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低空监管体系项目建设方案集区巡查) 无人机设备性能、AI 算法精度、平台稳定性等技术要素需 经过实战检验。例如,试点阶段可测试某型号无人机在多雾 天气下的影像采集清晰度,或验证 AI 模型对耕地 “非粮化” (如大棚种植非粮食作物)的识别准确率。若直接全域推广 一旦技术出现 “水土不服”(如设备在高温环境下频繁故障、 算法对特殊地类误判),将导致监管数据失准、处置决策偏 差。通过试点,能精准定位技术短板(如数据传输延迟、模 头对特定区域进行 24 小时不间断的定点监测,确保数据的 实时性与连续性。以耕地保护为例,无人机低空采集的高分 辨率影像,能够精准识别耕地 “非农化”(如违规建设、硬化 地面)、“非粮化”(种植非粮食作物)等迹象;卫星遥感定 期监测耕地面积的动态变化;地面传感器实时提供土壤肥力 等信息,三者有机协同,实现对耕地全时段、全方位的精细 化监测。 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路线 采用云计算与边缘计算相结合的创新架构,优化 有效改善。 (二)耕地保护与动态监测 1.场景监管目标 严格坚守耕地红线,实现对耕地 “非农化”“非粮 化” 现象的动态监测,以及对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的 “三 位一体” 综合监管,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耕地资源的可 持续利用。 2.技术方案架构 数据采集层:高频次多维度监测 基础巡查:在永久基本农田区域部署大疆机场 3,配备 M4E 无人机执行 “3 + 2” 巡检模式,即每周进行20 积分 | 191 页 | 33.51 MB | 4 月前3
2025低空通导监及气象技术白皮书-数字低空工作组-走廊”,目 标 2030 年覆盖 80%一线城市核心区域。 2、农业监测与环境保护 多光谱无人机结合 RTK 定位,精准识别病虫害与土壤墒情,黑龙江农垦项目显示农药 使用量减少 30%,粮食增产 8%。 生态监测中,无人机搭载 LiDAR 与热成像传感器,完成自然保护区 3D 建模与非法活动 追踪,巡逻效率较人工提升 15 倍。 数字低空工作组 490 积分 | 55 页 | 1.02 MB | 5 月前3
共 2 条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