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跃迁派:2025年DeepSeek零基础完全指南10%”对产业链的 6 级影响 实战场景: ⚫ 医疗诊断:输入症状自动关联相似病例,生成检查建议(需医生复核) ⚫ 投资分析:对比财报数据→预测企业风险→生成可视化报告 ⚫ 学术研究:自动标注论文参考文献,检测实验数据矛盾点 模块 3:联网搜索——实时情报局 数据引擎: ⚫ 抓取最新政策文件(如半小时前发布的医保新规) ⚫ 追踪社交媒体热点(分析微博热搜背后的情绪图谱) 模式自动分步解析,错误点用红框标注 ②职场人:效率提升 300%的办公神器 ③创业者:零成本搭建专业团队 ⚫ 商业计划书:输入“智能家居赛道 BP 模板,包含市场规模、竞品矩阵、融资计划” →生成投资人青睐的文档框架 ⚫ 市场调研:输入“2025 年中国宠物食品消费趋势预测”→自动抓取电商平台数据生 成报告 ⚫ 法律风控:上传合伙协议→输入“检测股权分配风险点”→标注条款漏洞并提供修改 10 倍 ⚫ 记忆外延:个人知识库与 AI 记忆网络深度融合,实现“瞬间调取 20 年工作经验”的 能力 ⚫ 决策共生:AI 构建“平行推演空间”,在重大决策前模拟 100 种可能性并标注风险 路径 ②感知升维突破 ⚫ 多模态进化:2025 年将实现“五感互联”,例如通过气味传感器分析食品安全,震 动反馈识别机械故障 ⚫ 时空穿越能力:结合历史数据与预测模型,企业可“预览”三个月后的市场格局10 积分 | 21 页 | 1.01 MB | 6 月前3
英特尔-工业人工智能白皮书2025年版检测精度。人工检测效率低下,易出错,无法满足大规模生产的效率需求;传统的机器视觉检测算法,无法满足对 多种缺陷的检测需求。 采用大模型结合机器视觉成像技术,首先使用大规模无标注图像对大模型预训练,然后再针对晶圆缺陷检测任务, 在标注的晶圆缺陷图像数据集上进行微调,优化模型对微小缺陷的识别能力。最终经过优化的大模型,在晶圆缺陷 检测任务上,最小能检出 0.1 微米级别的缺陷尺寸,检测精准度需高于 99 所有来自工业现场的数据都是 有用的,需要对数据进行清洁。如何从实际应用场景中采集或生成丰富且有价值的可用数据,是 AI 及工业大模型成功 落地应用的挑战之一。再次是数据的标注和处理,即便有了足够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标注和处理也在难度和工作 量方面面临极大挑战。最后是数据安全和隐私问题,数据是 AI 技术及工业大模型应用的基础,这些来自应用端的数 据,其中包含着技术、工艺机密信息或个人隐私 技术尤其是工业大模型的部署,要面对高昂的 训练成本和技术壁垒,这往往令中小企业望而却步。 工业大模型的应用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还需要 专业的人才支持。包括技术研发、算力资源投入、数 据采集与标注,以及市场推广与商业化扩展等方面都 需要专业的人才进行操作和管理。在技术壁垒方面, 数据处理难题、算力基础设施部署、商业落地的可靠 性等方面,都面临挑战。前期需求高昂的投入成本, 而项目的投入产出却难以清晰测量,也在阻碍了落地0 积分 | 82 页 | 5.13 MB | 5 月前3
2025年DeepSeek-R1Kimi 1.5及类强推理模型开发解读报告具备强大推理能力与长文本思考能力,继开源来备受关注。 ➢ DeepSeek R1-Zero 和 R1的出现再次证明了强化学习的潜力所在: ➢ R1-Zero 从基础模型开始构建,完全依赖强化学习,而不使用人类专家标注的监督微调(SFT); ➢ 随着训练步骤增加,模型逐渐展现出长文本推理及长链推理能力; ➢ 随着推理路径增长,模型表现出自我修复和启发式搜索的能力; 4 DeepSeek-R1 开创RL加持下强推理慢思考范式新边界 逻辑先用大量人工标注的数据来让模型 初步掌握某种能力(如对话或者语言风格),然后再用RL来进一步优化性能 ➢ DeepSeek-R1 系列跳过对于大规模人工标注数据的依赖 ➢ 无需构建和维护高质量的SFT数据集,而是让模型直接在RL环境中进行探索 ➢ 类比:初学者在没有老师指导的情况下,通过不断的尝试和错误来掌握一门新的技能。 ➢ 这种自主学习的方式,不仅节省了大量的标注成本; ➢ 更 基于过程监督的GRPO优势值估计 25 DeepSeek-R1 Takeaways 总结 Part II ➢ DS-R1 Zero 跳过监督微调SFT阶段,展现出大规模强化学习的潜力。这种自主学习的方式,不仅 节省了大量的标注成本,而且让模型更自由的探索解决问题的路径,而不是被预先设定的模式所 束缚。这也使得模型最终具备了更加强大的泛化能力和适应能力。 ➢ 为了充分释放 GRPO 的潜力并确保训练稳定性,DeepSeek10 积分 | 76 页 | 8.39 MB | 6 月前3
DeepSeek大模型赋能高校教学和科研2025(商汤)等 3.4 大模型的分 类 通用大模型 L0 是指可以在多个领域和任务上通用 的大模型 。 它们利用大算力、使 用 海量的开放数据与具有巨量参 数的 深度学习算法,在大规模无 标注数 据上进行训练, 以寻找特 征并发现 规律 ,进而形成可“举一 反三” 的强 大泛化能力 ,可在不 进行微调或少 量微调的情况下完 成多场景任务 , 相当于 AI 完成 了“通识教育” ,具备广泛的语言理解和生成 能力 ,但在特定任务上的表现往往 不 够精准。 解决方案: ( 1 )模型微调;( 2 )本地知识 库 模型微调技术要点 ( 1 )高质量的标注数据: 标注数 据 的质量直接影响微调的效果 , 需 要确 保数据标注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 2 )合理的微调策略: 选择合适 的 微调算法和超参数 ,避免过拟合 或欠 拟合问题。 4.4 本地部署大模型方 案 在监督微调阶段 部分高级模型还会使用强化学习进行优化。 例如 , ChatGPT 和 Claude 使用 人类 反馈 强化学习( RLHF ) 让模型的回答更符合用户期望 ,更好地选择符合人类偏好的答案 数据准备成本高 需要收集、 整理和标注大量特定领域的数据 ,这是一个 耗 时费力的过程 4.4 本地部署大模型方 案 模型微调主要是指令微调 ,指令微调包括两个阶段: 监督微调和强化学 习 监督微调 强化学习 不足之处: n10 积分 | 123 页 | 15.88 MB | 6 月前3
共 4 条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