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碳园区建设 -零碳园区碳排放核算方法(试行)附件 4 零碳园区碳排放核算方法(试行) 本方法适用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园区核算自身碳排放。 一、总体方法 园区碳排放的核算边界为一个自然年内园区内能源活动和工 业生产过程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碳排放之和。本办法所称碳排放指二 氧化碳排放,不包括其他温室气体。 E 园区=E 能源活动+E 工业过程 式中: E 园区为园区碳排放量(万吨); E 能源活动为园区能源活动产生的碳排放量(万吨); ); E 工业过程为园区工业过程产生的碳排放量(万吨)。 二、能源活动碳排放 (一)核算范围。园区能源活动碳排放主要包括园区内化石能 源用作燃料产生的碳排放、能源加工转化过程产生的碳排放、园区 电力与热力净受入蕴含的间接碳排放。园区中如有用于国际航空航 海的燃料燃烧的碳排放,暂不从总量中扣减,但须单独列出。 1.化石能源按品种分为:煤品、油品、天然气三大类。按现行 能源统计体系,煤 (二)核算方法。园区能源活动碳排放为化石能源用作燃料产 生的碳排放、能源加工转化过程产生的碳排放、园区电力与热力净 受入蕴含的间接碳排放之和,即: E 能源活动=E 用作燃料+E 加工转换+E 间接排放 式中: E 能源活动为园区能源活动碳排放量(万吨); E 用作燃料为化石能源用作燃料产生的碳排放量(万吨); E 加工转换为能源加工转化过程产生的碳排放量(万吨); E 间接排放0 积分 | 6 页 | 223.96 KB | 16 小时前3
零碳园区建设 -零碳园区建设基本条件附件 1 零碳园区建设基本条件 一、国家级零碳园区建设主体为省级及以上开发区,省级开发 区原则上应列入最新版《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视情可拓展 至近年来新建设的、由省级及以上人民政府或主管部门批复的新兴 产业园区或高新技术园区。 二、建设范围可为园区整体,也可为“园中园”。以“园中园” 形式申报的,需有明确的四至边界,建设和管理由所在园区管理机 构或所在地人民政府负责。 三、 三、在能耗和碳排放统计、核算、计量、监测等方面具备一定 基础。 四、3 年内未发生重大安全、环境事故,或其他社会不良影响 事件。10 积分 | 1 页 | 116.17 KB | 16 小时前3
零碳园区建设 -国家级零碳园区申报书大纲附件 2 国家级零碳园区申报书大纲 一、建设基础 (一)园区基本情况。简述园区申报边界、建设主体、区位条 件、规划布局、经济产业发展水平等基本情况。 (二)产业发展情况。简述园区主导产业、重点企业发展状况、 已引入或规划中的重点项目及投资规模等产业发展情况。新建园区 简述规划引入产业和招商引资情况。 (三)能源供应及消费情况。简述园区近三年分能源品种的能 源供应与消费情况。能源供应部分应区分园区外购能源和自供能 (四)碳排放情况。根据零碳园区碳排放核算方法(附件 4), 对园区近三年碳排放进行测算分析,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园区分年度 碳排放量、单位能耗碳排放、碳排放结构等。新建园区可不提供历 史碳排放情况。 二、建设国家级零碳园区的可行性分析 (一)园区能源消费与碳排放趋势。以园区能源消费、年度碳 排放现状数据为基础,结合园区产业发展、重点企业产能变化、重 点项目布局等情况,综合考虑零碳园区建设要求,测算分析园区未 来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变化趋势。 (二)目标可达性分析。根据园区能源消费和碳排放趋势,从 能源供应、工业过程减排等方面说明零碳园区建设的有利条件和问 题挑战,论证零碳园区建设的可行性。 (三)综合供能方案。结合园区及周边资源能源禀赋,设计园 区综合供能方案,并对供能方案是否能够满足园区及企业需求、是 否能够达到零碳园区标准进行论证。 三、建设目标 以 2025 年为基准年,确定零碳园区建设期,围绕零碳园区建10 积分 | 3 页 | 194.32 KB | 16 小时前3
零碳园区建设 -国家级零碳园区建设指标体系(试行)附件 3 国家级零碳园区建设指标体系(试行) 指标类型 指标名称 目标要求 核心指标 单位能耗碳排放 ≤0.2 吨/吨标准煤 (年综合能源消费量20~100 万吨 标准煤的园区) ≤0.3 吨/吨标准煤 (年综合能源消费量≥100 万吨 标准煤的园区) 引导指标 清洁能源消费占比 ≥90% 园区企业产出产品单位能耗 达到或优于二级能耗限额标准 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80% ≥80% 余热/余冷/余压综合利用率 ≥50%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80% 一、指标类型说明 核心指标:零碳园区建设必须达到的目标,是园区验收评估的 首要条件,按照园区年综合能耗规模分为两类。达不到核心指标要 求的园区,原则上不得申请验收。 引导指标:在零碳园区建设过程中发挥路径引导作用,同时也 作为园区验收的参考指标。由于客观条件不具备开展相关工作的园 区,可在申报材料中说明原因,相关指标将不纳入验收要求。 二、部分指标解释 1.年综合能源消费量:指园区范围内每年度实际消费的各类 能源的总和,单位为“吨标准煤”。其中,电力消费能耗按照等价 值计算。 2.单位能耗碳排放:指园区范围内每消费一吨标准煤产生的 碳排放量。本通知所称碳排放仅指二氧化碳排放,不含非二氧化碳 温室气体。 余热/余冷/余压综合利用率:用于衡量生产过程中对热能、冷 能和压力能的回收利用程度,综合利用率是三类能源综合利用率的10 积分 | 2 页 | 163.05 KB | 16 小时前3
2024零碳园区创建指南10 积分 | 38 页 | 11.70 MB | 4 月前3
中国零碳园区发展路径10 积分 | 72 页 | 13.59 MB | 4 月前3
零碳园区建设规划方案零碳园区 建设方案 目 录 CONTENTS 01 02 03 零碳园区建设路径规划 零碳园区建设方案 目录 零碳园区的需求 零碳园区需求 控排 / 高能耗企业园区 节能降碳需求 国企 / 央企绿色低碳 投资社会责任需求 碳配额 / 清洁能源项目 碳资产管理需求 生态工业园区 碳中和管理需求 构建零碳能源供给体系,推动零碳产业和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具有智能物联管理内核,为区域创造低碳转型动能。 具有智能物联管理内核,为区域创造低碳转型动能。 可再生能源和储能 新型电力系统 零碳能源系统 零碳产业链 零碳科技应用 零碳产业与科技 社会减碳效应 人才匹配与技术升级 社会低碳转型 智慧物联 智慧交通 智能基础设施 零碳园区有四大特征 低成本安全绿色能源保障 可再生能源高效转化为先进生产力 新工业体系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单元 目 录 CONTENTS 01 02 03 零碳园区建设路径规划 零碳园区建设方案 目录 零碳园区的需求 零碳智慧园区规划阶段: 零碳园区模型: 零碳智慧园区建设路径: 近零碳园区 低碳园区 净零碳:零碳智慧园区 • 降低碳排放强度 • 多能互补能源体系 • 低碳技术 • 数字技术赋能碳管理 • 碳排放总量接近零 • 分布式能源 • 节能技术 + 减碳技术 • 物联网 + 园区 • 从源头实现零碳排放 • 综合协同能源网络20 积分 | 33 页 | 28.25 MB | 3 月前3
附件4 零碳园区碳排放核算方法(试行)附件 4 零碳园区碳排放核算方法(试行) 本方法适用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园区核算自身碳排放。 一、总体方法 园区碳排放的核算边界为一个自然年内园区内能源活动和工 业生产过程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碳排放之和。本办法所称碳排放指二 氧化碳排放,不包括其他温室气体。 E 园区=E 能源活动+E 工业过程 式中: E 园区为园区碳排放量(万吨); E 能源活动为园区能源活动产生的碳排放量(万吨); ); E 工业过程为园区工业过程产生的碳排放量(万吨)。 二、能源活动碳排放 (一)核算范围。园区能源活动碳排放主要包括园区内化石能 源用作燃料产生的碳排放、能源加工转化过程产生的碳排放、园区 电力与热力净受入蕴含的间接碳排放。园区中如有用于国际航空航 海的燃料燃烧的碳排放,暂不从总量中扣减,但须单独列出。 1.化石能源按品种分为:煤品、油品、天然气三大类。按现行 能源统计体系,煤 (二)核算方法。园区能源活动碳排放为化石能源用作燃料产 生的碳排放、能源加工转化过程产生的碳排放、园区电力与热力净 受入蕴含的间接碳排放之和,即: E 能源活动=E 用作燃料+E 加工转换+E 间接排放 式中: E 能源活动为园区能源活动碳排放量(万吨); E 用作燃料为化石能源用作燃料产生的碳排放量(万吨); E 加工转换为能源加工转化过程产生的碳排放量(万吨); E 间接排放0 积分 | 6 页 | 217.92 KB | 3 月前3
零碳园区能碳管理平台的设计与研究July 2024 零碳园区能碳管理平台的设计与研究 王晓霞 (同方智慧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北京 100083) 摘要:该平台采用分层架构设计(涵盖建筑至城市级),适应多级能源管理需求。通过电-冷-热-气-汽多能协同及源- 网-荷-储(Source, network, load and storage) 的统筹调度,利用大数据与智能技术,实现源荷双向预测、智能调控、能流-碳 流分析、智能诊断预 流分析、智能诊断预警等功能,提升能源效率与管理精度,助力园区能源管理者实现经济效益与低碳目标。 关键词: 三级建设架构;B/S架构;源网荷储一体化;多能互补;智能诊断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4)20-0116-0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 0 引言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能 源管理逐渐从传统的单一能源计量向智能化、集成化 转变。越来越多的园区开始探索和实践源网荷储一 体化的能源管理模式,整合能源生产、传输、消费和存 储环节,优化能源结构,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在各级 政府的政策引导、标准化建设和产学研合作的加持 下,零碳园区能碳管理平台(以下简称DZSM 平台)应 运而生。 1 能源管理国内现状 当前国内正迈向智能化、一体化、绿色化转型的 关键阶段,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机遇。数据孤岛现象 普遍:多能源系统的数据集成难题阻碍了全局能源管10 积分 | 4 页 | 1.48 MB | 6 月前3
零碳智慧园区的规划思路0 积分 | 15 页 | 4.72 MB | 5 月前3
共 1000 条
- 1
- 2
- 3
- 4
- 5
- 6
- 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