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网络发展大会:2025光电融合网络技术与产业应用白皮书................35 3.2 光电融合网络的解耦和融合趋势.......................................... 44 3.3 光电协同的 SDN 控制与 AI 运维..........................................49 四、 光电融合网络技术相关标准............................... 近年因开放解耦架构的普及和光模块技术进步(如微型化光电集成、 相干容量提升)重获关注。消除独立光转发设备不仅降低 CAPEX, 其扩展传输距离还可绕过汇聚节点,进一步节省成本。 光电融合网络技术是通过光层传输与 IP 层控制的深度协同,构 建的统一网络架构体系。其核心是将传统分离的光传输系统 (DWDM/OTN)与分组交换设备(路由器/交换机)在物理设备层、 协议层和网络管理层实现三重融合,形成下一代确定性、可编程、广 确定性网络增强机制 基于 SRv6+ODU/OSU 灵活复用,实现业务粒度切片(vlan/roce 等)与路径稳定转发保障,支持微秒级时延控制,适应 AI/工业/金融 等场景对稳定性、低抖动的极致要求。 3.广域光电融合调度能力 结合统一控制面(如 SDN 控制器)实现电信级路径动态调度, 完成全网粒度识别、片段级路径编排与秒级快速发放,支持广域高效 算力连接。 1.2 光电融合网络需求和意义20 积分 | 95 页 | 2.94 MB | 1 天前3
人形机器人标准化白皮书(2024版)-全国机器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39 2.2.5 运动规划与控制................................................................................................... 度上讲,人们对人形机器人的定义和理解,不仅会对学术研究、专业 探索以及产业发展产生影响,还与政策走向息息相关。 从标准的角度来看,纵观国内外相关资料,机器人的分类大多依 据应用场景、功能特性、控制模式以及移动方式来进行,截至目前, 尚未发现按照机器人形状进行划分的标准或文献。因此,当 “人形机 器人” 这一以模仿生物体形状为主要特征的全新概念首次出现时,引 发热烈讨论与争论也就不足为奇了。 autonomy to perform locomotion , manipulation or positioning , ISO 8373:2021)。 人形机器人既可以是工业机器人,其定义为:自动控制的、可重 复编程、多用途的操作机,可对三个或三个以上轴进行编程,它可以 是固定式或移动式,用于工业自动化;也可以是服务机器人,其定义 为:个人使用或专业用途下,可为人类或设备完成有用任务的机器人。10 积分 | 89 页 | 3.98 MB | 5 月前3
人形机器人行业:由“外”到“内”,智能革命-器人具身智能。 计算机领域:控制与感知 控制系统负责对人形机器人的行为和运动进行规划和控制,相当于“大脑”和“小脑”,视觉则是人形机器人对外感知的主要渠道,二者共同构成人 形机器人的核心领域。机器人控制器市场目前由机器人整机厂商主导。但控制器研发门槛较高,随着规模更小、资金更少的人形机器人创业公司的增 加和竞争加剧,第三方控制器厂商有望主导人形机器人控制器市场。机器视觉市场目前由美、日厂商 占据主导地位。我们认为人形机器人成本在快速 下降过程中,而对精度、稳定性、定制化等的要求低于工业需求,中国厂商未来有望利用成本优势开拓市场。 投资建议:受益标的:控制(云天励飞、软通动力、智微智能),传感(奥比中光、虹软科技、奥普特、思特威、联创电子),灵巧手(兆威机 电、捷昌驱动、曼恩斯特), HW、SLS链(祥鑫科技、秦安股份、豪能股份、隆盛科技),小米链(金杨股份、金博股份),宇树链(长盛轴承、 代表性厂商:巨头跨界,初创涌现 04 计算机领域:控制与感知 05 投资建议与风险提示 01 人形机器人:承载AI未来 4 5 资料来源:深企投产业研究院,觅途咨询,高盛,财联社,IT之家,华西证券研究所 人形机器人又称仿生机器人,一般认为人形机器人是一种模仿人类外形的机器人,除具备人形和模拟人类动作外还兼具智慧化和可交互性等特点,包含三 大核心技术模块:环境感知模块、运动控制模块和人机交互模块。 0 积分 | 49 页 | 3.78 MB | 5 月前3
信通院:“机器人+人工智能”工业应用研究报告2025语音交互、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机器人上的智 能体。其工业应用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嵌入各类智能软硬件的机器人 产品在生产操作、物流配送等典型工业场景中的应用,二是智能化的 工业控制平台通过集成人工智能技术与工业机器人等设备,在产线优 化和试验验证等群体智能场景中的应用。 本报告分为研究背景、技术趋势分析、应用现状分析和前景展望 四个部分。首先,从技术突破、大国竞争和市场前景三个角度,分析 附:苏州市“机器人+人工智能”工业应用案例 ............... 24 (一)智能产品案例 ................................... 24 1、拓斯达新一代 X5 机器人控制平台 ..................... 24 2、钧舵高稳定性的 LRA 系列直线旋转执行器 .............. 24 3、灵猴螺纹完整性检测机器人 ............ 机器人与人工智能融合历程 (二)三大融合方向及其组合推动智能机器人产品涌现 1、根据不同的环节需求形成三大方向的融合应用 人工智能应用于工业机器人的感知交互、推理决策和运动控制各 个环节。在运动控制方面,优化类模型能够加强机器人的控制精度, 比如在拾取操作中,当传感器检测到力量过大的时候,机器人可以利 用贝叶斯优化算法及时纠正;又如在平面移动中,快速探索随机树 (RRT)算法能够先构建一条复杂但可行的路径,然后对其进行优化0 积分 | 37 页 | 2.06 MB | 5 月前3
未来网络发展大会:2025卫星互联网承载网技术白皮书4.4 移动切换技术............................................................................24 4.5 网络管理与控制技术................................................................27 4.6 网络测量技术................... 同时, 承载网还需与地面光纤网或无线骨干网形成互联接口,实现跨域无缝 对接。由于卫星在轨运行形成高度动态化的拓扑结构,卫星互联网承 载网的控制平面必须具备快速的拓扑感知与预测能力,通过基于轨道 力学的链路预测实现路由的提前优化配置,并借助分布式控制与跨域 编排机制,在多域多业务并行运行的情况下保持网络稳定。 在能力特征方面,卫星互联网承载网的首要优势是全球覆盖。依 托大规模卫星星座的 间是骨干与接入的关系,接入网完成用户与卫星之间的直接通信,承 载网则负责将这些接入流量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传递与交换。与地面核 心网的关系则更加紧密,核心网不仅提供业务控制与资源调度的逻辑 支撑,还与卫星互联网承载网形成控制信令与业务流量的双向交互, 共同完成端到端业务的传输与管理。在与地面承载网的关系中,卫星 互联网承载网起到互补与增强的作用,在地面光缆发达地区可以作为 低时延的跨洲通20 积分 | 85 页 | 3.37 MB | 1 天前3
“Deepseek”即将带来的化工变革-国金证券17: 基于 AI 的化工生产应用结构 ............................................................ 19 图表 18: 化工生产自动化控制系统中 AI 技术具备多方面的应用 ..................................... 19 行业深度研究 敬请参阅最后一页特别声明 4 比较明显的意愿型企业 也将具有先期优势。化工行业赛道多、产品种类极其丰富,产品链涉及到有机、无机,加 工包括矿产加工、能源加工,方式包括化学合成、物理提纯还有生物发酵等等,其中部分 企业设备的自动化控制能力相对较强,能够较为容易形成数字化对接,也有望提升 AI 优 化的速度;部分行业可以通过较低成本的对接获得较大的问题改善,比如加快产品落地、 明显优化管理、提升设备利用效率、降低安全生产风险等,有比较明显改善的企业也有望 敬请参阅最后一页特别声明 10 扫码获取更多服务 碳排、能耗的管控落地可能性提升:自 2021 年开始,国内制造行业就开始持续对能 耗、碳排的领域进行关注,但化工行业产品种类多,差异大,在管控制定前,行业数 据的收集、标准的制定、方案的测试等都需要大量的数据基础和繁杂的程序,但如果 AI 智能化逐步在行业进行推行,先期的数据收集和整合的难度和时间就会有明显的 改善,对于行业未来的能耗、碳排10 积分 | 22 页 | 1.90 MB | 6 月前3
未来网络发展大会:2025算电协同技术白皮书系 统协同层面,算力调度以性能优化为导向,电力系统则以稳频调峰 为目标,二者缺乏统一的优化框架,造成新能源利用率损失 3%- 5%。技术层面,算力系统的异构性与电力系统的波动性难以通过传 统控制模型实现兼容,跨域协同效率低下。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 约了算力产业与能源系统的协同发展。 本白皮书详细介绍了算电协同的发展背景、基本概念、功能架 构、关键使能技术等;同时,分析了算电协同典型应用场景、生态 . 17 2.2.4 高可靠确定性网络承载........................................................ 18 2.2.5 生成式智能化决策控制........................................................ 19 2.2.6 全周期高实时数字孪生..................... .............. 47 5.1.1 系统复杂性,算电协同的纳管挑战..................................... 47 5.1.2 资源动态匹配,协同控制的核心难题................................. 48 5.1.3 能效瓶颈,电力侧的关键制约....................................10 积分 | 66 页 | 1.70 MB | 1 天前3
世界互联网大会&联通:2025人形机器人应用与发展前瞻报告..............6 (二) 多模态模型算法赋能“大脑”层级进步 ...................................7 (三) 小脑模型算法迭代优化,实现拟人化运动控制..........................7 (四) “肢体”构筑机器人的“钢铁之躯”......................................8 三、 全球人形机器人的典型实践与探索 类外观和行为的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灵感来源于人类的身体,集仿生 学原理和机器电控原理于一体。与普通机器人相比,人形机器人最大 的特点是拥有拟人智能能力,可以通过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的赋能, 实现拟人化的感知、决策、控制能力,实现了智能的飞跃。同时,人 形机器人还需要具有拟人的外观,通常由头部、躯干、四肢等部分组 成,能够实现模拟人类的行走、抓握等动作。这种类似人类的形态,可 以快速融入人类社会,完成具体的任务,通用性和适应性较强。 波士顿动力Atlas作为行业运动能力标杆,2024年推出电动版新 款Atlas机器人,具备三指灵巧手,可搬运14kg物体,能完成行走、跳 跃、爬楼梯等复杂动作。核心技术模型预测控制器(MPC)推动其从 预设动作向自主路径规划进化,在复杂地形运动中保持卓越稳定性,持 续拓展运动控制与感知技术的边界,主要服务于科研验证领域。 宇树科技代表中国创新力量。2023年H1搭载自研M107关节电机, 单腿自由度设计使其在5 积分 | 24 页 | 5.42 MB | 20 天前3
未来网络发展大会:2025量子互联网与算网协同体系架构白皮书。如果是两比特系统,除了有每个量子位的单量子 比特操作,还有两量子比特门。最常见的就是受控非门(CNOT), 其作用就是当控制位比特为 0 时,靶位不做任何操作,当控制位为 1 时,靶位进行比特翻转。有时候也可以将控制位的态反过来控制,比 如控制位为 1 时靶位翻转,控制位为 0 时不做操作。考虑控制位为 1 进 行 靶 位 的 比 特 翻 转 情 况 , 其 CNOT 门 的 态 矢 表 达 形 式 为 转置),其矩阵形式为 0 1 0 0 1 0 0 0 0 0 1 0 0 0 0 1 CNOT . 两比特的量子门还有控制 Z 门、控制相位门和交换门。在量子计算中, 通常会用量子线路的形式来表达门操作序列。图 4 所示为几个单量子 比特门和两量子比特 CNOT 门的量子线路表示。 图 4. 量子门操作线路图。(a)泡利 量子门操作线路图。(a)泡利 X 门,也称为比特翻转操作。(b) 泡利 Y 门。(c)泡利 Z 门,也称为相位翻转操作。(d)Hadamard 门。 (e)两比特 CNOT 门,上侧带黑色点的量子比特为控制位,下侧带 圆圈的量子比特为靶位。 更详细的介绍可参考书籍[5]。 1.1.4 量子测量 测量是量子力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和过程。因为量子力学中, 系统的状态都是由波函数 来描述。但是波函数并不是一个可观测量,20 积分 | 94 页 | 5.28 MB | 1 天前3
未来网络发展大会:算力城域网白皮书(2025版)作为承载协议,提升数据传输 的效率。RDMA 对网络性能非常敏感,0.1%的丢包将导致数据吞吐 率下降 50%。算力城域网通过引入 400GE/800GE 端口和端口大缓存, 有效降低网络拥塞概率,并结合流级拥塞控制机制,避免算力数据传 输过程中发生丢包。确保跨广域训练的算效相较于单 DC 仍能达到 95%以上,并且云边协同推理相比集中推理 TTFT 和 TPOT 性能劣化 小于 5%。 (4)收敛组网技术 层梯度 聚合算法重构集合通信流程,有效减少跨数据中心通信的算卡数量, 实现网络带宽的初步收敛;再采用“突发缓存+队列调度”的双重机 制,利用高速缓存吸收流量冲击,并通过优先级调度确保 GPU 控制 信令的及时传输,避免计算资源闲置等待。按需引入 4:1、8:1、16:1、 32:1 等网络收敛比,实现建网成本与算效的最优平衡。 (5)模块化组网能力 算力城域网以 AIDC 为中心组网,基于模块化组网架构与 需重点保障的业务流和控制流。再基于 Telemetry 技术周期上报功能 将流信息上送到控制器,由控制器为关键流定制最优路径,从而为业 务流提供高吞吐、低时延、低拥塞的传输环境,并保障控制流的可靠、 优先传输。此外,设备在上送流信息时可同时上送资源信息(可用带 宽、缓存队列深度等),支撑控制器统一规划整网流量,实现全网路 径间的无冲突均衡调度。 (5)流级拥塞控制 图 6-2 端到端精准流控表示意图20 积分 | 42 页 | 7.16 MB | 1 天前3
共 56 条
- 1
- 2
- 3
- 4
- 5
- 6
