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 -AI如何重塑教育
4.61 MB
153 页
0 下载
3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 语言 | 格式 | 评分 |
|---|---|---|
中文(简体) | .pdf | 3 |
| 概览 | ||
誌謝 感謝⼗四位專家學者分享 (按姓⽒筆畫排序) 感謝⼗四位⼈⼯智慧領域及教育專家,從專業、親師的⾓度,提 出了AI時代所需的能⼒與解⽅,讓我們做好準備,迎接這個AI新時 代。 產業界 張嘉淵 廣達電腦技術⻑暨副總經理、廣達研究院院⻑。原本學的是航 太,⼆○○○年加入廣達,負責前瞻產品研發、未來科技策略及全球研 發合作,同時是APEC企業諮詢委員會數位⼯作⼩組共同主席。他希望 ⽤科技協助⼈文發展,幫兩廳院重新打造OPENTIX售票平台,從原本 的售票系統轉為串接藝文產業的文化平台。 陳佩君 微軟台灣⼈⼯智慧研發中⼼技術⻑,開發過「從地球到火星」都 能使⽤的軟體。在台灣出⽣、成⻑,到美國取得博⼠學位後留在矽⾕ ⼯作,⼆○⼀八年返回台灣任職,⼆○⼆⼆年加入微軟,帶領團隊探索 充滿未知的AI世界。 陳宜秀 現任政治⼤學傳播學院數位內容學程專任副教授,並開設有「設 計思考與⼈⼯智慧」課程。哥倫比亞⼤學社會⼼理學博⼠,曾服務於 美國AT&T Labs(其中的⾙爾實驗室)、Avaya和Verizon Wireless等公 司,以及擔任HTC⻄雅圖設計中⼼研究總監。 溫怡玲 現任⼈⼯智慧科技基⾦會執⾏⻑,職涯⼤半時間任職於媒體,包 括電視、雜誌與網路媒體,分別擔任各種跨部⾨職務,以及相關科系 講師。⼆○⼀八年因緣巧合進入⼈⼯智慧科技基⾦會,負責台灣⼈⼯ 智慧學校的營運與品牌⾏銷,後來接任基⾦會執⾏⻑,持續以培育⼈ 才為核⼼,推動台灣產業AI化。 謝宗震 詠鋐智能創辦⼈兼執⾏⻑、清華⼤學統計博⼠、⼈⼯智慧專家, 同時也是七歲男孩和⼀歲多女孩的爸爸。原本想⾛學術研究路線,但 由於統計是應⽤科學,要解決現實世界的問題才有意義,因⽽決定和 幾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在AI領域創業,近幾年連續獲得國內外重要新創 企業獎項肯定。 簡立峰 台灣Google前董事總經理,在台⼤念博⼠時,就是研究⼈⼯智慧 語⾔模型,⻑期在AI領域觀察最新科技發展趨勢。 教育界 李吉仁 現任誠致教育基⾦會董事⻑、台灣⼤學國際企業學系名譽教授, ⼆○⼆⼆年⼗⼆⽉初,在誠致教育與研華文教兩基⾦會共同贊助下, 帶領全台灣最⼤公辦實驗教育聯盟KIST學校的校⻑、主任和國教院研 究員,以及⼤學教授共三⼗多⼈,到美國加州推動PBL專題式學習最 久、最全⾯的Hign Tech High(HTH)學校取經,進⾏五天蹲點式深 度學習,⽬標是帶回PBL精髓,在台灣的中⼩學實踐,從⽽改變教 育。 呂冠緯 均⼀平台教育基⾦會董事⻑暨執⾏⻑,不但⻑期提供台灣中⼩學 ⽣師優質數位學習平台資源,也致⼒於個⼈化學習師資培育,他形容 ChatGPT問世對教育界的影響,相當於氣候變遷議題等級的挑戰,並 非單⼀國家、組織可以解決,需要共識和協作。 林從⼀ 華梵⼤學校⻑,為美國愛荷華⼤學哲學系博⼠,之前擔任成⼤副 校⻑,來到華梵⼤學後,他致⼒於提升學⽣的學習意義感,並認為由 於科技快速發展,孩⼦在⾼中之前學習科技固然重要,但更關鍵的核 ⼼是「活成真正的⼈」,對⽣命擁有敏銳的感知⼒,這些才是應對AI 時代最豐厚的⽣命底蘊。 胡筱薇 東吳資料科學系專任副教授,是台灣知名的資料科學及⼈⼯智慧 專家,不僅培養出許多相關領域⼈才,同時也擔任多家企業的諮詢顧 問,協助科技製造業與零售餐飲業進⾏數位轉型。更重要的是,她也 是三個孩⼦的媽媽,孩⼦⽬前分別是國⼩三年級、⼆年級及⼆歲半。 張淑玲 昶⼼蒙特梭利實驗教育機構負責⼈,是台灣早期投入實驗教育的 先驅。關⼼教育創新與公共議題,期待實驗教育能夠成為國教創新的 原型,加速公共教育創新,⽬前除了致⼒於蒙特梭利教育理念的推廣 外,也投入PBL 專題導向式學習法的推動。 曾俊夫(⼩⿊老師) 原任新北市積穗國⼩老師,現任新北市海⼭國⼩老師,在⼆⼗六 年的教學經歷中,將近⼆⼗年擔任資訊科技老師,也當過社會科老 師、⾃然科老師和導師。由於本⾝有跨領域教學背景,他對於新事物 充滿好奇,快要三⼗歲時才開始學寫程式,如今更積極推廣動⼿做的 創客教育,熱愛⽤議題引導⼩學⽣學習各種新的科技⼯具,從實作中 學習,進⽽感受到⾃⼰有解決真實世界問題的能⼒,並因此體會⽣⽽ 為⼈的價值和使命感。 蔡淇華 台中惠文⾼中教師兼圖書館主任,為多本暢銷書作家,不僅得過 許多文學獎,也⻑年指導學⽣寫作。蔡淇華期待⾃⼰的文字可以是青 春的降落傘,讓Z世代在全球化的風暴中,可以安全著陸在每個⼩⼩ 的理想王國。 蘇文鈺 成功⼤學資⼯系教授,在⼆○⼀三年創辦Program The World Association(中華⺠國愛⾃造者學習協會),與研究⽣從程式教學出 發,⾃嘉義縣開始培⼒偏鄉老師及志⼯群教孩⼦寫程式。近年因程式 教學已蓬勃發展,協會將資源投入⼈⼯智慧、機器⼈進階課程,以及 特殊⽣的電腦課。希望每個孩⼦在未來都能找到屬於⾃⼰的意義。 前⾔ 文/陳雅慧(親⼦天下總編輯) 趨勢解讀:AI如何重塑教育? 興趣可以當飯吃的時代來了! 「不要怕,怕就輸了!」這幾乎是所有⼈⼯智慧專家給家⻑的第 ⼀句話。 「與其擔⼼孩⼦,先擔⼼⾃⼰吧!」 「呵護孩⼦的好奇⼼。」 這三句話,⼤概是我這幾年採訪數⼗位專家,還有研讀相關資料 時,最常被提起、印象最深的三句箴⾔。 謝謝翻開書⾴的你,謝謝你的不怕和好奇⼼。 ⼈⼯智慧進展,對於現在和未來中⼩學階段教育,可能帶來哪些 衝擊與影響?在本文中有完整的描繪,希望可以回答你⼤部分的疑 惑;⼀些關於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智慧)的基礎問題,則 整理在第五章〈常⾒疑難查索〉,⽤最淺⽩的介紹,為你回答那些想 問但不好意思問的問題。第⼀章〈預測⼈才趨勢〉與第⼆章〈看⾒教 育需求〉,採訪整理⼗餘位⼈⼯智慧領域的專家學者,挖掘他們從為 ⼈⽗⺟的⾓度,整理⾃⼰對於教育與教養的⼼得,這些觀念若能被更 多⼈體會和接受,⾏動才能踏實展開。 第三章〈發現教育解⽅〉與第四章〈啟動PBL實踐〉是⾏動指 南,提出了教育改變的⽅向,說明為什麼從學習者出發,⾯對真實情 境跨領域的「專題式學習」是教育的對策。以《親⼦天下》三⽉號雜 誌封⾯故事報導為主,透過美國和台灣學校實踐的經驗,希望提供讀 者⼀個教育改變的⽅向。 這本書的採訪和編輯過程其實橫跨了四年,第⼀波採訪開始於⼆ ○⼀九年年底,那年⼀○八新課綱才剛上路,⼈⼯智慧在產業界的應⽤ ⼤幅推進,財經媒體說這是第四次⼯業⾰命,電腦和網路將全⾯影響 產業和社會,教育部出版中⼩學⼈⼯智慧補充教材,台北市也公開宣 布在⾼中開始推展⼈⼯智慧相關課程。當時《親⼦天下》媒體中⼼三 位記者花了⼀整個⽉的時間,採訪了三⼗多位產業界的專家學者,努 ⼒讀遍當時出版相關的新書,做了將近九⼗⾴的封⾯故事報導,⼆○ ⼆○年⼀⽉號封⾯故事《教出AI時代的孩⼦》,解答⽗⺟最想問的⼀ 百個問題。那時,雖然⼤家感覺到這個議題很重要,但是中⼩學的家 ⻑和老師,好像覺得不⽤關⼼也不會怎麼樣,頂多是積極的家⻑和老 師讓孩⼦更早接觸程式教育……。 直到⼆○⼆⼆年底,隨著ChatGPT問世,讓AI的影響全⾯普及化, 這⼀次再也不是只有相關產業擔⼼AI的影響⼒。「ChatGPT出現,讓 AI從⼤規模科學家運動變成了全⺠運動,⼈們只要上網,什麼都可以 問,AI也什麼都可以答。」廣達電腦技術⻑暨副總經理張嘉淵指出關 鍵。 這⼀次⼤⼈們開始感受到AI科技的發展,很真實的取代愈來愈多 現存的⼯作,眼看這⼀波浪潮真的快要打在⾃⼰⾝上,⼤家都焦慮的 問:「哪些⼯作不會被AI取代?哪些能⼒才是未來需要的能⼒?」 ChatGPT中文全名是「聊天⽣成型預訓練變換模型」(Chat 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簡稱ChatGPT),是由美國矽⾕ 公司OpenAI所訓練的⼀個⼤型⾃然語⾔處理模型,它可以透過⾃然、 ⼝語的⽅式來進⾏對話。OpenAI是⼀個⼈⼯智慧研究實驗室,由非營 利組織OpenAI Inc和其營利組織⼦公司OpenAI LP所組成。 比Google讓⼈驚豔的是,ChatGPT提供了更精準的服務。Google 只能將所有搜尋結果列出,使⽤者還得從廣⼤的資料中,⾃⼰找出正 確和需要的答案;ChatGPT卻能快速給出⼀個解答,無論是請它提供 商品文案、寫⼀⾸歌、進⾏程式除錯等,都能在短短幾秒鐘做出來。 使⽤者透過⾃然語⾔就可以請電腦幫忙作業,譬如文獻研究、編 譯、電腦繪圖、整理逐字稿……許多⽩領⼯作輕易的被取代;⼈⼯智 慧內容⽣成技術可以通過知名⼤學考試,輕易取得律師證照。許多學 校還不知道該如何應對,新的時代就已經來臨。 今年四⽉,⼤學招聯會還擬定「因應AI技術發展,⼤學辦理申請 入學招⽣參考注意事項草案」,已正式發文給各⼤學,做為第⼆階段 審查資料的參考。 這段期間,《親⼦天下》和《翻轉教育》針對「⼈⼯智慧發展將 會如何影響教育」課題,持續關注最新的演變,並透過報導協助家⻑ 理解趨勢。此外,我們也舉辦了多場線上論壇。 本書為⽗⺟和老師梳理最新的發展,我們重新採訪⼗四位⼈⼯智 慧產業、學術領域和教育科技界的意⾒領袖,他們⼀直站在產業與教 育的前線,了解未來就業需要的能⼒,但同時也從⽗⺟的⾓度給⼤⼈ 務實的建議:⾯對改變太快的未來,有哪些不變的事情,可以從⼤⼈ ⾃⼰開始做? 綜整⽽⾔,在採訪與整理的過程中,我重複聽到了五個觀點,其 中三個觀點是給⼤⼈⾃⼰的提醒,兩個觀點則是教育和教養的建議, 在此筆記於下,期待閱讀本書的讀者可以⼀起思索,展開學習與改變 的旅程。 給⼤⼈的提醒① ⼼態調整:先當個快樂的使⽤者 這是所有專家⼀致的呼籲。「未來的時代,AI和⼈是共存關係, AI會擴增⽽不是取代⼈的能⼒,AI是帶領⼈類⾛向未來的能⼒。」廣 達電腦技術⻑暨副總經理張嘉淵說。張嘉淵形容⾃⼰的⼯作就是⼀直 想未來要做什麼,但為什麼⼤家⼀直擔⼼⼈⼯智慧會取代⼈類的⼯ 作?「是不是因為我們現在的⼯作,其實並沒有發揮⼈類獨特的價 值?」張嘉淵反問。 AI專家們都提醒,AI是新的⼯具,⼈類文明發展史上,都會遇到 改變歷史的⼯具,⼤家⼀開始往往感到害怕,但若能善⽤⼯具,將促 使⼈類文明⾛向新的⾥程碑。 李⾶⾶是AI⼈⼯智慧領域傳奇⼈物、史丹佛⼤學電腦科學系教 授 , 也 是 「 以 ⼈ 為 本 AI 研 究 院 」 ( HAI , Human-Centered AI Institute)共同主持⼈。⼆○⼆三年四⽉,她在⼀場與作家龍應台對談 的「AI與⼈文素養的對話」論壇中回答聽眾:「⼈類文明史上,每⼀ 次⼯具的發明都會帶來恐懼。恐懼點⼀直發⽣,它不是⼀個點,是N 個點。」李⾶⾶舉例,當原始⼈發現火的功⽤,能吃到熟⾁有多麼開 ⼼;但肯定也因為⽤火,造成不少對⼈類的傷害,「每⼀次⼯具的發 明,既是推動社會前進,⼜會造成傷害。」她說。 東吳⼤學資料科學系專任副教授胡筱薇,是台灣知名的資料科學 及⼈⼯智慧專家,培養出許多資料科學與⼈⼯智慧⼈才,她也是三個 ⼩孩的媽媽。胡筱薇分享,有⼀次女兒放學回家對她說:「老師今天 告訴我們,AI很恐怖。」 「為什麼很恐怖?」 「老師說,我們什麼都問AI,讓它給我們答案,以後就會被AI控 制。」 胡筱薇很好奇:「那你覺得蠟筆很恐怖嗎?」 「很恐怖!」 「怎麼說?」 「如果蠟筆在弟弟⼿上,那就很恐怖了,他會搞砸⼀切!」 胡筱薇認為孩⼦說得很有道理,如果⼯具在不會使⽤的⼈⼿上, 就算是看起來沒什麼危險性的蠟筆,落到兩歲半⼩孩的⼿上,仍然破 壞⼒⼗⾜。所以,對家⻑來說,要做的不是禁⽌使⽤新⼯具,⽽是協 助孩⼦嘗試各種新⼯具,並培養正確的使⽤習慣和認知。 ⾯對這樣強⼤的科技,與其焦慮並擔⼼⼩孩,⼤⼈應該先擔⼼⾃ ⼰。 台灣Google前董事總經理簡立峰給⼤⼈的建議是,先⽤「快樂使 ⽤者」的⼼態去了解新科技。比⽅說今⽇的數位相機,⽤盡⽬前最新 的AI科技,像是各種形式的美肌功能,或是把AR、VR套入成為照片的 各種情境,這些其實就是AI⽣成⼯具,跟我們今天講的MidJourney (ChatGPT常搭配的AI⾃動⽣成圖片服務),或者DALL-E(OpenAI發 表,可以透過文本描述⽣成圖像的⼈⼯智慧程式),都是同⼀個概 念。兩、三年前這些技術就出現了,可是⼤家並沒有被嚇到。為什 麼?因為⼤家沒有覺得它威脅到⾃⼰的⼯作,⽽且還幫助⽣活變得更 愉快。像我們現在可以視訊、連網,因為已經接受那些都是電腦⼯ 具,就像在使⽤數位相機拍照時,只要「我傻瓜它聰明」就好了。它 不是在取代我們,⽽是讓我們的⽣產⼒提⾼。 給⼤⼈的提醒② 以⾝作則,⽰範當海盜出海的勇氣 簡立峰還觀察到,台灣教育裡最缺乏就是冒險的勇氣,⽗⺟最常 說「不要、不要、不要」,擔⼼孩⼦犯錯。但家⻑⾃⼰必須先不怕, 才能跟孩⼦⼀起⾯對未來。矽⾕有句名⾔:「Fail early, learn fast.」 (早點失敗,快點學會),失敗其實是往成功邁進的路。 ⾄於要具備什麼⼼態?或許如世界名著《⾦銀島》中所描述,要 從⼩培養孩⼦的「海盜精神」,這是⼀種隨時做好準備,勇於跳上船 探索未知、尋找⼈⽣寶藏的勇氣。當然,家⻑最好能夠以⾝作則,例 如在段考前⼀天帶著孩⼦離開書桌,⼀起去打棒球。因為做⼀點「壞 事」並不會影響什麼,卻能讓孩⼦知道,⼩⼩的冒險反⽽會發現另外 ⼀片天地。 希望閱讀這本書,可以給所有⼤⼈⼀點點勇氣,陪伴孩⼦和⾃⼰ 冒險。 給⼤⼈的提醒③ 八⼗分才及格的時代來了,跨領域的「π」型⼈才是 出路 ChatGPT出現後才短短幾個⽉,已經影響內容產業相關的⼯作樣 態,⽬前⼤學以下的學⽣在未來進入職場時,⼯作內容和⽅法全都會 受到影響,甚⾄出現⼈才斷層效應,基層的許多⼯作可能會消失。以 ⽬前來看,基礎的翻譯、會議記錄、論文文獻研究和摘要等,都可以 輕易讓ChatGPT取代。 專業仍舊重要,專業可以檢視⼈⼯智慧⽣成的內容是否正確,還 可以下精確的指令。所以⼤家形容未來是⼀個「八⼗分才及格」的時 代,若你⽣產的內容無法超越⼈⼯智慧,那就會被⼈⼯智慧取代。因 此需發展出「跨界的能⼒」,可以連結不同的專業,激發出創意,發 想出AI還沒有想到的內容,才有機會及格。 簡立峰在親⼦天下的線上論壇中分享,Google在台灣曾經雇⽤ 兩、三名⼯程師,但從來沒有成功雇⽤過⼀位產品經理,產品經理的 能⼒是跨領域,每⼀個知識都要能懂,⼜要可以整合。 未來專業部分要做到超越及格的八⼗分才能勝出,未來最需要的 就是跨領域能⼒,也就是「π」型⼈才,有兩個專⻑做為⽀柱,還有 橫向連結的能⼒。 教育和教養建議① 呵護好奇⼼最重要 ⼤⼈總想為孩⼦多做些什麼,可以的話,未雨綢繆總可以多⼀份 安⼼。我印象很深刻,⼆○⼀九年採訪已故⼈⼯智慧學校執⾏⻑陳昇 瑋時,這位⼤⼒推動台灣⼈⼯智慧⼈才培育的專家,在接受採訪的最 後呼籲:「我覺得《親⼦天下》最⼤的責任,就是要讓⼩孩保有好奇 ⼼,因為當你停⽌好奇,社會就不會進步了!」陳昇瑋強調:「我每 次⾯試時⼀定會問對⽅:『有沒有問題?』因為⼀個在⾯試時沒有問 題的⼈,未來在⼯作上⼀定也問不出問題,所以⼀定不會錄⽤這樣的 ⼈。要分析資料,⼀定要⾃⼰找問題。我希望未來的⼩孩,不管看到 什麼樣的陌⽣⼈,都可以問出⼗個問題。」 ⾯對強⼤的AI⼯具,有好奇⼼才會知道如何⽤它來協助⾃⼰。⽗ ⺟可以和孩⼦對話,在⽣活中不斷提問「為什麼」和「為什麼不」。 ⽣成內容的聊天機器⼈,也等待對話者的提問,什麼問題都難不 倒AI,但如果不問問題,就失去學習的機會。 ⽗⺟和老師若能從耐⼼聆聽開始,就是給孩⼦涵養好奇⼼最好的 舞台,⼩⼩孩多半有問不完的「為什麼」,⽽常常在國中階段停⽌發 問。如果⼤⼈多⼀點耐⼼回答,多⼀點聆聽,或許可以把這樣的好奇 延⻑。 教育和教養建議② 不要揠苗助⻑,讓孩⼦活出熱情,活成⼀個⼈ AI科技進步得太快,多數接受訪問的專家,都不急著推薦⾼中以 下的孩⼦,學習AI技術或特定的程式語⾔,因為很可能到了畢業的時 候,技術早已更新。就算AI能畫圖、能打遊戲破關,但⼩學前的孩⼦ 是透過動⼿做摸索真實世界,感受⽣命的溫度,太早強迫⼩孩運⽤AI ⼯具,剝奪動⼿做的樂趣,可能會打壞學習的胃⼝。華梵⼤學校⻑林 從⼀甚⾄建議:「ChatGPT的確讓我們必須重新思考教育,但不必過 度憂⼼,不要被AI和關於AI的危⾔聳聽,扭曲或耽誤了孩⼦的成⻑。 在憂慮什麼能⼒不會被AI取代之前,先讓孩⼦好好活成⼀個⼈吧!」 有沒有AI,有沒有ChatGPT,孩⼦還是要先學做⼈,⼤學前先⻑ 成⼀個⾝⼼健全的⼈。所以,不⽤急著考量AI帶來什麼樣的職場變 化,先不要憂慮後ChatGPT時代需要的核⼼能⼒是什麼。 《教學的勇氣》(The Courage to Teach)⼀書作者帕克.巴默 爾(Parker J. Palmer)曾說:「最好的教育,在於召喚我們進⾏內在 的旅程,不僅讓我們過更好的⼈⽣,並且對周遭世界產⽣更⼤且賦予 ⽣命的影響。」誠致教育基⾦會董事⻑李吉仁表⽰,這是他推動PBL (Project Based Learning,專題式學習)最⼤的盼望。 AI來了,像個超級助理,取代了很多⼯作,省下我們很多時間。 剩下的時間,更要做⾃⼰喜歡的事情、做⾃⼰幫⾃⼰出的功課!只有 好奇⼼和熱情,可以幫⾃⼰出作業,或許興趣可以當飯吃的時代,也 真的來了。 未來能⼒1 ⼝述/簡立峰 採訪整理/賓靜蓀、陳雅慧 培育具備多元能⼒的 「π」型⼈才 台灣Google前董事總經理簡立峰, ⻑期在AI領域觀察最新科技發展趨勢, 他預測未來只有三到五%的⼈需要在專業上深度學習, 成為領域內頂尖的⼈才。 中間⼤部分⼈反⽽要廣度學習,成為T型或π型⼈才, 他建議親師在教養和教育上,有五個觀念需要重新建立。 ChatGPT問世,讓我們⾛入「電腦說⼈話」的階段。 這是ChatGPT最讓⼈驚豔也最關鍵的發展。過去的「分析式 AI」,是使⽤者把⼤量訊息給它,AI告訴你⼀個歸納。現在的「⽣成 式AI」則反過來,使⽤者下⼀堆指令,它產⽣內容給你,例如幫忙寫 信、把⼀堆資料做摘要、搜尋回答你的問題……做很多傳統⽩領階級 專屬內容⽣產的⼯作。 過去發明的⾃動化⼯具,讓藍領階級⽣產⼒提⾼,現在ChatGPT 則讓⽩領階級的⽣產⼒提⾼。我們都看到它厲害的地⽅,但產出的內 容看似非常有邏輯,卻不⼀定正確,如果你不是相關領域專業,要求 不⾼,比如說你的英文不是很好,希望它幫忙寫⼀封信再翻成英文, 那麼絕⼤多數AI⽣成的內容,已能滿⾜⼤部分⼈的需求。 以上是AI⽣成科技「能」的地⽅,但AI⽣成科技「不能」的地 ⽅,我們也需要了解。譬如你不可能問它:「我現在要去⾼雄,請問 要搭幾點⾼鐵?」因為它是⽤舊資料去⽣成內容,如果是最新的內 容、網路上還沒有⼈問過的問題,它就不可能回答。還有,它雖然有 問必答,但也會⼀本正經的胡說八道,所以更需要有基本的專業,判 斷其⽣成內容的真實性。 知道AI⽣成科技的能與不能,才可能善⽤它。⾯對這樣強⼤的科 技,比起焦慮或擔⼼⼩孩,⼤⼈應該先擔⼼⾃⼰,並⽤「快樂使⽤ 者」的⼼態去了解。 ⽗⺟先讓⾃⼰成為快樂的
| ||
下载文档到本地,方便使用
共 153 页, 还有
4 页可预览,
继续阅读
文档评分


AI智能+智慧教育综合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