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行业:2025年Q2矿业智能化建设洞察报告-52页率100%,智能化矿山数量翻倍。 非煤矿山专项治理 路径结构重组与规模升级:一是关闭淘汰,通过3年过渡期淘汰低效小矿 (如云南露天采石场过渡期至2026年)。二是规模准入,执行铁矿、铜矿等 矿种全国统一最低开采规模,推动集约化生产(如安徽要求大中型矿山占比 65%)。三是技术倒逼,充填采矿法强制应用(新建地下矿山原则上采用), 机械化撬毛作业普及深井矿山。 灾害防治与科技赋能:一是普查制度化,建立区域性连片普查机制(如青阳 乱矿山占比高” 的困境。该《意见》是落实中央矿山安全硬措施与贵州省“富矿精开”战略 的关键行动,旨在通过安全准入倒逼、技术升级驱动、产业重组优化三重路 径,推动矿山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安全集约型发展”。其核心逻辑是 :以安全为前提,以智能化整合为手段,实现资源高效开发。 刚性与差异化路径 准入端“做减法”:通过90万吨煤矿产能门槛、尾矿库禁建区等硬约束,淘 汰落后产能,从源头压缩高风险矿山数量。10 积分 | 52 页 | 8.01 MB | 2 月前3
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碳达峰碳中和蓝皮书(2025年)多部门协同发力,央 地联动形成政策矩阵,围绕双碳战略纵深推进,构建起多维立体的政策框架。立 足经济社会系统性绿色变革,通过健全碳排放双控制度、强化数字技术赋能绿色 转型等创新机制,加速构建资源集约型空间格局、培育绿色低碳产业体系、革新 清洁化生产模式和倡导简约适度生活方式,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向更深层次、 更广维度迈进。 表 1 2024 年全局性主要双碳政策列表 时间 相关政策 技术实施的可行性以及降低碳排放的强度。河钢集团成 功研发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 CCUS 技术,将 CO2 捕集并精制成工业级液体二氧 化碳和食品级液体二氧化碳,目前已在河钢产线应用,每生产一吨直接还原铁可 捕集约 125 千克二氧化碳,年生产二氧化碳副产品约 6 万吨。牵头成立“河北省 24 CCUS 产业技术联盟”,依托河钢丰富的应用场景,构建覆盖碳捕集、碳利用、 碳封存、碳核证、碳监测、碳资产的 年投产)采用 100%绿电供热,相较传 统工艺减少 92%碳排放,推动乙烯行业单位产品碳强度降至 0.8 吨 CO2/吨(国际 均值 1.5 吨),标志着高温工艺电气化技术的重大突破。 能效提升与产业集约化发展。通过能效分级管控与装备升级迭代,石化行业 正淘汰落后产能并重塑高效生产体系。2024 年炼油、乙烯行业能效标杆产能比 例分别达 28%和 25%,镇海炼化依托高效裂解炉与余热回收技术,将乙烯装置能10 积分 | 66 页 | 1.49 MB | 6 月前3
煤矿智能化发展蓝皮书(2025年)-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煤率<2%,提升了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 3. 智能云计算数据中心逐步发挥“数据+AI”赋能作用。基础 设施方面,构建了服务器虚拟化、存储虚拟化、网络虚拟化技术和云 计算管理全面融合的云计算模式数据中心,有效实现资源集约化建设。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面,推动“统一数据标准、统一技术架构、统一系 统平台”,打通煤矿生产、管理、安全、自动化控制等众多“烟囱” 系统,实现各系统数据统一接入数据湖、数据资产深度沉淀,为数据 重构”,构建开采全要素智能化体系,建立采剥作业链业务架构,研 发动态模型更新、生成式 AI 开采设计、移动设备集群调度等关键技 术与算法,推动生产组织从“经验指导”向“数据驱动”转型,实现 穿-爆-采-运-排全流程集约化、精准化、智能化运行。 4.建设一体化控制与预警平台。突破地质动态建模、无人机航测 感知与多灾种耦合预警技术,开发边坡形变毫米波雷达、采空区 InSAR 监测融合技术,构建一体化控制与预警平台,实现地质模型日更新、0 积分 | 48 页 | 1.27 MB | 5 月前3
中国投资协会:2024“零碳中国”优秀案例及技术解决方案源利用化、生产清洁化”,是习近平生态文明 思想的重大创新成果,为全国污水治理行业及 城市发展韧性提供了“中国方案”和“广州样板”。 广州沥滘生态化地埋式 净水厂示范项目 零碳创新点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大型基本建设项目土地集约、绿色低碳、节能降耗、智慧管 理成为当前国家高质量发展亟需解决的重点难点。广州沥滘生态化地埋式净水厂对这一难题提 供了系统化解决思路与实践经验。项目节约土地 30%,运用大数据、物联网、5G、AI 技术:系统运用了机器学习、数据挖掘和智能优化技术来分析和处理大量的能源数据。 同时,智能优化算法能够实时优化能源系统的运行策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节能减排效果。 项目效益概况 绿色工厂:实现了用地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和能源低碳化的工厂。 绿色园区:具备布局集聚化、结构绿色化、链接生态化等特色工业园区,侧重于园区内工 厂之间的统筹管理和协同链接。 绿色供应链:将环境保护和10 积分 | 46 页 | 13.28 MB | 5 月前3
2024年拥抱能源产消一体化-双碳背景下的企业用能转型报告济 性和意愿。最后,从商业侧来看,灵活地参与碳额度和绿电市场,能够提升经济性;合同能源管 理,能够克服用能企业因为折现率偏高而转型意愿不足的问题;能源即服务的商业模式,能够通 过分布式微电网的集约化运营,降低成本,同时有效提升参与电力市场的能力。 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有一些示范性项目展现了新能源与需求侧转型相结合的巨大潜力。以沙 特阿拉伯的红海项目为例,这一零碳旅游城市通过巨型微电网和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的综合10 积分 | 46 页 | 8.66 MB | 5 月前3
2025年迈向共建共享的零碳能源未来-全球农村能源合作社的经验与探索报告农村能源合作社通过发展可再生能源,推动农村环境治理,助力实现包括良好健康与福祉(SDG3)在内的多个可 持续发展目标。 (1) 提升清洁能源社区接受度,促进乡村能源结构转型 农村能源合作社通过充分发挥本地能源优势,提升能源的集约利用,显著减少了对传统化石燃料的依赖。例如, 加拿大的 Island Biodiesel 合作社利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餐馆的废弃植物油生产生物柴油。这种方式减少了废物 处理的环境压力,还将废弃物转10 积分 | 64 页 | 10.44 MB | 5 月前3
全球工程前沿报告2024-中国工程院部响应控制、全局优化控制、流域联合调度等技术;④ 溢流污染防控,主要包括生物滞留、雨水收集、 渗透、过滤等源头控制设施,调蓄隧道和调蓄池、人工湿地等合流制溢流调蓄和处理设施,“源头 – 过程 – 末端”溢流污染监测和预测控制,集约化或一体化快速净化设施等技术;⑤ 韧性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 括具有降雨径流削峰和径流污染控制作用的绿色基础设施、确保水质全生命周期安全的处理设施、具有 蓄水 – 排水 – 自净功能一体的“源 –10 积分 | 293 页 | 4.25 MB | 5 月前3
共 7 条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