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提升区域电力互济能力 促进新能源高比例发展报告21 提升区域电力互济能力 促进新能源高比例发展 | 1 | 摘要 作为我国重要的新能源基地,西北地区新能源资源富集,但面临本地消纳不足、外送 通道受限、省间市场壁垒等突出问题。提升区域内五省间电力互济能力和区域间送受端协 同能力,是破解新能源消纳瓶颈、优化全国能源资源配置、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关键路径。 本研究围绕提升西北地区跨区域互济能力,通过举行多次研讨会并汇总梳理公开信息, 部分受端电网接纳能力不足,导致通道利用率偏低;其次,西北地区送端省份新能源发电 波动性与省内调节能力不足并存,跨省交易面临价格机制不完善、输电成本分摊争议等问 题;再次,中东部地区对绿电需求增长,但消纳责任权重分配、跨省绿电环境价值认定等 机制尚未健全,制约了绿电交易规模的增长。 针对上述问题和挑战,报告从建设特高压直流通道、完善跨区电力市场机制体制、价 格政策等方面提出如下建议:一、明确 大部分区域为“低 负荷、高新能源”的“电源基地”。上述特性导致西北地区新能源大发时(如光伏午间、 风电夜间),本地无法充分消纳,造成“弃风弃光”;与此同时,当中东部负荷中心电 力短缺时,西北地区却因输送通道能力不足或机制限制难以大规模外送。 区域互济是支撑新能源消纳与电力保供的重要手段。目前西北地区开展的区域互济 包括省间互济以及跨区域互济。省间互济方面,西北地区已经开展“能量换容量”、“新20 积分 | 28 页 | 1.16 MB | 13 天前3
【蓝皮书】国家能源局: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发展规划蓝皮书拓展,初步建立市场引导的辅助服务资源优化配置机制,形成以 调峰、调频、备用等交易品种为核心的区域、省级辅助服务市场 体系,实现了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对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 运行、促进新能源消纳、降低系统调节成本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发展规划蓝皮书 10 部分地区积极推动辅助服务市场机制创新,积极探索辅助服务市 场与现货市场协同运行,引导独立储能、虚拟电厂、负荷侧可调 ���� ���� ����� ��� ������ ���� ���� �� �� �� �� �� �� �� ������ 图 1-9 电力辅助服务品种 电力市场绿色消纳机制逐步建立。为适应新能源大规模发展 需要,新能源入市节奏进一步加快。2023 年,全国新能源市场化 交易电量达 6845 亿千瓦时,占全部新能源发电的 47.3%。部分大 型发电企业新能源参与市场比例已超过 效果有待提升、参与主体有待扩容、费用疏导机制有待完善, 亟需调整以满足新能源大规模接入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需求。 支撑新能源 大规模发展和入市的政策机制仍需完善。随着 新能源持续快速发展,新能源消纳压力不断增大,适应新能源 出力波动性大、预测难度大特性的市场机制尚需完善,需要统 筹设计适应新能源特性的市场体系和交易机制,支撑高比例新 能源参与市场。此外,反映新能源环境价值的配套政策措施有10 积分 | 57 页 | 2.98 MB | 5 月前3
赋能风电行业数字化转型白皮书海上风电实现跨越式发 展 ................................................................................... 4 多能互补助力风电消纳稳 定 ................................................................................ 6 发展 ..... 技术创新,大容量机组一体化设计, 促进了海上风电降本提质;高质量的风电试验场及产业基地建设,推动了海上风电的产业良性发 展;有利的网源协调规划及配套电网建设,保障了区域海上风电的开发建设与高比例消纳。预计 到“ 十四五” 末,中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将达到 1 亿千瓦以上,到 2030 年累计将达到 2 亿千 瓦以上,到 2050 年累计不少于 10 亿千瓦。同时,海上风电往深远海发展的态势日趋显 上陆 上风电机组,单机容量 15 兆瓦及以上的 海上风 电机组已屡见不鲜, 22 兆瓦海上风电 机组也已 下线。从叶轮直径上看,海上风电机 组叶轮直径 最高已经达到 280 米。 多能互补助力风电消纳稳定 伴随产业发展,中国风电正逐步迈向多能 互补和风储一体化统筹发展阶段,如利用 大型综合能源基地风能、太阳能、水能、 煤炭、天然气等资源组合优势,推进“风 光 水 火 储 ” 多 能 互20 积分 | 14 页 | 12.52 MB | 4 月前3
广东电力市场建设蓝皮书2025月广东试点新能源报量 报价参与现货交易,2024 年 220 千伏及以上电压等级新能源全面进入市 场,按照“基数 + 中长期 + 现货”模式,配套预测偏差考核、偏差收益 回收等机制,促进新能源市场化消纳,通过市场价格引导新能源有序建设。 2023 年 10 月,新型独立储能进入广东电力现货市场,创新应用“一 体多用、分时复用”的商业模式,参加“中长期 + 现货 + 辅助服务”市 场交易,充放 能源“全电量报量报价”、“基数 + 现货偏差结算”交易机制,充分发 挥风电、光伏低边际成本优势,引导火电机组将发电空间合理让至新能源。 首创独立储能、抽水蓄能、虚拟电厂等新型主体“报量报价”参与市场 交易,促进新能源市场化消纳。绿电交易提速扩围,实现发用两侧全覆盖, 健全绿电消费溯源认证体系,有效促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五是“安全可靠,有效保障系统稳定运行”。用“无形的手”保障供 应,通过现货价格信号引导各类调节资源自主参与系统运行,有效实现 完善大规模新能源参与市场机制。考虑新能源发电特性和成本情况, 完善新能源交易机制和价格机制,解决新能源中长期签约难、收益锁定 难等问题,逐步提升新能源参与市场电量比例。建立分布式新能源参与 市场交易机制,促进就近消纳,破解大规模分布式光伏消纳难题。健全 绿电消费认证体系,有效促进绿色能源消费。 健全灵活调节资源参与市场机制。结合市场运行情况,不断完善新型 储能、抽水蓄能参与现货市场机制,提高系统灵活调节能力,应对未来20 积分 | 56 页 | 9.17 MB | 1 天前3
中国新型储能发展报告2025-国家能源局独立储能、共享储能主要分布在华东、华中地区,占比分别约 68%、60%,发挥支撑电力供应和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作用。新能 源配建储能主要分布在西北、华北地区,装机占比均超过 50%,有 效促进大规模新能源开发消纳。 ��������� ����� ������� ����� ���� ���� �� ���� 图 8 新型储能不同应用场景装机分布情况 016 2025 中国新型储能发展报告 ������ 图 11 各应用场景下新型储能时长分布情况 018 2025 中国新型储能发展报告 2024 年,我国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首次超过火电。在新能源快 速发展的背景下,新型储能成为促进新能源开发消纳的重要手段。从 调用情况来看,新能源配建储能整体调用情况大幅提高,年均等效利 用小时数 766 小时,比 2023 年提高约 383 小时;年均等效充放电次 数 177 次,比 2023 年提高约 型储能并网接入管理,提升运维管理水平,鼓励涉网性能升级改造, 充分挖掘新型储能调节能力。研究完善新型储能调用评价指标体系, 适时发布行业发展关键信息,引导行业科学合理评价新型储能调用情 况,进一步发挥新型储能促进新能源开发消纳,提高电力系统安全稳 定运行水平和电力保供作用,助力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030 2025 中国新型储能发展报告 (五)巩固新型储能产业优势地位 面对国际竞争日趋复杂的形势,需要巩固我国新型储能产业链优20 积分 | 54 页 | 1.38 MB | 13 天前3
2025年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数字技术工具箱项目荣誉记录与园区设计图 89 数字基础设施 该项目创新探索就近供电、就近消纳的“绿电聚合供应”模式,实现算力和绿色电力的高效协同发展。 (1)构建绿电聚合供应创新模式。采用“源网荷储一体化”模式,将距离算力中心150公里左右,分布于三个县 区的13个百兆瓦级或千兆瓦级风光电场进行聚合管理,实现地市级就近供电、就地消纳的“绿电聚合供应”新模式。 2024年全年绿电生产5.86亿度,为实现新建 该项目实现的经济效益: 项目自2020年9月开工以来,已建成670WM的算力中心,可承载19.44万标准机架。在经济效益方面,固定资产 投资130亿元。 社会效益: 该项目实现的社会效益: 目前累计消纳5.93亿度绿电,减排量31.82万吨。 执行单位简介 北京中科合盈数据科技有限公司以“新型算力基础设施 + 绿色能源”的融合创新模式,综合数字、能源、环境三 大维度,构建面向人工智能时代的绿20 积分 | 113 页 | 11.44 MB | 4 月前3
共 6 条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