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双碳指数研究课题组:中国城市双碳指数报告报告(2022-2023)
3.35 MB
33 页
0 下载
19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 语言 | 格式 | 评分 |
|---|---|---|
中文(简体) | .pdf | 3 |
| 概览 | ||
目 录 报告摘要 1 研究说明 4 城市双碳指数指标体系 4 数据来源 5 评价范围 5 2022-2023 年度城市双碳指数评价结果 6 主要发现 10 主要发现一:气候雄心连续两年上升,但部分城市排放增长较快 10 主要发现二:气候行动形成良好实践,分解推广需要目标引导 11 主要发现三:分布式光伏有效推动了东中部城市能源清洁转型,但并网消纳存在挑战 12 主要发现四:降碳和减污协同初见成效,但协同程度还需大力加强 13 城市双碳行动“全国一盘棋”态势 15 分类分析 16 年度进展分析 18 分项指标分析 21 城市双碳行动建议 28 附录 30 中国城市双碳指数 2022-2023 1 报告摘要 近年来,全球高温、热浪、山火、干旱、洪涝等极端天气频发,2023 年成为 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2024 年极有可能成为全球平均温升达到 1.5℃的第一 年,凸显气候影响不断加剧。COP28 在《巴黎协定》签订后开展了首次全球盘点 (Global Stocktake),显示 150 个国家做出碳中和承诺,行动层面也有进展, 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不减反增 1。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2024 年 10 月发布的《2024 年排放差距报告》指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必须在 2030 年减少 42%,到 2035 年 减少 57%,否则《巴黎协定》的 1.5℃目标将在几年内不复存在,而 2℃目标也将 岌岌可危。 全球疫后经济恢复乏力、能源市场动荡、特别是地缘政治紧张加剧,给中国 的能源转型带来挑战;而能源结构的调整,也使得传统电力系统加速向新型电力 系统转变。基于先立后破原则,中国在加强能源保供、保障能源安全的同时,继 续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汽车等相关产业,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 增长,努力落实国家自主贡献目标,持续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 的全面绿色转型。 作为碳排放的重要主体,城市低碳转型对全国双碳工作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 为客观反映我国城市“双碳”工作进展态势,识别推广最佳实践,助力全国一盘 棋梯次有序碳达峰,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与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组成的联 合课题组开展了中国城市双碳指数(CCNI)第3期年度评价。 第三期评价结果显示,北京在城市双碳指数评价中独占鳌头,其气候雄心与 低碳状态表现突出。成都、宁波、深圳紧随其后,昆明、上海、广州、天津、西 宁、威海也进入前十名。前十名东部地区占据7席,西部占据3席。在前十名城市 之外,“低碳状态”分指数Top10城市还包括海口、南宁、长沙、厦门。“排放 趋势”分指数的前十名城市则还包括吉林、延安、洛阳、焦作。 本期评价时段,我国能源转型又登上新的台阶。我们看到中国在可再生能源 装机方面继续领跑全球。2023年6月,中国风、光、水电总装机突破13亿千瓦, 历史性超过煤电装机 2,2023年10月达到14亿千瓦,风光水和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 均稳居世界第一 3。全球一半以上的电动车行驶在中国 4,截至2023年底总数超过 2000万辆 5,充电桩数量自十三五以来增长60倍 6。 但与此同时,我国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环境约束偏紧、交通运输 1 https://www.iea.org/reports/co2-emissions-in-2023/executive-summary 2 http://www.nea.gov.cn/2023-08/04/c_1310735564.htm 3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 2023 年年会上的讲话,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3-03-28 4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夏应显在 10 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3-10-27 https://news.cnstock.com/news,bwkx-202310-5141439.htm 5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24-01/12/content_26036610.htm 6 https://www.nea.gov.cn/2023-08/30/c_1310739000.htm 中国城市双碳指数 2022-2023 2 结构仍以公路货运为主的基本国情没有根本性改变,绿色低碳转型的结构性压力 依然显著。本次评价期跨越疫情和疫后恢复期,国际国内形势复杂,能源保供和 产业链去风险等非常规措施,使得“十四五”前半段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增 速明显快于“十三五”时期 7。 本次评价的四项主要发现,反映出积极进展的同时,也识别出转型挑战。第 一个主要发现是,城市气候雄心连续两年上升,但部分城市排放增长较快。在城 市双碳指数三大指标中,气候雄心连续两年上升,而低碳状态这个关键指标与上 期基本持平,但部分城市排放量出现新的峰值,导致达峰趋势指标得分出现较为 显著的下降。反映到城市两年得分变化中,除西宁、榆林、南京、呼和浩特等16 个城市的评价综合得分上升外,40个城市得分持平,54个城市出现得分下降。这 凸显出低碳转型还在爬坡过坎的关键期,实现“双碳”目标不能一蹴而就,必须 持续付出艰苦努力。 第二个主要发现是,多地气候行动形成了良好实践,但分解推广需要目标引 导。110城市能源消费指标连续3年上升,其中深圳电网清洁能源电量占比已近七 成,成都大力实施“以电代煤、以电代油”行动,北京着力建设环京200公里可 再生能源协同发展圈层。经济社会结构指标中,海口、上海和常州分别在新能源 车渗透率、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和新能源车产业发展方面有突出表现。垃圾分类与 资源循环利用,苏州通过“三定一督”机制有效实现社区垃圾分类。但与此同时, 本期评价发现多数城市碳达峰目标和“双碳”行动路径仍需要进一步明确,以利 于引导各界参与,为诸多良好实践的借鉴推广创造动力。 第三个主要发现是,分布式光伏有效推动了东中部城市能源清洁转型,但并 网消纳存在挑战。近年来,我国户用分布式光伏实现了大规模跨越式发展,2023 年户用光伏累计装机突破1亿千瓦。山东省的户用光伏装机规模持续增长,2023 年底占到其光伏总装机容量的45%。安徽、江苏、江西、湖南、湖北等省份户用 光伏新增装机也呈现显著提升。但与此同时,随着分布式光装机规模持续扩大, 许多地区的电网接入能力出现了瓶颈,电网低压端承载力不足导致的分布式光伏 开发容量受限、并网难、就近消纳困难等问题日益凸显,解决不好将严重影响能 源转型进程。在甘肃、青海、宁夏等西北省份,也存在着风光等新能源消纳的挑 战。 第四个主要发现,是降碳和减污协同初见成效,但协同程度还需大力加强。 通过对评价城市 2015 至 2021 年的碳排放强度与 PM2.5 年均浓度进行相关性分析 可以发现,二者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意味着碳排放强度与 PM2.5 年均浓度整 体呈协同下降趋势。其中贵阳、重庆、宁波、北京、盐城、成都、昆明等 44 个 城市正相关,显著协同下降。但相关系数仍较小,说明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工作还 只是初见成效,有待进一步加强。 7 2023 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稳中改善(新华社),生态环境部,2024-04-23 https://mp.weixin.qq.com/s/jSwEHS7uH3PoQJnMhoCJyA 中国城市双碳指数 2022-2023 3 针对识别的问题,课题组对评价城市提出四点行动建议。第一个建议是,进 一步细化碳排放双控目标并分解到城市,完善城市双碳工作的约束激励机制。应 对气候变化是城市绿色低碳转型建设的关键举措,建议按照《加快构建碳排放双 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科学制定碳排放双控目标,合理分解碳排放双控指标, 引导城市以更大的雄心,更高的愿景,激发自主创新,形成先行先试的驱动力。 建议参评城市加强碳排放和可再生能源消费等关键指标的统计和公开,以利于动 员各界参与城市双碳进程。 报告提出的第二个建议是,建立可再生能源多元供应体系,提升供给能力。 按照集中式和分布式并重原则,大力开发太阳能,围绕城镇建筑、基地设施、产 业园区等重点领域,推进光伏建筑一体化应用,构建多能互补的微型能源体系。 在新的能源供应和运行体系尚未建立,应综合考虑区域能源需求变化,加强化石 能源消减目标路径与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的衔接,以及能源转型的技术经济可行 性论证。 报告的第三个建议,是加强协同增效,更加高效地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和 增长。建议首先从降碳和大气污染防治的协同入手,进而扩展到更多维度的协同, 推进实现多重效益。这种协同效应不仅有助于实现美丽城市的环境目标,还能带 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增长。 四是建议地方通过信息披露调动绿色金融和绿色供应链等市场力量,促进企 业承担减排主体责任。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可以提升企业透明度,也有助于金融 机构将环保表现作为决策依据,激励绿色金融发展。构建绿色企业评估体系和激 励机制,通过评估和激励,促使企业主动承担减排责任,从而调动市场力量,实 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本期评价中,首次开展了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评价(2023年与香港地球之友合 作在COP28发布《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务实行动》报告,报告梳理包括香港 在内的中国务实行动,同时据此梳理参照城市双碳指数开展香港评价)。由于在 规划、管理和社会经济管理都有差别,香港试评价得分(见附录)仅作为参考, 不列入排名。 中国城市双碳指数 2022-2023 4 研究说明 城市双碳指数指标体系 中国城市双碳指数(CCNI),是以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等为基础理论,以 解析碳排放关键影响因素为路径,综合考虑能源、工业、交通、生活等碳排放领 域,从气候雄心、低碳状态、排放趋势三个维度对我国城市响应国家“双碳”战 略情况进行客观评价的指数。 该指标体系共包括气候雄心、低碳状态和排放趋势3个一级指标,宏观目标、 能力建设、能源消费等7个二级指标,以及碳达峰目标、碳中和目标、试点示范 等16个三级指标,并采用决策者赋权法对各级指标赋予相应权重,详见表 1。 表 1 城市双碳指数评价指标体系 3.0 及权重 目标层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城市 双碳 指数 (1) 气候雄心 (0.3) 宏观目标 (0.6) 碳达峰目标 碳中和相关目标 能力建设 (0.4) 试点示范建设 统计核算披露 低碳状态 (0.4) 能源消费 (0.3) 全社会电力消耗强度 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 经济社会结构 (0.4) 二产占比 新能源车渗透率 人均公共交通车辆拥有量 垃圾分类与资源循环利用 碳排放水平 (0.3) 人均碳排放量 单位 GDP 碳排放量 排放趋势 (0.3) 达峰趋势 (0.5) 碳排放趋势检验 减排效率 (0.5) 碳排放脱钩指数 碳排放量变化率 中国城市双碳指数 2022-2023 5 数据来源 本报告所引数据主要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 国环境统计年鉴》,以及国家和各城市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各 研究机构已公开发布的研究成果,有关政府部门官网公开信息和报道。数据采集 日期截至2024年4月。其中,各城市二氧化碳排放数据由中国城市温室气体工作 组提供。 评价范围 区域范围:本期评价范围与上两期评价范围一致,即主要为GDP总量高于 1000亿、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约5.5万元人民币)、城镇常住人口大于30万的 城市;同时为考量我国试点城市的“双碳”建设表现,将其中GDP总量高于1000 亿、人均GDP超过5万元且有公开信息的低碳试点城市也纳入评价范围。 碳排放核算范围:本报告中碳排放核算范围为各城市主要化石能源燃烧活动 (煤炭、油品和天然气等)的直接碳排放量以及电力调入的间接碳排放量。 中国城市双碳指数 2022-2023 6 2022-2023 年度城市双碳指数评价结果 综合气候雄心、低碳状态、排放趋势3个一级指标,赋权得到城市双碳指数 评价结果,110个城市2022-2023年综合评价结果如表 2所示。 北京在城市双碳指数评价中排名第1,得分为75.3分。成都、宁波、深圳、昆 明、上海、广州紧随其后,得分均在60分以上;天津、西宁、威海共同构成了城 市双碳指数2022-2023年度Top 10。 图 1 城市双碳指数 2022-2023 年度 Top10 中国城市双碳指数 2022-2023 7 表 2 2022-2023 年度城市双碳指数评价结果 中国城市双碳指数 2022-2023 8 中国城市双碳指数 2022-2023 9 图 2 2022-2023 年度城市双碳指数评价结果示意图 中国城市双碳指数 2022-2023 10 主要发现 主要发现一:气候雄心连续两年上升,但部分城市排放增长较 快 课题组按照现有评价方法对上两年度城市双碳指数进行重新评分,并对三年 指数评价结果进行了对比,具体得分情况如表 3所示。从对比中可以看出,110 个城市2022-2023年城市双碳指数总分比2021-2022年度整体下降437分,比2020- 2021年度整体上升104.5分。 气候雄心连续两年上升,低碳状态在大幅上升后仅略微下降,显示在国家“双 碳”政策体系的引导下,城市“双碳”行动取得一定进展。但排放趋势得分降幅 较大,主要是因为一批评价城市“十四五”以来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增速有 所加快8,其中部分城市排放量出现新的峰值,导致达峰趋势指标出现较为显著 的下降,凸显出面对多重严峻挑战,实现“双碳”目标不能一蹴而就,必须持续 付出艰苦努力。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期评价所依据的最新城市碳排放数据仅截止至2021年, 该年度许多城市经历后疫情时期,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能源保供和产业链去 风险等非常规措施,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增长趋势较为明显。GDP增速放缓,导 致部分城市碳排放脱钩指数得分出现较大幅度下降。 图 3 城市双碳指数三年得分情况对比图 8 2023 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稳中改善(新华社),生态环境部,2024-04-23 中国城市双碳指数 2022-2023 11 表 3 2022-2023 年度与上两年度城市双碳指数得分情况对比 评价年度 气候雄心 低碳状态 排放趋势 城市双碳指数 2022-2023 年 985.6 1970.4 1216.7 4172.8 2021-2022 年 935.8 2006.2 1667.9 4609.8 2020-2021 年 862.8 1807.8 1397.7 4068.3 三项一级指标在与上一年的比对中的变化,反映了各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进 展和挑战。 • “气候雄心”指数上升49.9分,升幅5.3%。“十四五”规划期间一些城市 陆续发布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碳达峰目标。2023年国家碳达峰试点建 设启动,评价城市中23个城市及其园区进入首批试点名单,助力“气候 雄心”分指数得分有所提升。 • “低碳状态”指数微降35.8分,总体得分基本持平。各地区能源结构持 续优化,新能源车渗透率持续攀升,多数城市分项指标得分提升。但与 此同时,一批评价城市的碳排放水平指标得分下降。进退相抵,“低碳 状态”分指数得分基本持平。 • “排放趋势”指数下降451.1分,降幅27%。“十四五”以来能源消费和 二氧化碳排放增速有所加快 9,涉及到相当一批评价城市,其中部分城市 排放量出现新的峰值,因此碳排放趋势检验得分显著下降,导致“排放 趋势”分指数出现较为显著的下降。 主要发现二:气候行动形成良好实践,分解推广需要目标引导 能源消费是碳排放的最主要源头。作为仍在发展中的经济大国,中国能源消 费总量仍在增长,因此调整能源结构就格外重要。课题组对110城市能源消费指 标连续3年的评价中,评分呈平稳上升趋势,显示在双碳战略的引导下,中国城 市的能源消费结构正在持续向绿色低碳转型。 其中该指标评分领先的深圳,其电网清洁能源电量占比已近七成,且清洁能 源100%全额消纳,处于南方电网最优水平10;另一个领跑城市成都,则借助自身 自然禀赋,大力实施“以电代煤、以电代油”行动,严控新建燃煤锅炉工业项目, “十三五”末非化石能源占全市能源消费比重达到44.2%,较“十二五”末提升 了5.3个百分点11;北京也着力建设环京200公里可再生能源协同发展圈层,计划 9 2023 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稳中改善(新华社),生态环境部,2024-04-23 https://mp.weixin.qq.com/s/jSwEHS7uH3PoQJnMhoCJyA 10 深圳电网清洁能源电量占比近七成,深圳特区报,2021/08/30 11 成都市“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成都经济和信息化局,2022 年 5 月 中国城市双碳指数 2022-2023 12 到2025年,外调绿色电力规模力争达到300亿千瓦时。 经济社会结构是城市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在二产占比、新能源车渗透率、 人均公共交通车辆拥有量、垃圾分类与资源循环利用4个具体指标中,都有一批 表现突出的城市。以新能源车渗透率为例,得益于海南禁售燃油车的政策,海口 新能源车渗透率2023年超过50%;为保障新能源汽车出行需求,上海大力推进充 电基础设施建设,2023年电动汽车充电量同比增长90%;常州2024年连续9个月 新能源车渗透率超过50%, 《常州市新能源产业促进条例》2024年6月1日起施行, 进一步助力新能源汽车消费“提速”。垃圾分类与资源循环利用指标显示,苏州、 上海已实现社区居民主动分类,北京、厦门等也依靠政策措施基本达成分类目标。 在持续三年开展的城市双碳指数研究中显示,重点城市碳达峰目标和“双碳” 行动路径需要进一步明确。多数城市碳达峰目标尚待明确,仅有北京和苏州两个 城市公布碳中和目标。当前距离全国实现碳达峰期限已不到5年,各城市有必要 依据国务院《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的要求,合理分解碳排放 双控指标,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区域和功能定位、产业和能源结构等因 素,明确“双碳”路径,增加低碳转型和绿色投融资所需的可预期性,以利于引 导各界参与,形成合力。 主要发现三:分布式光伏有效推动了东中部城市能源清洁转型, 但并网消纳存在挑战 能源结构调整对实现双碳目标至关重要,但能源的规划建设和运行通常都需 要在省级以上进行,城市通常难以自主开展。分布式光伏为代表的分布式能源的 兴起,使得城市有可能更加积极地谋划自身的能源转型。 分布式光伏发电作为分布式能源之一,在我国实践中,通常包括户用光伏、 工商业分布式光伏。近年来,我国户用分布式光伏快速发展,实现了大规模跨越 式发展。2023年我国户用分布式光伏累计装机容量突破1亿千瓦,达到1.16亿千 瓦。2023年户用分布式光伏新增装
| ||
下载文档到本地,方便使用
共 33 页, 还有
1 页可预览,
继续阅读
文档评分


双碳管理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