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微电网发展研究2024年10月 简 版 陕西省微电网发展研究 —基于典型示范项目的调查 西安节能协会 参与人员: 谢宏皓 西安节能协会 潘 洁 西安节能协会 刘延强 西安节能协会 罗杰琼 西安节能协会 姜俊鹏 西安节能协会 王 辉 陕西综合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卢永杰 陕西综合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致谢: 在本报告的编写过程中,特别感谢以下来自政府、企业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对报告撰写提供的洞见与 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产业品牌研究与传播工作部 康俊杰 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项目 王可珂 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项目 陈 丹 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项目 赵子健 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项目 吴 迪 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项目 赵鹏鹤 陕西省社科院 王鲁迤 西安市节能监管中心 李 月 陕西科锐电力有限公司 业和信息化局、宝鸡市高新区科技和工信商务局、西电宝鸡电气有限公司、施耐德(陕西)宝光电 器有限公司、陕西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等对本报告的支持。 本报告所述内容不代表以上专家和所在机构,以及项目支持方的观点。 陕西省微电网发展研究 —基于典型示范项目的调查 西安节能协会 2024 年 10 月 i 目录 ◎ 摘要 ............................................0 积分 | 26 页 | 3.19 MB | 5 月前3
中国投资协会:2024“零碳中国”优秀案例及技术解决方案前 言 2020 年 1 月,中国投资协会联合相关行业组织和机构共同发起《零碳中国倡议》,以“贯 彻落实能源革命战略,推动中国能源转型”为宗旨,通过推动零碳示范项目落地,探索符合中 国国情的“绿色 + 数智”零碳发展之路。中国投资协会能源投资专业委员会(简称“能投委”) 作为《零碳中国倡议》推进和落实单位,自 2020 年起持续举办“零碳中国”优秀案例及技术解 决方案征集活动(简称“征集 各类主体在策划、设计、 建设与运营零碳项目时,能够精准对标标准进行操作,进而加速零碳理念与先进技术在全社会 的普及推广与深度融入。我们期待本案例集成为各界人士理解、学习、借鉴与创新零碳实践经 验的权威工具书,为高质量迈向零碳中国提供知识支撑与实践参照。 2024年5月 Ⅰ . 零碳案例篇 一、零碳工厂 1. 西子洁能崇贤制造基地零碳智慧光储项目………………………………………………… 3 综合智慧零碳电厂样板间项目……………………………………………………………… 5 3. 负碳厂区综合能源耦合技术示范验证项目………………………………………………… 7 4. 国际精密集团零碳工厂项目………………………………………………………………… 9 5. 洛克美森智慧零碳工厂项目……………………………………………………………… 11 6. 锦美“零碳氢瓷”示范项目………………………………………………………………10 积分 | 46 页 | 13.28 MB | 5 月前3
2025年迈向共建共享的零碳能源未来-全球农村能源合作社的经验与探索报告国网能源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李 景 明 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原首席专家、中国沼气学会常务副理事长 张 弘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 王 东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可持续发展部项目主任 高 鸣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农村固定观察点管理处副处长 何 君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经济与社会发展部农村转型和性别平等政策官员 张 可 男 固德威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 和公平分享利益的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缺 乏当地参与将削弱农村能源项目的可持续性,并加剧社会和经济差距。因此,以人为本的方法,即强调能源公平 转型并优先考虑社区成员福祉,旨在缓解能源贫困并促进经济繁荣,逐渐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促进可持续农村能 源转型和塑造包容性能源体系的共同选择。近年来,全球许多国家大力支持基于社区的能源项目,鼓励社区成员 和利益相关者的参与,更加注重包容性、公平性和利益共享。例如英国政府在 购等提出了一系列激励和保障措施;意大利《国 家恢复和复原计划》已拨款 22 亿欧元用于支持能源社区;美国《通胀削减法案》为基于社区的清洁能源项目提供 了额外的财政激励措施。 作为社区型能源项目的主要主体形式,农村能源合作社模式为推动基于社区的能源项目的广泛实施发挥核心作用, 并逐渐被证明是加速实现国家和地区清洁能源转型的有效机制,在全球能源转型中扮演着多重角色。 100 电力可及率 010 积分 | 64 页 | 10.44 MB | 5 月前3
碳达峰碳中和政策法规汇编(2025年4月刊)市场监管总局关于印发轻工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的通知..15 3.2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印发《推动热泵行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的通知.........22 3.3 关于向社会公开征求《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清单(第二批)》意见的公告.... 26 3.4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 科技部办公厅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印发《银行 业保险业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50 3.8 商务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55 3.9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关于征集 2025 年度国家标准化试点项目的通知......................70 3.10 交通运输部等十部门关于推动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72 3.11 ................................................................ 77 3.12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印发《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清单(第二批)》的通 知......................................................................................10 积分 | 120 页 | 12.24 MB | 5 月前3
碳市场与碳金融发展报告(2025)碳市场的形式较为单一, 我国目前仍是以碳配额和自愿减排机制的现货为标的碳融资服务为主;基础设施 配套需进一步完善,市场运行效率有待提升;风险对冲产品品种较少,难以有效 应对市场风险;“双碳” 项目收益周期长、回报率不稳定,降低了投资者的积极 性;我国碳定价与国际市场的差异,为我国碳金融领域的国际合作带来了影响; 传统高能耗经济模式的惯性,也给低碳转型带来了一定阻力;碳金融能力建设仍 有待进一步加强等。 5%和 10%;第三个阶段以拍卖 为主,电力行业配额全部通过拍卖获得,工业等以免费分配为主,期初总体拍卖 比例为 50%,并逐年提升,期末达到 57%左右,拍卖收入的 78%用于支持气候 相关项目。 2021 年欧盟委员会通过立法提案,确定了更加积极的减排目标,2030 年温 室气体排放比 1990 年下降幅度不低于 55%,高于之前 40%的目标值。为达到欧 盟新的减排目标,欧盟碳交 ( 全 国 标 准 5%)。 全国首单 CCER 质押 贷款(2000 万元)、碳 保险(覆盖碳价波动风 险);成立碳金融研究 院。 高活跃度市场; CCER 金融化应 用领先。 CCER 项目地 域 性 限 制 影 响流动性;衍 生 品 接 受 度 待提升。 北 京 覆盖服务业与公共机构; 全国首个纳入航空、数据 中心;配额分配采用“历史 强度法”。 推出碳配额场外期权 (20220 积分 | 40 页 | 1.52 MB | 5 月前3
2025年中国新型储能行业发展白皮书-机遇与挑战新赛道,技术创新成果 斐然;这一年,储能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源网荷储、光储充一体化、微电网等项目层出不 穷,为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和各领域发展提供能源保障。 行至中流,更需奋楫。新的一年,必将是中国储能产业应变思变、革故鼎新的一年。强 制配储落幕,储能行业发展如何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仍需思考;储能项目规模持续扩 大,但系统长周期安全稳定运行仍是难题;储能多种技术路线百花齐放,但部分技术距大规 和电 芯;项目招标方面,招标规模持续保持较高增速,整体规模高达96.2GW/245.7GWh,招标内容主要是 储能EPC、储能系统和综合EPC。 1.1 招中标概况 图1 2024年我国新型储能招标情况¹ 中标方面,2024年我国新型储能中标规模也再创新高:EESA数据库全年共计追踪到新型储能中标信 息1353条,总计规模达90.7GW/234.5GWh。其中EPC中标项目683个,总规模为45 4GW/113.4GWh,同 比增幅分别为173%和178%;储能系统的中标项目527个,总规模为27.0GW/79.4GWh,同比增幅分别 为27%和37%。 数据来源:EESA数据库 图2 2024年中国新型储能中标情况 [1] 注:集采框采中,“其他”类别中包含直流侧、户储、液冷温控系统和PCS及储能EPC;项目招标中,其他”类别包含PCS、电 芯、电池系统、储能PC/EC和综合PC等。10 积分 | 70 页 | 9.67 MB | 5 月前3
2024电力市场化改革与电价体系洞察:面向市场参与者的十大趋势转型 � � � � 31 06 辅助服务市场价格机制得到规范,新能源和储能主体或需调整市场策略� � � 35 07 新能源市场化交易规模增加,“报量报价”电量继续走低,新能源项目收益 在现有市场规则设计下有保障,但长期面临市场化程度更高的价格冲击 � � � 37 08 分布式光伏超预期发展,投资主体需密切关注电网接入与上网价格政策变化 41 09 独立储 . . . . . . . . . . . . . . . . .38 图表25 云南省全容量并网新能源项目执行燃煤发电基准价的电量比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9 图表26 2024年青海和宁夏发电项目价格峰谷浮动比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色转型 辅助服务 06 辅助服务市场价格机制得到规范,新能源和储能主体或需调整市场策略 按市场主体或交 易类型 集中式新能源 07 新能源市场化交易规模增加, “报量报价”电量继续走低,新能源项目收益在现有市场 规则设计下有保障,但长期面临市场化程度更高的价格冲击 分布式新能源 08 分布式光伏超预期发展,投资主体需密切关注电网接入与上网价格政策变化 独立储能 09 独立储能探索电力市场参与模式,电能量市场收益将愈发重要10 积分 | 54 页 | 1.78 MB | 5 月前3
中国储能研究报告202550%-80%,储能时长的需求将扩展至 10 小时以上,且 长时储能将会成为“成本最低的灵活性解决方案”。 2024 年,我国 4 小时及以上新型储能电站项目逐步增加,装机占比 15.4%,较 2023 年底提高约 3 个百分点,2 至 4 小时项目装机占比 71.2%, 不足 2 小时项目装机占比 13.4%。 泽平宏观研究报告 5 根据麦肯锡,到 3 储能新趋势之二:锂电储能超预期建设 24 年新型储能新增装机大幅增长,抽水蓄能占比首次低于 50%。 根据 CNESA 的不完全统计,截至 2024 年 9 月,中国已投运电力储能项目 累计装机规模 111.49GW(包括抽水蓄能、熔融盐储热、新型储能),同 比增长 48%,比去年底增长 29%。新型储能累计装机首次超过 50GW,达 到 55.18GW/125.18GWh,功率规模同比增长 从技术路线看,多个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储能、钠离子电池储 能项目投产,构网型储能探索运用,推动储能技术多元化发展。截至 2024 年 9 月,已投运锂离子电池储能占比 96.7%,压缩空气储能占比 1.6%,铅蓄电池储能占比0.9%,液流电池储能占比0.5%。其中包括锂离 子电池储能在内的绝大多数储能类型均属于短时储能。 图表:中国已投运电力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占比(截至 2024 年 9 月)10 积分 | 16 页 | 4.38 MB | 5 月前3
内蒙古自治区煤矿智能化建设验收办法(试行)【2023】通过减人、降耗、提效,实现煤炭生产安全高效。 第四条 煤矿智能化项目验收评估执行《内蒙古自治区煤矿 智能化建设基本要求及评分方法(试行)》(以下简称《评分 方法》)。 第五条 煤矿智能化项目分为智能化井工煤矿、智能化掘进 工作面、智能化综采工作面和智能化露天煤矿。评定总得分分 别应达到 75 分。 第六条 申请评估的煤矿智能化项目煤矿必须具备以下全部 基本条件。 1.编制有智能化煤矿建设方案。 编制有智能化煤矿建设方案。 2.建立有煤矿智能化系统运行维护管理机制。 3.煤矿智能化项目各系统应正常运行一个月以上。 第七条 煤矿智能化建设评定等级工作按照验收、评估、公 示公告的程序进行。自治区能源局原则上应在收到煤矿企业申 请后的 60 天内完成公示公告程序。 1.验收。煤矿智能化项目建设完成后,由煤矿上级公司组织 验收,无上级公司的由煤矿组织验收,验收通过后,将验收报 告报自治区能源局、内蒙古煤矿安全监察局。 100 0.15 八 安全管控系统 100 0.10 九 经营管理系统 100 0.05 (2)井工煤矿智能化建设各部分考核内容按照各部分评分 表进行现场检查打分。 (3)各部分考核得分(即项目得分与加分项的合计分值) 乘以该部分权重之和即为井工煤矿智能化建设考核得分,采用 式 (1)计算: 9 M=∑(ai× Mi) i=l 式中 M——井工煤矿智能化建设考核得分; M0 积分 | 33 页 | 80.05 KB | 5 月前3
2024年拥抱能源产消一体化-双碳背景下的企业用能转型报告电资源、储能、柔性负荷(暖通空调、充电桩 等)纳入需求侧响应范围,推动可中断负荷、可控负荷参与电网调峰、调频、调压等稳定控制, 实现负荷精准控制和用能企业精细化用能管理。微电网技术往往与需求响应项目是协调推进、相 辅相成的,通过微电网系统接口与电网需求响应平台的协作互动可以产生多方面效益并有利于促 进共赢。 针对各类需求侧响应的打通,用能企业能更直观地理解实时电价等需求侧响应的理念,并根 最大化利用三大挑战,为用能企业带来安全、经济和绿色三大价值。 21 技术为基,构建全生命周期“能源新质生产力” 2.4 重建设而轻运营,微电网发展五大现状 自2015年国家能源局《关于推进新能源微电网示范项目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新能 源微电网代表了未来能源发展趋势,对推进节能减排和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中 国微电网行业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近年来,国家层面政策历程从“双碳”政策、推进电力源网 工程建设等,而忽视了后期运营阶段的重要性,对微网全生命周期的运营不够重视; 仅关注单次项目的投资额与回报率,这种投资导向的决策机制使得项目业主和建设单位更倾 向于追求短期的建设成果或示范效应,而在前期忽视了微电网投入运行后的长期运营效果,导致 微电网可能面临运营期的综合效益不理想、维护成本过高或者安全隐患突出等问题。 现状二:重源轻配 即部分项目参与者和决策者认为只要发电源足够多,就能保证微电网的稳定运行,所以对各10 积分 | 46 页 | 8.66 MB | 5 月前3
共 45 条
- 1
- 2
- 3
- 4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