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互联网赋能能源化工行业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2025年)(三)平台层提供基于数据模型贯通的技术服务能力 ...... 14 (四)应用层提供场景化解决方案服务能力 .............. 16 四、工业互联网赋能能源化工行业作用价值 .............. 17 (一)基于平台化的新型研发设计创新范式 .............. 17 (二)基于智能化的高效精益生产 .......................18 (三)基于新兴技术的智慧经营决策 (三)基于新兴技术的智慧经营决策 .....................18 (四)基于网络化协同的销售营销新模式 .................19 (五)基于数字化绿色化协同的 HSE 管理升级 ............ 19 五、工业互联网赋能能源化工行业应用 ...................20 (一)工业互联网驱动的智慧工程设计与建造 ............ 20 (二)工业互联网驱动的研发设计创新 效管理及敏捷响应等新需求。在此背景下,以泛在互联、全面 感知、智能优化、安全稳固为特征的工业互联网应运而生。工 业互联网作为全新工业生态、关键基础设施和新型应用模式, 通过新兴信息技术构建“人-机-物”的全面互联,基于规模化 数据、先进算力与智能化算法,实现海量工业数据的实时采集、 高效传输、精准分析和智能反馈,形成覆盖全产业链、全价值 2 链的新型工业网络协同制造与服务体系,推动传统产业加快转 型升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壮大。0 积分 | 37 页 | 2.03 MB | 5 月前3
全球工程前沿报告2024-中国工程院Engineering Fronts 所示,其中绿色部分以数据分析为主,紫色部分以专家研判为主,红色方框为专家与数据多轮深度交互的 过程。 1.1 工程研究前沿遴选 工程研究前沿遴选包括两种途径:一是基于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 SCI 期刊论文和会议论文数据,经 数据挖掘聚类形成工程研究前沿主题;二是通过专家提名,提出工程研究前沿问题。以上结果经过专家研 判论证、提炼得到备选工程 369 7 农业 1 492 1 468 201 850 8 医药卫生 4 909 16 860 532 119 9 工程管理 832 1 812 64 041 1.1.2 论文主题挖掘 基于基础数据集,利用共被引方法对高影响力论文进行聚类分析,获得每个领域的前沿聚类主题,每 个聚类主题由一定数量的核心论文组成。其中,2018—2023 年出版的期刊论文和会议论文,按照核心论文 数量 ,按照关键词进行定制检索和挖掘,最终筛选得到 9 个领域 734 个备选研究热点(包括相似和不相似主题),如表 1.3 所示。 1.1.3 研究前沿确定与解读 与论文数据处理挖掘同步,领域专家基于专业背景知识 , 并结合其他综合性科技情报信息,如科技动态、 科技政策、新闻报道等进行分析判断,提出工程研究前沿问题,并将其融入前沿确定的每个阶段。 在数据对接阶段,图书情报专家将领域专家提出的10 积分 | 293 页 | 4.25 MB | 5 月前3
数字驱动、智慧引领:迈向未来的新型电力系统2 数智保障 16 三、秉轴持钧——智能物联夯实电力系统数智化底层基础 25 3.1 远景“五新战略”构建新型能源体系 26 3.2 远景智能物联平台,赋能新型电力系统 27 3.3 基于智能物联的新型电力系统关键应用 30 3.3.1 智慧新能源 30 3.3.2 智慧储能 31 3.3.3 智慧电网 32 3.3.4 智慧园区 34 3.3.5 碳管理 来源:远景智能,德勤,《数字驱动、智慧引领:迈向未来的新型电力系统》 • 以电力数据透视电力系统绿色属性,实现对碳资产的全面盘查、认证与溯源 • 赋能减排决策的同时支持兑现绿色价值 • 基于海量数据的深入整合与挖掘,反哺设备,优化运行策略与协同模式 • 护航用户隐私为前提,以开放共享释放数据价值 • 因地制宜 • 降本增效 • 多能互补 • 高覆盖 • 高韧性 • 高灵活性 理、控制、交易四个闭环。即电站的设计建设模式转变为以数 据和仿真模型为基础的根因分析,进而生成设备技改或策略改 进计划,为管理维护环节提供支持;电站运行中对设备的实时 控制从目前的启停和故障复位,转变为基于设备健康度的生产 风险预控;在交易环节通过功率预测与价格预测做好智能排程 与风光储协同控制,充分挖掘风光场站的出力灵活性潜力,实 现收益提升。 11 数字驱动、智慧引领:迈向未来的新型电力系统10 积分 | 42 页 | 5.06 MB | 5 月前3
数字驱动、智慧引领: 迈向未来的新型电力系统2 数智保障 16 三、秉轴持钧——智能物联夯实电力系统数智化底层基础 25 3.1 远景“五新战略”构建新型能源体系 26 3.2 远景智能物联平台,赋能新型电力系统 27 3.3 基于智能物联的新型电力系统关键应用 30 3.3.1 智慧新能源 30 3.3.2 智慧储能 31 3.3.3 智慧电网 32 3.3.4 智慧园区 34 3.3.5 碳管理 来源:远景智能,德勤,《数字驱动、智慧引领:迈向未来的新型电力系统》 • 以电力数据透视电力系统绿色属性,实现对碳资产的全面盘查、认证与溯源 • 赋能减排决策的同时支持兑现绿色价值 • 基于海量数据的深入整合与挖掘,反哺设备,优化运行策略与协同模式 • 护航用户隐私为前提,以开放共享释放数据价值 • 因地制宜 • 降本增效 • 多能互补 • 高覆盖 • 高韧性 • 高灵活性 理、控制、交易四个闭环。即电站的设计建设模式转变为以数 据和仿真模型为基础的根因分析,进而生成设备技改或策略改 进计划,为管理维护环节提供支持;电站运行中对设备的实时 控制从目前的启停和故障复位,转变为基于设备健康度的生产 风险预控;在交易环节通过功率预测与价格预测做好智能排程 与风光储协同控制,充分挖掘风光场站的出力灵活性潜力,实 现收益提升。 11 数字驱动、智慧引领:迈向未来的新型电力系统10 积分 | 42 页 | 9.14 MB | 5 月前3
陕西省微电网发展研究2024年10月 简 版 陕西省微电网发展研究 —基于典型示范项目的调查 西安节能协会 参与人员: 谢宏皓 西安节能协会 潘 洁 西安节能协会 刘延强 西安节能协会 罗杰琼 西安节能协会 姜俊鹏 西安节能协会 王 辉 陕西综合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卢永杰 陕西综合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致谢: 在本报告的编写过程中,特别感谢以下来自政府、企业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对报告撰写提供的洞见与 电宝鸡电气有限公司、施耐德(陕西)宝光电 器有限公司、陕西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等对本报告的支持。 本报告所述内容不代表以上专家和所在机构,以及项目支持方的观点。 陕西省微电网发展研究 —基于典型示范项目的调查 西安节能协会 2024 年 10 月 i 目录 ◎ 摘要 ..................................................... ............................................................................... 20 iii 陕西省微电网发展研究—基于典型示范项目的调查 摘要 西北地区风光资源丰富,西北电网已成为我国首个新能源为发电装机主体电源的区 域电网。截止到 2023 年 12 月 31 日,西北地区新能源装机容量达到 2.1 亿千瓦,占比超0 积分 | 26 页 | 3.19 MB | 5 月前3
减碳目标制定指导手册行业节能、增绿、降碳的要求趋于清晰、严格。工业行业企业主动制定减碳目标,有利于在目标制定和执行过程 中夯实碳数据基础,提高碳管理能力,在满足行业、地方转型要求的基础上,保持企业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先行性。 基于工业行业的碳排放特性,在寻求低碳转型过程中,企业和项目较难获取绿色金融支持。目前国际上已有部分 国家和地区出台转型金融指南,在指导转型金融产品的设计和落地的同时,对企业的气候转型计划、转型目标设 融分类法如何适应这些 战略 • 建立并使用指标,如 与分类法一致的百分 比、TCFD 指标、基于 科学的目标和转型情景 基于科学的目标。 助力企业由“损害显 著”向“贡献显著” 转变,考虑使用分类 标准为某些环境绩效 水平建立转型路径, 这些路径可应用于特 定的经济活动。 《气候变化和基于 原则的分类法》 4 马来西亚 央行 2021.4 企业制定在规定时间内 实现目标的实施计划, 并参考与气候变化相关 的情景 • 应建立组织结构,由 董事会和 / 或同等职位 监督应对气候变化活 动,由管理层评估管理 • 制定 2050 年的长 期目标、短期至中期 目标,并基于长期一 致的测量方法量化 • 目标应考虑环境重 要性,可以是强度目 标或绝对目标 • 应涵盖范围 1 至 3 排放 • 制定科学碳目标 时,应考虑地区特点 和行业差异 企业应为各个部门和0 积分 | 13 页 | 1.80 MB | 5 月前3
煤矿智能化建设指南对于晋陕蒙等大型煤炭基地的生产煤矿,应全面进行智能化 升级改造,重点提高采煤工作面智能化水平、掘进工作面减人提 效和远程控制、智能安全生产水平,井下水泵房、变电所等固定 2 岗位全部实现无人值守作业,形成基于综合管控平台的智能一体 化管控;对于中东部矿区等建设基础较薄弱的生产煤矿,重点进 行基础信息系统、机械化+智能化的采掘系统、重大安全隐患的智 能预警系统、智能安全监测系统等建设,实现减人、增安、提效; 处理、存储平台和集中管控体系,开采过程实现远程智能控制, 建设露天煤矿智能化综合管控平台,实现基于大数据分析、云计 算、数字孪生为基础的智能开采。 3.选煤厂智能化建设目标 已建选煤厂应进行基础设施升级,以主要工艺环节、重要装备、 3 安全防控智能化为建设重点,开展无人操作设备、无人值守系统的 研发与应用,提高洗选工艺过程的智能化水平。鼓励新建选煤厂开 展基于 BIM 技术的数字化设计与施工管理,建设选煤专家知识库, 全保障、经营管理等全过程的智能化运行。新建煤矿及生产煤矿 应根据矿井建设基础,制定科学合理的煤矿智能化建设与升级改 造方案,明确智能化煤矿建设的总体架构、技术路径、主要任务 与目标。 智能化煤矿应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建设思路,采用一套标 准体系、构建一张全面感知网络、建设一条高速数据传输通道、 形成一个大数据应用中心,面向不同业务部门实现按需服务。井 工煤矿、露天煤矿开展智能化建设可参考图0 积分 | 50 页 | 176.51 KB | 5 月前3
融合生态 拥抱智能:2030中国智能制造及自动化行业展望报告半开放生态系统,打造由高阶数据分析 和软件驱动、AI高度赋能的生产环境。 届时,高价值且可延展的自动化技术将 全面应用于端到端业务流程,智能工厂 具备完全集成的IT/OT技术栈,无处不 在的高阶数据分析成为新常态,基于标 准化解决方案的半开放式平台生态应用 普遍,数字化集成和AI赋能的人机结合 运营模式全面实现,大幅提升制造行业 生产效率。 中国高度重视智能制造和工业自动化 发展。国务院、工信部、发改委、科技 料分拣、零件装配等任务。语音 识别技术则让机器人能够理解 人类的语音指令,实现人机之间 更自然、便捷交互,提高生产效 率。 (二) 优化决策能力:通过机器学习 和强化学习算法,工业自动化系 统能够基于大量生产数据进行学 习和分析,从而优化自身决策过 程。例如在生产过程中,机器人 可以根据实时生产数据和质量反 馈,自动调整工作参数和操作流 程,以适应不同的生产任务和环 境变化,提高生产质量和效率, 比供应商更加看重“工业物联网平台 是否采用开放标准”。 从中国市场的实际情况来看,内外部经 济环境变化有望促使国产化工业自动 化解决方案从“能用”到“好用”转型。伴 随着锂电、新能源、半导体等新兴制造 业企业的快速发展,基于中国“新型基 础设施”(比如云端数据中心、计算中心 等)能力的不断提升,工业自动化设备 的国产化率有望持续提高。举例而言: — 在DCS领域:电力、石化、油气等 重点行业过去10年已初步完成国产20 积分 | 18 页 | 1.16 MB | 4 月前3
光子盒:2025年全球量子科技产业发展展望报告(2025-2)地区与政策差异化分析:本研究从全球视角出发,开展了区域比较 分析,重点评估全球各主要科技国家和地区在量子科技领域的政策 扶持、创新生态、人才集聚及技术商业化等能力。基于差异化定位, 揭示了区域之间的竞争优势与互补性,为全球量子科技协同发展提 供洞见支持。 本研究报告基于系统化、科学化和多元化的研究方法论,通过深度数据挖掘、专家洞见提炼、产业 建模分析与多维价值链梳理,全方位评估量子科技的技术前沿、市场潜力及其产业化路径。 了99.9992%、99.97%。 离子阱量子计算 • Google在Willow上展示了码距为7的纠错码和与实时解码器集成的码距为5的纠错码。 • IBM提出了一种端到端量子纠错协议,该协议基于一系列低密度奇偶校验码实现容错内存。 • 清华大学、中国科大、北京量子院用玻色子量子模块实现了纠缠逻辑量子比特。 量子纠错 • NIST与科罗拉多大学在二维隧道耦合光学晶格中使用超冷原子实现了玻色子采样。 10K级出货,该芯片尺寸仅4×4mm,采用QFN封装形式。 量子随机数发生器 • 哈佛大学展示了一个由基于纳米光子金刚石腔中硅空位色心的多量子比特寄存器组成双节 点量子网络,并与电信光纤网络集成。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采用单光子干涉在独立存储节点间建立纠缠,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国际 首个基于纠缠的城域三节点量子网络。 量子网络 2024年,量子安全领域在量子密钥分发、抗量子加密、量子随机数发生器三个10 积分 | 128 页 | 9.64 MB | 6 月前3
煤矿智能化发展蓝皮书(2025年)-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建设由试点示范向规模推广、迭代升级迈进,2025 年 1 月至 3 月, 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矿山智能化建设专家委员会组织赴主要产煤地 区煤矿现场开展专门调研,系统了解了我国煤矿智能化建设现状,摸 清了存在的问题,掌握了发展需求。基于调研结果,矿山智能化建设 专家委员会编制了《煤矿智能化发展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 系统梳理了我国煤矿智能化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总 结凝练了适用于不同条件煤矿智能化建设的先进适用技术装备及运 设投入累计 超 200 亿元,研发深部煤炭安全高效数智化开采成套技术装备获国家 科技进步二等奖,研发应用国产采煤机惯导系统,实现综采工作面自 动找直技术常态化运行;与华为公司共建联合创新中心,基于人工智 能训练中心开发 86 个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场景,在内外部 62 座矿井推 广应用,覆盖采掘机运通及安全管理等 9 个专业。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开发了太阳石矿山大模型、山东能源集团与华为合作研发了盘古矿山 程工艺的全程监控,从刷卡进车到装完信息发送,最短用时 52s,最 长用时 67s,平均装车用时约 60s,作业人员减少 12 名,全面提高汽 19 车发运效率、安全水平和服务效果;山东济宁运河煤矿建设的智能称 重装车系统、基于仓顶 TDS 智能选矸系统和智能化“黑灯”选煤厂 等,投入运行后减少现场岗位人员 9 人,提高了发运效率,利用大数 据分析,对煤与矸石进行智能识别、智能喷吹,分选后的矸石平均带 煤率<2%,提升了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0 积分 | 48 页 | 1.27 MB | 5 月前3
共 41 条
- 1
- 2
- 3
- 4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