相关接口规范和功能模块的实际可用性,为跨机构数据合 作奠定平台互通基础;检测能力建设工作保障了互联互通平台底 座与算法的安全性和规范性,并与其他行业检测能力对齐,实现 跨平台、跨行业的兼容和互信。 图 3 互联互通技术实践整体框架图 6 (一)技术开源 1.发布 API 接口规范 v1.0 根据行业级隐私计算互联互通框架理念,互联互通标准进一 步规范了隐私计算互联互通平台所需满足的最小必要模块,明确 了管理面、数据面各层功能,以及相关技术要求、安全要求和验 证方法。但标准落地前仍面临“最后一公里”问题,行业各方在 开展隐私计算平台互联互通改造适配时迫切需要具体实操层面 的参考。为此,工作组将标准进一步翻译为技术语言,制定了业 界首个较为完备的隐私计算互联互通 API 接口级规范,并在 FATE 以及隐语开源社区发布了相关技术文档 1。 图 4 互联互通 API 接口规范开源发布 与互联互通标准相匹配,互联互通 API 接口规范主要包括管 1 隐语仓库地址 https://github.com/secretflow/InterOp,https://gitee.com/secretflow/InterOp FATE 仓库地址 https://github.com/FederatedAI/InterOp 7 理层接口、控制层接口、算法组件层接口、传输层接口、开放算 法协议以及 TEE 统一远程证明协议共六个部分。 图 5 互联互通 API 接口规范主要内容 管理层接口:包含互联互通平台的基本元素、各级资源 的互通流程及支撑互通流程的东西向接口,分层级约定了节点互 通、数据互通、项目互通、流程互通、组件互通、模型互通等资 源互通接口。 控制层接口:包含流程调度和算法容器管理。流程调度 约定了互联互通平台基于南北向、东西向的作业调度控制以及任 务调度控制接口,算法容器管理明确了平台对于算法容器的管理 机制,包含组件注册与发现以及容器管理与加载。 算法组件层接口:包括应用算法和安全算子。其中,应 用算法模块以容器镜像的形式打包存储,每一个算法组件需要具 备针对该组件的算法自描述文件以供他方算法注册与使用加载。 8 此外,算法组件层与控制层(调度层)、传输层以及系统层(计 算、存储)等均有信息交互,需要遵循相应的规范和接口。安全 算子模块向应用算法模块提供调用接口。 传输层接口:包括传输接口和传输报文约定。互联互通 传输协议是一种无状态/分布式/通用的应用层协议。 开放算法协议:根据开放算法协议要求,制定的一套推 荐的接口协议。 TEE 统一远程证明协议:从屏蔽不同 TEE 方案远程证 明流程实现差异的角度,对远程证明流程中的相关要素做统一抽 象,实现不同 TEE 方案的互联互通。 互联互通 API 接口规范与业界主流标准、技术路线完成了 兼容对齐,并配套提供了集成对接指引,以便更好地指导不同技 术架构隐私计算平台按照接口文档进行技术改造,覆盖对接流 程、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的全方位解析,有效降低了互联互通技 术实践门槛,有利于促进互联互通技术应用普及。 2.更新 API 接口规范 v1.1 互联互通 API 接口规范 v1.0 版本开源以来,在深入联调实 践的过程中,各方反馈了相关勘误信息和新增需求。经技术社区 集体审议通过,于 2024 年 12 月正式发布互联互通 API 接口规范 v1.1 版本。新版本在保持兼容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了接口规 范的合理性与适用性,相关修订内容如下: 9 表 1 互联互通 API 接口规范 v1.1 版本勘误表 类别 接口 原内容 修订内容 管理面 接口 3.1 合作申请接口 /v1/interconn/node/contra ct/apply 请求体 inst_id、node_id、name、institution 等信息发送的是对方节点信息。 请求体 inst_id、node_id、name、 institution 等信息发送本方节点信息 给对面,对方 node_id 由请求头字段 x-target-node-id 字段进行指定。 4.3 数据集授权申请 /v1/interconn/dataset/audit /apply 请求体 audit_id、auth_scope、contract_id、 dataset_id、time_limit 请求体新增 times_limit 字段,数据 类型 int32,表述数据集访问次数限 制 4.4 数据集授权意向更新 /v1/interconn/dataset/audit /confirm 请 求 体 resource_permit 结 构 体 中 resourse_node_id、resourse_inst_id 请 求 体 中 resourse_node_id 、 resourse_inst_id 修 改 为 resource_node_id、resource_inst_id 6.1 公开组件列表查询 /v1/interconn/component/l ist 请求体 category、contractId、developer、 page_num、page_size 请求体 contractId 修改为 contract_id 控制层 接口 3.10 作业审批确认 /v1/interconn/schedule/job /audit_confirm 请求体 status 中文名为作业状态 请求体 status 中文名修改为作业审 批状态,枚举状态:REJECTED、 APPROVED 通用报 文头规 范 通用报文头规范 x-auth-sign:利用签约时指定的算法构造 的签名值,用于安全校验 x-csrf-protection:避免跨站点请求伪造攻 击,POST 时必选 x-source-node-id:请求方节点 id x-target-node_id:目的方节点 id x-nonce:系统生成的防重放随机串,如 UUID x-trace-id:业务自定义标识,用于全链路 追踪 x-timestamp:调用方毫秒时间戳 x-mprac-token-set:多方资源访问控制的许 可凭证 x-auth-sign 新增说明:节点信息查 询、合作申请、更新合作意向接口 header 无需包含 x-auth-sign,节点签 约完成后才能生成签名值; x-csrf-protection 新 增 说 明 : x-csrf-protection 是一个 token 示例 返回体 code:200 code:0 (二)平台联调适配 1.互联互通改造 行业级互联互通能够有效降低行业隐私计算平台建设成本 10 和社会总成本,是隐私计算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自互联 互通团体标准发布以来,业界互联互通进程明显加速,各大商业 银行及相关产业方加快开展隐私计算平台互联互通技术能力建 设工作。当前有 20 余家单位已经完成或者正在推进互联互通联 调对接,覆盖了行业主要平台方: 招商银行、浦发银行、广发银行等机构通过对自主隐私计算 平台的升级,实现了对互联互通标准的功能支持;工商银行、交 通银行、中国银行、平安银行、杭州银行等机构通过与科技公司 合作或者依托 FATE2.0 互联互通开源框架,使其平台具备了互联 互通标准对接能力;蚂蚁、字节、美团、淘天等互联网公司及电 信翼支付、联通数智等运营商也同步推进自有隐私计算平台互联 互通升级。 图 6 业界平台互联互通改造进展 2.互联互通测试床 为方便产业各方进行快速联调适配,开展平台互联互通效果 验证及算法验证,银联基于银联云环境搭建了互联互通测试床, 可支持在内网环境下与银联平台及测试床内的其他平台进行快 11 速协商及联调适配,或通过网络白名单开展跨域联调。 图7 互联互通测试床部署架构 其中,基于内网环境进行对接,可以减小网络环境对联调的 影响。内网环境下,测试床为每个机构提供一个或多个 k8s 命名 空间用于平台部署并提供基础 k8s 权限;基础组件库提供了 nginx、minio、mesh、mysql 等存储、传输组件;公共算法库提 供了银联已按照互联互通标准改造完成的算法,部署在内网环境 的平台可直接调用测试,算法更新后可第一时间进行对接测试; 公共代码库,可将源码上传至公共代码库,并提供 CICD 能力。 目前,互联互通测试床已入驻浦发、微众、电信翼支付、蓝 象、洞见、富数等相关机构的隐私计算互联互通平台,已验证的 算法包括:rsa 求交、ecdh 求交、纵向 LR 算法和纵向 XGB 算法, 其中除 ecdh 外均进行过四方联调测试,验证了多方参与环境下 运行同一隐私计算算法的可行性。 12 (三)检测能力建设 1.检测体系规划 隐私计算互联互通是一项技术繁杂、系统性强的工作,开展 跨机构和跨行业合作时,涉及多方参与者的技术实现与认知差 异,且目前缺乏统一的安全准入要求。为确保各方互联互通改造 的正确性与安全性,测评环节至关重要。互联互通标准的一项核 心特色是平台底座与算法充分解耦,这种算法可插拔式的设计助 力厘清了隐私计算平台底座与算法的安全边界,
| ||
下载文档到本地,方便使用
共 51 页, 还有
1 页可预览,
继续阅读
文档评分


基于云计算技术智慧环卫解决方案
人工智能技术在水利行业中的应用实践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